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依托 建设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
2016-03-18王雁行
王雁行
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依托 建设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
王雁行
古籍数字化能够有效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建设“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首次写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这是解决古籍数字化现存问题的良好契机。应利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各类古籍收藏机构已有的古籍数字化成果,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依托,统筹规划,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建设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保障国家文化安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参考文献13。
古籍数字化 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据粗略统计,目前我国现存古籍约20万个品种、50万个版本,堪称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家园。
为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2007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正式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意见》提出了“制订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古籍数字化工作,建立古籍数字资源库”这一明确要求。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根本目的在于做好古籍原生性保护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古籍的利用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古籍数字化是能够有效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近年来通过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合作开展海内外古籍整理研究、各类专项古籍书目与全文数据库建设等途径,积极推进中华古籍数字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专栏25“文化重大工程”里明确写到:“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基本完成古籍普查工作,推动古籍原生性和再生性保护,推出300种国家重点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建设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1]。这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等条款首次出现在国家五年规划文本中。以此为契机,在借鉴古籍保护工作者和研究者历年来对“古籍数字化”主题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古籍数字化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依托,建设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并展开探讨。
1 我国古籍数字化发展现状
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起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始于台湾地区。该地区的图书馆等机构通过实施“数位典藏计划”等专项工程,使得其古籍数字化的规划布局、古籍文献信息处理技术与标准、资源库建设的数量、质量以及资源共建共享等均在全球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香港地区的古籍数字化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下属的“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前身为建于1988年的汉达古文献资料库)致力于全面整理中国古代传世及出土文献,并建立全文数据库,以供学术研究之用。比较而言,我国大陆地区的古籍数字化工作起步较晚,但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迅速发展,主要标志是一些大规模、基础性的古籍著作被开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产品并走向市场[2]。
1.1古籍数字化成果
1.1.1古籍书目数据库
在我国,公共图书馆最早开展对馆藏古籍书目进行数字化。台湾地区“中央”图书馆于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开始建立古籍书目数据库,辽宁省图书馆是我国大陆地区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于1997年建成普通古籍书目数据库[3],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也都于1999年开始了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目前,全国拥有古籍馆藏的主要收藏机构大都建立了古籍书目数据库,同时还通过开展合作建立了很多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例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联合导航系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古籍联机编目、中国科学院古籍联合书目数据库等。
1.1.2古籍全文数据库
上海图书馆较早地开展了古籍全文数字化工作,1999年开始建设“古籍影像光盘制作及检索系统”,目前打造的“上海图书馆藏家谱全文浏览系统”旨在使上海图书馆成为中国家谱的资源中心。国家图书馆致力于建设特色珍贵古籍文献数据库,陆续推出了“甲骨世界”“碑帖菁华”“敦煌遗珍”“西夏碎金”“数字方志”“宋人文集”等一系列珍贵古籍影像专题数据库。此外,其他图书馆、研究机构、出版机构和数字化商业机构近年来也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古籍数字化成果,如建设完成的“中国基本古籍库”、文渊阁《四库全书》光盘版、《四部丛刊》电子版、《二十五史》数字版、中国基本用典电子文库“国学宝典”、台湾“汉籍全文数据库”、香港“汉达文库”等。
1.1.3以国际合作形式开展古籍数字化项目
与海外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除丰富了我国古籍的数字文化遗产外,还给古籍数字化工程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4]。我国多家公藏机构寻求开展此类国际合作项目,其中国家图书馆承担最多。“国际敦煌学项目”(IDP)堪称古籍文献数字化跨国合作项目的典范,该项目始于1994年,由英国国家图书馆发起,中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机构积极参与,各馆将各自馆藏敦煌文献进行编目并数字化,形成数据库供全世界学者免费使用。“中华古籍善本国际联合书目系统”首先由美国发起建设,包括我国7家图书馆在内的全球30余家图书馆共同参与,著录了北美图书馆的绝大部分中文古籍善本和我国图书馆的部分古籍,自2005年以来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对公众开放。“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全文影像数据库”由东京大学东洋文化所自2002年开始建设,2009年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展合作,将其所藏中文古籍4,000余种以数字化方式无偿提供给中国国家图书馆,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向读者提供开放性服务[5]。
1.2 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与应用技术的发展
随着各类机构古籍数字化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与古籍数字化相关的著录标准、应用技术等迅速发展。自2008年起,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开始研制既符合现实需求又具备前瞻性的标准规范,包括字符编码、古籍用字规范、生僻字与避讳字处理规范、专门元数据规范、对象数据加工标准、管理元数据规范、数字资源长期保存规范等二十余项标准规范[6]。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古籍著录规则》(GB3792.7)正式发布。在数字化应用技术方面,古籍数字化输入技术包括拍照、非接触式扫描以及缩微胶片转数字化技术。其他相关技术包括:OCR汉字识别技术,通过对古籍影像图片识别率较高的OCR识别软件来提高古籍全文数字化效率;智能化处理技术,能对古籍数字化的信息单元进行重组,是数据库内容的分析工具,可提高古籍整理效率;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为古籍数字化资源跨平台、跨系统浏览与统一检索提供技术支撑等等。
1.3古籍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较系统、成规模地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的机构主要有三类:(1)大学教学和研究机构。这类机构的古籍数字化工作目的性强,主要是根据相关机构的教学和科研需要来选定需数字化的古籍和相应的数字化格式。(2)各类图书馆。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工作主要是根据其馆藏资源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特色鲜明,封闭性较强。(3)各种商业性机构。商业机构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主要由市场需求或潜在的市场需求决定,哪一类古籍有市场,就进行哪一类古籍的数字化。考虑到市场运作,商业机构的数字化古籍常常会选择一些大型类书、丛书[7]。在这种模式下,各类机构开展的古籍数字化工作严重缺乏国家层面的宏观管理和统一规划,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古籍资源数量庞大,且分散于各地区、各系统存藏单位,导致古籍数字化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因各地区经济水平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古籍数字化工作开展较好,欠发达或落后地区的古籍数字化工作进展缓慢、技术力量薄弱,数字化工作仍停留在简单扫描的落后阶段,导致国内各地区间古籍数字化发展不均衡,有些地区的珍贵古籍不能及时通过数字化进行整理,无法加强保护和提供利用;各机构研发的古籍数字化著录标准、技术规范类型各异,难以统一,致使各数据之间无法顺利实现数据交换和格式转换,极大地阻碍了数据库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统一检索,严重地影响了古籍数字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与利用。
2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开展的古籍数字化工作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古籍服务水平,满足科研工作者和社会普通大众对古籍的利用需求,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组织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地推进古籍数字化工作。
依据“标准先行”的原则,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专家编制了《古籍数字化工作手册》(试用本),对古籍数字化加工流程,包括古籍数字化加工准备、古籍元数据著录、古籍图像数字化、数据命名规范、数据提交、数据验收以及数据发布利用等内容都做了具体规定。同时,面向全国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举办多期古籍数字化培训班,采取授课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古籍数字化业务培训,培训学员127人次,在全国公共图书馆领域培养了一批熟悉和掌握古籍数字化业务、具备数字化实操技能的专业人才。对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开展业务指导和问题咨询,为顺利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古籍数字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提出建设“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的构想,并以此为目标,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依托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通过合作共建、资源购买、海外专项等方式,陆续开展了“中华珍贵典籍资源库建设”等一系列古籍数字化专项工作,并取得较好的阶段性成果。
2.1中华珍贵典籍资源库建设项目
自2008年至今,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2,274部古籍入选,包括汉文和少数民族古籍、简帛古籍、敦煌遗书、碑帖拓本、古地图和外文珍贵古籍。2012年底,依托《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审成果,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启动“中华珍贵典籍资源库建设”项目,通过专家选目,从中遴选出1,115部珍贵古籍进行数字化,首批参建单位27家。目前,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已收到全国19家单位约28万拍的珍贵古籍影像资源,在数据陆续提交的同时,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积极研究并推进资源的网上发布。
2.2国家图书馆藏善本缩微胶片数字化项目
该项目自2012年启动,计划将国家图书馆所藏1.8万部约900万拍善本缩微胶片进行数字化,本着“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数字化成果在四年内陆续上网发布。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不仅直接收藏了南宋缉熙殿、元翰林国史院、明文渊阁、清内阁大库等皇家珍藏,而且广泛汇集了明清以来许多私人藏书家的毕生所聚,包括宋元旧椠、明清精刻、名刊名抄、名家校跋、古代戏曲小说、方志家谱等,内容丰富且特色鲜明。到目前为止,项目已完成17,363部133,295册8,746,115拍善本缩微胶片的转换工作,建成了“数字善本”专题资源库,网上发布古籍影像10,975部91,467册6,124,464拍。待该项目全部完成后,国家图书馆所藏善本缩微胶片影像将可通过网络全部免费提供给读者阅览。
2.3国家图书馆藏普通古籍数字化项目
在做好善本古籍数字化的同时,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古籍品种、版本,加强对普通古籍的保存保护和开发利用,自2015初开始,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启动了“国家图书馆藏普通古籍数字化”项目,该项目在前期古籍遴选查重的基础上,首选读者利用率较高、文献价值较大的普通古籍5,623种进行数字化,以满足社会大众对普通古籍的阅览需求。预计整个项目将完成图像扫描108万拍,经图像采集加工、数据著录、数据验收等流程后,最终会在网上对公众发布。
2.4购买馆外古籍数字化资源
为避免重复建设,扩大已有古籍数字资源的利用范围,2014年底,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通过遴选查重,以单一来源采购方式购买了天津图书馆5,300余种约300万拍的古籍数字资源。目前正处于数据拷贝提交阶段,已完成50%数据量的接收工作。该批资源在验收加工后,将通过网络发布并免费提供阅览服务。
2.5海外中华古籍调查暨数字化合作项目
为了解中华古籍在海外各主要机构的存藏情况,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不断加强海外中华古籍调查工作,建设“海外中华古籍书目数据库”,目前海外古籍登记平台已累计录入包括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日本等4个国家30家收藏单位的24万条书目数据(含子目)。同时,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海内外学人利用和研究中华古籍创造条件。与哈佛燕京图书馆合作共建的“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特藏资源库”已通过网络发布古籍资源741部,获得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圆明园四十景图》和敦煌写卷、英国牛津大学波德利图书馆藏19册《永乐大典》高清数字版,使这些流失海外的珍贵中华典籍以数字化形式实现回归。
2.6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
“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是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中影印出版的珍贵古籍善本进行图像数字化,目前已包括《中华再造善本》(一期)中758种珍稀古籍的数字资源,随着项目的不断开展,还将收录更多善本。数据库所收录的每一种善本均配有提要,并提供检索功能,具有较高的文献数据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保存传播价值。
3 组织建设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
中华古籍数字化是一项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遗产的工程,具有强烈的公益色彩,需要各方面加强协调,整体规划[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国内古籍数字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后续开展,应在国家统一部署、组织协调下建设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全面反映中华古籍的品种与版本,供社会大众免费利用。此举有利于古籍原本的保存与保护,实现中华典籍资源的异地异质灾备,切实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3.1确立领导机构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领导机构是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包括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委、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宗教局、国家文物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文化部。2007年5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国家图书馆加挂“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牌子,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具体组织实施单位。
文化部委托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进行了多次调研,于2012年初拟定了《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重要原则,希望通过全国古籍收藏单位间的共建共享,全面推动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的科学有序发展[9]。“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项目的实施可在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统一领导下,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依托,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担任组织协调机构,统筹全国古籍收藏单位开展数据库建设任务。
3.2统筹规划,统一标准
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的建设目标为古籍品种完备、版本丰富,集中发布各类古籍专题资源,实现在线浏览和全文检索。数据库建设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本着“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至今,全国2,00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已累计完成古籍普查数据量200余万条,应充分利用普查登记成果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可成立全国古籍数字化专家委员会,在普查数据基础上开展数字化底本选目,同时整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其他古籍收藏单位现有的古籍数字化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或避免重复建设。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应出台数字化加工标准、元数据著录标准、格式转换标准、资源长期保存和发布标准等一系列统一的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确保各参建单位古籍数字化资源的长期保存、发布利用和共建共享,提高古籍数字化产品的使用效率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力。
3.3合作共建,资源共享
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思路应包括:(1)积极利用国家图书馆等各类型古籍收藏单位已有的古籍数字化成果,汇集一系列专题资源库,并对其进行整合,以实现统一平台的集中检索、分布式管理为最终目标。(2)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应联合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开展一些有关古籍数字化的重点专项建设。例如,在已有基础上完成“中华珍贵典籍资源库”建设,涵盖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全部古籍,各参建单位合作共建、资源共享,数据通过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实现在线发布。(3)应充分调动各古籍收藏单位的参与积极性,提供财政专项经费,采用项目申报制的形式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各申请单位应优先选择特色馆藏开展数字化,根据要求填写项目申报书,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严格审核,审批过程中应鼓励跨地区、跨系统的合作项目,审批通过后方可进入实施阶段,项目建设完成后进行验收及发布。
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的古籍数字化成果一般免费向社会发布,提供读者利用。未经收藏单位授权,不得进行商业性开发、出版及销售,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为社会大众平等、便捷地享有。
3.4项目成本效益评价
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应为国家财政支持的公益性数字化建设项目,进行成本投入和效益产出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更好地对国家经费的投入进行管控,而且有利于数字化工作的整体布局、阶段性规划和建设完善。古籍数字化的成本效益评价分为三类:用户评估、建设者自我评估、第三方评估。在实际评估过程中,用户评估比较容易通过一系列指标体系对古籍数字化的效益和质量得出结论,而关于古籍数字化背后的成本数据则难以获得,因而不易全面客观地分析成本效益;建设者自我评估比较便于分析成本,但自我评估结果缺乏权威性和说服力[10]。因而,对于“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这样大型的古籍数字化项目,应委托权威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可以相对公正、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古籍数字化项目的成本效益,从而不断完善工作流程、提高古籍数字化建设效率。
3.5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离不开专业的人才队伍,同时项目的实施又会极大地带动古籍数字化专业人员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古籍数字化不仅仅是图像的简单扫描,单靠普通的文献数字化人员或商业数字化公司,肯定无法高质量地完成相关数据库的建设任务。对于实施古籍数字化项目的单位来说,既需要具备古典文献学、古籍版本鉴定与校勘等专业知识的古籍整理研究专业人员,也需要熟悉图书馆文献数字化流程、数字化标准规范、数据库关键技术应用的现代化技术人员,两类人员缺一不可。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内容是数据库建设的核心,技术手段始终为内容服务。因此,在项目规划中,应确保古籍整理研究专家切实参与到选目等内容建设过程中;在数字化实施阶段,更重视打造一支技术能力突出的现代化专业人才队伍。
4 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展望
古籍数字化绝不是简单的电子版本的制作,而是数字信息时代利用现代化技术对古籍开展的整理工作,广义上属于古籍整理的范畴。古籍数字化的过程即为在对传统纸质古籍文献进行版本鉴定、筛选、校勘整理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将其变为可浏览、可检索、语义关联与知识重组的数字化信息的过程。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的组织应分阶段、分步骤进行,逐步建设成为一个集高智能检索系统、超文本链接功能、资源分类导航系统为一体的开放式、分层次、结构化的古籍资源库群。
4.1高智能的检索系统
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应建设成为以全文检索为基础的高智能检索系统,这将有助于减少研究者查找文献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可利用OCR技术,将简单的图像转换为适应网络时代图像资源发展需求的双层DjVu格式,针对图像的不同图层,DjVu采用了JB2与IW44等不同的先进图像压缩技术,独特的双层格式使其兼具图像与文档的特性,既能满足图像浏览的要求,又可实现全文检索的目标[11]。数据库应在完善现有检索技术,实现精确检索、模糊检索、逻辑检索等各类型检索的同时,以古籍整理研究为基础,添加古籍文献所特有的一些检索项目,提高系统检索能力,便于学者开展古籍研究。建设方还应建立繁简异体字对照表,实现内部的智能转换,方便读者的检索文字输入,提高系统的查全率与查准率。此外,应允许读者利用检索定位功能,对已检索出的结果进行二次检索,以提高效率,节省读者浏览页面的时间。
4.2具备超文本链接功能
高质量、高层次的古籍资源数据库应在实现全文浏览与智能检索的基础上,致力于采取多种方式和技术手段,建设成为超越原文本内容,连接、集合相关信息的知识资源库,为读者提供一种良好的立体阅览体验。这需要投入足够的研发和技术力量,经过逐步的建设完善得以实现,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应以此为建设目标。可采用超链接等技术,实现原文与相关知识点之间的链接。古籍中的传世经典著述通常有古代著名学者为其注疏,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后人阅读和理解原文的重要纽带,也是继续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在原文与注疏之间进行链接应是拓展古籍阅读内容的有效和必要方式[12]。此外,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中包含中华古籍的各类品种和版本,通过链接技术可实现不同版本之间的跳转,同时辅以字词表、历史年表、电子地图等工具,将对研究工作中的版本鉴定、内容批校对照提供便利。
4.3基于分类导航的资源整合系统
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方针是各古籍收藏单位共建共享,特别是对已有数字化成果进行资源整合,统一检索入口。这就需要开展基于分类导航系统的资源整合。导航系统是指将多种古籍数字资源的检索入口整合在一起,并提供获取数字资源途径的知识库数据集合[13]。分类导航系统可充分利用古籍文献自身的类型、主题、特点等属性,将文献内容重组、序化,以多种导航方式,对数据资源进行分类,形成书目数据库、专题库、知识库等多个导航数据库,并通过数据交换接口实现不同平台间数据的链接与交换,允许读者分类浏览、统一检索。
5 结语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但迭经历史上的水火兵燹,流传至今者百不存一。“十三五”期间,国家应站在保障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尽快启动“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建设项目,统筹规划、合作共建,实现中华典籍的保存保护,促进古籍资源为全民共享,号召全社会参与到国家古籍保护事业中来,永续中华文脉,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3-22].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 2016-03/17/c_1118366322_18.htm.
2李国新.中国古籍资源数字化的进展与任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1).
3康尔琴.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8).
4高娟,刘家真.中国大陆地区古籍数字化问题及对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4).
5龙伟,朱云.中华古籍数字化国际合作及实践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7).
6龙伟.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契机推进文献典籍资源数字化[J].数字与缩微影像,2012(3).
7陈得媛.古籍数字化工作统筹协调机制的构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5).
8李明杰.中文古籍数字化基本理论问题刍议[J].图书馆论坛,2005(5).
9梁爱民,陈荔京.古籍数字化与共建共享[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5).
10王立清.我国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国家控制与管理模式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9(2).
11刘聪明,郑晓惠.DjVu在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及其探讨[J].现代情报,2008(7).
12徐清,等.古籍数字化资源的深度开发[J].图书情报工作,2007(3).
13毛建军.古籍数字化资源导航库的模式选择与资源评估[J].图书馆学研究,2011(21).
(王雁行 馆员 国家图书馆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Construct National Database of Ancient Books on the Basis of China's Project of Ancient Books'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Wang Yanhang
Digitization can effectively resolve conflicts between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books.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Database of Ancient Books is now involved in the national five-year plan for the first time.In order to solve current problems,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the National Database of Ancient Books under an overall planning,based on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of ancient books digitization by the National Centre for 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Ancient Books and all kinds of collecting agencies of ancient books,an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Project of Ancient Books'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so as to safeguard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and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13 refs.
Digitization of Ancient Books;National Database of Ancient Books;National Centre for 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Ancient Books;China's Project of Ancient Books'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2016-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