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顾成苗汉后裔的迁徙与文化变迁
——以丹寨支系为例

2016-03-18龙秋香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顾氏丹寨黔东南

龙秋香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黔东南顾成苗汉后裔的迁徙与文化变迁
——以丹寨支系为例

贵州顾氏宗族后裔各地不同的文化景观,与迁徙进程和迁徙路线甚为密切。黔东南顾氏丹寨支随着迁徙进程和迁徙路线的变化,文化也发生相应变化。顾氏丹寨支公元1548年迁徙路线偏离了陆路苗岭走廊,偏离水道清水江流域市场体系,深入“生苗”地,开启“苗化”过程。本文以顾氏丹寨支的迁徙与文化变迁为主线,描述顾氏宗族在西南边疆国家化进程中民族关系的一个侧面。

丹寨;顾成;苗汉后裔;迁徙;文化变迁

所有文化都会在某个时候因不同原因而发生变迁,文化通过变迁能够调适于改变了的环境[1]455。迁徙是引起社会文化变迁的内部原因之一,顾氏宗族苗汉后裔在迁徙过程中由于居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文化发生了相应变迁。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九月,朱元璋命付友德为主帅,沐英、兰玉为副帅,顾成任先锋官,率三十万大军平定西南。战事平息,顾成先后任普定卫指挥使、贵州都指挥使,封镇远侯、夏国公。顾成子孙世代屯居苗疆,遍及安顺、贵阳、遵义和黔东南等地,在黔东南形成汉(1支)苗(4支)后裔。文章通过介绍顾氏丹寨支随着迁徙进程和迁徙路线的变化,描述顾氏宗族在西南边疆国家化进程中民族关系的一个侧面。

一、迁徙与文化变迁

第一阶段:沿着苗岭走廊的迁徙。明初三十万大军平定西南,战事平息后,顾成先于安顺任普定卫指挥使,后又到贵阳任贵州都指挥使。黔东南顾氏始祖顾旻,镇远侯顾成玄孙,千户指挥顾诚长子,承袭千户职。公元1451年,奉命参与围攻退守香炉山的韦同烈苗民起义军,攻下香炉山后大军移走别处,留下顾旻驻守香炉山。其妻周氏,明诰封淑人。顾氏移民宗族平定香炉山,移居黔东南苗疆地区,不仅增加了苗汉民族间的交流,而且促进了苗疆地区的开发。

黔东南顾氏宗族这一阶段的迁徙,从安顺到贵阳再到凯里,路线都位于苗岭走廊上。走廊沿线是贵州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由这条线作增长极向边缘辐射。顾氏宗族这一时期的迁徙虽然引起了宗族内部文化的变迁,但未“苗化”。毕竟都是位于以汉族屯军所控制的苗岭走廊上,这里族群多样且互动频繁,未形成单一而明显的变迁方向。

第二阶段:丹寨顾氏宗族迁徙路线偏离苗岭走廊,进入“生苗”地区。黔东南苗汉共祖顾良相,系顾旻长子,清平卫(香炉山)千户指挥。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顾良相族兄顾傅奉召率兵入黔,命良相做向导,其插黄旗识别良苗,使苗民免遭杀戮。后来顾良相的亲家吴姓土司与姓蒙的土司有纠纷,他出面调解言和,蒙司拒绝调解,于是顾出兵助吴打败蒙。顾良相在回香炉山的路上遭到蒙司伏击,损兵折将,恐朝廷降罪,惧灭族之灾,让儿子上报其已死,隐姓埋名潜逃至生苗地区的苗寨开怀,以阉猪为生,娶苗女阿妯,生雄邦、松邦、优邦、佼邦四子。又恐朝廷追究,四子长大成人后,只留松邦在开怀居住,命其他三子分别迁往凯棠、排羊、八寨(今丹寨),在黔东南形成了汉(1支)苗(4支)后裔。

丹寨顾氏始祖优邦迁朱砂厂场。优邦,系顾良相与苗女阿妯第三子。优邦因为在家里与父母亲各操汉语和苗语,精通双语,后来到明军中当翻译,看到明军残杀苗民,故决然离去。优邦经过翁城河,进入生苗地丹寨,至扬武,该地产朱砂,于是就靠捡朱砂和阉猪为生,遂定居扬武朱砂厂场,此时约是1548年。优邦被当地苗民称呼为“瓮优”,系因优邦开了一亩余地为塘蓄水,苗语中水塘为“瓮”,故称“瓮优”。约公元1710年,优邦第五代孙“丢里”(王姓)、“宝闹”(杨姓)迁往把丢寨。现居“翻练”后裔先是姓王后复祖顾姓。“摞兴”后裔有三个姓:王、杨、顾。把丢寨顾氏后裔共计237户。约公元1775年前后,“翻辇”之子迁往排和村占无主山林资源,现已发展到150户。

迁徙使得丹寨顾氏支系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变迁:

(一)从汉变苗

顾氏入黔东南二世祖顾良相到生苗寨子开怀,苗族没有阉猪技术,良相给苗族人民阉猪发展生产,苗族同胞很高兴,愿意接纳他。苗族为其取苗名,叫“傍丢”,“丢”,指汉人,意为“来傍我们住的汉人”。后来其子随苗族,用苗名。

丹寨始祖“优邦”,约生于公元1535年。约25岁时,腊尔山苗族起义,朝廷在凯里征苗民为兵。优邦生于“客变苗”家庭,精通苗汉语被征入伍,后来又离军到生苗地丹寨。迁往丹寨后并没有传顾姓,因为当时此地都是苗族,他若说明自己是汉族和顾姓,就会被苗族歧视,甚至遭到杀害。优邦先到扬武,也像其父一样给当地苗族人民阉猪。苗民称呼优邦为“丢拍刮”(即割猪汉人)。优邦用苗名、穿苗装、使用流利苗语,阉猪给苗族人民发展生产力,得到先居者苗民的欢迎。此地有朱砂,因为其当兵有所见闻,知晓朱砂的用途,于是带领族人及当地苗民共同捡朱砂、开采伴生汞矿(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此地仍开采朱砂,汞矿更是开采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优邦带着当地苗民途经老八寨—长青—夭坝司—岩英河—吊洞水库—九门—南皋—舟溪,运朱砂到香炉山(凯里)码头,换回盐、糖、生产工具等。

(二)改姓

1.顾改王

约公元1800年,丹寨顾氏第九代孙显茂柔被扬武长官司第三代长官杨廷栋推送到清军府八寨厅学堂读儒学。先生问及姓名,显茂柔一因父亲没有汉文化,二因距离祖籍凯里开怀80多公里,三因时隔二百多年岁月,顾姓只传,不明用,故没有汉族姓名。先生为其取名“王化道”,意为“王化,走王的道路”。化道成才,任扬武长官司朱砂营汛指挥。约公元1850年故,葬于把丢寨。次子王朝富承袭父职,推行户籍制度,顾氏排和村一支族胞同用王姓。

2.顾改杨

道光二年(公元1822),把丢寨顾氏簸傍房顾件等人反清,清军府缉捕顾件等人,降罪株连。其得到扬武长官司杨廷栋担保,但条件是必改杨姓,姓名杨努起里。为避灭族之灾,出于保障自身利益的需要,必须采取有利的生存策略,优邦第八代孙傍了杨姓。当代顾氏杨姓年轻人不相信自己祖上为顾氏,后来找到碑刻为证,杨姓本是顾氏族人:

碑一:

厅制八寨清军府五级纪录七次念为□□□□□杨司属柔远堡八原顾合友平夷堡禺业生前夭坝苗受欺压害余□□舍友责函不预告地□公□□歹□苗□不能周努□□□□枷示似属八寨苗知□□□□□□□□□□□□顾件尚不敢不遵不首立即禀报缉擒呈报上司尽情充究绝不宽恕癝过毋违壮示

道光二年二月一日□发把条寨实□昭烧诊 告示

碑二:

□□□□□□□□得杨诛毋恃殇仁坝□□□□业地方之宝但□□□□□□□□有犹事不端合性□文询□□□□□□□□□□丁时□□□□鱼砍伐不直欺奸□□□□□□□并出将户籍并查重责①*①顾治先先生收录。

(三)使用苗名

顾氏按苗族习俗取苗名,父子连名,可查清辈数。

顾氏王姓苗名:优邦—雄邦—傍壤—闹欸傍—区闹欸—丢里—里脑—茂辇—显茂柔(王化道)—往显柔(王朝富)—金里柔(王光国)—二金柔—农二金—奢农二(王和山)—皎奢农(王启荣)—万皎奢(王兴彪)—小林(王毅林)

顾氏顾姓苗名:优邦—雄邦—傍壤—簸傍—兴簸—簸兴—奢簸—辇奢—努辇—里努(王阿里)—二里努(王阿二)—皎二里(顾本桥)—奢皎(顾永元)—往奢皎(顾治先)—顾颜—顾光诚

顾氏杨姓苗名:优邦—雄邦—傍壤—簸傍—兴簸—簸闹—告更—里更—起里更—努起里(杨努起里)—二努起(杨廷风)—皎二努(杨应章)—衣播(杨文龙)—播报(杨龙韬)—杨正春②*②不相连情况,系因家谱中有些人名是录入绰号。

(四)婚姻圈的变化

顾氏自优邦迁入丹寨,由于当地只有苗族,于是与苗族通婚,建立苗汉之间的姻亲关系,是“汉变苗”途径之一,婚姻圈从原来与汉族为主的姻亲关系变为以苗族为主的姻亲关系。以簸傍房为例,顾氏宗族落脚扬武(朱砂厂场)全是苗民,故娶苗女为妻。当然,随着大环境的变化,顾氏娶非苗族女子为妻者也在增多。

丹寨顾氏宗族自优邦迁徙路线偏离陆路苗岭走廊,进入“生苗”地区,居住在国家渗入西南地区市场体系的边缘地带。明清时期,国家对西南的经营在加强军事、政治的基础上,开设市场,利用市场对西南非汉族群进行渗透与控制[2]。丹寨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上,与四周相比海拔较高,当地俗语“热三合,冷八寨”,就是由于受到海拔引起的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影响。山高坡陡,集水面有限,未形成可供大型运输的水上通道,故丹寨虽然林木繁茂充足,但与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市场的交流却是有限的。由于处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下,远离陆路苗岭走廊,又不在清水江水上通道市场体系的频繁交往中,顾氏屯军后裔的可互动族群范围变窄,直接可互动族群只有当地苗族,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二者发生密集而直接地接触,是黔东南顾氏丹寨支“苗化”的重要条件。

二、丹寨顾氏支系变迁后的文化景观

(一)服饰

丹寨顾氏日常着装与当地苗族“八寨苗”相似,女子上穿短衣,下穿直筒大脚“七分裤”,佩有围片、裹腿、花带,盛装时后腰束一副银链(平时束自织花带)。已婚女子头包青布方巾,用银蝴蝶别簪③*③当地苗族信仰枫香树和蝴蝶,认为蝴蝶妈妈是他们的祖先,而蝴蝶妈妈又由枫香树心所生。丹寨顾氏支系则没有这一信仰。别紧,佩戴银耳环、银项圈、银手镯,脚穿草鞋或布鞋。未婚女子则穿长款衣裙,围绣花围腰并束花带,头上不包青布方巾。

(二)家屋

丹寨顾氏家屋外观和当地苗族民居相同,以三楼木制瓦房为主。下层堆放农具,喂养牲畜(现已普遍移到正屋旁的小圈中)。中层为三间,顾氏堂屋内有些家户不设神龛,两旁分设火笼边、卧室。最上一层较为低矮,不适合住人,一般用于储存谷物、辣椒等食物。房屋一侧设有楼梯,以木瓦为顶,并加设一间作为灶边,既实用又美观。顾氏在家屋的建造和住居传统上都与当地苗族没有明显差异。寨子住房多是依地势而建,家屋集中。当地传统苗族家屋设神榜者甚少,顾氏亦然,但随着丹寨顾氏与凯里的汉族顾氏支系联系增多后,顾氏家屋普遍设神榜,重新沿袭汉族传统。

(三)语言、民俗

丹寨顾氏支系苗族解放前使用苗语偏多,现苗语、汉语兼用。丹寨顾氏支系所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四月八、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等。把丢寨周边苗族节日有苗年、翻鼓节、爬坡节、棕粑节、吃新节等。周边苗族亲戚过节时,顾氏也会去走访,但并不在自家家屋庆祝这些节日。用顾氏老人家的说法就是,顾氏认为自己是汉族根,苗族亲戚家过节时可以去吃、玩,但是自家不举行庆祝活动。

(四)仪式——以丧葬仪式为例

丹寨支顾氏苗语音译丧葬仪式为“通大”,“通”意为热闹、怀念,“大”为死者,“通大”即热闹、怀念亡者。这里简要介绍“通大”仪式的几个阶段:

1.落气

老人落气后,找鬼师。念:“马死马老,树老风吹倒,你命到这点你就去,你要保护你家的子孙后代”。然后给其洗脸和身体,穿衣服,以前要挑选专门的人来做。同时集中寨上年轻人,空手去通知女儿家、姑妈家等亲戚。女儿、姑妈要抬猪、米、酒来参加“通大”。

2.入棺材

入棺材时亡者的女儿必需送银瓢,以供其到另一个世界舀水吃。若亡者为女性,姑娘还要送银花。入棺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穿衣完毕直接入棺材,竖向停在堂屋,把香火蒙住。另一种是穿衣结束横向停在堂屋,脚向墙壁头向外,停在用杉木架起的板子上(只能用绳子捆,而不能用钉子),入土那天在山上才入棺材。

3.上山

天亮前把亡者抬到家屋外面,放鞭炮,顾氏贾师念祭辞。念完,抬到离原地四五十米的平地上,女儿、姑妈请来的芦笙依次围着老木跳芦笙。当中必吹一首芦笙曲:“你这老人,都没听讲你痛,怎么就走了?”(平时不是“通大”场合,不可吹奏这一句。)为了避免亡者带走家人魂魄,贾师用其子女、配偶的八字算出与亡者的利害关系,若有影响,就要做一个仪式。届时亡者儿子手持一只鸡、女儿牵一只小猪,全家打伞,背糯稻,用稻草搓成绳子,捆住床。鬼师念祭词,念完后砍断绳子,把鸡和猪摔死,如此亡者就不会带走家人的魂魄。这时候亡者的家人转身入屋,不能再回头。随后,以抬刀、马枪(现用炮仗代替)两人开路,把亡者抬上山,入土,由寨人埋葬。回来吃早饭,散客。

4.分肉

分猪肉:若亡者为女性,姑妈家要砍一腿带尾巴猪肉放在舅家抬米来的箩筐里。舅家割下尾巴留给主人家,以示虽然老人过世,以后两家还要来往。就算有不来往的,当时也要先割尾巴回主人,否则被指责不懂礼信。同时也给其他亲戚每家砍两斤肉作为回礼。分牛肉,顾氏家族每家(以吃酒送礼单位为标准,有核心家庭,也有扩大家庭)分二指宽牛肉。“乌炕守”入土后,家族中大爷叔伯的儿子一起来跟孝子守夜到第四晚上。孝子,苗音“乌炕守”,意为“守暖和”。

5.走亲戚

满四晚上后,因为亡者的魂还未离开家,第五天要送亡者魂魄到女儿家(若有几位女儿,只挑一个)。第六天送到姑妈家。第七天送到舅家。

6.“笔凹塞”

“笔凹塞”,即送凉水吃。满二十七天,在家里举行此仪式,目的是送魂上天做佛。最重要的部分是由顾氏本家族贾师念祭唱辞,念完祭唱辞,贾师借口出门洗脸,意为“避公回人间”,打响指,呼燕子,“燕子背巫回”,整个“通大”仪式结束。

仪式中分肉习俗使顾氏丹寨支的族群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界定和强化,姻亲关系用分猪肉标识和加强,猪尾巴在仪式中被赋予了特定含义,它能唤起人们感情上的反映和表达。分牛肉则把顾氏丹寨支的族群严格地界定起来,强化了支系内部认同。仪式中的祭唱词清楚描述了丹寨顾氏宗族的迁徙路线、地理环境。从“来到朱砂场,优邦公基业”;“来到开怀寨,优公出生地”两句可以看出丹寨顾氏表达了对丹寨、凯里祖先的怀念。“喝杯故乡酒”,“掰开糯米饭,鲤鱼渗饭吃”,则显示了顾氏的饮食方式与当地苗族十分相似,喜饮酒,干粮是腌鲤鱼和糯米饭。“随芦笙起舞,悲中随声乐”,记录丧葬仪式中必跳苗族芦笙舞,顾氏丹寨支把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芦笙舞吸纳进来,可见民族融合的深入程度。在观念上,丹寨顾氏的生死观与汉族具有一致性:都认为人死后会升天做神仙,并护佑子孙。祖宗的鬼魂生活在一个和我们非常相像的社会中,去世先祖生活的世界应和在世子孙生活的世界相隔离,只在特定节日才“请”其回家。顾氏丹寨支通过这首祭唱词来与亡魂和祖先建立联系,同时也是族群的记忆方式之一,它通过指引亡魂沿着祖先迁徙的路线回到祖居地,提醒子孙后代记住自己的根。

小结

文化变迁是由于族群(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不同群体在一定的地域上结合在一起形成地域社会,与其他族群的接触是丹寨顾氏支移民文化变迁的主要动力。丹寨顾氏支系的迁徙路线在偏离了苗岭走廊和以木材贸易为主体的清水江贸易体系,定居在以苗族为主体民族的丹寨,之后与当地苗族接触、频繁互动,加速了顾氏的文化变迁进程。

丹寨顾氏支移民在其文化变迁过程中既要求模糊又求区辨。丹寨顾氏支系移民妇女服饰与当地苗族一样,使用蝴蝶纹和蝴蝶簪子,但其并不信仰当地苗族所信仰的枫香树和蝴蝶妈妈,仍然保持着对汉族始祖的高度认同。在家屋的结构和使用上模糊性较大,这与当地自然生态因素息息相关。但是家屋背后的一套体系如何,还需进一步田野调查才能加以讨论。丧葬仪式虽与当地苗族相似,又在仪式中增加一些习俗加以区别。顾氏始祖原系汉族,从凯里(香炉山)开始,后迁徙到丹寨境内,在此期间官变民、汉变苗,缓解了与周边苗族原住民地区潜在的紧张关系,排除了被边缘化的可能。这个过程既有外在条件,也有内部动力。顾氏丹寨支迁徙到丹寨后的文化变迁是调适的结果,是一种生存策略。

丹寨顾氏支系移民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的一个见证,400余年顾氏与西南各民族一起开发贵州、开发丹寨,并纳入中央管辖范围,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注入新的动力。是打破民族隔阂的力量之一,各族人民对话、交流,共享文明成果,有利于民族共同繁荣。

丹寨顾氏支系移民的发展变迁是民族融合的案例之一,也是我国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生动体现。“中国”是一个动态名词,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统一体[3]。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迁徙、接触、互动、交融,形成今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民族格局。顾成之后在黔东南地区分衍为汉、苗支系(汉一支,苗四支),《明史》中对顾成评价为“成之延及苗裔,荣不胜辱”,这里暂不讨论该评价之褒贬,顾成作为黔东南顾氏苗汉支系的共同祖先,正如韩蕾蕾在其文章《顾氏移民宗族与明代贵州开发和民族融合》中所说,顾成后裔“加强了汉苗的联系,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倒是不争的事实。顾氏作为明代中央王朝力量逐步进入西南地区的载体之一,其宗族的迁徙与发展是民族地区逐步建立起国家认同的历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翟铁鹏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曹端波.国家、市场与西南:明清时期的西南政策与“古苗疆走廊”市场体系[J].贵州大学学报,2013.

[3]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1989.

[责任编辑:陈业强]

Migr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of Gu's Family Descendants in Southeast Guizhou ——A Case Study of Danzhai Sublime

LONG Qiu-xiang

(History and Ethnic Culture Colleg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The cultural landscapes of different area, in Guizhou Gu's family descendant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migration process and routes. Due to the change of migration process and routes in a branch of Gu's family, named Danzhai sublime located in southeast Guizhou province, its culture has changed. With migration diverting from southeast corridor and Qingshuijiang River in 1548, they went deeply into “Shengmiao” area and were influenced by Miao (Miaohua process). Based on the migr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in Danzhai sublime of Gu’s fami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thnic relationship of Gu’s family during the process of its nationalization in southwest frontier.

Danzhai; Gucheng; Descendants of Miao and Han; Migration; Cultural Change

2016-09-20

国家社科

基金项目:“苗岭走廊的族群互动与建构研究” (XMZ12032)。

龙秋香(1991-),女,贵州丹寨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2016级民族学硕士研究生。

龙秋香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C912.4

A

1674-7798(2016)11-0053-05

猜你喜欢

顾氏丹寨黔东南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遇见黔东南
春耕大典
贵州苗族蜡染文化在平面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轮值镇长
——丹寨万达小镇的独特IP
《鲁迅全集》注释一误
泛川派华阳顾氏古琴艺术的传承
诗书画苑
丹寨扶贫创新模式探析
丹寨扶贫创新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