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类通识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核心通识课程“食品安全与科学理性”为例
2016-03-18杜震宇
杜震宇
(华东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
社会热点类通识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核心通识课程“食品安全与科学理性”为例
杜震宇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241)
摘要社会热点类通识课程是当前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然而,由于社会热点往往具有形式案例化、背景综合化、传播网络化、动机复杂化等时代特征,传统的教材式授课模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文章在详细分析社会热点类通识课程特点和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阐述了此类通识课程中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和优点,总结了案例教学的教学和考核模式以及对于现行高教改革的积极促进意义,论证了案例教学法是社会热点类通识课程的理想教学模式。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通识教育;社会热点
近二十年来,中国高校对于开展大学生通识教育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希望通过广泛的通识教育改变单一面貌的专业性教育,从而培养具备健全人格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具体而言,培养大学生具备理性的批判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宽广的理论视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应当成为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时代要求[1]。为此,大部分高校目前都开设了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通识课程,希望通过对于一系列不同具体培养目标的通识课程的合理配置,实现通识教育培养的目标。作为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也通过“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等形式推动着中国高校开设面向公众的通识课程,对优秀通识课程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当前中国快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方方面面的巨大变革,也产生了大量新旧规则之间、现代生活与传统意识之间、民众期待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和争鸣,尤其表现为频繁出现大量复杂而多元化的社会热点事件,比如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土地纠纷问题、投资风险问题等等。借助于当代自由通畅的网络和微信微博自媒体的兴起,这些始发于局部的事件经常能迅速发酵成为全民热点事件,并在“人人都能成为意见领袖”的自媒体时代被多方任意解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事实真相的缺失和对社会公众包括学生的误导,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民众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信心。而作为今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们如果缺乏基本的知识和素养,缺乏独立理性的思考,今后便很有可能陷入各类热点事件所造成的困扰和纷争之中。由此,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其理性的批判精神,使其形成独立客观的思维特质,便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这正与高校通识课的培养目标相匹配。由此,有不少高校针对当前的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开设了一系列的通识课程,希望通过高校专家教授的专业讲解,使大学生能了解热点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真实本质,并培养其独立客观和科学的思维特质。
从每年的选课实践看,这类通识课往往广受学生欢迎,也让选课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很高的期待。然而从教学实践看,很多社会热点类课程的讲授体系仍带有浓厚的专业教学特点,重教材轻案例,重讲授轻启迪,重专业知识轻人文关怀,过于追求专业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而对热点事件的最新进展缺乏跟踪性和时效性。同时,教学模式往往比较传统和单一,在社会热点问题中体现出的意见多样化、观点极端化、传播网络化、动机复杂化的现实局势前显得苍白无力。这使得很多社会热点类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期待存在很大差距,更无法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很难达到这类通识课程设立的初衷。笔者近年来在华东师范大学开设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本科生的“舌尖上的理性——食品安全与科学理性”通识课中,通过长期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一套迥异于传统教材讲授的、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适合于类似的社会热点类通识课程的系统化教学模式,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并获得教育部“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
一、在社会热点类通识课中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以食品安全通识课为例的一些社会热点通识课程之所以很难采用传统的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与这些社会热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期待有关。以当代中国最为炙手可热的社会热点问题——食品安全为例。当前,新闻媒体和微信微博中充斥着无数真假难辨的食品安全“丑闻”,由于相关科学文化知识的缺乏,很多人包括媒体自身在食品安全问题爆发时缺乏主见,随波逐流。一个个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黑暗案例”的广泛传播,已在社会民众和在校学生中造成了相当大的恐慌,甚至导致部分群众和学生由此产生对国家和政府的不信任感,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潜在风险点。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当前相当大一部分广泛流传的食品安全“黑暗案例”的真相与社会民众所认为的情况相去甚远,有些甚至是以讹传讹的误解与谎言,亟须真正的专家学者予以解释和评析。事实上,社会热点往往存在以下特点:第一,热点事件往往以具体案例或事件引发,并以案例形式广泛传播;第二,经多方任意解读后,社会公众的普遍认知往往与事实真相存在差距;第三,热点案例、事件发生频繁,传播速度快;第四,每个案例的专业涉及面往往较广,理解事实真相需要综合使用多学科知识。也正由此,学生修读这类社会热点类通识课程时,往往希望通过学习,解释自身对曾经流行或正在流行的众多热点案例的困惑,并获得相对综合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今后出现的案例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社会热点案例化、案例背景综合化、专业知识多样化的局势下,一门课讲授一本教材、按部就班式的教学模式与社会热点自身的特点不相匹配,也不能适应教学对象对于破解层出不穷的社会热点问题(案例)的迫切需求。这必然要求对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社会热点类通识课中存在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以教材为中心转化为以问题(案例)为中心开展教学,而这正是起始于法学教育、成熟于医学教育、普遍推广于商学教育的“案例教学法”的核心要素。事实上,在法律、医学和商业工作者的职业培养中,精通历史经典案例和其中的综合专业知识,借此分析现今即时案例,从而获得正确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案件、病例、商业案例)的卓越能力,正是案例教学法在这些领域中获得广泛认同的成功原因。而这一培养过程,也正切合了当前社会热点类通识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培养目标,而层出不穷的社会热点事件,也为社会热点类通识课程的授课教师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案例宝库。这些,都使得案例式教学进入社会热点类通识课程成为一种合理、可行且必要的选择。案例教学法的先驱者和创立者,美国哈佛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德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 在其著名的《合同法案例》(SelectionofCasesontheLawofContracts)一书的前言中说:“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案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案例。”[2]这同样可以视为在社会热点类通识课程中实行案例式教学之必要性的最佳诠释。
二、在社会热点类通识课中实行案例教学法的要点
笔者认为,社会热点通识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热点案例的罗列和点评。相反,更需要任课教师在完整的授课思路和知识逻辑下对热点案例进行合理选择和编排,并同时改造现行的课堂教学和考核模式,创制适合本热点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从而达到“形散神不散”“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此以笔者主讲的“食品安全和科学理性”通识课为例,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点做简要介绍。
(一)教学大纲的设计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骨架和主脉。在社会热点类通识课的案例教学中,案例固然数量众多、层出不穷,然而若没有一条主线将其串联起来,则极易导致课程讲授的散漫和混乱。因此,在社会热点类通识教育中,教师必须在课程讲授之前认真思考确定教学目标,谨慎地设计教学大纲,明晰课程主线并根据教学时长设定课程结构。在笔者的课程中,笔者在反思当前食品安全危机中非理性思维泛滥的现状后,确定以通过食品安全案例辨析为手段,培养学生理性思辨和自我反省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的教学目标。为此,笔者设定了时代背景—案例分述—总结内省三大版块,并根据食品安全危机中非理性案例较为集中的领域,在案例分述版块里设立食品工业现状、食品安全标准、农业激素、人工养殖、食品添加剂、转基因技术、环境污染物、细菌与抗生素等相互关联的若干主题。并把从“作为客体的观察辨析到作为主体的自我反省”作为整门课程的潜在教学主线,渗透于每个版块和主题之中。当有了这样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主线之后,潜在的案例就能为我所用,教师不会迷失于众多的案例之中。
(二)案例的选取原则
在社会热点通识课的案例式教学中,案例是课程的核心,因此合适案例的选取是决定课程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笔者在多年教学中,总结出案例选取的几个基本原则:(1)代表性;(2)经典性;(3)综合性;(4)即时性;(5)拓展性;(6)关联性。除了经典性与即时性在某种状态下很难协调外,一个理想的教学案例,应该尽可能多地包含以上几种原则特性。
1.代表性
在大纲所列的版块下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这个版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于此案例的辨析和讨论,能够使学生对这个版块内容中类似的已有和未来可能发生的案例都具有清晰的辨别和分析能力。比如,在“农业激素”版块中,作者选用“水果用激素催熟会导致儿童性早熟”这一至今仍在各种主流媒体和网络中流传的说法作为案例,讲解各种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在结构和作用机理上的区别,从而让学生在基本原理上理解此说法的荒谬之处,同时对农业激素的应用、监管和作用机理有深入的了解。当真正理解此代表性案例后,当学生再遇到各种类似的食品安全流言时,比如“黄瓜涂避孕药保鲜”“女童吃激素西瓜致早熟”等,就能根据植物激素的生物学原理做出正确而客观的独立判断。
2.经典性
一些在历史上或者当代发生的影响深远、并历经多家科研机构多年研究后,背景清晰、过程明确、已有定论并对国内外权威部门的法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典性案例,应尽量选取并在相关版块中进行重点讲评。比如,2008年的我国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经过多部门的联合调查和科研单位的深入研究,此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相应的化学、生物学和医学证据已经明确,同时直接推动了国家多部和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同时,此案例也已被写入多部食品安全有关的教材和著作之中。除此之外,引发美国环保浪潮和国会环保立法的文学著作《寂静的春天》、日本汞污染造成的“水俣病”等,都是食品安全发展历史上的经典性事件。这类证据充分的经典性案例点评,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历史脉络和内在发展规律,从而学会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能从宏观上把握事件的大致脉络,不至于陷入无谓的困惑和迷茫之中。
3.综合性
一个理想的教学案例,应当具备丰富的、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点。通过案例讲解和讨论,使学生快速地掌握与案例相关的一系列多学科知识点,并在多次案例学习后掌握对这些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这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鲜明的教学特点。比如,笔者在“人工养殖”版块中选用民间一直流传的说法“养殖的不如野生的”以及在农贸市场中“野生鱼”价格比养殖鱼高这一现象作为一个教学案例。此案例中,笔者从什么是养殖谈起,分别讲述了现代养殖业概况、养殖基本过程和要素、农产品安全评判标准、农产品有毒物残留检测、农产品风味物质的组成和形成原理、当前“野生”环境的不可控因素等领域的关键知识点,并展示了笔者实验室在水产品安全性评价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生通过这一案例的学习,便能掌握上述领域的关键知识点,从而具备对各类与养殖有关的食品安全流言的分析辨别能力。
4.即时性
在案例选取上,要注意选取那些最近发生的,尤其是最近引起民众极大关注的合适案例,并在教学大纲的框架内,及时置入相关版块中。由于是当前的社会热点,相关案例往往频繁发生,这也是社会热点类通识课的天然有利之处。正因为如此,社会热点类通识课教师就需要时时关注时事和舆情,通过各种媒体了解最新发生的相关案例和民众的态度,并以最快的速度将案例整合进课程的讲授之中。比如,2014年9月初笔者在“食品安全危机的时代背景”一节的备课期间,发生了台湾几大知名食品企业使用劣质油脂(地沟油)并行销全世界的丑闻,一时成为媒体和网络的主要议题之一,也在民众和学生中引起了极大反响。由此,笔者及时调整备课策略,将原有案例置换为此最新案例。在梳理台湾地沟油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其中的知识点后,笔者将台湾地沟油事件作为讲解“当前食品工业供应链”的重点案例在课堂上讲授。当在晚上6点30分开课的幻灯片上出现当日中午才刚播报的台湾地沟油涉案企业负责人下跪向民众道歉的画面,学生顿时有了一种现场直播的参与感,达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5.拓展性
一个理想的案例,除了能达到综合知识点的讲授之外,还应该具备较大的拓展性,尤其是具备从科学知识自然过渡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人文情怀熏陶的可能性。比如,在笔者课程的“环境污染物”版块中,笔者在讲授食品中环境污染物来源的时候,选用了广东贵屿镇从事全球电子垃圾拆解回收从而成为全世界“最毒的地方”的案例。在讲解中,除了讲授电子垃圾的形成、拆解方式、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以及进入人类食品的渠道等知识点外,更通过苹果手机开售前的排队长龙与贵屿堆积如山的有毒电子垃圾以及街头光鲜亮丽的“低头族”与贵屿身患绝症的受害儿童这种强烈的对比,用“大家每更换一台手机,就在为人类的生活增加一分不安全”的提示,引发学生内心的震撼,使其体会到每个人都是地球环境中无可逃避的一份子,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形成对自身、对他人和对全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6.关联性
一个理想的案例,往往能够关联其他版块的相关知识点。比如,笔者课程中“食品安全标准”版块中提到的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原则,也频繁地出现在后续版块的多个案例之中,并在不同案例背景中呈现出不同的应用方式。与教材为中心的授课模式中知识点的讲授以“串联”为主相比,案例式教学的知识点是“并联”甚至“网络式”的。不同版块中不同的案例往往存在知识点的网络化交联,这使得学生能经常回顾和复习相关的关键知识。同时,由于同样的知识点在不同的案例中的出现和应用,也是引导学生将知识活学活用的最好训练,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点传授方式僵化、学生缺乏知识应用能力的缺陷。
(三)案例的编排改造
合适案例的选用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然而,即便某个案例包括了上述的大部分原则特性而成为一个合适的备选案例,在将其纳入课堂教学之前,仍然要对其进行改造加工和编排。在此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步骤:
(1)案例的分类安插:必须根据大纲设计,确定案例在教学体系中的类别,并明确其适用和安插的课堂版块;(2)案例的追本溯源:社会中流传的案例往往充满了非理性的色彩和似是而非的包装,作为专业教师,必须剥去其伪装,以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考证此案例背后的来龙去脉,了解其事实真相,并将其作为案例改造的坚实基础;(3)案例的辨析改造:当了解案例真相后,需要仔细分析案例的细节,挖掘和归纳案例中潜藏的知识点和人文色彩,并根据大纲设计和所在版块的要求确定不同知识点讲授程度的轻重缓急。并以此为基础,对案例中的组成部分进行取舍、强化和基于人文色彩的改造,使其真正成为一个服务于教学大纲和教师意图的教学案例;(4)案例的教学重现:当教师已经改造完一个定位准确、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兼具科学和人文色彩的理想案例之后,便需要使用相应的方式将教师的意图体现在案例的教学重现上。一种合理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呈现案例的精彩之处和教师的教学意图,因此,必须对教学语言的使用方式、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幻灯放映的顺序进行精心设计和编排,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案例的专业讲授
如果说案例的选取、编排改造和教学重现方式的确定为课程准备了优秀的“硬件”,那么教师的课堂讲授就是发挥这些“硬件”优良特性的“软件环境”,甚至“效能增倍器”。在社会热点类通识课程的讲授中,除了根据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进度,注意教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之外,教师的讲授应特别注意保持中立性、专业性和严谨性,尤其要注意与社会流传的案例表现方式有所区别。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只是社会案例的复读机,或者对某种偏激观点情有独钟,而应当站在更高的高度,以学术中立的态度,用准确而专业的教学语言,辨析各类案例的是非和脉络,传授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独立理性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若非如此,案例教学便容易沦落为极不严肃的“段子荟萃”,极大地损害高校教学的严肃性和声誉,误导青年学子的身心发展,更成为社会非理性风气的帮凶。
(五)案例式教学考核
教学考核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考核方式是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发现不足、巩固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方式。作为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案例教学法,也应当有与其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在笔者主持的课程中,经多年摸索,已经形成一套以案例评讲为核心的教学考核体系。其简要操作过程为:在期末,由学生自选热点案例,经教师批准后,仿照教师的授课讲评案例模式进行案例点评的准备。之后利用若干课时,由学生上台用课件汇报的形式,分别讲授自己所准备的案例辨析报告,同时由台下同学进行提问和点评,教师根据汇报和回答质量给予相应的分数,并在汇报提问后给予即时点评和总结。在笔者的考核过程中,学生准备充分、汇报认真、提问积极、气氛活泼,真正达到了教学考核一体化和教学相长的实际效果。同时,这种案例式考核方式,在完成课程考核既定程序的同时,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追寻真理、表达个人观点和辩论的能力,也实际考查了教师前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较好。
三、在社会热点类通识课中实行案例教学法对于当代高校教学改革的参考意义
高校的教学本质是培养人才,然而,在当前价值观多元化、知识更新快速化的网络时代,传统教学模式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由于教材知识往往与时代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传统的课堂教材讲授很难充分体现当代中国社会和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发展,也很难切合当前优秀大学生渴望表现自我、了解社会的期待。由于通识课程往往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如果通识课程中仍然照搬专业教学的授课模式,就极易造成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下降,兴趣点丧失,极大地妨碍通识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所述的案例式教学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极佳的教学效果,其本身又可作为进一步教学改革的平台和载体,值得高校类似课程参考。
(一)案例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理想形式
由于教师对案例的精心选取和编排,使得每一个案例都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又是学生身边或者亲朋好友平日争论的主题,这对学生而言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每个案例的辨析和讨论完毕后,学生便能理解和明晰一个或一类曾经给自己带来困惑的热点事件。而在课余生活中,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所得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又能极大地帮助他们随时随地以科学的思维看清身边时时发生和流传的各种谬误,在与他人辩论中传播科学真知并得到他人尊重。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功能无疑能给学生们带来积极的成就感,并使得学生对课程抱有极强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正是由于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其在课后的实践应用,使得教师融入案例中的科学求实、客观理性、人文关怀的精神得以在无形中感染并内化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中,最终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
(二)案例教学法是连接课堂与社会的理想纽带
讲授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是当前大学生对高校课堂教学诟病较多的一个主要方面,而案例教学法恰恰是破解此顽症的最佳方式,成为联结课堂与社会的理想纽带。由于案例直接来自最为鲜活的社会舆情,一叶知秋,通过对一个个承载着当前社会发展矛盾和冲突的生动案例的解析和讨论,学生得以体验和了解当前社会的方方面面,体验国情社情民情,从而在课堂讲授中体会真实的社会情境。同时,学生在课后假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在接触社会相关案例时的思考和与他人的交流、辩论,也是将正确的科学观念进行社会传播的良好途径,也正是高校教学反哺社会的一种理想模式。正是这种课堂与社会间的良好互动,对于学生提前思考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思考自身在社会发展中所应起到的作用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案例教学法是推进教学改革的理想抓手与平台
事实上,案例教学除了是热点类通识课的理想教学模式之外,其本身更是一个拓展性极强的教学改革平台和推进具体教改措施的抓手。由于具备对学生的天然吸引力,加之教学内容模块化、社会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使得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对于现行教改的重点,比如增加课堂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推动网络施教等,都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和可操作性。笔者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尤其是社会讨论激烈的案例,往往能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甚至友好的争论;而案例本身与学生切身利益的相关性,又使得学生能够自发地关注类似的案例,并运用课堂知识进行自主分析和对真相的追寻,达到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甚至延伸学习的目的;而案例本身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又使得案例教学极易改造成为网络课程和慕课等形式的新教学形态。笔者从完整的课程中选取若干案例所录制的视频课“舌尖上的理性”最终顺利入选教育部“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并在教育部爱课程网上获得社会积极反响[3],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四、总结
案例式教学起源于法学教育,并已在医学和商学教学中普遍施用。然而,在理科教学中,案例式教学往往只作为教材教学中的辅助手段,用以辅佐说明某一具体的知识点。本文试图提出,至少在社会热点类通识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完全可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由于案例教学法天然具备对学生的吸引力和联系社会现实的紧密性,只要教师能在大纲指引下,合理选择案例并以适当的方式加以编排、改造和讲授,可以获得极佳的课堂讲授效果,引导学生获得独立思考和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其积极思考社会现状、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并熏陶其逐渐拥有关爱社会和人类未来的情怀。而这些案例教学法所能促进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正是高校实行通识教育的初衷所在。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现代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更应担当起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灵魂的现代公民”[4]的职责。而案例教学法在通识教育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和对时代需求的契合,使其能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促进高校教师担当起开展通识教育所应承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张亮.我国通识教育改革的成就、困境与出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6):80-84.
[2]McANINCH A R.Teacher thinking and the case method:theory and future direction [M].New York:Teacher College Press,1993:64.
[3]杜震宇.《舌尖上的理性》公开课[EB/OL].(2014-01-12)
[2015-08-12]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4254a3ea01425abbcaba0319.
[4]张亮.我们应当提供什么样的哲学通识教育[J].教育科学文摘,2013,15(6):49-50.
(责任编辑李世萍)
收稿日期2015-11-01
作者简介杜震宇(1977-)男,浙江诸暨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水生动物生理学、食品安全生物学与大学理科通识课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ase-based Teaching Mode in the Social Hotspots General Courses—Taking the Core General Course "Food Safety and Scientific Rationality" i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UZhen-yu
(School of Life Science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
Abstract:Nowadays,the social hotspots cours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However,in current Chinese society,many social hotspots courses are always expressed by using different cases with the ag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rehensive backgrounds,disseminating in network and complicated motivations,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centered by textbook can't come into a good effect in general education.Based on the intensiv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hotspots courses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in these years,the author i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and 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ase-based teaching mode in social hotspots general courses.Furthermore,the author also systemically concludes the teaching and testing modes in case-based teaching,and their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Lastly,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case-based teaching mode is the ideal teaching model in the social hotspots general courses teaching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Keywords:case-based teaching mode;general education;social hotsp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