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非理性因素的渗入与培养

2016-03-18郭亮亮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高教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

郭亮亮(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非理性因素的渗入与培养

郭亮亮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非理性因素不仅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还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高低。然而,从人的本质来讲,非理性因素在个体的人中存在明显差异,其受社会环境和价值体系的影响,是社会环境和价值体系在个体人中的内化结果,这种新理念强调理性教育和非理性教育相互融合的特性,并且会随着个体内心体验的丰富和改造,实现学生心理和道德发展水平的不断加强。

关键词:非理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渗入;培养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non-rational factors not on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but also directly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level. However,in terms of human nature,non-rational factors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among individuals,which are influenced by social environment and are the internalization results of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value system to the individuals. This new concept emphasizes mutually integrativ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rational education and irrational education. And with enrich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ividual inner experience,students' psychological and moral development levels will be strengthened continuously.

Keywords:non-rational factor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infiltration;cultivation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育活动仅依靠理性因素是远远不够的,非理性因素作为一种精神性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非理性因素的一般理论阐述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理性教育,它在传授理性知识、发展理性能力、开发人的认识潜能、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这种唯理性教育模式并非万能的。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来看,唯理性教育企图以强制说教要求人们无条件服从一成不变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忽视了人的自主性。这种封闭性、强制性和单向性的教育模式不仅限制了人的品德的开放性发展,而且还容易使人做出表里不一的承诺与行为。[1]外部事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人类不可能完全依靠理性来把握客观世界,还需要通过情感、理想等非理性因素来实现社会整合。

非理性是与理性相对应的一个范畴,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方面的本能、欲望、情感、信仰等无法以人的理性完全驾驭和取代的精神因素,这些精神因素无法以人的逻辑认知能力加以表达,具有先天性、潜在性和非逻辑性特点。[2]非理性是人类精神、人的内在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能、欲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时刻都在驱动人的行为,并渗透到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就连科学技术活动本身也渗透着非理性因素。各种非理性因素之间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它们与理性因素相互渗透并交织在一起成为人类精神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非理性因素: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探微

(一)信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价值引导的作用

判断是理性的事情,信仰不涉及判断的真假,不管有多少命题,只要人们对该命题持认同的心理状态,这就是信仰。人的信仰不是一根单向的线条,而是随着人类认识过程逐步形成的,是一个多向的幅面和立体的精神空间,体现着时代精神和每个人的精神个性,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精神生活。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信仰的塑造和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完整的理想体系,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也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源泉,因此,必须在全党乃至全社会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其占领思想领域阵地,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精神支柱成为内在统一的主导信仰,成为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性和确保社会主义社会取得胜利的精神动力。

(二)情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规范选择的作用

情感是非理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构成人类生活世界的基本元素,是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身需要作出的一种态度体验。情感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要提升教育对象的思想境界就离不开情感的催化和激发作用。情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和先导,也是开启受教育者心灵之锁的钥匙。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特点、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视情感的作用。

情感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情绪和热烈的情感是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人的特点和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视情感和情感性教育,以一片真情去解决问题,努力探索出一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路。

(三)意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行为保障的作用

在非理性因素中,意志是最为接近理性的因素,意志是意识对一定事物和活动的调控,是实现自觉确定目标行动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非纯粹的说教活动,而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转化教育对象的精神面貌,并使之作用于社会的教育行为。意志是人自觉能动性的集中表现,通过对人的多层次需要的自我意识,将认同的教育内容转化为思想的一部分并用以指导行动,排除需要和情感对实践活动的影响,保证实践活动朝着教育要求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意志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具有定向作用。

情感是驱动思想转化的内驱力量,但由于情感的复杂多变性,因而在思想转化过程中离不开意志对优良品质持续稳定发展的调节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意志能够将优良品质的情感保留和巩固下来,使之成为教育对象思想转化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源泉,减少或避免消极情感给思想政治活动带来的危害,保证思想转化向着反映客观真理的纵深方向发展。[4]由此可见,意志对教育对象思想转化具有持续调节作用。此外,意志对客观真理的把握具有控制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维定势与情感、情趣扭结在一起赋予教育对象思想转化的目的性、选择性和计划性,对与定势相契合的教育内容作出积极肯定的反映,对与定势相抵触的教育内容产生消极否定的评价,而意志具有的自我监控机能则有助于克服定势的消极影响,建立新的定势,从而使教育对象获得客观真理。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非理性因素的渗入和培养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生命线”。人的教育活动仅依靠理性因素是远远不够的,非理性因素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只有注重对非理性因素的研究,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做到以人为本,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路

从非理性角度来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抑制和消除人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而是必须关注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重视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这就需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同生活、工作等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社会规范提升人们的需求层次、精神生活,以社会规范来约束和控制人们的行为、解决实际问题是解决思想问题的关键,思想问题多是由实际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而引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仅是空洞的讲大道理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必然会引起教育对象的厌烦。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路就是立足非理性因素,最大限度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

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不仅能保证个体情感接受系统处于刺激状态,培养人们相应的非理性因素,而且还能通过现实的活动促使人们产生共同的需要、情感、意志,保证非理性因素的良性发展。[5]。围绕非理性因素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具有直接性和现实性,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说服力,让教育对象心服口服,而且还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率。

(三)创建和谐公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氛围

在特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氛围下,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和监督使得不少人在偏离社会道德规范时不再惶惶不安,而是变得心安理得。和谐公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是鼓励个体不断反省和检查自己、张扬合理欲望、激发人的道德情感、自觉遵守社会价值准则、强化人的意志能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育人功能的土壤和重要条件。尤其是对于那些意志薄弱的人来讲,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氛围能够促使个体接受社会环境的约束和熏染,促使自身行为自觉符合社会规范的需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非理性因素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以特有的方式参与实践活动,不仅对主体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对理性因素也起着影响甚至支配作用。由此可见,关注情感、意志、信仰等非理性因素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宁,邓翠玉,冷桥助.我国转型期道德失范的非理性因素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朱平平.试论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3).

[3]王杰.论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非理性研究[J].理论经纬(人大复印资料),2002.

[4]沈大光.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非理性因素的培养[J].山东社会科学,2009(5).

[5]陈正良.对学校德育目标问题的思考——从模铸到素质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0-0096-02

作者简介:郭亮亮(1987-),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河南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培养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