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同一性视角下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因果分析

2016-03-18史佳露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埃里克森崇拜偶像

史佳露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自我同一性视角下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因果分析

史佳露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榜样教育作为最传统、最普遍的教育方法之一已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偶像崇拜。在青少年这一特殊的年龄群体中,偶像崇拜的现象则更为普遍。通过对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深度剖析,有助于从根本上理解并解决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白热化现象,从而引导青少年发展健康的心理机制,最终理性地选择偶像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

偶像崇拜;自我同一性;同一性危机

榜样教育作为最传统、最普遍的教育方法之一,在中国教育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榜样教育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高效能特点,呈现出弱化趋势。尤其是在青少年这一特殊的年龄群体中,日薄西山的“榜样教育”几乎要被席卷而来的“偶像崇拜”所吞噬。通过对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深度剖析,有助于从根本上理解并解决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白热化现象,从而引导青少年发展健康的心理机制,最终理性地选择偶像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燎原之势

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性需求,是一种对幻想中杰出人物的依恋。”[1]青少年时期作为个体开始向外探索外部世界并着手向内建立自我价值观,同时又极易受吸引、被误导的特殊时期,是渴望独立与实际依赖、大胆探索与是非不分、幻想强大与易受伤害等各种矛盾冲突最为集中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对自身渴望获得关注及自我需要的缺失极为敏感,易形成青少年所特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其中,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便是这种观念所特有的两种自我概念。这两种概念使青少年对自己产生完美的期待,当现实的自我与想象的自我差距太大或产生矛盾时,这一期待便会转而投射到他人身上,形成对他人的欣赏和崇拜,即偶像崇拜。

合理的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盲目极端的偶像崇拜则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从各种调查研究便能发现:传统的榜样教育已力不从心,当下的偶像崇拜却势头正猛。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12年发布的《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研究报告》数据显示,近七成(68.4%)少年儿童最崇拜的偶像是文艺体育明星,由此可见青少年追星现象非常普遍,而且文体明星颇受追捧。另有调查显示,[2]近些年日本动漫几乎占据了少年儿童阅读物的半壁江山,虚拟人物也成为了青少年极力追捧的对象。细思可知,偶像崇拜之所以能在青少年群体中开枝散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青少年好奇大胆、盲目冲动、不成熟的心理土壤完全符合以浪漫化、完美化为特征的偶像崇拜生根发芽所需要的气候及湿度。通过对青少年时期的特殊心理机制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偶像崇拜的白热化现象,并进一步医治偶像崇拜的病态化心理。

二、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情有可原

苏霍姆林斯基曾将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比作“第二次诞生”。与第一次诞生时的啼哭不同,第二次诞生的方式表现为:“别管我,别老跟在我的后面,别束缚我的手脚。”[3]可见,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向外部世界的对外宣战,是个体从“半幼稚”性中产生出“成人感”的标志性阶段。在这一阶段,青少年极易出现理想模糊、信念缺失、人生目标不明确、生活态度不端正等消极现象。偶像或光彩照人的外表、或与时俱进的时尚、或声名显赫的地位,都正中了青少年对自我期待的下怀,因此也最容易吸引到青少年,使其产生盲目迷恋、疯狂崇拜的心理依附。

(一)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埃里克森将个体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对应的心理危机。如何解决问题、度过危机,是各发展阶段不得不面对的特殊任务。青少年时期(12-18岁)作为埃里克森着力论述的重点,在他看来,这一时期青少年的首要任务即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埃里克森概述的自我同一性指的是个人在现实社会中能真正达到的但又在不断加以修正的一种现实之感,是一种个体现实与预期相趋近的同一感。青少年处于独立意识觉醒的时期,渴望获得成年世界的认可与尊重。

与自我同一性相对立的三个概念分别是:角色混乱、消极同一性和同一性过剩。这三者都是青少年在寻求自我同一性而不得时出现的焦躁现象,是在过渡阶段转型不顺与不适应的典型症状。“角色混乱”是指个体未能形成清晰明确和牢固的自我概念,在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价值观进行碰撞接纳的过程中未能顺利吸收与消化,因而看不清楚未来,不知道自己将会何去何从,最终陷入一种混乱迷茫的状态。所谓“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了不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可的自我同一性,如重利轻义、虚伪浮夸等不受推崇的价值取向。“同一性过剩”则是指一种过于卷入自己认为是唯一正确的角色当中而绝对地排他,如自我中心主义、个人崇拜等不良的社会态度。

(二)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危机

当青少年无法顺利完成自我的再认识、无法准确做出价值观的再选择,或者说未能做到从现实自我到理想自我的转变时,他们便会将这一期望寄托在偶像身上,并从偶像身上寻求一种精神寄托与心理依赖。

角色混乱的青少年没有为自己建立起一套明晰的发展指标,他们大都随波逐流,没有主见。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出于对群体生活的向往以及惧怕成为“另类”“异端”的心理,角色混乱的青少年往往通过模仿或从众的方式达到融入同辈群体的目的。该状态的青少年基于对自己未来的无知与迷茫,出于对群体生活的先天渴望,往往会选择归顺于同辈群体中的主流意识。他们认同同辈群体所认同的价值观、崇拜同辈群体所崇拜的当红偶像、模仿同辈群体痴迷偶像的非理智行为,对自己的未来选择与发展方向却一无所知。

消极同一性的青少年在自我再认识的过程中,面临解决种种有关自我发展的问题:从纵向来说,他面临着自我个体从现在向未来发展时需要做出抉择的危机;从横向来说,他面临着自我与社会要求之间由于不一致而产生冲突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宁愿做出无耻的、在年长的人看来是处于自由选择的行动,而不愿做出羞涩的、在自己的同伴眼中看来是被迫而为的行为。”[4]因此,消极同一性的青少年往往有着鲜明的逆反心理,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在偶像崇拜上,也着重挖掘与追捧偶像的“非偶像”特质,如穷奢极侈、挥霍无度等。

同一性过剩的青少年带有极端的个人中心主义,对自我认识有着绝对的盲从。他们排斥与己不同的一切事物,在偶像崇拜中即表现为极端的、盲目的、狂热的“病态追星”现象。另外,基于青少年的不同社会认知取向,偶像崇拜可分两种:一是表层性偶像崇拜;二是实质性偶像崇拜。[5]“病态追星”并不是单纯的表层性或实质性崇拜,而是两者的总和。由表及里的偶像崇拜不乏是教育青少年的好方法,但当同一性过剩的心理机制将这一崇拜发挥到极致,从内到外把偶像托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位置并绝对排他时,偶像崇拜的意义便不值一提。

三、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当务之急

在对自我进行重新认识与塑造的过程中,各种矛盾冲突的不正确处理都会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产生负面作用。有效改善青少年的偶像崇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家庭教育:关注内心需求,尊重独立

过渡期的青少年处于人生的“第二反抗期”,自我表征认识的改变使其在“半幼稚”的基础上产生了“成人感”,表现出渴望独立、急于表现的“冲突性”以及不愿与人交流、保留私人空间的“闭锁性”。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顺利平稳的度过“反抗期”,民主的家庭教育也是青少年在“反抗期”迅速成长成熟的催化剂。对于青少年在面对心理矛盾冲突时所表现出的焦躁与不安,父母应耐心做好“指路灯”的工作。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考虑到青少年“冲突”与“闭锁”的双重心理特征,关注其渴望成人化与被尊重的内心需求。理解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尊重青少年的私人空间,一方面既要考虑到青少年欲独立而不能的事实,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到青少年欲求助而不齿的心态。找到与青少年互动过程中主动与被动的平衡点,在鼓励青少年大胆探索、独立解决问题、尽量不干预的同时,对其进行适当的行为指导,给予辅助性帮助。

(二)学校教育:开展科学引导,认可偶像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难教”“难管”,对此学校应及时对青少年进行集体教育,开展科学引导。首先,帮助青少年克服自我同一性危机,引导青少年确立自我同一性。其次,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机制,树立正确的青少年榜样崇拜观。偶像崇拜之所以能在青少年时期风靡一时,原因就在于青少年对自我角色认同的不成功,从而导致角色混乱、消极同一性以及同一性过剩,并对成功的偶像产生倾慕。在青少年的自我认识从解构到重构再到巩固的三个阶段中,学校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科学引导,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活动或心理咨询等,帮助青少年克服自我同一性危机,解决心理矛盾,最终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针对偶像崇拜,教育工作者还要对青少年的崇拜心理进行深度分析,将盲目的表层性崇拜与理性的实质性崇拜区分开来,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角色互换等方法,教导、鼓励青少年从肤浅的表层性崇拜转向深度的实质性崇拜,变外形模仿为内涵学习。

(三)社会教育:宣传健康文化,净化风气

人类学家米德曾提出,社会文化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青少年时期个体的全部情绪体验,从焦虑不安、冲动激进再到心平气和、乐观向上等,都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一个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利于从隐性教育的角度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因此,在进行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大力宣传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杜绝消极悲观、性质败坏的信息散播,保证社会风气的纯净。具体到先进人物、时代楷模和明星偶像时,也要在防止“高、大、全”的基础上做到求真求实,突出人物真善美的人格品质,以免流于形式。只有一个优质的文化熏染,才能减少青少年在成长道路上的迷失。也只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四、结语

偶像崇拜不过是青少年由稚嫩转向成熟的过渡性现象之一,合理的偶像崇拜也有助于青少年的成长。通过对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深度剖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并体会青少年在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焦虑,进而从三个层面对其展开帮助和引导:微观上从家庭入手,关注青少年的内心需求,尊重独立;中观上从学校入手,对青少年开展科学引导,认可偶像;宏观上从社会入手,向青少年宣传健康文化,净化风气。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的、全面的引导青少年发展健康的心理机制,最终理性地选择偶像并对其进行学习。

[1]彭怀祖.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耦合[J].南通大学学报,2006(5):17-21.

[2]赵霞.我国中小学生偶像崇拜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3(3):74-79.

[3][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M].黄之瑞,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岳晓东.我是你的粉丝——透视青少年偶像崇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Chinese Adolescents’Idola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Identity

Shi Jialu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475000,China)

The example education,one of the most traditional and common education methods,is not popular today.Idol worship is more common among the adolescents.A thorough analysis of Erikson’s theory of self-identity can help understand and resolve the phenomenon of idolatry among adolescents,guide them to develop their healthy mental mechanism,choose and learn from their idols rationally.

idol worship,self-identity,identity crisis

G44

A

1001-7070(2016)02-0151-03

10.16020/j.cnki.cn45-1302/z.2016.02.039

(责任编辑:杨建香)

2016-02-10

史佳露(1992-),女,河南开封人,主要从事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研究。

猜你喜欢

埃里克森崇拜偶像
等了287天
欧洲杯赛场上的生死时速
埃里克森:欧锦赛十三分钟生死救援
偶像报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我崇拜的那条“龙”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最崇拜的人
我的偶像
出卖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