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千山诗歌的题材及其旅游价值研究
2016-03-18胡吉星白晶玉
胡吉星 白晶玉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古代千山诗歌的题材及其旅游价值研究
胡吉星 白晶玉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千山诗歌的题材可分为访道求仙、参禅悟道、写景抒情和酬唱赠答四类。千山诗歌在旅游主体的审美能力培育、旅游客体的人文内涵提升和支持千山文化导游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千山;千山诗歌;题材;旅游价值
一、千山诗歌的题材分类研究
古代千山诗歌的题材丰富多样,根据诗人的创作目的与其诗作内容,我们大致可将千山诗歌分为以下四类:
(一)访道求仙类
千山是一座宗教文化名山。千山道教亦是东北道教的重镇。据《铁刹山志》记载:“康熙年间本土道士刘太琳、王太祥奉郭师命往该山鸣道开化,创立无量观。又分支青云观、太和宫、五龙宫、圆通观、洪谷庵,道院林立,实为本法派之大支焉[1]。”本土道士刘太琳起初栖身于祖越寺罗汉洞,后“兼得盛京将军弘晌助,遂自立无量道院[2]。”道教自此就在千山发展起来。受千山道教之影响,千山诗歌中访道求仙的诗歌数量也不少,按诗歌内容又可分为以下两种:
1.表达访仙求道的愿望
明代诗人周斯盛的《千山纪兴》曰:“小阁烟霞外,荒村夕照间。玄机今了悟,杖锡欲归仙。”该诗通过对千山美景的描绘,表达诗人渴望羽化成仙的愿望。清代诗人程虞卿的《仙人台》曰“我读招隐篇,韵落千峰静。仙人竟不来,空台吊孤影。”该诗通过描写仙人的杳无音信,描述了得道仙人高蹈出世的生活行为方式,从而映衬出千山的神奇飘逸,表达愿意追随仙迹的想法。另外,相传为陶渊明所作的《丁令威》亦是如此。诗人化用辽人丁令威学道化鹤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亦愿意“学仙冢垒垒”,作者的倾慕之情油然而生。
2.表达对道教圣地的仰慕
辽阳诗人金玫在《观音阁》曰:“仙境岂容人久坐,非因崄巘不能留。”该诗描绘了想象中的仙境,传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魏燮均于《南泉庵》曰“草木有仙气,云霞生道心。真人在空谷,时见鹤飞寻。”诗中的“鹤”意象常出现在对仙境的描绘中,因为道教的神仙大都是以仙鹤或者神鹿为座驾。该诗通过对草木、云霞、鹤等意象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超脱尘俗的神秘境界。另外,还有臧乃用的“三十三天犹可上,神仙还在翠微癫。”张中一的“欲辩仙凡何处闻,山巅远眺四无垠。”这些诗句都极力渲染了千山作为道教圣地的神秘之美,在诗人们的妙笔下,千山就是一座人间仙境,表达了对千山的敬仰之情。
(二)参禅净心类
佛教早于唐朝就已在千山传播,而在隋唐时期千山的佛教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传在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时期,千山“佛教传布流衍弥广,残碑废迹,在在可寻[3]”。明清时期千山地区佛教发展十分迅速,“伽蓝愈增,司其事者,有僧录司。通都大邑,寺宇林立,而医巫闾、千山、辉山诸处,梵音磬钹,声彻林樾[3]”。佛教在千山的兴盛,使千山诗歌中胜景与佛理禅道互相辉映,诗人们常借助千山有形的客观景物,去感知和表现禅机与佛理。以佛教为内容的千山诗歌大致又可分为以下两类:
1.表达对佛教圣地的崇敬,抒发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
朱箎在《山阴游千山诗》曰:“野禽亦解听经咒,群集檐松静不哗。”该诗以拟人的手法,盛赞了圣僧的功德,并渲染了千山静穆氛围,表达了对佛教圣地的敬仰之情。李辅于《登千山寺二首》中曰:“高卧何如僧入定,一帘松影了禅机。”该诗赞扬了千山僧人虚空净心的精神境界,认为千山是忘却世间一切心机,潜心修道的最佳之处,是心灵的栖居之所。
2.对禅境的体悟
一些千山诗人在佛家胜境的感召下,在诗中渗透了对人生的体悟和对禅境的参透。明代诗人龚用卿在《游中会寺》中云:“欲将金印解,潇洒定禅心。”诗人传达了罢官弃世的轻松与洒脱,传递出诗人除去心外杂物之后轻松喜悦的感受,直接表达了归隐山林,在参佛中获得心灵的解脱的美好愿望。王巽谦在《重游千山龙泉寺》中曰:“闲过禅院逢僧话,且觅仙缘寄此身。”该诗表达了希望归隐山林、追随高僧的愿望,诗作还表达了对充满禅趣的生活的向往。缪润绂的《龙泉寺》:“客窗禅榻俱无恙,一笑相逢证夙愿。”朱箎《罗汉洞》曰“下视尘寰都梦幻,看来色望亦虚空。吾生自有天然在,只借余闲到梵宫。”这些诗句都是诗人在不同境遇下对禅境的感悟,表达了诗人渴望超越世俗功名,诚心悟道的心愿。
(三)歌咏自然、写景抒情类
在这类诗歌中,诗人通过描绘千山美丽自然风光,抒发了对千山的喜爱之情。明代诗人程启充在《由祖越过龙泉》一诗中写道:“一径盘蛣虫屈,东西何纡缓,危岩倒凌溪,瘦马不可驰。徒行过峻坂,数息筋力疲。”该诗描绘了千山祖越寺到龙泉寺途中的小径、岩石、溪流与草地,生动地描绘了千山险峻而美丽的自然景观。而薛廷宠的《咏千山诗》则曰:“月映万松凉皎皎,香飘合座霭濛濛。千峰俱在藤萝外,一望遥连沧海东。”全诗虚实相称,状物绘景,栩栩如生,俨然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风景映于眼前。一些诗人还在诗作中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千山的喜爱之情,如清代著名诗人函可在《千山寄诸子五首》(其一)中云:“一到山中便不同,山翁只合住山中,山中不尽凭题寄,才欲抒毫色色空[4]。”千山景物清新可喜,让函可感觉到“寸寸都堪屐齿留,此中何处觅边愁?[4]”在函可的许多诗歌中,千山不仅是诗人的一个观照对象,更是诗人的心灵归宿地,洋溢着作者对千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四)酬唱赠答之作与题画诗
在众多的千山诗歌中还出现了酬唱赠答与题画诗之类的作品。酬唱赠答诗由诗题便可知晓,仅清代诗人魏燮均就有《游洪谷庵赠周道士三十韵》《赠吴道士》《登五佛顶赠普安观眠云道士》《千山无量观十咏和慈祥道人作》等十余首诗。诗人笔下的道士多是超凡脱俗、才华横溢的形象,以致连诗人也产生了“何年遁此身,上山来抱犊”的归隐意图。清代著名诗人郝浴与函可交往甚密,二人曾多次同游千山,且有互赠之作。如《送剩人入千山》曰:欣闻鸣鸟思钟鼓,更有赤乌艳海棠。人卧千山花气里,月升三岛水晶旁[4]。该诗既描绘了千山绮丽的自然风光,也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憧憬,更道出了诗人间的深厚情谊。
美丽的千山不仅为诗人称道,一些画家也为千山美景吸引,纷纷用画笔描绘下来。于是,关于千山的题画诗以及各种品题诗作品也出现了。清代诗人缪润绂在中举之前,曾在千山西阁读书,写了一百余首千山诗歌,其中就有一些千山题画诗。如其《咏龙泉十六景》组诗,就是依据《十六景图本》。其诗以龙泉寺景点命名,如《蟠石龙松》《石径梨花》《松门塔影》《象山晴雪》等。这类诗大多诗画相映,用诗的意境来烘托画的气势,以画景来充实诗的内容。将诗、画、书法等这几种艺术方式完美糅合在一起,成为千山诗中饶有特点的诗歌样式。
二、古代千山诗歌的旅游价值研究
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从旅游角度上看,千山诗歌都有不容小觑的价值。千山诗歌既是千山旅游文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千山旅游文化的重要宣传名片。研究千山诗歌既可以丰富千山自身的文化内涵,也能提升千山的旅游价值,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能起到积极作用。千山诗歌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千山诗歌与旅游主体审美能力的培育
目前,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文化旅游,就是把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休闲活动,在旅游活动中开拓旅游主体的视野、获得文化知识、提升主体的精神品位、增强旅游主体的审美意识等。千山诗歌在培育旅游主体审美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天人合一”既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哲学命题,也是我国古人所追求的美学境界。在古代千山诗歌中不乏反映“天人合一”观念的佳作,如明代诗人王之诰的《罗汉洞》。诗人为“寻幽处”而“拾级”而上,石径上的苍苔散出阵阵幽香,“径草”上沾满“露华”;年代久远的古洞与沧桑的松树,让身处其中的诗人忘却了自身存在,“瞑坐”在千山深处,彷佛“身意总相忘”。诗人吴希孟的《宿大安寺有怀》也是如此。当诗人看到眼前千山美景后,他渴望“漏尽钟随庄室蝶,心依神会柏台云”,希望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天地间遨游。诸如此类的诗歌还有不少。当旅客读完这些具有“天人合一”意境的诗歌后,不仅对千山美景流连忘返,还能放松心身,在想象的同时进行着审美体验的享受,使旅游审美活动进入深层的本质体验。
(二)千山诗歌与旅游客体人文内涵的提升
旅游客体一般是指旅游的对象,包括旅游设施和旅游资源。千山诗歌能丰富千山景区的内容,提升千山景区的文化内涵。如书于千山正门的“辽东第一山”就来自于明张鳌的诗篇《同兵宪黄雨田诸公出游祖越寺》,其曰“孤亭不忍别,更上翠微间。南海八千路,辽东第一山。”该诗对千山的盛誉,无疑为千山的胜迹增辉添彩,使之声名远播,大大提高了它的知名度,起到了宣传的功用。又如康熙皇帝的《入千山》:“晓入千山路,烟花织翠萝。物化看亦好,景色看清和。”乾隆皇帝的《寄题千山》:“千山胜景久芗哉,三度教徒寄咏回。”又如锐庄的“千个峰影千个态,一层山色一层秋”,等等,这些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和朝廷重臣的赞咏千山的诗歌,既是宣传千山的绝佳名片,也大大加强了千山风景区的历史深度和厚重感,对于提升千山的文化底蕴有重要作用。
(三)千山诗歌对千山景区文化导游的支持
千山诗歌对景区文化导游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它既能更好地帮助游客了解千山,也表现在古代千山诗人的观赏角度与线路的选择对游客的启发上。如裘曰修在《千山》一诗中不仅详细交代了诗人的旅游路线,即由“歇马步入祖越寺”到“香岩路杳埋云烟”,还由衷地感叹“向来奇境岂有此,相与叹诧卑中原”,并描绘了“挂天一瀑喷白玉,照海千朵开青莲”的千山奇景。缪润绂《花朝雪后探祖越寺无量观诸名胜》组诗亦是如此。诗人同样交代了其旅游路线,还在诗中介绍了相关景观的背景知识,游客可通过解读千山诗歌了解诗人欣赏千山美景的路线与角度,并加深对千山的直观感受,这有助于提高旅游的性价比。另外,千山管委会还利用千山诗歌进一步完善千山的旅游解说系统,将古代千山诗歌融入到导游对景点的解说中;也可开发系列千山文化旅游产品,策划与千山诗歌有关的文化旅游体验活动或饶有特色的千山文化旅游路线,将千山美景与古代诗歌融汇在一起,使游客在欣赏千山自然风光的同时,又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使游客身心得到更高的升华,从而加深对千山的文化印象,发现深层内涵的千山。
总之,古代千山诗歌作为山水文学的一部分,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旅游上都有着重要价值。我们可从旅游文化学的高度挖掘、整理、研究古代千山诗歌,既深入探讨其重要的美学价值,又将其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研究,充分发挥千山诗歌在推动千山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李大成.千山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2] 刘伟华.千华山志:卷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
[3] 王树楠,金毓黻.奉天通志:卷九十九[M].沈阳: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
[4] 函可,杨辉注.千山诗集校注:卷十五[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7.
[5] 刘伟华.千华山志:卷八[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刘士义)
The research on the Qianshan poetry and its value in tourism
HU Jixing BAI Jingyu
(AnshanNormalUniversity,AnshanLiaoning114007,China)
The theme of the Qianshan poetry can include visiting the god,realizing the truth,writing and expressing the emotion and expressing appreciation.Qianshan poetr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ourists’ aesthetic judgment,the promotion of humanistic connotation and supporting the Qianshan cultural guide.Key words Qianshan;Qianshan poetry;tourism value
2016-07-10
鞍山市社科联立项课题(as20162039)研究成果,鞍山师范学院立项课题(16kyxm09、15kyxm05)研究成果,辽宁省社科联2017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研究成果(2017lslktqn-012)。
作者简介 胡吉星(1973-),男,湖南长沙人,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
I207.2
A
1008-2441(2016)05-0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