APP下载

“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形成机制及其现实启示——基于政党软实力构建的视角

2016-03-18杨玉凤黄雪英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现实启示形成机制软实力

杨玉凤,黄雪英

(龙岩学院 思政部,福建 龙岩 364012)



“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形成机制及其现实启示
——基于政党软实力构建的视角

杨玉凤,黄雪英

(龙岩学院 思政部,福建 龙岩364012)

摘要:“苏区干部好作风” 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它的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苏区广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精心培育而成的,它一旦形成,便使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巨大的软实力,成为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它的形成机制对今天构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仍然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苏区干部好作风;形成机制;软实力;现实启示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是中央苏区时期广泛流行的一首山歌,是干部好作风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能够赢得民心,吸引广大民众参加革命并迅速发展、壮大,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创造“第一等工作”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和软实力的展现。“苏区干部好作风” 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机制对今天构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仍然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一、“苏区干部好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生动写照和政党软实力的重要来源

实力是一种通过影响他人,进而实现组织、个人目的的能力,它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通过强迫、收买等手段来体现,是一种强制力,而软实力则主要是靠吸引来体现。现代软实力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1990年提出来的,它是指“依靠吸引力,而非通过威逼或利诱的手段来达到目标的能力。”这种吸引力“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1]前言正如约瑟夫·奈所指出的,“它虽然听起来是一个新术语,但是就其所指的行为而言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人类每天都在日常交往中运用软实力。”[1]10而且无论是国家、组织还是个人,都可以拥有和运用软实力。中国古代文化中虽未正式出现这个概念,但是中国人早已深谙此道。古代中国的“王道”就是“软实力”的意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体现了软实力在一国政治统治中的巨大作用,也是软实力概念的中国式表达。

现代政治主要是政党政治,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的核心力量。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明确了自己的党性,把自己作为无产阶级利益的自觉代表者。所谓“自觉代表者”就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3]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这样概括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4]共产党人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就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生动写照和软实力的重要来源。正是由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的确立以及实践表现,让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局部执政时期获得了强大的政党权威。何谓“政党权威”?“政党权威就是政党在运行过程中获得的民众对自己意志(意识形态)的服从关系。”[5]这种服从包括自觉、自愿的服从以及由于政党采取的高压、强制等政策而导致的被迫服从。而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权威不是自封的,也不是用压迫的手段而得来的,她来自于人民群众的自觉认同,这是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的体现。但是这种软实力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历史形成的,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更是中国共产党注重自身建设的产物。

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形成机制是中国共产党软实力构建的具体体现

“苏区干部好作风”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苏区广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精心培育而成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的具体体现。

(一)处理好党的先进性与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性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的确立是“苏区干部好作风”形成的源泉

在苏区时期,我们党的力量非常弱小,敌我矛盾尖锐。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本身的力量弱小。党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后,更是要大量吸收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成分的先进分子入党,才能不断壮大革命力量,在党内农民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如何建设一个具有时代先进性、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政党,是摆在当时共产党人面前的时代课题。但是毛泽东同志以充满历史的、哲学的眼光认识到民众对于革命胜利的重要性,他指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要民众,虽危险也有出路;不要民众,一切必然是漆黑一团。”[6]202并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6]71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7]139人民群众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好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都打不破。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所以,毛泽东反复教育苏区广大党员和干部说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 ,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7]136因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离开了为群众谋利益这一点,我们党的一切奋斗不但不能成功,而且变得毫无意义。人民政权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思想就是局部执政时期这一思想的合乎逻辑的历史发展。同时,我党也认识到,党的先进性要通过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实践活动来体现、来带动,人民群众往往是通过党员干部的个体来看党的整体,因此,发挥每一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显得尤其重要。

(二)处理好革命动员与满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为民谋利的“利益观”的确立为“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形成提供了根本动力

据统计,在当年只有1.6万人口的才溪,为革命献身的干群总计有2000多人,其中961人被评定为烈士,仅团级以上指挥员的烈士就有37人,有一门二烈士的60多户,有兄弟烈士的58户,还有夫妻烈士、叔侄烈士以及17名未满15岁的红军烈士……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群众争着去当红军呢?难道他们不知道当红军有生命危险吗?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初下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时,困难重重,人民群众对红军不了解。1929年2月,红四军在瑞金附近的大柏地打了大胜仗,指战员吃饭却成了问题,因为当地群众几乎都跑光了。如何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成为红军面临的一个迫切的问题。所以,不是老百姓天然就喜欢红军啊!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也不做,是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的。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的困难比花上几天几夜的工夫,磨破了嘴皮子去讲革命的大道理要强得多。毛泽东同志明确要求我们的党和人民政权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7]136-137“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7]138其实,群众往往是从对他们的切身利益的关心程度上去衡量党的政策。因此,如果我们对群众大到土地、劳动、生产,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等诸多生活琐事真正地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群众才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拥护我们。毛泽东在上才溪苏维埃政府里,对参加调查会的乡苏干部说,组织革命战争、改善群众生活,是革命工作的两大任务。“要得到群众的拥护么?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么?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7]139党员领导干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30年6月的一天,毛泽东冒着酷暑深入闽西才溪做调查,当他来到上才溪西村时,知道村民陈美兰家遭了火灾,立刻就带领苏区干部发动广大群众捐工献料,很快就帮陈美兰家重新盖好了房子。正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民谋利的利益观的确立,中国共产党才像一块磁石,具有了强大的吸引力。在才溪的扩红运动中,才溪4 328名青壮年当中,就有3 200多人(占该乡青壮年总数的80%以上)加入了革命的队伍去当了红军,还出现了“红色三兄弟”的感人故事。1935年国民党在闽西苏区复辟,苏维埃清流县委书记王兴旺,被国民党严刑拷打致死,他的妻子林宝姑交代儿子,“毛主席的画像要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这就是共产党的软实力的体现。

(三)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的关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求是观”的确立是“苏区干部好作风”形成的重要基础

实践是创新最好的源泉,毛泽东极端重视调查工作,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论断,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7]109他对党内教条主义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7]111在苏区时期,为了制订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毛泽东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先后写下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等光辉篇章,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进而提出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理论和方针政策。1929年3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首次入闽取得了长岭寨大捷,并乘胜解放了长汀城,红军部队刚驻下,毛泽东就召开了“六种人调查会”,正是本着这种“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他很快就弄清了长汀的政治、经济、民情风俗等社会状况。为了开好红四军党的“九大”,毛泽东、朱德、陈毅开展了多方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新泉整训”期间,深入连队,召开各种座谈会,调查红四军部队和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反映,共同研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还带领一些干部,深入驻地周围的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听取农民群众对子弟兵的反映。正是有了充分调查的基础,才使得前委的领导层以及全军上下,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危害及其根源都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也对克服这些错误思想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些努力为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也促使全军上下更加自觉地与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作斗争,对此后贯彻古田会议决议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调查就是解决问题”[7]110-111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正是领导干部的这种实事求是、深入群众的良好作风带动了广大基层干部,并一次次击败了党内的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打退了敌人的一次次围剿,取得了苏区局部执政的巨大成绩。

(四)处理好制度建设与中国传统的“崇德”文化的关系,“作风就是形象”的“形象观”的确立是“苏区干部好作风”形成的深厚土壤

作风代表了党的形象,人民群众看党的形象首先从作风来看,尤其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而且关系到党的整体形象。像当年的黄炎培、陈嘉庚、斯诺等人,他们观察共产党,主要不是看你的纲领,而是看你的作风。也就是不光听你怎么说,更重要的是看你是怎么做的。还在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的第一个清晨,上海人民看到的是带着冲锋的疲惫、静静护卫着群众安睡,而自己却躺在马路上休息的人民解放军,正是从这个形象,人民认识了共产党,相信了共产党,更衷心拥护共产党。“民主政府爱人民,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的秧歌腰鼓才能唱遍大上海的每条街巷,响彻中国大陆的每个城乡。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一直占据中国政治文化的主流地位。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8]孟子要求,从“不忍人之心”发而为“不忍人之政”。[9]而后由秦汉儒家完整、系统地表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崇德”型文化,在中国古代漫长的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以民为本、清正廉洁、秉公执法、勤政敬业等政治思想。它尤其强调统治者的表率作用,强调为官者的道德修养,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正如孔子所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0]中国传统的崇德文化为中央苏区干部好作风提供了营养和启发,加上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对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干部们充分认识到,“作风就是形象”,好的形象靠的是优良的作风来塑造。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会上,毛泽东作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报告中批评了汀州市政府只管扩大红军和动员运输队,对于群众生活问题不关心、不处理的官僚作风。同时,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高层领导干部深入群众、注重调查研究、时刻关心群众疾苦的精神和行动成为广大的苏区干部的楷模。汀州市政府领导按照毛泽东的教导转变工作作风,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把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到自己工作的议事日程进行讨论,由此,苏维埃政府在老百姓中的形象转变了,从而有力推动了苏维埃各项工作的开展。朱德在闽西留下了牵枣红马的“马夫”军长的美谈和被误当成“伙夫头”的佳话。朱德认为,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事情,干部和党员首先要做到,要做群众的榜样,这样群众才能真心实意地拥护党。1940年3月6日,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所谓的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做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11]正是有了高层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堂堂正正做人 ,清清白白为官”才能成为广大苏区干部的座右铭。

三、“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现实启示

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党员干部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性认同与行动自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保持党的战斗力和生命力,这是新时期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思路,也是新时期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构建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一)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这是新时期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构建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的关键

修于内而形于外,内强素质就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外塑形象就是要通过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表现出我党的先进性。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外化,一方面,它直接而深刻地反映了党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另一方面,党的优良作风是党联系群众的强力粘合剂和磁场,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它体现了党的软实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事关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关键所在。今天,已经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和党员干部同样面临诸多的考验和危险。首先,脱离群众的危险是当前领导干部存在的最大危险,表现出来就是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与群众在利益上是共同的、在感情上是融洽的,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党执政的条件下,出现了官与民两个方面,一些领导干部用简单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管制与被管制的思维,来看待我们党和群众的关系,感情上与群众疏远,行动上与民争利,作风上出现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甚至出现了腐败这一党和社会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如果不铲除这一毒瘤,人民群众就不可能信任党。新形势下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要从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做起,必须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反对奢侈腐化、铺张浪费,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努力做到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必须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其次,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的社会,这对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执政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12]改革开放条件下,邓小平同志也多次强调说,我们领导干部要学习,没有的要学,有的要继续学,甚至要重新学。如今,一些干部“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简直是无所适从,出现了新时期的“本领恐慌”。所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讲到,要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善于学习,要做学习榜样。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学习劲头和学习能力,那么我们党不可能持续这么久。

(二)增强党员干部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性认同与行动自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核心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之后特别是长期执政之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要始终认识到,从党的历史来看,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路线正确,二是作风优良。二者同等重要。尤其是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的情况下,优良作风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保证,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取决于党,而党的力量源泉在于人民群众,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党风的唯一标准,只有广大党员干部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牢固树立正确的“宗旨观”“利益观”“求是观”和“形象观”,才能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在行动中把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归结到为民、务实、清廉上来,归结到是否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上来。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认知是从单个的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开始的。因此,培养优良作风,塑造良好形象,也要从每一个党员和干部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人都无法糊弄群众。以改进工作作风为例,群众最反感的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正如有的群众所说:不下去是官僚主义,下去不办事是形式主义。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有效办法,就是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群众最痛恨的是腐败,腐败是社会的毒瘤,也是党风的腐蚀剂,是危害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大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一批干部被严肃查处,广大人民群众从心底里叫好,觉得这才是对“作风就是形象”这一重要思想的最好回答。

(三)“伦理化”的传统理路与制度化的现实选择相结合,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新时期增强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现实路径

政治生态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大气候、大环境和大趋势,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呈现,它是党的作风建设,党员干部队伍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的一种反映。当前的“四风”问题,正逐渐蔓延到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各个角落,不仅可能侵蚀到党的肌体、影响到党的战斗力,也可能严重影响到社会秩序,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危害极大。良好的政治生态的形成,必须坚持一靠教育、二靠制度,坚持“伦理化”的传统理路与制度化的现实选择相结合,切实解决好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伦理化”的传统理路主要指的是要继承我国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政治文化,包括:视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的爱国主义思想、“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的自省精神、“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榜样意识、“有道伐无道”的革命思想以及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这些思想要求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勤 “洗脸”,常“检点”,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样,才有威信,群众才能学习效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加强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出台“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涤荡“四风”,优化政治生态,取得了良好的实效。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以制度治党、依法治国,才是建设优良党风、政风的治本之策。我们应该真正了解作风建设的现实环境和时代特点,当今时代,涉及到的作风问题中,不仅仅是思想认识问题,更多的是物质利益问题,老百姓最痛恨的也是官员的腐败问题,从国际的经验来看,世界各国反腐的成功经验还是要靠法治,而我们的反腐倡廉建设之所以还任重道远,一是因为缺乏严密的制度笼子,有些制度成了牛栏关猫;二是未能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是“法治精神”,即依据宪法和法律对公共权力进行科学合理配置,通过制度和法律的安排来规范党领导人民进行国家治理中所遇到的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建立一种可持续的治理模式,产生最大的治理能力,形成一个有利于保证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现代化的制度保障体系。因此,当前抓作风建设,既要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继承和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更要按照“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要求,按照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全方位完善党的作风建设的各项制度,培育“法治精神”。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软实力[M].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5]洪向华.政党权威——一个关系政党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66.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孔子.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12.

[9]孟子.孟子[M].万丽华,蓝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69.

[10]郭胜团,葛志毅.《论语·颜渊》“克己复礼”章辨析——《论语》及孔子思想研究之一[J].管子学刊,2013,(1):103-110.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

[1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8.

责任编辑:侯伟浩

·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

The Establishing System of Soviet Cadres' Good Working Style and Its Modern Enlightenments——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ft Power of Political Parties

YANG Yufeng, HUANG Xueying

(ThoughtsandPoliticsTeachingDepartment,LongyanUniversity,Longyan364012,China)

Abstract:"The Soviet Cadres' Good Working Style" has many spiritual implications. It came into being as the result of CPC leadership of soviet cadres and masses, esp. Comrade Maozedong a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It is the magic formula of CPC's vanquishing the enemy and winning victories, and the soft power with many enlightenments of CPC in the new times.

Key words:Soviet Cadres' Good Working Style; establishing system; soft power

中图分类号:D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16)01-0053-05

作者简介:杨玉凤(1969-),女,福建龙岩人,龙岩学院思政部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黄雪英(1968-),女,福建连城人,龙岩学院宣传部长,研究方向: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福建省2013年社科规划项目(2013B037 )

收稿日期:2015-09-07

DOI: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1.009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118.1543.012.html

猜你喜欢

现实启示形成机制软实力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的商贸流通组织体系形成机制分析
东北抗联精神对我军改革强军实践的现实启示
从药品价值链角度分析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整顿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简论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