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中生数学素养的研究
2016-03-18顾萍
顾 萍
(江苏省吴江中学,215200)
○数学教育○
培养高中生数学素养的研究
顾萍
(江苏省吴江中学,215200)
《数学教学大纲》中的“数学素养”一词提出,是教育模式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变的重要标志.高中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关系到提高民族素质、打造新型人才这一战略的实施,而这个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的是高中数学教师.怎样教,才能完成这个重任,是广大高中数学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仅就个人的认识谈几点浅薄的看法.
首先,数学素养的含义是什么?笔者个人认为就是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对出现问题能够理性地看待、科学严谨地分析推理,寻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进而能把数学中学到的知识、概念、结论和解决方案举一反三地用于认识一切客观对象,有了这样的能力和本领就是一个具有数学素养的人.
目前,高中生数学素养的基本情况是这样:教改仍在深入,但难以一蹴而就,传统教学的思维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应试教育的氛围仍很浓厚.旧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对现成结论的掌握和运用,忽略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相对较高,但数学能力和数学品质则相对较低.这也就导致中学生数学素养整体水平偏低,数学意识比较模糊.基于此,高中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师该从哪里入手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好的数学学习惯是养成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前提.高中学生只有具备了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才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也就更愿意参与到数学学习和活动中来.因此,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好的数学素养,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具体来说可分以下几个步骤: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这是高中生数学素养形成的基础.课前做了预习,那么课堂学习效果肯定大不相同.课前预习分以下几步:
(1)学前初读,了解新课,即各种定理、概念、公式等,摸清新课轮廓;
(2)找出重点、标出难点;
(3)试做题,找疑惑,提问题;
通过这样的预习步骤,学生就可以找到新课的学习关键,使学习过程重点突出、目的性更强,大大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效率.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1)学生听课注意力一定要集中.数学知识前后衔接、逻辑性强,学生听课不走神才能不走丢、跟得上教师的思路;否则,学生就会听得晕头转向,解题毫无头绪.
(2)要积极思考.在专心听讲的前提下,学生也要积极地思考,力争想法超老师的车;然后将自己的思路与老师做比较,看一看各方优劣.
(3)要爱做笔记.据相关调查统计,做不做笔记,掌握的内容相差有30%之多.笔记课后要做整理,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良好习惯
在经过前两步之后,学生还要学会及时复习.及时复习可以将所学知识牢固掌握.及时正确的复习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平时复习.每个学生都可以把自己容易出错的题目和一些典型的题目整理到笔记上,平时经常翻看,巩固知识.
(2)章节后复习.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章节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形成脉络、融会贯通各个知识点,让学生能运用系统知识解决综合问题.
(3)总复习.总复习要指导学生制定复习计划,对一个学期所学知识进行一次归纳整理,查缺补漏,有疑难及时解决.总复习不仅是对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还应该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回顾总结.通过不断地总结、完善、提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学习素养.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践提出问题,引领学生独立思考,开展模型教学
教师以现实问题提出疑问,引起学生兴趣,积极独立思考:怎样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现实疑问?在此过程中,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被反复利用,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得到了不断固化.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数学建模是理论数学与实际问题沟通的桥梁.在教学中开展模型教学及数学建模能力训练,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手段.首先提出实际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得出结论,再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得以逐步养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穿插建模训练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如,在“线性回归方程”这堂课中,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情境问题作为开端:某同学父亲在街头开了一家饮品店,为调查了解饮品的销量与天气温度之间的关系,随机记取5天的销售情况:5℃时卖出20瓶饮品,13℃时卖出21瓶饮品,18℃时卖出了35瓶饮品,22℃时卖出了39瓶饮品,27℃时卖出了64瓶饮品.如果某天气升高到32℃时,你能预测一下销量么?
此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动脑思考用哪种数学方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教师适时地引导出解算点图的概念,并指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方程以及线性相关关系最终成功、高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已知因素与问题之间关系,用数学构建的模型将二者清晰描述出来,促进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
新课改以前是应试式教学,我们数学课堂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取得一个好成绩,最终能从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这就导致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在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要有意识地教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概念都是来源于生活实际,是对实际问题高度地抽象概括,但正是这种抽象概括,使数学的学习和应用都变得比较难.
如,在教学指数函数时,为了使问题看起来简单有趣,贴近实际,在导入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据新闻报道,从我国辽东半岛附近的泥炭中挖掘发现的古莲子至今大部分还能发芽开花,科学家们需要测定神奇古莲子的年代.在化学课中学到的测古生物年代常用放射性碳法:古生物体内有微量的放射性14C,动植物死亡后14C不再产生而自动衰减,每5 730年(14C的半衰期),它的参与量只有原始量的一半.若14C的原始含量为1,经过x年后的残留量为y,则y与x的函数关系是什么呢?(y=ax,这里a是常数,0 每个抽象难懂又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只要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就可以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把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解剖开,鲜活地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从内心 上放松下来,从而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提高.这不但使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也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增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有了数学思想,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数学素养因此得以形成. 数学素养是近几年数学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提高高中生数学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教育体系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对高中数学教学来说,我个人的观点就是:数学是从生活实践中来的,数学教育就要返回生活实践中去.只有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在不断探索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适应素质型教育这一形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