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安庆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2016-03-18曲凌雁

关键词:明清时期商品化农业

陈 磊,曲凌雁

(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2.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上海 200062)



明清时期安庆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陈磊1,曲凌雁2

(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2.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摘要:明清时期,安庆地区商品性农业不断发展,市镇经济亦得到繁荣,但总的来说农业商品化程度不可过高估计,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是时代的限制、区位优势的缺失、人口数量庞大和商业意识较为淡薄。

关键词:安庆地区;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

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根本上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1]。近年来有关农业商品化的研究成果逐步突破江南、珠江三角洲等传统地域范围,向内陆延伸,但皖江流域地区以府为单位的研究尚显薄弱,对安庆地区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政治及社会变迁等方面,对其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不够深入[2]。本文以安庆地区为例,探微其近代以前农业商品化的发展概况。

一、商品性农业的发展

1.粮食贸易的繁盛

自宋以降,江南地区农业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即经济作物的种植不断发展,到明末清初开始取得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3],且该地区人口密集,使得粮食发生短缺,需从外地进口粮食以供不足。长江水系的交通便利、地理位置的邻近性,加之安庆府自古便“有鱼蟹麦禾之饶”[4],使其早在明后期便成为江南地区的粮食供给基地,“江南地阻人稠,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5]。明人方都韩在《枞川榷稻议》中记载:“六皖皆产谷,而桐之辐舆更广,所出更饶。计繇枞阳口达于江者,桐居十之九,怀居十之六,潜居十之三。”[6]进入清代以后,这种长距离的粮食贩运活动随着长江流域东西贸易体系的形成,得到了继续发展。清雍正元年(1723)上谕:“凡有米商出境,任便放行,使湖广、江西、安庆等处米船直到苏州,苏州米船直到浙江,毋得阻挠,庶几有无流通,民皆足食,以副朕爱养元元之意。”[7]据邓亦兵估计,至乾隆时期安徽省南部(可视作皖江流域地区)粮食外输量年均达100万石[8]。而乾隆四十年,仅崇明商人每年在安庆买米多达30万担[9],可估算当时安庆地区粮食输出量至少占皖江流域粮食输出总量的30%以上。

此外,与周边的粮食调剂活动亦存在,主要集中于沿江南岸地区,“南岸隶东流,去本郡邑既遥,而乡少市集,鱼盐食货多仰给江北”[10]201;池州府“其所艺粳秈居多,最早熟。然山稠土瘠,垦田不多,一岁之获不足供半岁之粮,往往易诸江北及贾舶之米以为食”[11]。

2.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自宋元以来,棉花种植得到了普遍推广,到明后期已然成为安庆地区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万历《望江县志》载:“我望农家食借稻,衣借棉,两者并重,无棉衣非富岁”,并附有木棉歌:“秋阳收尽树头露,烘靛青囊翻白,素田妇携篮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袴,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府……”[12]237-238另据康熙《怀宁县志》载:“以全势论,则茶、麻贸迁于潜太,棉足取于江南”[10]311。至清中叶,这种局势发生变化,如宿松县“布,家机所织,阔而粗者曰老布,稍狭而细密者曰梭布”[13]卷十一;在安庆及其周边地区形成了特定的贸易网络格局,石牌、江镇、高河铺等市镇成为其中重要的节点,且纺织工序分为拣花、治缕、择工,棉布生产亦以产地命名,并按一定标准区分质量高低[14]388-389。

我国烟草种植早在明代便有记载,“烟叶出自闽中,边土人寒,疾非此不治。关外人至以匹马易烟一觔。崇祯癸末下禁烟之令,私种者问徒,法轻利重,民不奉召”[15]。但烟草作为安庆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实为入清以后,烟草的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其经济收益亦高于其他经济作物,如道光《怀宁县志》载:“农民一亩烟之获较厚于一亩田,人之耽烟者视为日用不可缺之物。”[14]388在此背景下,烟草的种植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如望江县“男女老幼服者十九,遂夺衣食之产而封殖之。我地三十年前尚无以正产,种烟者迩来多占膏腴,利亦较稻棉数倍,然衣食之源薄矣”[16]242-243;宿松县“清初始遍传中国,吾松当有。清中叶,东南两乡居民各就高阜地土试种烟草,续种植愈广,西北两乡亦间有栽种者”[17]。烟草贸易也堪称繁盛,“岁六七月扬州烟贾大至洪家铺、江镇,牙行填满货镪辐辏,其利几与米盐等矣”[14]388。

茶叶的种植亦多有记载,“茶,六邑具有,以桐之龙山、潜之闵山者为最”[18]486;“潜山多茶,近六安者佳”[19]194;桐城县“茶凡山园皆有,种者惟小龙山方氏龙泉庵中茶产于云雾石隙中,味醇而色白,香清品不减于龙井”[20]1076。但总的来说,除部分山区以外,茶叶生产规模较小,加之制茶工艺不高,质量亦较差,如怀宁县“旨泉冲则有茶园,居民多以种茶为业,然不肯早采,风味斯劣,故品茶者不及也”[14]387;宿松县“有茶,不甚佳”[21]。

安庆境内东南起,自沿江平原,西北延至大别山腹地,中间为起伏的丘陵、岗地。山地、丘陵、平原的面积比例为5.5:5:3,有“四山二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22]。众多的山地丘陵,物产多样,常为山民所利用。竹子利用上,潜山县“高山邃谷间有竹木之利”[19]81;太湖县“其在大造者,编竹为器,篓、笠、筐、箕、籝、篝、箪之类”[23]141;怀宁县“小吏港、王家河之产为盛,家家皆业簟,错综成文,箜净柔滑,其行甚远,竹之枝扎为笤,载至无为、合肥,稻场所必需,利与簟垺”[14]392。果树种植上,怀宁县,“山民之逐利者多改黍地为桃园,一树之实或至数石,贩夫计树偿钱,有树百株即可得钱百贯”[14]392;望江县“专植桃李枣杏以逐时利”[16]235。薪炭烧制上,太湖县“其在龙门山者,取其山所植株栗、松、榛之类,燎为炭亦可以资生云……其在石霞山者,燎木为炭,利赖不一”[23]141-142;桐城县“若屋脊山,材木、笋蕨、火炭,供民采贩”[24]68。麻的种植上,“叶如楮,其皮可织,潜太出”[18]486;宿松县“皮可织,子可食,又有洛麻仅可为索”[13];太湖县“山俱连潜界,种茶树麻采薇拾蕨颇兴”[23]142-143。

此外,如山产药材、蓝、楮、漆等,水产芦、菱、莲、藕等,地方志皆有记载,可见在“逐利”的驱动下,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愈有扩大的趋势。

3.渔业与牲畜贸易

安庆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自古便有饭稻羹鱼的传统。作为彭蠡古泽所在地,湖泊数量较多,渔业资源丰富,“怀宁、桐城、望江多水禽、多麟、多介”[25],这为安庆地区渔业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明初渔业经济较为发达,湖泊所设置数量多且密集,后因湖泊淤塞严重,自嘉靖以后多为裁革,明末已全部裁革,至清代因湖泊淤塞加剧而加快衰落[26],但依然不乏渔业的记载,如桐城县“滨江一带芦苇百里,远近皆湖,渔盐舟车络绎”[24]68;太湖县“民傍水涯多渔以佐生计……下太平乡,南滨湖,其民大半事渔业”[23]140-141。

牲畜贸易确为本地区的一大特色,即由四个季节性的时间上相互连续,空间上彼此衔接的集场组成。据道光《续修桐城县志》载:“姚王集,石溪之西北,钱家桥之西南,有姚王庙。每年二月庙前开集,各省商旅踏至贩牛马驴骡,民间或买或卖,具在此处;会宫集,姚王集罢,贩牲者纷至会宫开集;虮子墩集,会宫集罢,虮子墩开集,距安枫岭三里;杨家市集,虮子墩集罢,杨家市继之,集罢农忙不复开集”[20]40。

二、市镇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自明以降,安庆地区市镇数有明显的增长,尤其是乾道年间,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

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市镇因其所处区位条件及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层级上的差异,如《安庆府志》载:“其镇之雄者常居水;次鱼稻所集,贸易生焉;厥后乡墟矣。”[18]763这些不同层级的市镇市场,构织了明清时期安庆地区市场网络体系,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商品、资金、人口的流动提供了路径。就安庆地区市镇层级,可分为乡村集市、贸迁市镇以及处交通要处的大镇三类。

乡村集市,作为区域市场等级中最低一级,是市镇演变的初始形态,农民为其主要服务对象,正如施坚雅所说:“它满足了农民家庭所有正常的贸易需求……它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向上流动进入市场体系中较高范围的起点,也是供农民消费的输入品向下流动的终点”[27]。在地方志记载中多为“渔薪小市”或标注为“有小市聚”,如“江邨市,潜、太河合处,渔薪小市”[10]171;“香草镇,泊湖所在焉,万历九年裁革,所基存,秋冬客旅鬻贩鱼盐,舟聚于此;苏家嘴镇,武昌河泊所在焉,嘉靖三十九年裁革,所基存,秋冬鬻鱼之孤舟聚于此”[12]71;此外,怀宁县的沈家店、集贤关、黄泥墩、观音铺等都为“有小市聚”[14]卷三。上文所述用于牲畜贸易的集场,涉及各省商旅,其专业化程度、贸易规模已然突破一般集市的概念,可视作贸迁市镇的雏形,即为某一种或多种商品的集散中心,其规模较乡村集市要大,更表现出一定的专业化水准。诸如米市,如高河铺“有市镇,云田高下二坂,粳稻所出,泉货流通,颇称繁盛”[14]176;三桥头“旧不亚高河,亦粳稻所出”[14]186;“汤家沟,又桐之次镇,鱼米连贩,与枞阳相等”[20]39。其他贸迁市镇,如江家嘴“旧止鱼薪小市,后以地产烟草最良,烟贾辐辏,阛阓日增,遂与高河、三桥相垺”;洪家铺“有市镇,亦烟贾所趋”;王家河“有市镇,河洲产竹最蕃,民多业簟,交易广达于江淮”;小吏港“有市镇,亦饶簟利”[14]188-190等等。大镇的发展多依托于有利的水陆交通位置,因封建时期水运最为便捷廉价,在交通运输方式中意义尤为重大,故“常居水”。较之贸迁市镇,大镇的贸易更为繁盛,市场辐射范围更广,达数个县。如石牌镇“有上下镇,与潜、太、望三邑水路交通,粟布云集,货贿泉流,为怀诸镇之首”[14]189;青草塥“有市镇,为怀、桐、潜接壤之区,交易殷阜”[14]177;枞阳镇“为桐城首镇,鱼虾蕃衍,罛罶相望,舟船往来,百货俱集,民多以贸易为业,徽宁商贾最多,江西工匠,晋楚之客店亦皆有之”[20]38。另据记载,雍正年间商人一年在枞阳镇买粮食达10万石[28],可视作安庆地区粮食贸易的大镇。

安庆府市镇市场的繁荣,多立足于农业商品化的发展,反之亦有促进作用。伴随着市镇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风气亦产生一定冲击,如怀宁县钦化乡,“其民惰,不惯营末作,往年多通赋之忧,近渐臻。于治惟高河、小市二镇,枞、皖二水通商,货财小聚”;潜岳乡,“本业之外,于工商杂艺莫不有习,有魏唐之风”[10]218-219;太湖县“马路口,商贾辐辏,人烟稠密,为四达冲,自东迤南十数里,多平衍,田圃两便,明庆历间习尚醇谨,绝少浮器,其后渐流奢靡”[29]。

三、制约因素分析

明清时期安庆地区商品性农业不断发展,市镇市场亦得到繁荣。然对于该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实则不可高估,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时代背景的限制。重农抑商是我国历代封建社会统治者所奉行的国策,农桑衣食更是占主导地位。在此影响之下,清代安徽省的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粮食作物的生产占绝大比重[30]107,安庆更是如此,怀宁、桐城等地的双季稻种植已成为正常现象[30]111,地方志中亦载:“自稻谷而外无所出”[10]217-218。经济作物虽有种植,但只是分散于个别乡、山区,甚至有些只是“以佐生计”,并没有形可观的规模。可以看出安庆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依然遵循着传统的国内市场模式,即吴承明所说的,是一种以粮食为基础、以布(以及盐)为主要对象的小生产者之间交换[31]。

其次,区位优势的缺失。皖江流域地区,作为我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区的经济腹地,其商品经济的发展远较江南地区落后。而安庆更是位于皖江地区的最西端,属边缘地区。虽紧邻长江,但沿江支流水系并不发达,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并不密切,使得市镇市场腹地狭小,辐射范围仅限府内,这与芜湖南有青弋江,北有裕溪河、巢湖及南淝河,形成鲜明对比,而后者实为皖江流域市场体系的中心。除沿江狭窄平原外,安庆地区地形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居民生活相对艰难,如望江县“吾雷瘠薄狭隘,小民憔悴,耕锄足收家人一岁之食者鲜矣”[16]134。宿松县“国之初尚多凋敝之苦”,至道光年间,“殚其所入率不供所出”[13]卷一,这些往往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负担。

再者,人口数量庞大。入清以来,随着政局的稳定,加之“摊丁入亩”的政策实施,人口快速增长。仅以桐城县为例,清初人口总数仅为25 530,而至道光五年(1826)竟达到了244万有余[20]75-77。由此,人地矛盾变得十分尖锐,“国家太平既久,生齿殷繁,农人或丁壮而无可垦之地”[13]卷一。安庆府面积占安徽省的11.43%,人口达到15.92%,而田亩仅为全省的6.49%,人均田额甚至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足可见其“人稠田狭”。大量的人口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从安庆府粮食输出量至少占皖江流域地区总量的30%亦可见该地农业生产在大量劳动力投入下的高产出,此亦符合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但在生产力水平缓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口的过快增长将消耗大量的农产品,限制了农产品的输出量,终将不利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最后,商业意识较为淡薄。作为主盟中国文坛200余年的桐城派发源地,安庆地区文化底蕴深厚但传统思想也是根深蒂固,早在宋代,安庆人便“率性真直,贱商务农”[32]。至明清时期,地方志中风俗记载亦多现“安土重迁、淳风朴俗、勤俭、经商少”等词语,如怀宁县“怀人安土重迁,行百里作数日,别辄恋恋不能舍”[14] 271;潜山县“黄发老人有不识城市者,安土重迁,不善商贾,鲜厚藏而少巨富”[33];望江县“瘠土民劳,父子相保聚而重去其乡”[34]。思想意识往往渗透到实际活动中,如康熙《安庆府志》载:“其君子尚诗书,其小人力农而贱末”[18]28-29;怀宁县“民但知服田力穑,不为商贾淫巧末作以取奇赢”[14]457。经商者多为外地人,如上文枞阳镇“徽宁商贾最多”;石牌镇“上、下二镇,水陆达四邑,百货集焉,外郡之民列廛者倍于乡民”[10]219。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居民多固守“本业”,使得农业生产无法主动顺应于市场的变动,而只能被动而缓慢进行调节。

参考文献:

[1] 任放.明清时期湖南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J].求索,2002(5).

[2] 张绪.近三十年清代皖江流域经济史研究概况[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3).

[3]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8.

[4] 王象之.舆地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1992:1861.

[5] 吴应箕.楼山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117.

[6] 王社教.清代安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J].中国农史,1999(4).

[7] 赵文在,易文基,等.长沙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538.

[8] 邓亦兵.清代前期内陆粮食运输量及变化趋势——关于清代粮食运输研究之二[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3).

[9] 王宇尘.清代安徽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2).

[10] 刘枟,等.怀宁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11]刘权之,张士范,等.池州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1444-1445.

[12]罗希益,龙子甲,等.望江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13]邬正阶,郑敦亮,等.宿松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14] 王毓芳,等.怀宁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15] 王逋.蚓庵琐语[M]//四库全书存目业书·子部:第二四九册.济南:齐鲁出版社,1995:573.

[16]郑文泰,曹京.望江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17]俞庆澜,张璨奎,等.宿松县志·卷十七 [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1465-1466.

[18]陈焯,等.安庆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19]李载阳,游端友,等.潜山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20]廖大闻,金鼎寿,等.续修桐城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21]朱维高.宿松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434.

[22] 安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庆市志(1978—2000)[M].合肥:黄山书社,2008:84-85.

[23]吴易峰,徐日明,等.太湖县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5.

[24]胡必选,王凝命.桐城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25] 李逊,等.安庆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642.

[26] 尹玲玲.明清时期安庆地区的渔业经济[J].安徽史学,2001(4).

[27]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6.

[28]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中)[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993.

[29] 孙济,等.太湖县志:卷五[M]. 台湾:成文出版社,1985.

[30] 王宇尘.清代安徽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2).

[31] 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J].历史研究,1983(1).

[32] 乐史.太平寰宇记[M]. 王文楚,等 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2473.

[33] 姚娘,周克友,等.潜山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212.

[34] 王世胤,龙之珠,等.新修望江县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16.

责任编校:徐希军

中图分类号:F329;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6)01-0067-04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6.01.015

作者简介:陈磊,男,安徽马鞍山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曲凌雁,女,河南南阳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收稿日期:2015-04-01

网络出版时间:2016-03-09 13:49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60309.1349.015.html

猜你喜欢

明清时期商品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论虚拟角色名称商品化权益的独立性
明清时期陕西果树商品化趋势及殖民采掠初探
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
日本商品化权的历史演变与理论探析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