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仁市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对策及建议

2016-03-18铜仁市林业局贵州铜仁554300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国家公园湿地公园生态文化

贺 彬  (铜仁市林业局,贵州铜仁 554300)



铜仁市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对策及建议

贺 彬 (铜仁市林业局,贵州铜仁 554300)

摘要基于铜仁市实施大生态跨越工程的背景,针对铜仁市独特的森林生态文化和湿地生态文化,结合铜仁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建设现状,对比贵州省其他市(州)的建设情况,提出铜仁市生态文化载体建设的对策及建议,以期有效推进铜仁市生态文化建设,实现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家公园;对策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Carrier in Tongren City

HE Bin

(Tongren Forestry Administration,Tongren, Guizhou 554300)

AbstractAbstract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eat Leaping-over Ecology Project in Tongren City, aiming at unique forest and wetland ecology culture, combined with construction status of nature reserve, forest park, wetland park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other ci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ulture carrier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industry.

Key wordsEcological culture; Nature reserve; Forest park; Wetland park; National park; Countermeasures

生态文化就是一种涉及社会人与自然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1-2],具体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绿色文明发展的具体表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生态文化建设的提出,为现代林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生态文化建设能够有效缓解林业产业建设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矛盾,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林业生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选择。生态文化最重要的有形载体就是森林和湿地[3-4],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及湿地保护小区等在森林生态文化和湿地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支撑平台和重要载体。因此,在铜仁市实施大生态跨越工程的背景下,针对铜仁市独特的森林生态文化和湿地生态文化,探讨铜仁生态文化载体建设的对策及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1森林生态文化载体建设

森林生态文化属于生态文化范畴,是生态文化的主体。森林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的一个主要方面,推动了林业的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人、社会和自然三者和谐相处的重要实践。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就是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1.1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Natural Reserve)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5-6]。自然保护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包括自然保护区本身,也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区。而狭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以保护特殊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而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即严格意义上的自然保护区[7]。因而,该文所指的自然保护区为狭义的自然保护区。

1.1.1铜仁市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对比分析。

1.1.1.1铜仁市建设情况。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历来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梵净山是“贵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1978年7月,原铜仁地区建立了贵州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贵州省铜仁地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1989年正式更名为“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贵州省第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成功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贵州省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比贵州省第二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升成功早了5年。而1986年,当茂兰自然保护区建立时,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是贵州省第一个被纳入该网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是当年中国唯一一个被纳入该网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0年之后被纳入该网。

目前,铜仁市拥有各级自然保护区8个,占贵州省各级自然保护区总数的6.02%,仅碧江、万山和德江3个区县没有自然保护区,各级保护区总面积141 169.48 hm2,占贵州省各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4.5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江口县、松桃县和印江县共有1个,石阡县和沿河县(沿河县与遵义务川共有)各1个,占贵州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的30.00%,国家级保护总面积74 816.00 hm2,占贵州省国家级保护总面积的28.15%;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印江和思南各1个,占贵州省省级自然保护区总数的33.33%,省级保护总面积42 892.78 hm2,占贵州省省级保护总面积的39.54%;县级自然保护区3个:玉屏县、江口县和印江县各1个,占贵州省县级自然保护区总数2.97%,县级保护总面积10 550.00 hm2,占贵州省县级保护总面积的2.32%。初步形成了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石阡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各县级自然保护区为通道廊道的森林生态系统网络保护体系。

1.1.1.2省内其他市(州)建设情况。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10个:遵义市4个,铜仁3个,毕节市、黔南州和黔东南州各1个,安顺市、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0个。②省级自然保护区。全省省级自然保护区共6个:铜仁2个,遵义市、毕节市、黔南州和黔东南州各1个,安顺市、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0个。③市级自然保护区。全省市级保护区共16个:黔东南州9个,黔西南州4个,遵义市2个,六盘水市1个,铜仁市、贵阳市、毕节市和黔南州0个。④县级自然保护区。全省县级自然保护区共100个:黔西南州28个,黔南州23个,黔东南州18个,遵义市17个,毕节市10个,铜仁市2个,贵阳市和六盘水市各1个,安顺市0个。黔西南州普安县是贵州省县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最大的县,该县拥有县级自然保护区18个,占黔西南州县级自然保护区总数的88.89%,占黔西南州各级自然保护区总数的62.07%,占全省县级自然保护区总数的18.00%,占全省各级自然保护区总数的13.64%。

1.1.1.3铜仁市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市、县两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方面,未制定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尚缺乏建设工作力度。

1.1.2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策及建议。

1.1.2.1制定出台市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贵州省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尽快出台《铜仁市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为兴建一批市级自然保护区提供政策条件和理论依据。

1.1.2.2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多建县级自然保护区。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向黔西南州普安县学习方法和交流经验,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县级自然保护区。

1.2森林公园森林公园(Forest Park)是指以森林资源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地域[8-10],其主体功能是保护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森林公园是一个综合体[14-15],具有建筑、疗养、林木经营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一种以保护为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的可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经营管理区域[16-17]。

1.2.1铜仁市森林公园建设情况对比分析。

1.2.1.1铜仁市建设情况。铜仁市是贵州省9个市(州)中唯一一个没有国家森林公园的市。万山老山口森林公园是铜仁市较早建立的省级森林公园,沿河谯家森林公园是铜仁市首个县级森林公园。目前,铜仁市拥有省级森林公园3个:万山县、石阡县和思南市县1个占贵州省省级森林公园总数的9.68%;县级森林公园3个:玉屏县、松桃县和沿河县各1个,占贵州省县级森林公园总数的14.29%。

1.2.1.2省内其他市(州)建设情况。①国家森林公园。全省国家森林公园共25个:遵义和黔南各6个,毕节和黔东南各4个,贵阳、六盘水和黔西南各1个,仅铜仁0个。②省级森林公园。全省省级森林公园共32个:遵义7个,黔东南6个,贵阳5个,六盘水和黔南各4个,铜仁3个,仅安顺0个。③市级森林公园。之前仅遵义有1个市级森林公园,但于2014年11月晋升为省级森林公园。④县级森林公园。全省县级森林公园共21个:遵义6个,毕节4个,铜仁和安顺各3个,贵阳、六盘水和黔南各1个,仅黔西南0个。

1.2.1.3铜仁市森林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①铜仁市至今没有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是省内唯一一个没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市。②《贵州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将森林公园划为国家级、省级和市(县、区)级三级,是在自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三类生态文化载体中,唯一一个缺乏市(州)级这一级别的载体,因而各市(州)没有市(州)级森林公园。这是铜仁市与其他区市(州)共同存在的问题。

1.2.2 森林公园建设对策及建议。

1.2.2.1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已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范围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合或者交叉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相互协调;对重合或者交叉区域,应当按照自然保护区有关法律法规管理。由此可认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允许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交叉或重合。因此,铜仁市应该完全具备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条件,可将梵净山、麻阳河和佛顶山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国家森林公园,为铜仁市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增添新名片。

1.2.2.2建议启动修改《贵州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贵州省颁布的《贵州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自2002年7月1日施行以来,至今已有10余年,可启动修改以顺应现代林业发展。同时,《办法》将森林公园划为国家级、省级和市(县、区)级三级,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将各自的级别划分为国家级、地方级两级,而地方级又划为省级、市(州)级和市(县、区)级三级的划分方式。因此,建议启动修改《办法》,进一步丰富森林公园建设内容和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体系。

1.2.2.3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多建森林公园。在《办法》还未修改前,支持有条件的区县按照《办法》有关规定和要求,多建县级森林公园。

2湿地生态文化载体建设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和“人类文明的摇篮”。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18],健全的湿地生态文化体系是生态文化建设内容和形式的有效补充。湿地公园作为湿地生态文化建设的最主要载体之一,在湿地生态文化教育、普及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1湿地公园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是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19]。

2.2铜仁市湿地公园建设情况对比分析

2.2.1铜仁市建设情况。铜仁市的湿地公园建设走在贵州省的前列。2011年3月25日,经国家林业局林批准,将石阡鸳鸯湖纳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石阡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当时(第四批)贵州省唯一一个被列入国家试点建设的湿地公园,成为了该省首个国家试点建设的湿地公园。2013年,铜仁市迎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的高峰期,相继有6个湿地公园成为国家试点建设湿地公园。2014年,拥有了贵州省第一个省级湿地公园。目前,铜仁市正在积极筹建松桃松江河、玉屏舞阳河等湿地公园。

铜仁市拥有各级湿地公园8个,占贵州省各级湿地公园总数的18.60%。其中: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7个,占贵州省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总数的19.44%,碧江区、万山区、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和沿河县各1个,仅玉屏县、松桃县和印江县0个,规划面积9 390.1 hm2,其中湿地面积4 791.5 hm2,湿地率51.03%;省级湿地公园仅石阡1个,规划面积538.85 hm2,是贵州省首个省级湿地公园,也是目前贵州省仅有的两个省级湿地公园之一。但是,至今没有市级湿地公园和县级湿地公园。

2.2.2省内其他市(州)建设情况。①国家湿地公园。全省国家湿地公园共43个,其中铜仁、遵义和黔南各7个,毕节和黔东南各4个,六盘水、毕节和黔西南各3个,贵阳和黔东南各2个,安顺1个(与黔西南共有1个)。②省级湿地公园。全省省级湿地公园仅2个,铜仁和安顺各1个。③市级湿地公园。全省仅毕节5个。④县级湿地公园。全省尚未建立县级湿地公园。

2.2.3铜仁市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是缺乏市级和县级两级湿地公园。同时,没有组织形成系统的湿地管理机构,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还未建立完善的湿地立体保护体系。

2.3湿地公园建设对策及建议

2.3.1成立湿地保护委员会。建议由林业、发改、财政、国土、环保、住建、水务、农业、科技、旅游、法制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湿地保护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湿地保护工作,制定出台《铜仁市湿地公园认定管理办法》。

2.3.2编制湿地保护专项规划。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住建、水务、农业、旅游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划定湿地保护红线。

2.3.3建立湿地立体保护体系。目前,铜仁市对湿地的保护形式仅限于湿地公园这一种保护形式,而且只有国家湿地公园和省级湿地公园,既没有市级湿地公园和县级湿地公园,也没有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小区,湿地保护形式过于单一,尚不能对湿地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保护。因此,①要在可供开展生态旅游等活动的区域,按照“建一批湿地公园”的要求,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湿地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目的,建一批市级湿地公园和县级湿地公园。②要在珍稀濒危湿地物种集中分布、湿地鸟类主要繁殖栖息或者重要迁徙停歇等具备自然保护区设立条件的区域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③在具有特殊保护价值,但面积较小、不具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或者湿地公园条件的区域建立湿地保护小区。由此,可在铜仁市范围内建立起以湿地公园为主、以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小区为辅的“三位一体”湿地立体保护体系,全面保护铜仁市的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

2.3.4宣传普及湿地生态文化。充分利用湿地保护日(每年2月2日)、爱鸟周(每年3月的最后1周)、湿地保护宣传周(每年10月的第3周)等重要时间或时段,开展湿地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湿地生态文化,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3生态文化综合载体建设

生态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10-11];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的文化;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多重价值来满足人的多重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是渗透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文化;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及消费方式的文化[12-13]。由此可见,生态文化是一种包容并蓄的文化。森林生态文化和湿地生态文化只是其组成的一部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及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小区等建设无法满足生态文化建设的综合需求。因此,必须要有新的综合载体来满足生态文化建设的综合需求,国家公园就是这样一个综合性质的载体。

3.1国家公园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20-21],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为1872年美国建立“黄石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通过较小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大范围的有效保护,既排除与保护目标相抵触的开发利用方式,达到了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目的,又为公众提供了旅游、科研、教育、娱乐的机会和场所,是一种能够合理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模式[22-23]。1974年由国际自然保育联盟(IUCN)出版的“世界各国国家公园及同等保护区名册”明确国际认定的国家公园标准[24]为:①不小于1 000 hm2面积之范围内,具有优美景观的特殊生态或特殊地形,有国家代表性,且未经人类开采、聚居或开发建设之地区。②为长期保护自然、原野景观、原生动植物、特殊生态体系而设置保护之地区。③由国家最高权宜机构采取步骤,限制开发工业区、商业区及聚居之地区,并禁止伐林、采矿、设电厂、农耕、放牧、狩猎等行为之地区,同时有效执行对于生态、自然景观之维护地区。④在一定范围内准许游客在特别情况下进入,维护目前自然状态作为现代及未来世代科学、教育、游憩、启智资产之地区。

3.2铜仁市国家公园建设情况目前,我国已选定北京、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湖北、湖南、云南、青海9省(市)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试点时间为3年。贵州省未被列入国家公园试点建设省份,因此,在贵州省范围内,不论是其他市(州)还是铜仁市,均没有正面开展国家公园建设相关工作。但作为拥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的铜仁市,应该积极开展国家公园建设相关工作。

3.3国家公园建设对策及建议

3.3.1积极探索国家公园建设途径。国家公园对铜仁市乃至贵州省来说,都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有很多国际经验可以借鉴,也有9省市的试点经验可以学习。铜仁市地处武陵山腹地,地理位置特殊、生态区位重要、生物区系关键、生物种类丰富、生态系统多样、生态景观壮丽,具备建设国家公园的良好条件,并且已在各类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保护地35个,其中自然保护区8个、风景名胜区3个、森林公园6个、地质公园2个、湿地公园8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处,总面积22.87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2.71%。这些保护地涵盖了全市10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有效保护了80%以上的珍贵野生动植物,是自然保护地的主要类型,也是建立国家公园的物质基础。铜仁市拥有国家公园建设的条件和基础,应该积极探索相应的建设途径。

3.3.2制定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行动计划。建议发改委牵头,联合相关市直部门,共同制定《铜仁市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行动计划》,其中详述以“统一、规范、高效”为原则的体制愿景、准入标准、分阶段工作目标并指定主管部门,将其作为落实“决定要求”相关工作的主要依据。待国家公园3年试点建设结束后,为贵州省争取成为新一轮国家公园试点建设省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昶,王成.论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作用[J].林业经济,2014(1):233-234.

[2] 张昶,王成.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及其林业载体构建[J].中国城市林业,2012(6):5-8.

[3] 许长海,周祖翼,廖宗廷.普及生态文化 促进可持续发展[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40-41.

[4] 江泽慧.弘扬生态文化 共建生态文明[J].今日国土,2008(10):15-18.

[5] 费荣梅.中国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3:29-41.

[6] 余久华,吴丽芳.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生态学杂志,2003(4):111-115.

[7] 张林源,杨新军.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1):35-38.

[8] 但新球.森林文化的社会、经济及系统特征[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2(3):63-65.

[9] 陈亮明.湖南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特征与森林文化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8-19.

[10] 罗小荷.关于江西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思考[C]//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中国林学会,2009:109-112.

[11] 但新球,熊智平.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中的生态文化体系与建设内容探讨[C]//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世界林业研究》编辑部,2008:231-233.

[12] 黎平.贵州现代林业实现途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127-131.

[13] 罗芬,王怀,李穗菡.生态文化解说可视化研究:基于森林生态文化视角[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12):102-104.

[14] 蔡登谷.森林文化初论[J].世界林业研究,2002(1):12-15.

[15] 穆彪.贵州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综合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141-150.

[16]陈科东.谈森林公园开发中的保护[J].广西林业,2002(3):10-11.

[17] 甄学宁,郑小贤,何露.依托森林公园传播森林文化的机制及其优化策略[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1-32.

[18] 王逸群.我国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陕西林业科技,2013(6):105-107.

[19] 江阜家.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分析及生态建设对策[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1-4.

[20] 李经龙,张小林,郑淑婧.中国国家公园的旅游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50-52.

[21] 杨锐.试论世界国家公园运动的发展趋势[J].中国园林,2003(7):10-13.

[22] 唐芳林.国家公园属性分析和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路径初探[J].林业建设,2014(3):1-8.

[23] 刘琼.中美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比较研究[D].北京: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44-46.

[24] 刘莹菲.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管理特点及对我国森林旅游业的启示[J].绿色中国,2003(12):47-48.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6-244-04

收稿日期2016-02-01

作者简介贺彬(1988- ),男,贵州正安人,工程师,从事林业特色产业、森林旅游研究。

猜你喜欢

国家公园湿地公园生态文化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