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全域化路径

2016-04-17张香菊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全域贵州省供给

张香菊

(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贵州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全域化路径

张香菊

(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乡村旅游是贵州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但其总体供给不足和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表明必须深化乡村旅游的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全境化打造和全方位服务为改革打造“硬”条件、营造“软”环境,以全要素投入、全民共创共赢和全产业融合解决乡村旅游供给侧存在的要素结构问题、产品结构问题和产业结构问题。通过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和方式为贵州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探索可行路径。

贵州;乡村旅游;结构改革;全域化

一、引论

2015年是我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元年,作为解决经济增长可持续问题的长期性政策[1],供给侧改革将成为中国“十三五”时期的战略重点。经济增长过程中会普遍出现结构转型现象,即低收入国家向富裕国家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也会经历从农业主导到工业占优势,再到服务业为主导的过程。相关研究表明,2008至2010年我国经济也处在从工业向服务业的结构转型期,未来一段时间,应对结构转型压力的关键在于释放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潜力[2]。作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无疑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乡村旅游是有效促进三大产业融合的综合旅游形式,对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贵州省而言,乡村旅游不仅是贵州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然而,贵州乡村旅游供给现状呈现总体供给不足和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贵州立体化交通网络结构改善后,国内外市场对贵州旅游的需求将呈现井喷式增长,提升供给能力和优化供给质量是贵州作为乡村旅游大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中的重中之重。

2015年9月,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以下简称《通知》),这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发展开始进入全域旅游新时代。全域旅游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从而有利于统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协调[3]。全面推进贵州乡村旅游的全域化,充分利用目的地的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旅游需求,是实现贵州省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2016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16〕24号)明确指出,要全域发展山地特色乡村旅游,更为贵州省乡村旅游的供给改革提供了政策导向。本文针对贵州省乡村旅游供给侧在要素、产品、产业方面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提出系统化的全域化发展路径,以期为贵州省深化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借鉴。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

从研究数量来看,分别以“旅游”+“供给”和“乡村旅游”+“供给”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前者得到的条目是后者的近6倍。而据国家旅游局公布数据,乡村旅游资源占全国旅游资源的70%,乡村旅游人数占国内旅游人数的近1/3,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每年为城乡居民提供1000万个就业岗位,带动超过7000万农民受益[4]。可见,学者们对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问题的关注度是和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程度不成比例的。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日益受到青睐,其供需结构的失调亟需学者们的关注和探讨。

从研究内容来看,对乡村旅游供给问题的研究始于对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关注(黄秀娟,2009;王莹,刘慧洁,2015)[5],系统探讨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的研究成果集中发表于2016年,且研究方法多采用定性分析法。学者们(朱洪恩,2016;廖军华,李盈盈,2016;毛峰,2016)[6-8]普遍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存在供给质量不高和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需要从生产要素、产品和产业结构等方面深化改革。深化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既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方式,探讨区域性的改革路径。因而,乡村旅游大省贵州应根据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探索有效的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路径。

(二)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在我国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根据中国旅游发展实际提出的一种全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具有深厚的现实、市场、实践基础(2016,张辉)[9]。全域旅游的学术研究最早出现于黄平利和樊文斌(2011)对大连全域旅游规划探讨中[10]。在文章《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11](2013)中厉新建最早指出,全域旅游就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各部门齐抓共管,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需求。从内涵可知,全域旅游是将旅游业看做一个整体,而且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结,既是旅游业自身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路径,也是全面带动社会经济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12]。鉴于全域旅游的“空间性”、“区域性”特点,以现有的省[13]、市[14-16]、县[17-19]等行政区划为对象进行全域旅游探索是目前研究成果比较集中的领域。

本文即在探索实现贵州省广大乡村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导下,以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充分带动全省尤其是贫困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贵州省乡村旅游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发挥乡村旅游在全省的综合带动作用。

三、贵州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性问题

从供给角度来看,贵州省乡村旅游的供给规模与其旅游大省的地位不匹配,供给质量又与其优良的资源环境禀赋不匹配,具体表现为要素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一)要素结构

影响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供给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以土地代表的各项资源、资本、创新和制度。贵州省乡村旅游的要素供给结构不均衡,除资源要素供给具有相对优势外,其他要素供给水平均不高,进而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供给效率。首先,劳动力能力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村居民外出打工者居多,多数地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多为女性和老人,劳动力供给素质较低,参与旅游发展的能力较弱,经营方式传统,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较低。其次,虽有政府和企业及社会资金进入贵州省乡村旅游领域,但资本量小且十分分散,未能发挥整合效益。以当前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为例,项目和资金至少分别涉及财政、发改、农业、国土、水务、交通等10多个部门,“碎片化”使用的问题十分突出,且以保障性投入为主,对乡村旅游等增强乡村发展造血功能的投入份额较少。创新和制度要素是贵州和江苏、浙江等乡村旅游发展较领先省份相差最大的两个方面。第一,贵州在资源的资本化、产品化、营销方式、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不强,在乡村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开发方面有些故步自封。第二,在资源的资本化、企业进入条件、政企民的合作方式等方面制度供给不足。创新和制度是贵州省乡村旅游供给要素中的最大短板,决定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水平,制约着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深化。贵州乡村旅游的要素供给结构总体呈现“一高四低”的态势,要素结构的不均衡使得资源投入高,最终的乡村旅游效率却持续低迷。

(二)产品结构

从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来看,贵州省乡村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与其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禀赋极不匹配,集中表现为观光产品单一、休闲产品不足和度假产品严重短缺。首先,贵州广大乡村区域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全省乡村旅游产业经济基本属于观光经济,观光类旅游产品在整体数量、规模、质量及品牌的市场号召力方面,均与贵州省丰富的观光资源存在较大差距。其次,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的供给单一性与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不足。乡村休闲以其回归性、生态性、体验性满足了都市人群对身心放松和精神回归的需求,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但贵州省在休闲农业、农事节庆、民俗活动等方面的休闲产品开发不足,趣味性、参与性和体验性是较大短板。最后,度假产品的比重是乡村旅游效率的关键,贵州省乡村地区在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底蕴等方面都为发展康体养生、医疗旅游、享老旅游等提供了天然场地,但目前这些产品的供给极为短缺,制约了全省乡村旅游效率的提升。

(三)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的供给涉及决定原材料供给的农、林、牧、渔,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建筑、施工,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生活性服务业、金融和营销推广等多个行业,产业结构的完善需要产业链条的延伸。当前贵州省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之间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条,更没有向农业、文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做好延伸。在行游住食购娱等旅游基本服务产业链中,长期偏重景点、住宿和餐饮环节的供给,忽视购物、娱乐和康体环节的供给。全省乡村旅游区域普遍缺乏知名度高、特色突出的美食、旅游商品等供给企业或作坊。房车、钓具、冲锋衣、缆车等休闲制造业、旅游装备制造业等发展非常滞缓,符合乡村或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旅游特产、特色旅游商品、生活用品等轻工业品发展也较弱。当前贵州多个市(州)、县、乡(镇)虽然将乡村旅游作为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但旅游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及配套产业各自为政,很难产生集群效应,乡村旅游对相关产业的整合作用难以发挥,对当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带动效应难以实现。

四、全域化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路径

深化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全域化的环境营造(硬件条件)、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软环境)构建,“软”“硬”兼施为贵州省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奠定基础,再以全要素投入均衡要素结构,以全民共创共赢理念优化产品供给结构、以全产业融合理念前延后伸产业链,以全域旅游时代全新的资源观、产品观、产业观构建系统的贵州省全域化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路径(图1)。

图1 全域化贵州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路径

(一)全要素投入

全要素投入强调遵循“木桶定律”,在保证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等资源要素长板优势继续发挥的前提下,积极弥补劳动力、资本、创新、制度等短板要素,优化改革贵州省乡村旅游要素结构。其中,制度要素是延长其他要素短板的重要推动力。贵州省各级政府应根据《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发改农经﹝2016﹞2574号),结合《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精神制定政策,创新推动农业领域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拓宽合作领域,鼓励社会资本深入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分置办法,放活经营权,为外部劳动力进入乡村旅游行业打消顾虑,推动精品民宿发展;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探索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多种受益方式;创新金融服务与支持方式,鼓励金融机构通过股权、债权等多种方式支持乡村旅游项目;为有意愿参与或已参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的村民提供定期的针对性培训,同时引导高学历者、外出务工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和具有乡村情结的都市人积极投入乡村旅游发展中,优化劳动力要素结构。通过制度要素的创新供给,激励资本、创新、劳动力要素短板的延长,实现乡村旅游全要素投入均衡,提高要素投入生产率,同时为乡村旅游产品升级和产业转型奠定基础。

(二)全民共创共赢

贵州乡村旅游产品结构的改革需要打破行业和行政区域进入壁垒,引导当地居民和外来经营者共同生产,实现不同类型人才各尽其能,在保证民族文化产品原真性的基础上,发挥资源优势,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乡村旅游产品。

首先,依托社区精英引领带动群众参与山地自然景观、民族村寨特色观光、特色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原生态民俗歌舞和乡村美食等产品的供给,但应注重根据区域、文化和产业链进行差异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的打造。积极支持各市州发挥山地乡村旅游优势和特色,加快发展山地少数民族文化型、山地古村古寨型、山地乡村文化景观型、城郊游憩型和山地休闲农业型等山地民族乡村旅游业态,因地制宜开发山地田园风光、特色村寨、民族美食餐饮、民俗活动、工艺特产等特色化乡村旅游产品。

其次,鼓励相关企业、行业领先人才和青年创业者将乡村与都市文化创意、都市消费群体对接,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创新开发休闲和度假产品,发挥贵州的生态优势、气候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与休闲养生和度假疗养相结合,优化贵州乡村旅游产品供给结构。第一,发挥贵州山地气候凉爽优势和低纬度、亚高原适宜四季旅游的组合优势,强化旅游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推进“旅游+大健康”,大力发展山地避暑休闲度假和健康养生度假旅游,打造全国山地乡村休闲度假胜地和健康养生享老基地。第二,发挥民族医药优势,依托贵州中医药旅游资源,将医疗护理、健康体验、康复疗养与贵州多梯度山地运动、避暑纳凉气候条件和乡村淳朴民风相结合,深度开发健康旅游、长寿养生旅游和医药疗养旅游等特色产品,积极发展以苗医苗药为代表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和中医药美容美体旅游等高端度假旅游。

(三)全产业融合

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应完善和强化产业链前后两端的产业发展,摒除乡村旅游仅仅是住宿、景区、餐饮的思想。第一,要实现“旅游业+农业”的有机融合。依托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城郊休闲度假乡村,大力发展多样化、特色化、多元化的山地立体农业观光、传统作物种植等体验旅游,重点推进旅游与茶叶、花卉、果蔬、药材、水稻、油菜等种植业和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茶旅、花旅、药旅、稻旅、菜旅、畜旅等一体化体系。第二,实现“旅游业+制造业”的有机融合。对于地理位置不优越的乡村,可以通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手工艺品制造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旅游特色购物品,同时提高产业附加值。第三,鼓励多类型产业融合发展。积极鼓励种田大户、农民合作社等主体向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延伸;支持企业前后延伸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发展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和全方位营销,或与前后端产业紧密合作,探索建立“领先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融合模式。争取在全省的各地州实现“一寨一品、一镇一特色、一县一龙头”的产业融合链条。

旅游产业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即体现在它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性,贵州省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通过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以旅游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旅游产业链上各个产业的协同发展,可带动贫困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充分发挥旅游扶贫带动功能。

(四)全境化打造

乡村旅游供给结构的优化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畅达的区域交通、合理布局的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的完善。绿水青山是乡愁的载体,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化水平依旧较低,“三废”处理达不到国家相应标准,尤其是固体垃圾的处理仍旧采取掩埋、焚烧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给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因此,需对全域进行科学规划,实现乡村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对村民和外来经营人员进行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践行环保行为。“十二五”期间,贵州省高速、高铁、航空等快旅交通体系实现了跨越,但中、微观层面,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交通条件仍较落后。可将通往村寨和乡镇的公共交通与旅游交通功能结合,打通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和“毛细血管”,增强舒适度和安全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旅游村寨的可进入性,使公共交通布局与旅游发展格局相匹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乡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方面,但不同区域却表现的冰火两重天。一方面,部分区域项目建设照抄照搬城市标准,部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被“过度满足”,反而失去了乡村本应有的特色。另一方面,对于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又存在“污水管没有接入室内”、“采暖设施和手段落后”、“自来水供水水压和时段限制”、“停车场地建设不足”等问题,客观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鉴于以上问题,贵州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在满足基本的安全、尊重、便利、舒适等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乡村性和民族性,尤其是本土文化特色,让游客在免受基本生活和卫生条件的困扰的同时,感受乡村魅力。

(五)全方位服务

智慧化、满意化的全方位服务是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无形支撑,是为优化乡村旅游供给结构打造的软实力。第一,建成并完善以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行业管理和电子商务为核心的贵州智慧旅游云,打造包含旅游产品推广、个性化服务预订、产品预售和结算、实时旅游信息查询、旅游车辆调度、讲解导览、容量监控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旅行服务”平台,实现游客走到哪里旅游服务和管理就覆盖到哪里的智慧化旅游管理和服务。第二,提供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服务。在乡村旅游服务的舒适度、便利性、人性化等方面要制定相应标准,规范基本服务。对于服务方式、方法和时机则可因时间、地点和对象的不同创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第三,积极探索村民以土地、房屋要素入股和子女就业等乡村旅游的多元化收益方式。农民、外来经营者、企业公平参与、平等获利,各利益相关群体得到分配正义,故能提供最热诚的服务,游客满意度因而也会较高。

[1]吴敬琏.没有产业支撑的增长都是空谈[J].共产党员(河北),2016,20:45.

[2]吴敬琏等著.供给侧改革[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3:33.

[3]李金早.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N].人民日报,2016-03-04007.

[4]黄秀娟.论乡村旅游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36-39.

[5]王莹,刘慧洁.基于产业链的乡村社区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与政府激励性规制探析[J].旅游论坛,2015,05:78-83.

[6]朱洪恩.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6,26:13-14.

[7]廖军华,李盈盈.以供给侧改革助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J].世界农业,2016,10:71-76.

[8]毛峰.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06:58-60+112.

[9]张辉,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学刊,2016,09:15-17.

[10]黄平利,樊文斌.大连全域旅游规划探讨[J].山西建筑,2011,35:28-29.

[11]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03:130-134.

[12]戴学锋.全域旅游:实现旅游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J].旅游学刊,2016,09:20-22.

[13]王磊,刘家明.宁夏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6,04:123-127.

[14]杨甜,胡永红.全域旅游导向下许昌市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J].华中建筑,2016,08:109-113.

[15]黄华芝,吴信值.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兴义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3:27-30.

[16]杨健.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三门峡旅游开发战略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2:84-86.

[17]李红.全域旅游视阈下县域旅游发展探究——以安徽省霍山县为例[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50-53.

[18]曾祥辉,郑耀星.全域旅游视角下永定县旅游发展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86-91.

[19]刘玉春,贾璐璐.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以安徽省旌德县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5,37:97-101+112.

[责任编辑:黄 梅]

Comprehensive Pathway to Guizhou Province’s Structural Reform on the Supply Front in Rural Tourism

ZHANG Xiang-ju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Guizhou Education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18)

Rural tourism is a kind of important means of promoting convergence of primary industry,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view of the undersupply and structural imbalance, it is a great necessity to deepe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front in rural tourism. Good conditions and humanistic environment will be built through improvement of global environment and full service. The problems of element structure, products structure, and industry structure exiting in the supply side in rural tourism can be addressed by the equilibrium supplies of all the factors,universal participation and earnings and all industrial convergence correspondingly.It is expected to explore a feasible path for Guizhou Province’s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front in rural tourism with the comprehensive tourism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method.

Guizhou Province; Rural Tourism; Structural Reform; Comprehensive

2016-08-22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项目“贵州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性优化研究”(黔科合基础【2016】1520-1);中共贵州省委重大问题调研课题“贵州山地全域旅游研究”。

张香菊(1987-),女,河南太康人,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旅游行为。

F592

A

1674-7798(2016)11-0069-06

猜你喜欢

全域贵州省供给
贵州省种公牛站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