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环境教育研究的进展

2016-03-18何秉宇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教育生态文明建设

刘 闯, 何秉宇

(1.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2.智慧城市与环境建模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我国环境教育研究的进展

刘 闯1, 何秉宇2*

(1.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2.智慧城市与环境建模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摘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而环境教育是遏制环境问题发生的关键点,针对环境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笔者从我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出发,介绍了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分析我国社会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后,找到应对近年来我国环境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本对策,并梳理了我国环境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力求为扎实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具有中国生态文化特色的环境教育做出贡献。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方向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China

LIU Chuang1, HE Bing-yu2*

(1. Institut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46; 2. Key Laboratory of Wisdom City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 in Universities, Urumqi, Xinjiang 830046)

Abstract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become a hot issue of concern.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a key point to prevent the happening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tarting from the necessit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China, we introduced the problems in citizen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fter analyzing the content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choo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education in China, problems and fundamental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China was combed, which promote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contributed to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cological culture.

Key wordsEnvironmental issue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中国的环境问题和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相同的。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环境问题尚不明显;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重工业发展迅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创造经济效益的行为屡见不鲜,环境问题也因此进一步凸显,但范围限于城市建设周边;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环境问题渐渐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针对环境问题开展的环境教育将有效遏制环境问题的发生。我国环境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国内针对环境教育的研究较少。已发表的几篇中国环境教育的综述侧重于针对一些特定区域进行研究,站在宏观角度来分析我国环境教育的研究较少。笔者在阅读了大量关于环境教育的研究成果后,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也展望了环境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对我国环境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

1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赵宇[1]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公民环境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也应当认识到加强全社会公民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刘凯等[2]也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说明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着公民的身体健康,也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大力加强全社会公民环境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现实意义。陈福祥[3]则从资源枯竭、气候恶劣等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问题着手,唤醒全社会公民的生态良知和环境保护意识,说明深入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季艳红[4]指出,对环境保护是否有着理性而正确的认识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公民的行为能否和自然和谐共处。所以应当大力加强环境教育,提升社会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赵雪梅[5]认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说明了生态教育的必要性。

总体而言,学者较为一致地认为我国现阶段的部分环境问题堪忧,要培养全社会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良知,就必须大力加强环境教育。也有学者从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论述开展环境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较为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环境教育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但是,对于不同地域环境教育对比研究的必要性的探讨仍较为缺乏。

2调查与分析

调查显示,我国网民较往年相比,更加关注如何治理PM2.5,而不再仅仅是关注PM2.5是什么。研究者认为,这表明我国环境教育取得了一定进展,公民环保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针对我国环境教育发展的30多年历史,研究者探讨了我国公民环境素质水平,环境教育发展的困境,以及应对措施等相关问题。

2.1公民环境素质的调查与分析1968年美国学者Charles E. Roth 提出了“环境素质”的概念,他认为开展环境教育,逐步提高环境素质,将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1970年“环境素质”作为议题出现在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的年度报告中,尼克松总统指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以新的方式使美国公民重新获得相关知识、概念和态度,必须从内心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新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即提高环境素养,而环境素养的培养依赖环境教育的每一个阶段[6]。环境素质可以概括为知、意、行3个方面,而环境知识是环境素质最为基础的部分,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力和辨识力的集中体现[7]。

目前,对于我国公民环境素质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调查分析公民环境意识来进行的。闫国东等[8]从环保意识、环保行为,以及环保满意度等方面对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进行了调查,认为我国公民环境意识的变化趋势类似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9],呈逐步上升趋势。他指出,我国公民环境意识主要受年龄、所处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宋悦华[10]通过环境观、环境知识以及环境行动等方面建立环境意识测量指标体系,对大连理工大学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学生环境意识整体水平不高,基本把握了环境基础知识,但未能落实到环境行动上。同时,环境意识与家庭经济条件呈相关趋势。贺振燕[11]对山西省城市居民环境意识的调查表明,贫富差距大造成人们不惜牺牲身边的环境也要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文化水平较低,对环境的认识不准确造成环境意识缺乏;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丢失造成公民环境意识差。王野林[12]从环保基本知识、认同度、践行度以及自然亲和力等方面对西安市民进行了综合的环境意识评估,发现西安市民生态环境意识的综合评价得分整体处于中级,同时发现西安市民环保基本知识处于中上级水平,认同度处于中级水平,践行度则处于较低水平,同时西安市民缺乏自然亲和力,不能正确认知自然价值,说明西安市民环境意识多属于浅层性质,不能形成正确的环境认知价值观,行为和思想脱节现象严重。罗玲玲等[13]调查了宁夏彭阳县城区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状况,分析后主要发现以下3点情况:①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处于浅层水平,不能主动采取一些环保行为;②随着我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教育的宣传力度,公民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也进一步养成了正确的环保理念,但是群众环保行为与环保思想不同步,两者之间出现脱节现象;③公众环境意识主要受到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文化程度越高,越是重视环境保护,同时,人们在摆脱贫困后,也更愿意重视环境保护。

由上可知,目前研究者关于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具有多样性、领域性以及空间性等特点。对我国公众环境素质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城市居民环保基本知识把握较好,而环保行为较差,呈现“知”与“行”脱节的现象;农村居民环保知识较为缺乏,没有掌握基本的环保技能。虽然有部分研究者针对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建立综合测量指标体系,揭示出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所处环境等因素对环境意识的影响,但是总体上来说,这类型的研究仍较为缺乏。并且,研究者大多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地区对公众环境意识进行调查研究,未能建立有效的比较机制,用以比较不同地域的研究对象。综上所述,这应当是以后发展的方向之一。

2.2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崔建霞[14]认为我国环境教育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我国环境教育呈现“浅绿色”,未能深入研究环境教育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而是简单地在发生环境问题后,做出技术方面的处理;我国环境教育创新不足,核心理论指导缺乏;不能针对某些重大的环境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我国目前在环境教育研究上缺乏求是精神;最后,我国从事环境教育的人才较少,学科力量薄弱,不能扛起新常态下环境发展的大旗。刘卫华[15]通过调查研究我国的环境教育,提出了我国环境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教育的地位有待提升,人们不能正确认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的环境问题也不同以往,而我国采用的环境教育方面的教材还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不能适应目前新时代、新形势下的环境教育要求;从事环境教育的教师匮乏,不能大范围、大规模、高质量地开展环境教育培训;我国环境教育的研究起步晚,造成目前关于环境教育的独创理论较少,不能为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宏观指导。

有研究者针对我国环境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姚晓光[16]认为我国目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是公民最关心的问题。就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相对矛盾的,所以部分人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而牺牲了环境;同时,由于我国环境教育发展相较于发达国家落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得到相应的完善;应试教育主导下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于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下降。

研究者对我国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但是没有经过实际的调查论证,大多数只是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同时,研究者对于环境教育存在问题的看法大多较为一致,没有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缺乏独创精神,没有起到推进我国环境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部分研究者针对我国环境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比较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环境教育问题发生的原因,但是这类研究较少。

3内容研究

3.1环境教育内容研究崔建霞[17]认为环境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环境教育知识、环境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伦理观。而武青艳[18]则认为应该以提升公民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度,增强公民环境道德意识,加强环境治理的公民参与性,以及提升公民可持续发展意识为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他们认为环境教育的方法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群制订,分不同的层次进行环境教育。因此,针对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其余公民制订了环境教育方法,作为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

3.2学校环境教育内容研究学校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研究者针对于学校这一部分对环境教育做了进一步的研究。阎玉等[19]认为学校的环境教育应当分不同层次进行,其主要内容涉及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医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等方面。胡子伟[20]则从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出发,认为中小学环境教育应该采取渗透式教育,通过其他课程涉及的环境问题、知识以及法律法规等问题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环境教育;而高中阶段则需要采取单独设立环境学科,对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伦理观以及环境法律法规常识进行系统学习。张伟涛等[21]则提出了学校环境教育应该把学校课堂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环境知识,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何爱明[22]在深入研究了学校环境教育后提出,应当组织有效的环境保护活动,强化学生的环境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

3.3 环境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就环境道德教育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李晓菊[23]认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的一部分是环境道德教育,通过学校环境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培养社会公民的环境道德意识,提升环境道德素养,从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史海生[24]的观点是,可持续发展是目前被较多认可的一种环境理念,而环境道德教育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新形势下,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广泛宣传生态环境知识,提升社会公民的环境道德意识。郝小龙等[25]认为,大学生是我国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我国环境道德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大学生身上,其主要内容有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环境知识的灌输,以及环境道德规范的教育。

现阶段,我国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环境知识的教授,培养环境道德意识和培养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等方面,说明目前我国对于环境教育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理念和模式,所以我国的环境教育水平正在逐步向发达国家靠近,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渐趋深入。

4对策研究

4.1公民环境教育对策研究季艳红[4]认为,要大力发展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素质,就必须从3个方面深入研究:①缺乏环境教育管理机构,造成环境教育在公民心目中的重要性降低,所以应当设置环境教育管理机构,对我国环境教育事业进行专业、有效的管理;②环境教育需要通过学校环境教育与非学校环境教育(包括传媒、各种环境组织等环境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师通过实践活动来影响学生的环境价值观和环保意识;③完善环境教育评估机制,使得公民能在评估中展现自己最本质的环保意识以及环境价值观。赵宇[1]认为,发展环境教育首先要保证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经济来促进环境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加强宣传力度,不断完善创新宣传方法,力争做到准确、新颖、发人深省;其次,要注意吸取国外的环境教育成功经验;最后要把环境教育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在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促进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研究对策上,黄香琴[26]认为,英国“卢卡斯模式”的环境教育对我国环境教育有着较大的借鉴意义,认为我国环境教育不仅仅是局限于基础知识的教授,同时还要加强对公民环境价值观的培养。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公民参与,在实践中培养环保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从而促进环境教育的发展。同时,刘丹丹[27]也认为我国环境教育起步较晚,需要向其他国家借鉴环境教育经验,她从日本环境教育的成功经验中得出的一些对我国环境教育的建议:①在我国环境教育事业上,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②环境教育的主体是社会公众,要发展环境教育,就要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③要发展环境教育,就要在保证政府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市场作用,做到充分了解,对症下药;④要建立环境教育实践平台,用环境理论来指导环境实践。崔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环境教育要做到政府、社会公民相结合,通过提高政府部门的环境意识来加强社会公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从而形成一个环境教育网络,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公民的环境价值观和环保意识。

综上可得出,研究人员通过对自身课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各自的研究对策和建议。建议大致围绕这几个方面:提升政府部门的环境意识,加强社会公民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度,提高环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度,有效发挥公益组织对于环境教育的作用,同时完善环境教育在整个社会的评估机制,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公民的环境意识。

4.2学校环境教育对策研究学生是社会公民群体中的年轻力量和国家发展的“生力军”。针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环境教育事业的成败。所以,很多研究者也针对学校进行了调查分析,从而对学校环境教育提出了一些研究对策和建议。

郝韦霞[28]认为我国教育体制决定了学校和学生仅仅重视升学考查科目,而对于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知识进行了有意识的忽略,所以,学校应当将环境教育知识纳入公共考查科目中,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环保意识的重视程度;其次,学校可以邀请环境保护专家开设环境专题讲座,通过对一些目前正在发生的和以后将会发生的环境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从而提升学校的环境教育水平;最后,学校应当定期把课堂搬到学校以外的地方,通过学校来搭建环境教育平台,让学生亲身体会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环保对于人们自身的重要影响。张伟涛[21]则针对学科渗透这一点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他指出学校环境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通过把环境知识穿插于各个学科中,让学生对环境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态度,从而用体制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价值观。学生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时林勇[29]认为教师也同样在环境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认为,学校教师是环境教育知识传授的主体,教师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人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所以他认为,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环境知识和环保技能的培养,同时建立起对于教师环境知识和环保技能的长效考核机制。江平[30]认为,提升学校环境教育的教学资源同样是加强环境教育的重要对策,他认为学校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在加强学校环境教育师资力量的同时,完善学校环境教育的硬件措施,从而发展学校环境教育。

针对学校环境教育,研究者大多是从加强环境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搭建环境理论和环境实践相结合的平台[31],培训优良的环境教育师资,以及完善学校环境教育软硬件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4.3环境道德教育对策研究加强我国环境道德教育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刘芳[32]认为,大力发展我国环境道德教育,需要我国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正确的消费方式;除此之外,还应当将环境道德教育和法律手段相结合,保证环境道德教育的顺利实施。史海生[24]认为,发展环境道德教育就应该把社会和学校的环境道德教育统一起来,帮助人们养成环境道德习惯,从而履行相关义务。李晓菊[23]认为环境道德教育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道德宣传活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把环境道德教育和经济发展相结合来促进我国社会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唤醒和环境道德价值观的养成。

环境道德教育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但是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初步研究阶段,并没有深入的调查分析。所以在环境道德教育方面缺乏有力的论据,这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近年来,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凸显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恶劣影响。发展环境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广大的研究者在对我国环境教育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得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对我国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目前研究者对环境教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环境教育的必要性、我国环境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环境教育研究对策等方面,研究水平不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研究深度不足。目前研究者对于我国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没有清晰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而对于一些环境领域经典著作(环境学概论、环境伦理学、环境生态学等)的研究较为薄弱,更遑谈将其与其他门类学科进行交叉渗透来解决实际问题。②研究对象单一,缺乏比较。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数只是针对于某一地区,更甚者只是研究了某一小范围群体,而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环境而形成的一些问题的日趋凸显,政府的重视度日渐提高,意味着环境教育必将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大范围地推广、落实环境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③未能有效吸收国外成功经验。少数研究者对国外的环境教育成功经验进行了阐述,但是研究者们只是凭借几部著作、几篇文献就将其与我国环境问题进行对比研究,并得出一系列针对我国环境教育的对策和建议,这未免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嫌疑。④我国针对于环境道德教育的研究层次较低。环境道德教育是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我国目前的大多数研究仅仅关乎环境知识的传授和环保技能的培养,这是环境教育的较浅层次,而针对我国社会公民的环保意识、环境价值观、利益观的培养,促进我国公民自主养成环境责任感,自觉履行环境义务,这才是我国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

针对于此,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环境教育研究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地去提高研究水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深度,将环境教育和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用不同的思维来研究解决环境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必须建立起一个能将不同领域的环境教育进行相互比较的长效机制,这就要求研究者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在借鉴国外环境教育的成功经验时,需要对国外产生该类环境问题的背景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同时要对国外政治背景、人文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等有着详细的了解;提高环境教育水平,加大环境教育的科研投入。

参考文献

[1] 赵宇.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2:1-44.

[2] 刘凯.环境教育立法研究综述[J].新西部,2014(15):98-99.

[3] 陈福祥.环境教育:缘起、价值及其发展现状[J].河北企业,2014(8):98-99.

[4] 季艳红.大力发展环境教育 提高全民环境意识[J].化工时刊,2007(4):74-77.

[5] 赵雪梅.试论推进我国生态教育的基本方略[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29(1):50-53.

[6] WEAVER R D. Prosocial behavior: Private contributions to agriculture’s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J].Land economics, 1996,72(2): 231-247.

[7] POORTINGA W,STEG L,VLEK C. Values, 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study into household energy use[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04, 36(1): 70-93.

[8] 阎国东,康建成,谢小进,等.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55-60.

[9] GROSSMAN G M,KRUEGER A B.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1.

[10] 宋悦华.公众环境意识测量指标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环境意识调查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5):5-8.

[11] 贺振燕.山西省城市居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9):1-8.

[12] 王野林.西安市民生态环境意识调查研究[J].前沿,2014(ZA):135-138.

[13] 罗玲玲,杨勇.宁夏彭阳县城区居民环境意识调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33):25-27.

[14] 崔建霞.我国环境教育研究的宏观透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11(1):91-102.

[15] 刘卫华.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解决路径[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1):24-28.

[16] 姚晓光.环境教育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1):294.

[17] 崔建霞.环境教育:由来、内容与目的[J].山东大学学报,2007(4):147-153.

[18] 武青艳.环境教育的内容与特点[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7(5):202-203.

[19] 阎玉,钱智华.浅谈学校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J].环境教育,1996(4):29-30.

[20] 胡子伟.中外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比较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4:1-36.

[21] 张伟涛,刘丽丽.浅谈学校环境教育[J].民营科技,2010(8):157-158.

[22] 何爱明.如何做好学校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2013(9):38-41.

[23] 李晓菊.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道德教育[J].东南学术,2008(4):68-73.

[24] 史海生.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环境道德教育[J].学理论,2010(35):114-116.

[25] 郝小龙,邹路易,张光生,等.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的思考与探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5-87.

[26] 黄香琴.“卢卡斯模式”对我国环境教育的启示[J].教育导刊,2015(4):94-96.

[27] 刘丹丹.借鉴日本环境教育的成功经验构建我国环境教育模式[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1-33.

[28] 郝韦霞.对高等学校环境教育内容的探讨[J].教研,2010(2):46-47.

[29] 林勇.农村中学环境教育实施状况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11-12.

[30] 江平.论高等学校环境教育[J].嘉兴学院学报,2003(4):108-111.

[31] 宋明伟,胡荣桂,葛小东,等.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46-1847.

[32] 刘芳.环境道德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J].道德建设,2009(8):43-45.

中图分类号X-01;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4-333-04

收稿日期2016-01-11

作者简介刘闯(1989- ),女,满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污染控制与环境规划。*通讯作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环境科学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资助行动”资助。

猜你喜欢

环境问题环境教育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