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大学生价值理性的理论建构

2016-03-18何涛张荣杰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2247

高教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价值理性启蒙工具理性

何涛 张荣杰(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2247)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大学生价值理性的理论建构

何涛张荣杰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2247)

摘要:工具理性的过度发展及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主体性的失落和对理性的颠覆直接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功利主义的泛滥、价值诉求的单一化、主体意识的消解及终极关怀的消失。后现代主义批判、启蒙、解构及建构的特征本身孕育了价值理性的生成维度。交往理性的建构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矛盾与冲突的消解提供了可能,大学生价值理性的理论建构实际上延续了“现代”及“后现代”对人的理性发展的主张。

关键词: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后现代主义;启蒙

张荣杰(1984-),男,河南洛阳人,重庆交通大学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Abstract:The overdevelopment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the decentration,subjectivity loss and rational subversion of postmodernism have directly leaded to the overflow of utilitarianism,simplification of value appeal the loss of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ultimate concer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nature of characters of postmodernism like criticism,enlightenment,de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has bred value rationality.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makes the dissolution of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possibl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 rationality is actually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view of human's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Keywords:instrumental rationality;value rationality;postmodernism;enlightenment

一、工具与虚无:大学生价值理性的消解

作为社会建构主体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是整个社会的潜在中坚力量,他们的理性化程度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身的主体意识建构及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理性化进程。然而当前整个社会工具理性的日益增长,价值理性的日益消解无疑给大学生主体理性的生成构成了威胁。这种威胁主要表现为功利主义的泛滥、价值诉求的单一化、主体意识的消解、终极关怀的消失。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日常行为更多表现为一种短期的计算和程序行为,考虑的是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个人利益,这种带有强烈个人主义倾向的利益诉求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不景气的社会现实下不断催生扩大,势必给大学生规避价值理性追求提供一种理由;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诉求也偏向单一化、世俗化。这种缺乏多元化价值理性的诉求及世俗化程度的加深正好印证了韦伯所谓的现实世界的祛魅化。历代启蒙运动思想都将理性作为现代人及社会发展的核心观念,强调人的主体性,然而随着“现代”及“后现代”思潮的交替影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却日渐淡薄。“现代”社会极力推崇建立人的主体性,把人从传统的宗教神话中解放出来,赋予人的本体价值,然而如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形成并没有按照启蒙思想家所预想的那样,确立完全的主体性意识,相反却日益成为不完整的个体,在工具理性的扩张下,人成了异化的主体。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继承、反叛与解构,后现代主义中的一个比较盛行的主题就是:去中心化、主体性的失落和对理性的颠覆。这种主题的直接后果就是不断消解“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的界限,矫揉造作成为文化发展的显著特征,破碎的生活片段成为了整个现代文化的基本材料,高雅与低俗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融为一体,导致生活意义的深层模式被摒弃,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的文化成了人们追求的事物,这势必导致主体的疏离和异化,个体的心灵不在成为生命当中的重点,人生失去了终极价值及终极关怀,变得日渐虚无、凌乱与无原则,灵魂无处安放,当前大学生群体所表现出的孤独、沉沦、颓废等各种心理障碍无疑是这种文化病态的产物。这些病态的文化人格需要重拾人的理性精神,特别是价值理性。无论对于社会系统还是社会个体,理性的核心思想应该是一种肯定工具理性之外不断追求符合人类主体价值的理性行为,从而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二、启蒙与解构:大学生价值理性的生成维度

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的基本脉络或者说基本主旨却始终与现代社会的理性启蒙及解构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后现代主义肇始于现代社会,作为一种思维模式,目的就在于寻求或建构真实的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开启作为主体的人的理性心智,让人回归到他的本质及自然状态。后现代主义一开始就将作为启蒙哲学表现的基础主义、人本主义及普遍主义作为批判的目标,认为启蒙哲学无法提供它为知识许诺的合法性基础,同时存在着某种霸权主义;之所以批判人本主义,在于后现代主义认为人本主义极易导致人类中心主义,反而阻碍真正人本主义所倡导的思想观念;对普遍主义的批判也在于后现代主义对西方中心主义及文化帝国主义的担忧,认为启蒙所倡导的普遍真理容易成为一种少数人的话语霸权,挤压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后现代主义的这些批判理由不无正确,但正是基于这些批判,或者说后现代主义就是利用它对现代社会的这种怀疑性诊断,来达到一种真正的理性启蒙。所以利奥塔认为,“后现代”实际上是对“现代”的一种重写,真正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在启蒙的美好理想下所掩盖的真实的东西。同时,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与“现代”相对立的,它是建基于“现代”的,它在批判解构“现代”的同时,也是在建构一种新的或者可以称之为“理性”的东西。从根源上说,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一样,它们对社会理性的批判都来自启蒙,因为理性本身就是带有批判性质的。启蒙意味着人类应该拥有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依赖自己的理性而不应臣服于任何权威。在此基础上,启蒙所运用的策略就是对现实存在的批判,通过批判进行适当的解构,在解构的基础上再进行建构。启蒙也是与批判、解构与建构融为一体的,或者可以说是一体多面。因而,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建立价值理性的过程也就是进行理性启蒙和批判、解构与建构的过程。

在考虑建构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价值理性层面,必须要注意到这一基本的理论根基。除此之外,我们也必须考虑中国的社会文化传统及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进程。中国的思想解放及大批判时代最早出现在先秦,诸子百家,相互争鸣,但自秦以后,中国的整个思想氛围相对比较沉闷,学术思想也只能在儒释道三家之内发展,其他思想只能被贬斥为“杂说”,政治制度方面则表现为君主制的一贯传统。五四运动引进的科学与民主则掀起了一场近代的新的思想启蒙运动,但由于中国的思想及政治传统的根深蒂固,近代化的思想启蒙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理性要求,因而不仅需要现代主义的理性启蒙,也需要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与建构。

三、生成与建构:大学生价值理性的培育

从发生学意义上分析,理性的建构应该把理性看成是一种由多重因素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网络,强调理性与非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一个适度的平衡系统中达到适度的自我限制,即形成一种整体理性观。但从理性的整个历史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启蒙运动以来,理性所指向的平等、解放、自由的信念非但不能在现代社会实现,反而越来越加大了对人的束缚,导致自由空间和生活意义的丧失,严重影响到社会化主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整合。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的这些弊端源于理性的畸形发展,即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控制和压抑,源于市场逻辑及权力逻辑对生活世界的侵蚀。因而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理性的概念来弥补因工具理性的过度发展而带来的价值意义的缺失。交往理性是在社会空间的行为语境中所发生的,交互主体之间基于语言的有效性原则,以沟通为目的,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的一种理性社会行为。哈贝马斯特别运用了公共领域的概念来指称这里的社会空间的行为语境。公共领域是区别于市场领域及政治权力领域的社会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行动主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交往,达成共识,促进社会整合及系统整合,试图解决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这一理论的启示在于大学生价值理性的培育及建构需要一个合理的社会公共空间。当然公共空间的建立需要民主的政治制度环境和合理的市场经济环境,要允许社会公共空间的存在,并为它的生成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从具体的实践层面来说,价值理性的建构主要包含四个方面:首先,要反对思想愚昧,培育人的个人理性及公共理性精神;其次,培育价值理性,消解工具理性,即要消除工具理性对人的异化,必须发扬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仅是一种实现价值理性的策略,价值理性的本质就在于以人为本,实现人作为主体的价值意义的回归;第三,发展艺术理性教育,拓展人的本质,达到工具理性的“真”、价值理性的“善”及艺术理性的“美”的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人性的全面解放;第四,发展形而上学,实现理性的自我超越。形而上学属于最高的哲学形态,是价值理性向度的超越性应用,属于价值理性的超越性形态。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精神追求,将永远伴随思维而超越理性,从而实现人类理性的自身超越,体现人类理性完整的美。作为大学生价值理性培育的重要场域:政治场域、市场场域、社会场域、文化场域、媒体场域及教育场域,都应把以上四类具体实践应用到自身的逻辑当中。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作为教育场域的高校,在大学生价值理性的培育与建构过程中,应该发挥关键性的引导及教育作用。当前高校的这种关键作用表现为:确立开放自由独立的学术环境,转变以就业为取向的教育旨趣,确立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标,加强艺术及形而上学的教学与引导,确立多元的价值教育培养目标,注重培育学生的主体感、整体感及终极价值关怀。

参考文献

[1]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商务印书馆,1999.

[2]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4]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及社会合理性[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陈嘉明.理性与现代性兼论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6]凡清.西方形而上学问题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4(4).

[7]姚大志.后现代主义与启蒙[J].社会科学战线,2005(1).

[8]宋祖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实质与评价[J].国外社会科学,1995(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0-0211-02

作者简介:何涛(1985-),男,四川南江人,重庆交通大学教师,从事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理性启蒙工具理性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律批判之管见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言意共生,语文的“启蒙”之美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