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探讨*

2016-03-18彭喜保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高教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重要意义

彭喜保(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探讨*

彭喜保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摘要:“生活即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生活化是“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它与西方教育思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主要体现在: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看,关注大学生活实际,解决大学生的需求;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看,面对大学生活要采取多种方法增强吸引力;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看,倡导回归社会生活,弘扬主体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重要意义;路径

Abstract:"Life is Education",education comes from life,but also to return to lif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is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life "Life is Education",Western Educational Thought it has a very close association. New Era,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life has a very important meaning,it can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give full play the main role of college students,college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ath of life: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University of concern to real life,to solve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the face of college life to take a variety of methods 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advocating return to social life,promote subjectivity.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life;significance;path

“生活即教育包含三层涵义:生活决定教育,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对生活具有反作用,即能改造生活;生活和教育共始终。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①“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回归校园生活才能真正产生其作用。教育生活密切相关,其内容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头,也是其归宿,因此,教育要立足于生活,面向生活,最后回归生活。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生活脱节的倾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别是抑制了大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导致其实效性难以实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越来越重要,这迫切需要其面向大学生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之一。因此,时代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生活,反思生活,回归生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教育生活化是受西方教育思想影响发展而来的。20世纪初胡塞尔提出教育要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③这给我国教育生活化思想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回归到大学生活,回归大学生本身。教育回归生活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问题,在这个方面,马克思有更准确的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内容丰富,不仅包括人本身的德、智、体的发展,还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能力只有在社会关系发展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而这种社会关系的主要来源就是人的生活,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也与生活密切相关。教育生活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产生而来的。从这个方面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深入大学校园生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达到培养大学生能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

从这个涵义当中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整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大学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但又不同于大学现实生活,为了体现其实效性,它必然要把与大学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各种要素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体现实效性。第二,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它更重视大学生的自主性。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想状况、人格发展与完善、能力提升等都与大学生主体性联系在一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关注这些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大学生成长。第三,发展性。时代发展,生活在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面临的条件也在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去适应变化的环境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高校生活实际,才能面向大学生活,回归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才能与时俱进,实现培养人的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一)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高其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能被意识到的存在就是大学生活。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大学生主体性的需求,与现实生活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其内容无法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实效性得不到发挥,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生活体验以及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丧失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和不满的情绪。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避免了这种现象的产生,它避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假、虚、空”现象,真正与大学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不仅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更解决他们的精神需求,把大学生活与大学生思想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到了加强。⑤

(二)培养人才,促进发展,适应社会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如此。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个性特征非常显著,不同年龄层存在不同特征,特别是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上表现非常突出,甚至会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大学生活,了解大学生实际,解决大学生活中真正存在的问题。这种现象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大学生活紧密结合,其目的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致,⑥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仅关注大学生素质的提升,更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才能更贴近大学生活,更关注大学生实际。⑦

(三)发挥大学生主体性,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主体性设置了诸多限制,教育效果得不到很好地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人的主体性,通过各种方式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属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型,它不仅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且体现自主性,让大学生能感受自我个体的存在,在平等交流中体现自我价值,彰显其个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回归校园生活,让大学生个体作为真正的主体参与到大学生活中来,自发地去思考问题,自发地去关注与自身相关的内容,如:思想现状、发展需求、人格状况、素质提升等,在关注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其主体价值,促使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

(一)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看,关注大学生活实际,解决大学生的需求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从大学日常生活方面去关注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生活需求。

关注大学生思想状况,要从大学生的共性出发,根据不同个性的思想状况和生活需求来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在大学生的共性方面,生理和心理不断成熟,群体特性逐渐形成,学习意识不断凸现出来,开始关注自身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关注与自身前途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责任心不断增强;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开始显现,关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从共性中来寻找个性的发展。但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在某些方面面对困难和问题认识不足。在个性方面,强调个人自主性的发挥,追求公平、平等,希望能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一切条件。面对这样的特征,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针对大学生不同的思想状况与生活需求,解决其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也应该把大学生在思想状况和生活需求方面的共性问题作为其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让大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贴近大学生活实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路径,它不仅担负着知识传授和道德教化的责任,还是大学生人格完善的正确保障,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就非常明显了。高校思想政治课不但要体现大学生活,而且还要把大学生活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让大学生感受到周边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从而产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浓厚兴趣。特别是要结合时代发展,把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论、方针等融入到大学生活当中去,把抽象的政策、理论、方针与现实的社会热点、实际问题、大学生自身问题结合起来,融入大学生活于理论教育中,达到“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高校思想政治课也只有贴近大学生活实际,贴近大学生,才能激发大学生的浓厚兴趣,才能增强感染力,才能达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⑩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看,面对大学生活要采取多种方法增强吸引力

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需要发挥其自主性,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这就需要深入大学生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⑪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手段,结合大学生活,创设各种模拟生活环境,让大学生体验虚拟生活环境,通过体验生活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优越感;要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采用校园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时受教育,事事受教育,通过这种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进一步完善个人人格,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要利用校园生活中各种载体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把校园生活的各方面如:学生管理、校园文化、休闲活动、学生组织和社团等转变成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载体,通过这些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大学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从而影响到每一个大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真实可靠又富有道德情感,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增强了,感染力增大了,效果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三)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看,倡导回归社会生活,弘扬主体性

教育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要通过社会实践,回归社会生活。回归社会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更是大学生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从课堂回归校园,从而回归社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知识的传授到道德的教化,到技能的获得,再到社会生活的适应无一不体现这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一环。高校社会实践可分为校内社会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两种形式,校内社会实践是在学校统一安排下,利用多种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学生校园活动中,通过这种活动来解决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最终达到促进大学生发展的目的。校外社会实践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需求,利用校外社会生活资源,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积累校园以外社会生活经验,获得社会体验。通过校内外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性,达

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内外生活的有机结合,实现大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现时代的具体化,它不仅有深刻的内涵,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申林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16-17.

②董宝良,等.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92.

③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115.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

⑤庞引巧.大学生“两课”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8(4):56.

⑥章亮.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0:5.

⑦邹继康,狄奥.论主体间性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49.

⑧朱军.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09:39.

⑨向媛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山西高等学

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7):87.

⑩郝丽红.以学生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44.

⑪刘璐.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智富时代,2016(1):20.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董宝良,等.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衣俊卿.回归日常生活的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柳礼泉,陈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2):23-26.

[6]柏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2):102-107.

[7]唐国战.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价值与特点[J].信仰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5):7-10.

[8]袁奋光,赵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新路径探寻[J].社科纵横,2013,28(1):162-164.

[9]郑文宝.刍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绥化学院学报,2007,27(3):127-128.

[10]邹艳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效析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8(5):51-5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0-0219-03

*基金项目: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方法论视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2041036-03)。

作者简介:彭喜保(1979-),男,湖南祁东人,硕士,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重要意义
探究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改革
探析城市园林绿化管理
试论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提升党员素养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及其施工建议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