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尔迦诗歌梦的类型解析
2016-03-18王婧苏
王婧苏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洛尔迦诗歌梦的类型解析
王婧苏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加西亚·洛尔迦是西班牙久负盛名的大诗人。梦是其诗歌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意象,理解了诗人关于梦的阐释,有助于加强对诗歌本身内容形式的理解,增进对创作主体诗歌观念的领悟。文章从梦的理论出发,针对洛尔迦诗歌中梦的类型进行探讨,阐释这一特殊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关键词:洛尔迦;诗歌;梦
加西亚·洛尔迦(1898-1936)是二十世纪西班牙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著有《深歌集》《吉卜赛谣曲集》等作品,被称为“吉卜赛诗人”。他曾提出诗歌写作的态度:“凭灵感创作,这种态度容许诗人接受宇宙的神秘,并且以诗的现实代替传统隐喻,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诗的逻辑,肯定诗歌本身是完整的实体。”[1]16考虑到他和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密切关系,这种灵感创作论的内在逻辑与现代社会人类消解时间的概念与功用、表现出非限制性与非理性状态的逻辑颇有共通之处。所谓的灵感创作是指通过视觉形式出现,具有极强象征性、模糊性与非逻辑性的“梦”的状态统一起来。在梦境里,时空交错,亦此亦彼,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恰如诗歌创作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及洗练而富有张力的语言所带给人的包罗万象、变化多端之感。
与其诗歌地位相比,洛尔迦在我国诗歌批评史上受到了极不相称的冷遇。迄今为止几乎没有学者对他的诗歌做出系统性的评价,大部分关于洛尔迦的论文也以印象式与作品鉴赏为主,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对洛尔迦诗歌的研究都显得极为匮乏,更不用说专门提出“梦”这一概念对其诗作进行研究。而洛尔迦是一个喜爱写梦的诗人。下文将运用“梦”的理论,从预示之梦、愿望之梦、焦虑之梦三个方面对洛尔迦诗歌梦的类型进行分析。
1“当犊子梦见丁香花的圣巾”——预示之梦
梦境往往是对现实事物的曲折反映,预兆将来要发生之事的梦就是预示之梦。人们相信,如果怀有对未来重大事件或可能发生的重要事件的直觉,就能在梦中得到某种启示。在《安东尼妥·艾尔·冈波里奥之死》中,开篇即是“死的声音响起”[2]107,死亡已经悄然来临,但死亡并非毫无征兆突然而来——“当犊子梦见了丁香花的圣巾,死的声音响起,在瓜达基维河附近。”[2]107圣巾来自于耶稣借面巾擦汗的典故,西班牙人酷爱斗牛运动,这里的圣巾指的就是斗牛士使用的红巾。是谁梦见了红巾呢?小牛犊。在竞技场上当牛犊看到红巾时,无论是牛犊还是斗牛士的生命,都暂时交到了死神手中。冈波里奥家的小安东尼奥就如牛犊一般,在被宪兵无故逮捕后又与族人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正是牛犊对于红巾的执着与坚决。
在洛尔迦的诗篇中,预示之梦的结局几乎不会改变。人们以梦为神谕,有关预兆的梦能够对做梦者本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洛诗中,人类行为无法导致与梦中的事件相反的结局,预示似乎和命定在一定程度上等同起来了。事实上,冈波里奥梦中听见了“死的声音响起”,最后的结局是“淌着三道血流,他侧身死去。”[2]109这在《伊涅修·桑契斯·梅希亚斯挽歌》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在西班牙,人们热爱斗牛,“许多西班牙人一生在墙与墙之间过活,死后才会被安放在阳光下”,[2]177死亡绝不是终结,而是他们生命最辉煌的时刻。梅希亚斯是西班牙最负盛名的斗牛士,他以英雄般的死亡规避了老死床上的平庸,在洛尔迦的挽歌中,梦的意象密集出现:“愈来愈明的月亮,静静的云里的马,和梦境似的灰色斗牛场”[2]182、“他要寻找他准确的侧画像,可是一个梦哄了他”[2]183、“石头是一个做着梦喃喃小语的额角”[2]185。梦给予梅希亚斯以提示,然而已经退休了的梅依然在冰冷的竞技场中固执地结束了自己“血脉里的黄莺”[2]185。
无论是“丁香花的圣巾”还是明朗的月亦或是“静静的云里的马”,都仿佛是美的化身,而这美的化身带来的却是死亡的阴影。美到了极致,剩下的就是美的徒劳,这也为诗歌笼罩了命运奥妙的面纱与唯美主义的色彩。洛尔迦笔下的预示之梦,以其朦胧与模糊之美吸引人们去探寻。
2“冰雪似的月光将她扶住”——愿望之梦
对任何梦境而言,其本质都是要寻求愿望之满足。梦的内容与梦者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梦的具体内容包含大量隐藏的含义,通过对现实素材的加工、变形、想象,最终在愿望之力的驱动下在梦中得到现实中渴望的结果。[3]105在《梦游人谣》中,一个曼妙的身影出现在吉卜赛月光下的露台上,“影子裹住她的腰,她在露台上做梦。”[2]97她徘徊着,反复逡巡,寻觅所爱。她所爱之人身在何方呢?视角一换,另一处恋人的“白衬衫上,染了三百多黑玫瑰,你的血还在腥气地沿着你的腰带渗出”[2]98。等待爱人的女子,在冰凉的月光下“冷着脸,黑的头发,在这绿色的露台上!”[2]100一切东西都在注视着她,在这位绿美人的梦境里却看不见一切东西,万物极大的视角与女子梦中仅见所爱形成落差,它们构成了诗歌情感与视觉的相互比照,同时也拓展了感官世界。她渴望着情人的归来,终于在梦的徘徊里,“月光把她扶住在水上,夜色亲密的像一个小小的广场。”[2]100梦中他们相会,梦外绿色精灵般的美人等待着,并将一直等待下去。求而不得,故诉诸梦寐。
事实上,愿望大多难以实现,梦境终究代替不了现实。有时,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直击人心。《遭遇水祸的男孩》描述了一则令人心碎的男童溺水事件,“受伤的男孩,戴着霜冠呻吟”[2]212,像一个待宰的羔羊,被放置在水泉、水池、水槽高高举起的利剑之下。他曾满怀希望地挣扎,“梦里冒起一股水柱,为他挡住凶猛的水草”[2]212,他渴望加诸己身的伤害被停止,渴望着被拯救。与其说这是男孩之梦,倒不如说是诗人之梦——诗人希望在那凶猛的水流之中,有什么能阻挡这个单薄无助的生命的流失,所以在他的梦里,一股水柱拔地而起挡住了水草的攻击,这正是诗人心怀的美好愿望。而实际上,“男孩平躺在地上,他的伤痛蜷伏身边”[2]212。诗人美好梦境里的水柱并未曾出现,这个孤单的男孩仍然孤独地死去了,留下的是满纸唏嘘与无奈。
潜在欲望是人性的必然,梦者在现实世界中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欲望体系,梦境中的潜在欲望形象体系由隐到显的过程就是愿望之梦的历程。生活中难免有各种期盼的事,也难免有各种不如意之事,通过梦境改变现实,让其以自己潜意识中希冀的面貌出现,也是对欲望另一种形式的补偿。洛尔迦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曲折隐晦的愿望,绝大多数是诗人善良之心与爱美之情的自然流露,充满了对生命的珍惜、对自由的热望与对苦难的悲悯。
3“我的心摔倒落进冰凉的水”——焦虑之梦
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对于现实的所思所想会折射到梦境之中,这种反映了梦者某种焦虑、担忧、不安心理的梦,可称为焦虑之梦,其“梦境是由多个相似焦虑事件的记忆元素建构而成,并由梦者睡前所体验的‘半成功’地压抑了的焦虑感受所触发”。[4]50在日常生活中,隐在的焦虑被理性牢牢压制,平时可能甚至根本感觉不到它,而一旦进入梦中,曾被理性所化解的情绪被释放出来,激活了梦者以现实焦虑为基础的梦境。无论内容荒诞与否,不可否认的是梦与情绪的关联。在洛尔迦少有的直接以《梦》为题的诗中,诗人焦虑的情绪曲折地传递了出来。原本,他在清泉旁休憩,静听泉水诉说爱恋。这时,“我的心摔倒落进冰凉的水”[2]19,诗人心中一凛,恳求“远方的,洁白的手,别让泉水流走”[2]19,而得到的是“远方的,白色的手,一切不能在水里停留”[2]20。安静的流水与惬意的心原本构成平衡的状态,忽然,心的坠落让这种平衡转为失衡,打破了原有的框架,这是典型的从梦境的漂移转向情绪的漂移,主题发生了明确的改变。沉浸在宁静中的情绪被焦虑浸染,落入流水追不回来的、冰冷的心就是诗人现实焦虑情绪的映射。
焦虑之梦的发生不可能毫无因由,在梦的基础上总有现实事件的支撑。[5]5如果将梦看作外界对内部感觉的触发、连接与转换的过程,入梦后,睡前的现实焦虑会刺激脑中之前一段时间生活中反复出现的某种焦虑,这种核心地位的焦虑继而唤起了相关记忆。因此,焦虑之梦脱不开与现实的关联。在《待决罪人谣》中,安达卢西亚的民间传说里被下了死亡毒咒的人,“一整夜未曾闭上,也没有转头去看那静静地离开的十三只梦的小船”[2]129。任谁在等待判决的当口都不能不产生对于自身个体命运的焦虑。十三在西方世界是一个不祥的数字,而十三代表的是什么呢?是梦的小船,小船在水中无力地摇摆、颠簸,象征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罪人。最后,罪人“静静安息,他的孤独刻上了墙”[2]131。在他的梦里,始终有着现实强烈的影响,极度焦虑之下,没有鲜花,只有冰冷的空气和流云在凝重的天穹弥漫,以及颠簸着前进的不祥之船。
梦境并不能与现实世界划等号,梦境世界与现实仍是分离的,只不过焦虑之梦与记忆元素相关,整理梦境有助于对梦者焦虑核心的发现,这一点在现实主义的意义上仍然适用。通过洛尔迦诗歌梦中流露的焦虑情绪的分析,除了能加强接受者对整首诗的主题及变奏的理解,对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及当时的思虑忧愁,进行社会历史批评或传记批评也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在洛尔迦笔下,“梦”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对于诗歌梦之类型的归类,既梳理了洛尔迦诗歌的核心意象,体现了不同类别诗歌的相异性,又显示了洛尔迦诗歌创作的一般特征——通过梦表达美,或者说表达美好的情感。诗人借助梦的翅膀飞到哪里,哪里便能拓展出一片新的天地。他的诗歌同他反复强调的“杜恩德”(魔力)一般,在对旧理性与道德秩序的冲击中,展示了现代文明下梦境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张力,表现出诗人对反理性、反逻辑的认可和对超现实主义的推崇。不知道这位遭暴君枪杀的年轻诗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夜,有没有过这样一个充满象征与预示、焦虑与痛苦又满载着生之希望的梦。
参考文献:
[1]洛尔迦.洛尔迦的诗(译序)[M].戴望舒,陈实,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
[2]洛尔迦.洛尔迦的诗[M].戴望舒,陈实,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
[3]高铭.人人都能梦的解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4]訾非.焦虑梦的运作机制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1).
[5]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杨阳)
收稿日期:2016—05—17
作者简介:王婧苏(1992— ),女,安徽合肥人,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536(2016)02—0060—03
Abstract:Garcia Lorca is one of the most greatest poets in Spain.Dream is a special image in his poems.To comprehe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 can not only reinforce the understanding of poems′content and form,but also can have a comprehension on the creative subject′s idea of poetry.Based on the dream theory,the essay discussed different types of dream in Lorca′s,poems,illustrating the dream of prediction,dream of willing and dream of anxiety.
Key words:Lorca; poetry;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