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熙帝游历千山与祭奠尚可喜关系论略

2016-03-18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千山康熙路线

梁 骥

(鞍山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康熙帝游历千山与祭奠尚可喜关系论略

梁骥

(鞍山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康熙帝游历千山并遣内大臣祭奠尚可喜墓。文章将两次活动结合起来,揭示了康熙帝第二次东巡“云南底定,海宇荡平”的背景,探究了尚可喜在吴三桂、耿精忠等藩王叛乱中忠于朝廷的立场以及康熙帝对尚可喜的肯定。进而认为,康熙帝第二次东巡返京改行沈阳市→辽阳市→鞍山市(千山)→鞍山市海城市路线,主要是为了祭奠尚可喜。而在千山的游历,陶冶于自然和人文景观,也使康熙帝身心得到愉悦。

康熙帝;游历千山;祭奠尚可喜

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帝玄烨第二次东巡祭祖。四月二十一日,康熙帝游历千山,幸祖越寺、龙泉寺。四月二十一日晚,康熙皇驻跸在几荒屯(今天鞍山市千山区唐家房镇鸡王屯)。四月二十二日,康熙帝过海城县,遣内大臣公坡尔喷祭奠平南亲王尚可喜墓。游历千山、祭奠尚可喜是康熙帝第二次东巡返京途中的两次活动,笔者仅就两者之间的主次因果关系略加述次如左。

一、玄烨第二次东巡的背景及目的

康熙帝玄烨第二次东巡之前曾多次提到即将东巡祭祖,《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记云:

二月己丑,谕乌喇将军巴海等:“今以云南等处底定,躬诣盛京告祭三陵。……

二月癸巳,上以云南底定,海宇荡平,躬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命皇太子允礽随驾,是日启行。

三月癸丑,上率诸王、贝子、公、内大臣、侍卫、文武三品以上官及蒙古王、台吉等诣福陵。以云南底定,海宇荡平,大祭宝城。

三月甲寅,上率皇太子诸王大臣官员等诣福陵,大祭隆恩殿。文曰:孝曾孙嗣皇帝玄烨敢昭告于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弘文定业高皇帝、孝慈昭宪敬顺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尊灵曰,臣祗承鸿绪,抚莅多方。惟逆贼吴三桂叛自滇南,煽动闽、粤、黔、蜀、楚南等地。兴师四征,以次底定。……于兹八载,疆宇靡宁。惟祖宗之灵遏除乱略,获奏荡平,此皆仰赖先徳默垂眷佑。今臣躬诣山陵,率诸王文武群臣以告捷礼虔祀隆恩殿,伏惟歆鉴。

三月乙卯,上率诸王、贝子、公、内大臣、侍卫、文武三品以上官及蒙古王、台吉等诣昭陵。以云南底定,海宇荡平,大祭宝城。

三月己未,上率扈从诸王、贝子、公、内大臣、侍卫、文武三品以上官及蒙古王、台吉等谒永陵礼,奠酒举哀。以云南底定,海宇荡平,大祭永陵。文与祭福陵文同[1]。”

“云南底定,海宇荡平”在康熙帝多次谕旨中被提及。显然,平定三藩之乱是康熙帝东巡祭告祖宗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康熙东巡的目的也不止于此,康熙东巡谒陵后,又北上吉林、黑龙江视察,旨在巩固边疆。期间,康熙帝玄烨写下了著名的《松花江放船歌》:

松花江,江水清,

夜来雨过春涛生,

浪水叠锦绣谷明。

彩帆画鹢随风轻,

箫韶小奏中流鸣,

苍岩翠壁两岸横。

浮云耀日何晶晶?

乘流直下蛟龙惊,

连樯接舰屯江城。

貔貅健甲皆锐精,

旌旄映水翻朱樱,

我来问俗非观兵。

松花江,江水清,

浩浩瀚瀚冲波行,

云霞万里开澄泓。

“连樯接舰屯江城”“貔貅健甲皆锐精”“旌旄映水翻朱樱”诸句即康熙帝视察水师的真实写照。康熙帝视察水师,视察吉林边境,其目的是部署雅克萨反击战,抗击沙俄。康熙帝东巡返京后,就抗击沙俄做了一系列政治、军事上的部署,并于康熙二十四年(1686)六月,收复了雅克萨城。

作为帝王的玄烨,处于平定藩王之乱,同时又面临沙俄侵扰北部边疆的大环境下,他的一切行为要围绕、服从国家利益这个核心,其一切行为首先要服从于统治的需要。

二、玄烨三次东巡返程路线及第二次路线变化原因探析

康熙帝玄烨分别于康熙十年(1671)、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次东巡。三次东巡过程中,第一、第三次返程路线基本一致,第二次则与另外两次不同。

上表已经很清晰地标示出了康熙帝玄烨第一、第三次东巡返京沈阳到秦皇岛之间的路线,按照今天的地址区域,即:沈阳市→沈阳市新民市→锦州市黑山县→锦州市北宁市→锦州市凌海市→葫芦岛市→葫芦岛市兴城市→锦州市绥中县→秦皇岛市。这条路线不仅是康熙帝返回北京所行走的路线,也是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东巡返京所走的路线。很显然,这条路线是盛京返回北京的最佳路线,也是清政府所确认的路线。

关于康熙东巡行走道路问题,南怀仁在《鞑靼旅行记》中有很详细的记述:

为了使皇帝骑马,后妃们乘轿能够通行,从北京城到东边的终点,凡要经过的最偏僻的地方,全都开筑了崭新的道路。

路宽十英尺,逾山涉谷,逢河架桥,长达一千多里,尽量修筑的笔直平坦。投到道路两旁的土,堆成一英尺高的规整的土墙,立有标注,标示里程。

道路很好地保护着,晴天如同打谷场一般光滑。为了维护道路,在皇帝和后妃们经过之前,为不准任何人经过,沿途均派人看守着。……而且归途,还必须另修一条道路。道路两侧接连不断地挂着绣龙的挂帐,很像我们的帷帐[2]。

皇帝东巡的路线是事先确定好的,而且有专人修筑。尤其是归途还要修另外一条路,当然这是在皇帝东巡之前就已经确定的事情。

康熙第二次东巡返程路线则与第一、第三次不同,尤需注意的是,康熙帝第二次东巡返京途中,在盛京到壮镇堡之间他与皇太子允礽是分开走的,这在《圣祖仁皇帝实录》和《康熙起居注》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四月“二十日丁酉,上自盛京回銮,命皇太子量带内大臣、侍卫、文武官员,从句骊河大路还。上率诸王、贝子、公等,及内大臣、侍卫、文武官员往辽阳州千手佛寺降香。……是日,……上驻跸辽阳州城[3]。”四月二十四日,在壮镇堡,康熙帝玄烨和皇太子允礽汇合,之后又按照以往的返程路线回京。《康熙起居注》记述皇太子从大路还京,其中大路应该就是前所述康熙帝第一次、第三次的回京路线。四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允礽行走的路线为:沈阳市→沈阳市新民市→锦州市黑山县→锦州市北宁市。而玄烨四天里所行走的路线是:沈阳市→辽阳市→鞍山市(千山)→鞍山市海城市→盘锦市→锦州市北宁市。

康熙帝玄烨所选择的路线从路途上看,较大路绕出较大一段距离,而且路途十分难走。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记云:“自辽阳至此,地多下湿,雨后泥潦,时困行旅[4]。”与太子分开绕路回程,而且道路泥泞难走。显然康熙帝所走的沈阳市、辽阳市、鞍山市(千山)、鞍山市海城市、盘锦市这条路并不属于官方提前修筑的道路,以至于“时困行旅”。

康熙帝东巡人数极多,而且各种物资的准备工作又极繁琐:

皇帝自己骑马走在前面,其次是随驾的十岁王子,……后面是三位主要后妃,各自乘坐镀金轿子。再后是各位王爷、朝廷贵戚、各等官员,这些人又为众多的随员和侍从簇拥着,一行总共约有七万人。

一切需用品,必须随着这一行列一同运输。因之,无数的车辆、骆驼、骡、马。或是抄近道先走,或是跟在大队的后面。帐篷、寝具、食具等等,随同这一旅行行列,无法分辨,竟成为一个队伍了。

显贵们每天都不断地换乘坐骑,皇帝用的,王爷们用的驮马,也都需要许多兵士牵着。还有准备屠宰的牛群、羊群和猪群也一齐在两旁被驱赶着前进。

根据里程,确定每日傍晚该抵达的地点,然后修建大量的小屋。每天早晨,天刚亮,拆掉这些小屋,将材料运送到前站[2]。

近七万人的队伍,各种物资准备的繁琐,如果更换路程,会使行程更加麻烦。即使如此,康熙帝玄烨还是做了这样的选择。很显然,康熙在沈阳市→辽阳市→鞍山市(千山)→鞍山市海城市→盘锦市这一路线上有特别重要的事情要做。结合《清实录》和《康熙起居注》,我们发现,康熙帝玄烨在这四天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去辽阳广佑寺降香、游历千山、遣大臣祭奠尚可喜墓、行围射虎。

康熙在东巡途中多次行围,如果只是行围射虎,康熙没有必要绕道沙岭,行围显然不是康熙的主要目的。关于康熙帝去辽阳广佑寺降香,据《康熙起居注》所记,康熙二十一年(1682)四月二十一日早晨,康熙帝“诣千手佛寺降香,奉太皇太后发来香资白金六百两,赐给寺僧[3]。”康熙帝特别孝敬其祖母,孝庄皇太后要求他去广佑寺降香,他是一定不会违背祖母意愿的。《康熙起居注》所记香资六百两白金不是早就准备好的,是康熙帝确定行程后才“发来”。而且,如果仅仅是为了去辽阳降香,康熙帝完全可以去辽阳后返回沈阳,再与允礽一同回京,没必要走一条绕远且很不好走的路。

排除了行围和去广佑寺降香的目的,康熙帝玄烨选择这条路线的原因则很清楚,即去游历千山和派大臣到尚可喜墓祭奠。而游历千山和祭奠尚可喜的主次关系如何,则需要对康熙帝与尚可喜的关系进行考察。

三、尚可喜在藩王之乱中的忠诚和玄烨对尚可喜的肯定

前已述及,“云南底定,海宇荡平”是康熙第二次东巡祭告祖宗的重要内容。这里的“云南底定”是指平定以吴三桂为主的“藩王之乱”。那么作为三藩王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在吴三桂、耿精忠“藩王之乱”中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康熙帝对尚可喜有着怎样的评价?

尚可喜(1604─1676),原系明朝将领,后于天聪八年率兵归顺满洲。顺治六年(1649)五月,尚可喜被清廷册封为平南王。康熙年间,驻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驻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驻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等藩王已经形成很大的势力。康熙帝为了稳定统治,开始着手撤藩。意识到朝廷将要撤藩的尚可喜,在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主动向朝廷提出要归老海城:

臣年七十,精力已衰,愿归老辽东。有旧赐地亩房舍,乞仍赐给。臣量带两佐领甲兵,并藩下闲丁孤寡老弱共四千三百九十四家,计男妇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五名。其归途夫役口粮,请敕部拨给[1]。

康熙对尚可喜的行为十分高兴,他说:“王自航海归诚效力,累朝镇守粤东,宣劳岁久。览奏,年已七十,欲归老辽东,恭谨能知大体,朕深嘉悦。”并“下议政王大臣及户、兵二部集议,议尽撤所部移驻海城[5]”。为了维护统治,必须进行撤藩,而尚可喜能体察圣意,主动提出撤藩请求,自然得到康熙帝的肯定。不想撤藩的吴三桂这时也请求撤藩,实际上是在测探朝廷的态度。当朝廷“皆允其请”的时候,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吴三桂杀云南巡抚朱国治,举兵造反。虽然朝廷“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但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耿精忠仍然“据福建反”。在吴三桂、耿精忠都反叛的情况下,尚可喜则表现出对清廷极大的忠诚:

臣与耿精忠本系姻娅,不能不踧踖于中。窃臣叨王爵,年已七十有余。虽至愚极陋,岂肯向逆贼求功名富贵乎。惟知捐躯矢志竭力保固岭南,以表臣始终之诚。

逆贼吴三桂遣人与臣逆书。臣擒执来人,并书奏闻[1]。

尚可喜忠君的态度得到了康熙帝的充分肯定。他谕兵部,“平南王尚可喜累朝勋旧,久镇岩疆,劳绩茂著。自吴逆叛后,尤能笃守忠贞殚心筹画,屡抒谋略保固疆圉。事平之日从优议叙[1]。”

在向朝廷表达忠诚之后,尚可喜率军与叛兵作战,且颇有斩获:

平南王尚可喜疏报,逆镇刘进忠遣逆党陈奠率众分据程乡县水陆要口,抗拒我师。提督严自明等分遣官兵击之,斩获甚众。

平南王尚可喜疏报,官兵恢复程乡后,镇平、平远二县文武各官,俱赴军前,投缴伪印伪劄。

平南王尚可喜疏报,潮州叛镇刘进忠之党刘斌,据普宁都统尚之孝等遣发官兵进剿,被陷知县段藻。潜遣人通款,诱贼出城迎战,因闭门拒之。我兵剿杀甚众,恢复普宁县城。

平南王尚可喜疏报,副都统尚之节等统率官兵,自程乡县间道进闽,沿途相机剿抚,不烦兵戈。逆贼望风逃遁,伪官弁缴劄投诚。恢复大埔县,直抵三河坝。

平南王尚可喜疏报,逆贼刘进忠抗不受抚,当官兵在途,则据险抗阻。迨官兵甫抵城,则窥劄营甫定,輙鼓众出犯,幸官兵严整以待。在新亨地方,剿杀伪副将陈琏等及贼兵六百六十余人。生擒二十七人,又在城外接战、斩贼二百二十五人。又于七月十五日,贼众五千乘风雨冲,官兵奋击。斩贼八百二十二人,生擒八十六人。

平南王尚可喜疏报,逆贼刘进忠盘踞潮州,敢于负固者,恃海贼为应援也。今海贼直薄城东,而刘逆屡出城中贼兵,来犯我师。总兵官王国栋等统率官兵,三战三捷,斩获甚多。

平南王尚可喜疏报,楚逆李汉英纠集余众、复犯连州。游击李有才、知州李蕡率领官兵击败之。擒斩甚众[1]。

从尚可喜的疏报可以看出,尚可喜不仅语言表述了对清廷的忠诚,更是以对叛军的战争实践着自己的忠诚。对于尚可喜所表现出来的忠诚,康熙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更给予优渥的赏赐。《圣祖仁皇帝实录》记曰:“平南王尚可喜航海归诚,勋猷懋著。太宗文皇帝嘉其劳绩,特赐王封。及定鼎燕京,复能殚竭忠忱,赞襄大业。世祖章皇帝知其夙笃忠贞、畀以岩疆重任、镇守粤东。海氛宁靖、百姓乂安。近因吴三桂耿精忠等叛逆,该藩益励忠纯克抒伟略,悉心筹画,数建肤功,朕甚嘉焉。事平优叙,屡有谕旨。前奉年老任重,请以其子尚之孝承袭王爵,已允所请。今思该藩累朝勋旧,功著封疆,宜锡殊荣,以酬懋绩。平南王尚可喜著进封平南亲王,即令其子尚之孝袭封[1]。”封亲王,袭王爵,也算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了。

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病重的尚可喜给康熙帝上了一道奏疏:“臣病日剧,寇在门庭。臣子尚之孝又统兵在潮,臣躯恐有不测、则粤省渐至危急。请遣威望大臣星驰抵粤,以资弹压[1]。”对于尚可喜的请求,康熙帝回复到:“王累世勋旧,奇猷重望,久镇岩疆,劳绩懋著。自逆贼变乱以来,王笃守忠诚,殚抒筹略,训练士卒,保障地方。剿御贼寇,朕所倚毗。今览王奏称年老渐衰,身婴疴疾,请遣大臣经理广东事务,具见王实心为国计虑周详。朕与王情同父子,谊犹手足。览疏未竟,朕心恻然。但王属官兵驻镇日久,地方宁谧。措置咸宜,军民依赖。若别遣大臣前往,恐该省之事一时未能周知。所关匪细,王可于诸子中择才略素优者,遣赴潮州整理军务。大将军平南王尚之孝回省城侍王左右,捍卫封守。王其加意调护,期于平复,以慰朕忧虑眷念至意[1]。”康熙帝以“情同父子,谊犹手足”答尚可喜,足见康熙此时对尚可喜的倚重。

尚可喜在坚守着对清廷的忠诚的时候,发生了他的儿子尚之信的反叛兵变。本来尚可喜准备让长子尚之信承袭爵位,但尚之信的酗酒嗜杀,使尚可喜改变了要承袭爵位给尚之信的想法,而“请更授次子之孝”。大抵也是这个原因,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之信发兵围可喜第,叛”。尚可喜“卧疾不能制,愤甚,自经,左右救之甦,疾益甚,十月卒[5]”。

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帝玄烨对去世的尚可喜有这样的评价:

平南亲王尚可喜久镇岩疆,劳绩素著。自闻兵变,忧郁成疾,始终未改臣节,遂至殒逝可悯[1]。

“未改臣节”,是康熙对尚可喜的定性。也正是因为尚可喜的未改臣节,当和硕额驸尚之隆率子弟以尚之信反叛而请罪的时候,康熙帝“以尚可喜矢志勤劳,悉宥尚之隆等罪[1]”。也还是因为尚可喜的未改臣节,康熙二十年(1681),当其子尚之隆请给其父在日所赐海州房地的时候,康熙帝以“平南王忠诚劳勚、坚守臣节。其房地、遣司官一员速往拨给[1]”。当尚之孝奏请迎尚可喜丧的时候,康熙帝说:“尚可喜当通城皆叛时矢志不移,临殁犹被服太宗皇帝所赐朝衣。言虽死必葬于海州,倘有知觉、必效力于先帝,其忠诚之心始终无二[1]。”尚可喜这种未改臣节、忠诚无二的行为,在吴三桂、耿精忠都反叛的时候,甚至自己的儿子也兵变反叛的时候,就显得十分重要,也十分难能可贵。因此,康熙二十年(1681)九月,当尚可喜的灵柩从广东运回,停泊在丁字沽的时候,康熙帝“遣内大臣觉罗塔达、翰林院学士库勒纳、侍卫敦柱往奠。又传谕尚可喜众子曰:‘王素笃忠贞,若人人尽能如王,天下安得有事。朕每念王至老怀诚,克尽忠荩,心甚眷注,殊为伤悼。王停榇处若近行在,朕当亲临酹酒。因相去尚远,故特遣内大臣塔达、学士库勒纳、亲随侍卫敦柱往奠[1]。’”

从康熙帝对尚可喜父子的态度可知,康熙帝第二次返京途中之所以改变行程,走沈阳市→辽阳市→鞍山市(千山)→鞍山市海城市→盘锦市这条绕较大一段距离的路线,主要是为了祭奠尚可喜。这种思路和行为也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

四、康熙帝祭奠尚可喜过程中游历千山

我们已经厘清康熙帝返京行走沈阳市→辽阳市→鞍山市(千山)→鞍山市海城市→盘锦市路线,主要目的是祭奠尚可喜。去海城祭奠尚可喜,正好路过千山,因有游山之行。

千山的宗教活动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可追溯到北魏时期。从建筑和题刻遗存来看,千山香岩寺建于辽代的双塔,现在保存依然完好。千山无量观玉皇阁也为辽代建筑。在香岩寺上夹峰,还有金代摩崖题刻遗存。这些都能够说明至少在辽金时期,千山的宗教活动较为兴盛。而到了明代,千山则已经是“南海八千路,东辽第一山”,自然与人文景观已经有很大影响了。清代,千山的佛教进一步繁盛,官府对千山寺庙也给予了相应的政策。崇德元年,皇太极因为当时大安寺的僧人何大峰重修古寺而“赏银十两”[6],并为大安寺“拨僧十人,给衣粮[5]”。崇德五年,为龙泉寺“拨僧人九名,给衣粮[7]”。这种国家供养僧人的政策,保证了千山寺庙的僧众数量和规模,进而也促进了千山的宗教发展与进一步繁盛。

至康熙二十一年东巡时,千山之自然及人文景观更加可观。扈从康熙帝东巡的高士奇对千山的景色记述颇详:

是日扈跸游千山,疏雨蒙蒙,湿翠沾衣。辽左诸山土多石少,此独积石磊砢,礸岏駴目,峰峦丛迭,以千数计此山之所由名也。时从断磵层崖中见芍药一枝两枝微馨,暂拂顾而乐焉。温泉在丛薄间,祖樾寺在谷口,林木幽秀。入山数里为龙泉寺,方丈前有大石如屏,松树生石罅中,细泉出石壁下,仿佛王右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之句。尚有大安、香岩、中惠、三寺及仙人台、罗汉洞诸胜。日晡,未及遍历。闻仙人台在香岩寺,俯瞰沧海,如布几席,亦奇观也[4]。

高士奇笔下的千山,“积石磊砢,礸岏駴目,峰峦丛迭”,而且千山五大禅林及罗汉洞在当时已经声闻遐迩。而仙人台则“俯瞰沧海,如布几席”,而为奇观。这种得自然、人文之胜的千山,康熙帝置身期间,也能得一时之乐。

《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帝在辽阳广佑寺降香之后,又到千山,“幸千山香岩寺等五寺,各赐寺僧银五两[3]。”游览千山五寺并不正确。事实上,因为时间的关系康熙帝只游览了祖越寺和龙泉寺,这些在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中已经说得十分清楚。千山祖越寺、龙泉寺、香岩寺、大安寺、中会寺等五个寺庙,所处地点分散,就一个人的体力而言,想在一天之间遍游实无可能。康熙帝是在辽阳广佑寺降香之后来千山的,从时间上看也没有游历五寺的可能。

康熙游千山作诗三首,分别为:

《入千山》

晓入千山路,烟光织翠萝。崎嵚缘石磴,宛历转岩阿。

树杪朱旗出,藤荫玉勒过。物华看亦好,景色爱清和。

《祖越寺》

青山横古寺,羽旆陟层巅。地僻茅堂小,桥危石径穿。

夏条含嫩叶,春卉发余妍。寂寞空林午,时闻钟磐传。

《龙泉寺》

狭径才容骑,香台欲起龙。悬崖千仞落,断碣百年封。

泉细通幽壑,庭深暗古松。临高一骋望,积翠霭重重。

对千山记祖越寺、龙泉寺的自然景色描写得颇为传神,读其诗,似在山中游。

乾隆帝对其祖父康熙帝感情很深,他曾于乾隆八年(1743)、十九年(1754)、四十三年(1778)、四十八年(1873)四次东巡祭祖。从行程路线看,乾隆帝并没有来过千山。但在东巡过程中,乾隆却留下了三首咏千山的诗[8]。乾隆帝在《望千山》《寄题千山》《欲游千山不果》等诗中反复说“龙泉祖越久闻名”“念结龙泉祖越间”,此“念结”大抵是向往祖父行履,而欲步踵其后而已。

康熙帝驻跸千山亦有轶闻。刘伟华在《千华山志》记曰:“荣甫于民国六年曾任鸡王屯国民学校教员,闻其遗老云:‘昔康熙皇帝游千山驻跸该村,见一巨鸡飞过御前,赞之曰,此鸡王也。’嗣,村人乃改称几荒屯为鸡王屯[9]。”关于康熙帝四月二十一日晚驻跸地,《清实录》记为“几荒屯”,《康熙起居注》记为“吉黄屯”。具体地址就是今天鞍山市千山区唐家房镇鸡王屯。“鸡王”之说虽不足征,但也可算作“几荒屯”或“吉黄屯”易名“鸡王屯”的逸事。

[1]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二十一年至三十八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南怀仁.鞑靼旅行记[M].//杜文凯.清代西人见闻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3] 康熙起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 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M].//金毓绂.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

[5]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 清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天命十一年至崇德八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 辽阳州志[M].//金毓绂.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

[8] 乾隆帝作千山诗三首,分别为:我闻古来称奥区,必有名山为作镇.况兹辽阳实天府,羲经已兆帝出震.长白巫闾众所瞻,千山亦复高千仞.设在晋郊鲁甸间,太华泰岱应齐峻.我来谁邑揽形胜,南望巑岏映青润.朝岚夕霭俨相接,峦光峰态如堪引.龙泉祖越久闻名,灵迹相传半疑信.何时长啸观沧海,千仞冈头衣试振(《望千山》);千山胜景久芗哉,三度徒教寄咏回.本异唐宗曾驻辇,空传丁令有遗台.底须石径花岩到,原匪探奇问景来.却笑前遭泐崖处,侵寻应已漶莓苔(《寄题千山》);念结龙泉祖越间,游期又复爽千山.如怜倦马当秋瘦,且付枯僧抱月闲.坐可披图悟离即,恍如对瀑听潺湲.终须卧象诸峰侧,霜磴烟萝取次攀(《欲游千山不果》).

[9] 刘伟华.千华山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刘士义)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eror Kangxi’s visit to the Qianshan mountain and his memorial ceremony for Shang Kexi

LIANG Ji

(SchoolofFineArts,AnshanNormalUniversity,AnshanLiaoning114007,China)

In April of 1682,Emperor Kangxi visited the Qianshan mountain and held a memorial ceremony for Shang Kexi.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incidents and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of Emperor Kangxi’ eastern inspection,Shang’s loyal standpoint in putting down the domestic rebellions and his approval to Shang Kexi.Therefore,the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n this inspection,the change of the itinerary to Shengyang-Liaoyang-Anshan-Haicheng is mainly for the purpose of holding a memorial ceremony for Shang and this pleasant visit to Qianshan Moutain brought happiness to Emperor Kangxi.

Emperor Kangxi;visit to Anshan;memorial ceremony for Shang Kexi

2016-04-25

梁骥(1970-),男,辽宁台安人,鞍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书法史、千山文化史研究。

K249

A文章篇号1008-2441(2016)03-0039-07

猜你喜欢

千山康熙路线
千山暮雪(中国画140cm×70cm 2022年)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最优路线
『原路返回』找路线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画路线
诗友相陪游千山得句(四首)
找路线
说过再见的人回头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