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再造善本》(续编)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甄选

2016-03-18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底本刻本古籍

郭 晶

Guo Jing

《中华再造善本》(续编)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甄选

郭晶

《中华再造善本》(续编)首次收入29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自成一编,名为《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参照《中华再造善本》两期选目原则,根据当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存藏状况及文献自身特性,另立选目原则。本文从底本核查、选目删汰、选目调整及特色选目释例等角度,全面阐述其对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甄选情况。表1。参考文献7。

中华再造善本(续编) 少数民族文字古籍 古籍保护

Guo Jing

为确保珍贵古籍的安全保护、开发利用,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部、财政部于2002年共同启动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该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为《唐宋编》《金元编》,共计选目758种,已于2007年完成;2008年9月,《中华再造善本》(续编)工作正式启动,续编内容为《明代编》《清代编》及《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共计选目583种。其中,《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收录了29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以下简称“民文古籍”)。

中华文明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的编纂,不仅使“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在文献选录方面更加全面,而且体现了我国“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完整地保护了各民族历史文献和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多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民文古籍甄选的范围和原则

在《中华再造善本》编纂工作中,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选目。选目工作包括确定选目范围和原则、甄选古籍、核查底本、选目删汰及调整等内容。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因为涉及文种多且能识别的人少、存量丰富而存藏分散、内容迥异却无体系分类,加之民文古籍整理工作基础薄弱,缺乏正式书目,因而加大了《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选目工作的难度。为此,“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编纂出版委员会多次组织民文专家就民文古籍的选目问题进行研讨商议。

1.1 甄选范围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浩如烟海,明清时代的传本和抄本更是数量庞大,要在全国范围内直接甄选出适合再造的民文古籍,犹如大海捞针,几乎不可能完成。然自“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以来,已经相继公布了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简称“名录”),在民文古籍部分共收录了14种少数民族文字的908部古籍。入选名录的这些民文古籍是严格按照《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标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遴选出的一、二级古籍,这为民文古籍选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确切的甄选范围。

1.2甄选原则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两期选目总原则为文献产生时代早、文献流传数量少、文献或版本价值高,但因两期工作中所选古籍的时代不同,选目侧重点略有差别。一期工程主要甄选唐宋金元时期刻印、传抄汉文古籍中举世罕传的精品佳品,通过再造达到“继绝存真、传本扬学”的目的,所以甄选既注重古籍的学术内容,也看重古籍的版本价值。续编工程中汉文选目以明清时期古籍为主,该时期版印、传抄的古籍存世量较大,因此甄选遵循“扬学传本”原则,即选目时首先考虑典籍的学术价值,其次再考虑传本。但对于民文古籍的甄选来说,不论是一期的“传本扬学”,还是续编汉文古籍的“扬学传本”,都无法照搬照用,只能在遵循再造工程选目总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各文种古籍的流传方式及存藏情况,另立原则。

一、所选民文古籍在文种上尽量求全,尽可能多地甄选出不同文种的典籍,以体现我国多元的民族文化。

二、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刻本较少,多以抄本流传。因此,对于有刻本行世的民文古籍,既要珍惜,也要严格甄选。如:西夏文古籍、藏文古籍、蒙古文古籍及满文古籍等,要求所选民文古籍都应是本文种中最早、最佳或最具价值的传本。

三、每个文种都有大量抄本传世,多涉及佛经、占卜、祭祀及经咒等宗教信仰方面的内容,所以甄选抄本时应着力突出“扬学”,将典籍的文献及学术价值放在第一位考虑。要求所选民文古籍突出创世经典、社会管理、医药技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尽量少选迷信色彩浓重的古籍。

根据以上选目原则,在14个文种908部民文古籍中,甄选出13个文种34部民文古籍作为续编中《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的初选书目,其中包括14部刻本和20部抄本。遴选出的34部古籍虽然各有特色,但不一定都能作为再造的底本使用,还需要经过底本核对,从中筛选出有效选目进而再造。

2 底本核查、选目调整及删汰

2.1底本核查

汉文古籍底本的核查方式,一般有两种——专家赴实地核查或由底本收藏单位自行核查。由于民文古籍存藏分散,因而多由底本收藏单位自行核查。底本核查的内容包括核对文献内容是否完整、版本著录是否准确、污损涂改是否过多、装帧是否适合拍摄等。另外,受市场经济与制作成本的双重制约,超出成本预算太多的大部头典籍,暂缓考虑选录。经核查之后,如底本适合再造,还需得到各底本收藏单位的使用授权,才能成为最终选目。

初选的34部民文古籍共涉及7个省、市、自治区的15家收藏单位,其中6家馆藏单位地处少数民族聚集地,因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只能由收藏单位参照底本核查标准自行核查底本,北京周边的馆藏单位则由相关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专家核查底本。这两种底本核查方式的有效结合,大大加快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底本的甄选工作。

在农村游火爆的背后,缺乏规划、一拥而上等粗放式发展模式,使得乡村旅游面临不少问题。一些消费者对此深有感触:“刚开始还觉得挺新鲜,吃吃农家菜、摘摘树上果、呼吸新鲜空气,可去多了就觉得各地都是千篇一律、大同小异。”

2.2选目调整及删汰

在底本核查工作中,有1部古籍需要做微调,另有5部古籍无法再造,原因各异。

回鹘文文献《弥勒会见记》,不仅是我国维吾尔族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也是现存最早的佛教教义剧本。由于此书时代久远,为保护原件安全,将该选目调整为《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又名《玄奘传》。此本由回鹘著名僧人僧古萨里译自释慧立所著的同名汉文本,翻译时间大致在10世纪左右,属时代较早的文学译作。1930年在新疆发现,虽为残卷,存248叶,却是研究维吾尔古代寓言的重要资料,并具有一定的文学文献价值。

于阗文古籍《陀罗尼咒》直接译于梵文原著,抄写时代早,属于佛教典籍。此经是细长的卷轴装,高171厘米、宽7厘米。这种极特殊的装帧形式,在拍摄时无法保证古籍本身不受损害,同时也加大了后期的制作成本,所以不适合再造,只能放弃。

蒙古文古籍《军律》是清崇德刻本,清朝刊刻的第一个关于出征、行军和作战的军事纪律法规,内容稀罕。但此书残缺过半,已不适合再造影印出版。

察合台文古籍《和卓传》,又名《艾孜扎略传(和加传)》[1],是研究和卓在新疆活动的重要史料,但传世抄本较多,且有多个文种译本流传,只能放弃。

多文种古籍《会同四译馆译语》是清代皇帝敕纂而未刊行的一部多文种合璧的翻译词典。该书广泛搜辑外裔番字诸书,为研究三个世纪以前的西欧、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提供了有力的学术依据。但此书全本的种数及册数未见记载,仅知现存42种71册,残缺情况未知,又属大部头文献,册数较多,成本远超预算,只能放弃。

3 最终选目及特色选目释例

底本核查工作结束后,最终确定13个文种的29部民文古籍入选《中华再造善本》(续编)(见附表)。在甄选出的12部刻本中,不乏珍贵善本与孤本。

入选第一批名录的藏文古籍《因明正解藏论》,又名《量理宝藏论》,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撰,藏传因明学论著,萨迦派习因明者必读之书。在第一批名录中,名录号为02286,版本著录为元写本,在初选民文选目时发现,此书书影字迹清晰,有刻印特征。在复核底本时,看到书后两则题记,译为汉文分别是:(1)“姓氏高贵而贤淑具慈悲心,善万事治理之大妃察必主持始刻;其子之高贵皇妃,佛教及万民之母阔阔真之命……藏历木猴年(一二八四)十二月八日完成刊刻圆满。”(2)“贵妃卜鲁罕,具天神贤德,施印《因明正解藏论(自注)》,二百套,供讲习。”由此可知,忽必烈之后察必捐资开雕此书,至元十八年(1281)察必去世,其儿媳阔阔真继续捐资,至至元二十一年(1284)完成,所以该书应成于至元二十一年(1284)。元成宗时期(公元1295年—1307年),忽必烈孙媳卜鲁罕捐资刷印。该书整体的刻版风貌近似《释量论》,刻于大都的可能性极大,所以该书版本疑为元至元二十一年大都刻本,这说明有可能早于《释量论》的版本年代。本次选目工作中,对该书版本的纠正,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释量论》缺失的遗憾,而且进一步证明藏文版印史自元代就有,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

西夏文刻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目前被认定为最早的西夏文活字印本,同时被列为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之一。该书出土于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的废墟中,蝴蝶装,共499面,叶面尺寸不尽相同。文中标示页码的汉字,正字与倒字形近的数字如“二”和“四”等有倒置现象[2],力证该书为活字印本。元刻本《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一卷》发愿文记:“至元三十年(1293)万寿寺中刻印,应用千种、施财万品数超过。成宗帝朝大德六年(1302)夏始告完毕。”[3]由此可知,此经属官刻,是元政府组织雕印的西夏文大藏经中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西夏文文献。

元刻本《孝经》是儒家经典的汉文与蒙古文合璧本。《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第二十七载:“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自天子达于庶人,虽尊卑有差,及乎行孝其义也。先王因之以治国家,化天下,故能不严而顺,不肃而成。斯实生灵之至德,王者之要道。”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大汉后,极力推行汉法,尤其尊儒兴学,擢用一批通晓蒙语的汉人翻译儒家经典,《孝经》就是其中之一。《元史·武宗本纪》载:“十一年……八月辛亥,中书右丞孛罗铁木儿以国字译《孝经》进,诏曰:‘此乃孔子之微言,自王公达于庶民,皆当由是而行。其命中书省刻板模印,诸王而下皆赐之。'”足证元大德十一年(1307)曾刊刻过此书,且为此书蒙古文之祖本。明代《酌中志》“内版书目”中载:“《达达字孝经》一本,四十二叶”,可知明代也曾刊印过此书。该书馆藏单位故宫博物院著录为清初刻本,《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著录为元代刊刻蒙古畏兀字与汉字对译本,《全国蒙文古旧数据联合目录》著录为元刻本,《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著录为元刻本,后附问号。虽众说不一,但加以再造,利于保护。元代虽然经历了一个汉籍蒙古文译本的兴盛时期,但目前唯一存世的元代刊刻,或者说具有元代刻板风貌的蒙古文古籍仅为此本《孝经》,虽为残帙,却承载了重要的历史意义,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

在南方几种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中,只有彝文文献有刻本存世,而且数量极少,其中明刻本《劝善经》,是现存彝文古籍中最早的彝文刻本,可算是凤毛麟角。据马学良先生考证,此书似刻印于明代水西罗甸王时期,即明万历三年(1575年),有很高的版本价值[4]。该书彝语“尼木苏”,译自汉文典籍《太上感应篇》,结合彝族的宗教礼俗、社会思想、心理情态等方面,用通俗易懂的预言逐节逐条释义,劝诫人们从善,具有一定的学术资料价值。

在17部抄本中,甄选了于阗文古籍《对治十五鬼护身符》,目前已知的于阗文文献一般产生于6—10世纪,是民文古籍中最早的抄本。于阗文古籍对海内外敦煌学研究有着特殊的文献价值。

藏文古籍《四部医典·后续医典部注释》是此次甄选工作中唯一的一部医学著作。《四部医典》相传为宇妥·云丹贡布编著,成书为公元8世纪左右,是藏医学的主要医典,被誉为“藏医药百科全书”,提出了藏医药学中最系统、最完整、最根本的理论体系。此次甄选的西藏藏医学院图书馆藏的《四部医典·后续医典部注释》是对《四部医典》中“后续部”的注释,属诸多传抄本中,抄写时代较早的文献,具有一定的专业学术研究价值。

东巴文《创世纪》又名《人类迁徙记》,被称为纳西族的英雄史诗。此书前半部分是创世神话,后半部分是洪水神话,歌颂了纳西族祖先不畏自然带领族人迁移的英雄事迹,充分体现了纳西族对人类起源的理解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启了纳西民族文化思想史之先河,对后来纳西文学中悲剧的产生有极大的影响[5]。

此次甄选出来的29部民文古籍中,有三部古籍没有进入《名录》,属于在古籍普查工作中新发现的文献。其中,存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满文古籍《异域录》,又名《异域风土记》,是一部记录西北域外风土之书。此书实为图里琛奉命出使土尔扈特,返京后呈送康熙的奏章,详细记述域外道里、山川、民风、物产及土尔扈特迁徙之由等,并附舆图及日记。其中,对于俄罗斯境内的描述尤为珍贵,是清代第一部涉及北部和西部域外地理及民情的典籍,也是研究我国西蒙古厄鲁特部民族史、明末及清代新疆地区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参考资料[6]。此书直接用满文写成,后被译为汉文本传世,并收录进《四库全书》。其版本为清雍正九耐堂刻本,经考证此本为最早之本,且是孤本,具有很高的版本及资料价值。

4 结语

这29部民文古籍各有特色,异彩纷呈,从不同角度展现出民文古籍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对于民文古籍保护来说,再造影印不仅是一种再生性保护,更是一种将科学整理与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尝试,将大大促进民文古籍的流通、传播与利用。民文古籍就像遗失在民间的珍珠,一直藏于深山古刹,如果得不到重视与整理、缺少科学的保护和修复,将随着时间的消逝而黯然失色,甚至逐渐消失。由于“中华再造善本”项目的实施,29部民文古籍才能通过再造的形式,展现出自身的价值,但这只不过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民文古籍没有被发现与保护,更谈不上体现其价值。期待今后能出现更多、更好的再生性保护方式,让民文古籍保护事业及整理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

1中国民族图书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整理与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1:88.

2史金波,黄润华.中国历代民族古文字文献探幽[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8.

3史金波.西夏文《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发愿文译证[J].世界宗教研究,1981(1).

4马学良,等.彝文《劝善经》译注[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1.

5曹海燕.纳西民族史诗《创世纪》的思想性及文学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

6《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解》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解[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531.

7史百艳,张爱芳.中华再造善本总目[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1.

(郭 晶 馆员 国家图书馆)

Selection of Ancient Books in Minority Language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Rare Books(Continuation)

Cataloguing of Documents in Minorities Languages is an independent book series which contains 29 ancient books in minority words that are first incorporated in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Rare Books(Continuation).According to preservation and collection features of ancient books in minority words and catalogueselecting principles of two edition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Rare Books,the book sets up new catalogueselecting principles that are based on practical work.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expounds the selecting of ancient books in minority words from the angles of checking original copy,deletion,adjusting and illustrating of catalogue selection.1 tab.7 refs.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Rare Books(Continuation);Ancient Books in Minority Words;Preservation of Ancient Books

2016-02-14

猜你喜欢

底本刻本古籍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南橘北枳”:江南制造局兵学译著《行军指要》及其底本研究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也谈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翻译底本问题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