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职业能力提升的影响*
2016-03-18付德波张云霞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201804
付德波 张云霞(同济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 201804)
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职业能力提升的影响*
付德波张云霞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201804)
摘要:调查表明,毕业生认为电气工程专业学位教育能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分析能力、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目标管理能力;毕业生所在单位领导认为读完专业学位后,毕业生在分析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创新能力、目标管理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方面有明显提升。毕业生希望专业学位教育还能提升国际视野、知识迁移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并希望培养单位能改进论文指导、继续深造、国际交流和授课方式等培养环节。根据调研成果,提出提升电气工程专业学位教育培养质量的三点建议,即尝试多位老师共同上课的授课形式,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和工程博士招生结合,和发达国家联合开展专业学位教育。
关键词:专业学位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质量;建议
*本文系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4-JY-045)、同济大学单独备案收费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项目号:2014DB-JG01)的阶段性成果。
张云霞(1984-),女,山西大同,硕士,教师,从事研究生教学管理研究工作。
Abstract: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many graduates believe the education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de-gree can improve their expertise level, analysis capabilities, ability of introspect and critical thinking as well as inno-vation and objective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The unit chiefs of graduates hold there is an obvious improvement for graduates in aspects such as analysis ability, risk prevention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objective management ability and expertise knowledge after completing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In addition, graduates hope professional degree would enhance their international horizon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in knowledge transfer and risk prevention and also hope the training units can improve certain links such as thesis supervision, furt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way of teaching as well as other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thre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degree, including trying the teaching method that multiple teachers teach one course, combining the enrollment of master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with that of engineering doctors and cooperating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to carry out degree education.
Keywords: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occupational capability; cultivation quality; suggestions
一、背景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为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1]。我国自1990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专业学位教育迅速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专业学位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培养质量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培养质量如何,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认可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专业学位教育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为保证专业学位教育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培养单位和广大专家学者从培养目标、招生方式、培养模式、质量评价等不同角度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学习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从职业能力的独特视角评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成效、反思专业学位的培养效果,旨在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出口”评价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为专业学位的发展完善提供参考。
二、职业能力概述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理论界还没有对职业能力的内涵形成统一的认识。国际劳工组织认为职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2]。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则认为,职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3]。国内学者则普遍认为,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综合国内外对职业能力的研究和专业学位教育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职业能力是“个体保持身心健康、防范风险的能力,以及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取得进步、应对工作和生活中出现各种变化的能力”。该描述着重强调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并能应对各种安全威胁,二是胜任且积极完成工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又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细分为健康管理能力、人文素养(礼仪)、动手能力(操作设计等)、信息感知和采集能力、分析能力(逻辑分析数据处理等)、知识迁移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时间管理能力、发现问题和识别风险的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适应和反应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目标管理能力、国际视野、创新能力以及生涯规划能力等二十一个方面。
三、专业学位教育对职业能力的影响
专业学位研究生(下称“研究生”)通常是有两到三年工作经验的在职员工,他们选择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道路,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具有明确目标的理性行为。那么,这些研究生一般出于什么目的而选择专业学位教育呢?完成专业学位的学习后,他们的初衷是否达到?在他们的眼里,专业学位教育又有哪些方面值得完善呢?为此,本文选择电气工程专业历年的100位毕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职业能力为突破口,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
1.攻读专业学位的目的。调研发现,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来源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如电网公司、宝钢、西门子等,仅有12%的调查对象是来自私企或者是待业人员。对于攻读专业学位的目的,主要有三种:第一,单位有继续教育的资助,不用白不用,顺便读个学位、积累人脉,将来备用;第二,所在单位注重学历学位和能力,出于职业发展考虑,攻读专业学位提升职业能力,谋求更好发展;第三,因为现有的知识不能胜任工作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不得不自费攻读专业学位。
2.获得专业学位后的反馈。调查表明,95%以上的毕业生认为,攻读专业学位的学习经历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实现了自己攻读专业学位的最初目标,使得自己职业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并且对攻读专业学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具体而言,毕业生们觉得专业知识、分析能力、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目标管理能力等五方面能力进步明显。
(1)专业知识的提升,是众多毕业生的首选。通过访谈得知,自费攻读专业学位的同学,目的性明确,他们希望通过一定的经济付出来换取相关专业知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即当他们为专业学位付出较高的人力财力物力之后,他们努力寻求同价值的物质回报——专业知识和锻炼能力;而为了长久职业发展考虑攻读学位的同学也一致认为,良好的职业发展离不开扎实的专业知识做基础,所以他们在攻读学位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积累;那些顺便读个学位的同学,则是为了通过考试,不得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这部分同学认为,专业知识的增加是攻读专业学位而获得的重要“副产品”,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现在学习的专业知识比本科的时候学习专业课要有趣且更容易掌握。
(2)除了专业知识的提升,分析能力、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目标管理能力等也是毕业生攻读专业学位后得到较大提升的方面。毕业生们普遍认为,专业学位教育所开设的课程及其授课形式,是促使这些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专业学位的课程,不像本科阶段的课程以单纯的知识灌输为主,而是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以讨论、实际应用为主,加上大家都从事相关或者相似的工作内容,不仅可以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学习,还很容易在讨论中形成共鸣,因此大家的学习兴致比较高,都会积极投入讨论。另一方面,授课教师也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而是会结合自身的科研实践,提供生动的案例供大家学习讨论,也会让研究生自己介绍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供大家学习讨论,甚至在课堂上集思广益协助解决大家在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难题,分享授课老师、同学看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路、对问题的反思和案例总结等等。热烈的课堂氛围,春风化雨般地学习过程,无形中提升了大家的分析、反思、创新以及目标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
3.用人单位高度认可职业能力变化。对毕业生工作单位领导的调研,也得出了极其一致的结论。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的领导认为,获得专业学位后的员工,在分析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创新能力、目标管理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方面有明显提升,比如看问题的角度,做事情的思路,对目标的把控等等,都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工作中不一定立即用得上所学的专业知识,所以在领导的感觉上,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提升不是非常明显,只是偶尔发现他们掌握的知识的确比过去丰富。
调研还表明,毕业生所在单位的领导给研究生攻读专业学位后职业能力的改善打出了83分的高分;93%的领导表示支持员工在职攻读专业学位,76%的领导表示将会对获得专业学位的员工委以更重要的任务并将关注他们的长久发展。可见,各类企事业单位对员工在职进修持支持态度,并且对专业学位教育认可度很高。
4.除了上述被认可的职业能力之外,毕业生和所在单位领导也在接受调研时提出了仍需要继续提升的职业能力。毕业生们特别期望通过专业学位的学习,还能提升自己的“国际视野、知识迁移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毕业生认为在专业学位学习过程中,行业、专业相关的国际化信息较少,基本都立足国内;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得以体现;由于工作经验、行业竞争压力、自身的职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大家也很想了解应对各种风险的技巧。具体到培养环节,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认为,学校可以在“论文指导、继续深造、国际交流和授课方式等方面”加以改进。毕业生所在单位领导则认为研究生在“发现问题与识别风险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感知和采集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
不难发现,从专业学位教育的“出口”看,社会高度认可电气工程专业学位教育,尤其是毕业生对学习过程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实现了自身目标,提升了自身的职业能力,增强了职业发展竞争力。
四、对完善专业学位教育的启示
根据毕业生所期待的继续提升职业能力和对“论文指导、继续深造、国际交流和授课方式”等培养环节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建议,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项措施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质量。
(一)创新授课形式
改一位老师面对多个学生的课堂授课方式为多位老师面对多个学生的授课方式。比如一学期的所有专业课完成既定授课任务后,保留一定课时用于上“大讨论课”。所谓大讨论课,比如半天或者一天时间,所有专业课老师同时进课堂,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给学生上案例课,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介绍自己的经验和遇到的各种难题,一起学习研讨,各种课题、以及每一个课题和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研究过程、项目管理经验等等,都在大讨论课上交融;对每一个问题,学生们除了集思广益,还有众多授课老师组成的“专家”当场会诊。
除了每学期的专业课程可以这样上“大讨论课”,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也可以定期上“大讨论课”,即对毕业论文进行定期“会诊”,这样既可以及时解决学生论文写作过程的各种难题,改善论文写作的进度,还可以大幅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和工程博士招生结合
可以推选一定数量学习优秀、工作表现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继续攻读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一方面,可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起到鼓励作用;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工程博士的招生渠道,吸收了更多优秀生源。
(三)和发达国家联合开展专业学位教育
英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都有丰富的专业学位培养经验[4],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培养经验,邀请国外的老师来授课,选派优秀学生去国外参观学习,借鉴国外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还可以邀请国外相关企业的优秀高端人才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做学术报告、座谈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援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Z]. 2010.
[2]ILC,2000,http://www.ilo.org/global/lang-en/index.htm.
[3]DFEE,2000,http://www.dfee.net/.
[4]栾锦红,梁红蕾.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74-77.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3-0036-03
作者简介:付德波(1983-),男,江苏灌云,硕士,教师,从事研究生管理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