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适配度现状研究

2016-03-18李玲玲李媛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高教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中医药

李玲玲 李媛(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适配度现状研究

李玲玲李媛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摘要:当今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教学效果。达到良好的匹配状态的“教”与“学”是高等院校迫切需要的教学模式。以天津中医药大学2014级10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其对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自身学习效果方面的评价。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院校;适配度

Abstract:There are some educational problems in today'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which may influence the teaching effect.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high matching degree is urgently needed. A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among one hundred undergraduates 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 with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to find out the students' evaluation on curriculum setting,teaching staff,and their learning effect.

Keywords:TCM;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matching degree

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新形势下,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并符合院校专业实际。只有深入每个学生,反馈其需要来指导“教”,才能实现“教好每个学生”的目标。

一、中医药教育与教学现状

首批中医院校于1956年成立,中医药高等教育走过了近60年历史。中医药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说明中医药高等院校从单科教育向多科教育转变,从小规模向较大规模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各个院校发展的趋势[1]。

全球化进程中,教育也将面临合作与竞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中医药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中医药高校中西医课程设置基本是先中后西,先掌握中医理论、临床基础和临床各科,三年级开始学习西医。西医课时少、深度不够,表面上看是突出中医,实际上导致了“西医学不通,中医学不精”的恶果[2]。其次,课堂教学仍为教材讲授加笔记,实验和临床操作课程不足,重理论、轻临床。另外,传统的中医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被动地灌输知识,很难达到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二、开展教学适配度研究的意义

上述问题直接影响中医药教育教学效果,阻碍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进程。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逐渐体会到院校教育的弊端,致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产生矛盾。一方面,学生缺乏对所学专业前景和发展方向的认识,产生失落感使其失去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学校及教师设定的教学内容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构成了“教”“学”矛盾的核心。

有学者认为,理论上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不能孤立地被认定为好或坏,关键要看某种方式是否与特定的教育情境、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等因素相符,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效果[3]。与学生的学习相匹配的教学,也可以说是创造了良好的匹配状态的教学,是当今高等院校迫切需要的教学模式。

三、调研情况

本研究旨在对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对开设的基础与专业课程的认同程度、选修课涉及的领域是否能满足其兴趣、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期待何种教学模式适合自身个性发展等问题,审视“教”与“学”适配与对接的现状。

1.研究对象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4级中医学专业本科在校生,共100名。

2.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三个维度: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学生对师资力量的评价;学生对自身学习效果的评价。

3.研究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先通过科任教师与学生取得联系,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随机与自愿的原则,从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抽取7名被试者进行访谈。调查者事先拟定访谈提纲,以开放型问题为主要形式。

4.结果

针对问卷调查的三个测试维度,调查者进行了数据分析,并根据这三个维度的类别分别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1)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为72%。一些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欠缺科学性,其中包括的问题有医学课开设得过多,学习压力大;课程安排得太紧,学习任务重,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吸收;选修课没有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课程少,内容单调,一些选修课课时太短,未能学到实质性的内容等。

(2)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满意度为85%。说明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整体印象良好。学生普遍认为医学授课教师的队伍强大,教师级别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即使是年轻的医学课教师也被认为学历水平相对较高,而且教学热情高,精力充沛,在课前进行了充分准备,课堂教学形式更为灵活,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对教学活动形式的满意度为69%。学生认为目前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以教授书本知识为主,提供学生进行动手能力训练的机会较少,实验课及临床操作的训练不足。学生只能在传统模式的教室里,拿着书本,记笔记。他们认为这种模式过于传统和单调,不能激发学习热情,影响知识的吸收率和掌握程度。

四、如何提高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学习效果的思考

(一)改进教育教学模式

教育要适应就业需要的同时,还要关注学习者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中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四年中医基础知识和中医专业知识后,面临找工作的问题。这将考验他们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能力。学校和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临床实训的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通过与病人的实际接触,了解并逐渐熟悉临床工作,增强学习主动性和探求心理。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增强实践能力,为尽快适应临床工作打好基础[2]。中医教育应加强实践环节,提高见习、社会实践的课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选修课有助于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主修专业对毕业生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可根据学生情况和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增设学生感兴趣、市场需求大的非主修专业[4]。在结合社会需求和专业实际的基础上,开设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新课程。

另外,学生评教制度是高等学校质量控制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4]。通过评价反馈,教师可快速找出自身的问题,同时学生的想法得到重视,易于激发其主体意识,促进学习动机。

(二)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

中医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为出发点,适当引用著名的中医治疗案例,活跃课堂气氛;开办讲座,邀请有经验、有成就的中医专家讲述中医学的特色。在喜欢学、乐于学的基础上,坚定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信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与学适配性的核心。教育必须着眼于大学生潜能的开发,促进其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首先,自主学习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学习者通过设定对自身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并拟定学习进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并发展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监控,并作出适当调整。

其次,合作学习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或团队成员明确分工并互相协助完成学习目的。这就需要学生充分领会团队精神,积极支持、配合、互动;同时,小组成员间要相互信任,减少冲突、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焦虑心理,依靠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通过交流与合作,学习者取长补短,在实践中进步。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还能够学会彼此尊重、理解、包容,也能锻炼自己言语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能力。

五、结束语

中医药高等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肩负重要的使命。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将成为医护工作者,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以服务人民回馈社会为己任。这不仅需要其具有丰富而坚实的医药学知识,大胆、沉着的心态,更需要其具备坚持不懈、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病人的品质。高校教育要增加临床实践,丰富实战经验,促进“教”“学”过程更好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张伯礼,于越,周桂桐.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2):87-88.

[2]杨丽霞,刘铜华.中医教育有关问题的理性思考[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

[3]谭顶良,周敏.学习方式的转变:热点冷观[J].南京师大学报,2004(1):80-81.

[4]刘隽,徐竹林,陈捷茹,等.毕业生评教对促进中医药教学改革的启示[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2):9-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0-0110-02

作者简介:李玲玲(1983-),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英语。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中医药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