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高校《动物微生物学》教学体系的优化*
2016-03-18邬苏晓肖正中韶关学院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韶关512005粤北生猪生产及疫病防控协同发展中心广东韶关512005
邬苏晓 肖正中(1、韶关学院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2、粤北生猪生产及疫病防控协同发展中心,广东 韶关 512005)
地方性高校《动物微生物学》教学体系的优化*
邬苏晓1,2肖正中1,2
(1、韶关学院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韶关5120052、粤北生猪生产及疫病防控协同发展中心,广东韶关512005)
摘要:地方性高校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人才的培养上必须围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核心来进行部署。优化《动物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考核方式,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旨在为地方畜牧业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动物微生物学;教学体系;优化
Abstract:Professional course setting and talents training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optimize theore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Animal Microbiology,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course evaluation methods,and cultivate applied and technical tal-ents in order to serv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ocal animal husbandry.
Keywords:animal microbiology; teaching system; optimization
地方性高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资源保障。现在不少地方大学开始向高等职业大学转轨,加大为地方经济社会急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地方性高校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人才的培养上必须围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核心来进行部署。《动物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对服务于地方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的《动物微生物学》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唱主角,学生做听众,既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基本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这不利于现代化畜牧业大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不符合地方高校办学宗旨,所以《动物微生物学》的教学体系亟待优化。
一、理论教学体系的优化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动物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内容多、发展快并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致使理论教学内容日益增多,这无疑与当前专业课程学时日渐减少的事实之间形成了鲜明的矛盾。所以地方高校应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动物微生物学的课程内容加以取舍,突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前沿性和应用性,又要注意避免与其他相关学科重复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少而精,简明易懂,突出重点,强调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为了满足地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须突出实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并加大实验、实训课教学时数,使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时数能够达到1:1左右。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
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应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内容,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既可使课堂教学活泼生动,又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是高校进行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最常使用的教学手段[1,2]。动物微生物学内容抽象、信息量大、微观且更新快,又受学时限制,所以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缓解这种矛盾。建立以电子课件、电子教案、视频、动画、周围微生物展示、网络资源等为要素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库,将枯燥的、抽象的、静止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进行动态展示,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和直观,并具趣味性,有助于学生理解接受并调动学习兴趣;还可更好地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加大教学信息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创新思维。同时网络课程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巩固,是课下学习及了解微生物学的热点、前沿及发展动态的渠道。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一)以层次递进法实施的实验教学模式
遵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学习规律将实验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和设计训练。在实施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完成基础训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然后进入到系统训练,熟悉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围绕微生物学在畜牧兽医领域中的应用开展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进行拓展训练。层次递进法实验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对微生物学基本实践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微生物实验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系统性和拓展性,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下实践模式
这个模式的核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微生物现象养成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并能进行合理的推测研究。课下实践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刻认识微生物的过程。学生可以随机取材,通过设计一系列小实验来对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检测。如对霉菌的培养观察、对水中和鲜奶中微生物进行检测、分离酸菜中乳酸菌等。课下实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教学信息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以发现和探索为契机的生产实践模式
《动物微生物学》研究的任务最终是服务于生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参与生产实践,用心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还可以此为背景设计相关项目并开展研究。寒暑假、周末及专业实习都是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好机会。每一次生产实习,学生带回最多的问题就是有关动物病原体确定的问题。学生要找到答案,就要看书、查资料、请教专业技术人员并动手实践。在生产实践中,学生将受益匪浅。
(四)以创新为宗旨的科研实践模式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必须要有一个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在《动物微生物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训练上。毕业论文、创新实验和教师科研项目都是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重要环节。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或自主完成应用型、创新性研究项目的设计、准备和实施、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工作。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并激发其创新思维。
三、考核方式的优化
依据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要求,对动物微生物学的考核需突出综合应用特色。学期总评成绩采用积分制,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其分值按1:3:6的比例分配。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堂表现(45%)、课下学习、实践情况(45%)和考勤(10%)组成;实验成绩由实验准备(10%)、实验操作(40%)、实验后处理(10%)及实验报告(40%)四部分组成;期末成绩由卷面成绩评定打分。在考试内容的设计上适当减少客观题的比重,增加主观题的比重,两者比例可为1:1甚至更多。如此优化之后,既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综合反映学生的实力。
实践证明,通过近几年来对《动物微生物学》教学体系的优化,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能将学生、老师、知识和专业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实践技能和专业素养,是地方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平文祥.微生物学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黑河学刊,2013,6:146-147.
[2]李晓华,何冬兰,裴国凤,等.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905-22906,2290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3-0084-02
*基金项目:韶关学院教改项目(SYJY20121342)
作者简介:邬苏晓(1972-),女,汉族,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与免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