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谷音《三兄弟》读后

2016-03-18冀田德

东吴学术 2016年5期
关键词:兄弟人生时代

冀田德

中国文学

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谷音《三兄弟》读后

冀田德

长篇小说《三兄弟》通过对方中平、杨天石、刘长顺和齐守仁等主人公特殊生活际遇与处世智慧的平实描绘,展现了小人物面对重大政治变故和社会生活巨大变迁时的命运沉浮,折射出中国社会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时代进程,凸显了历尽磨难的中国文化在政治高压下的顽强生命力和人性在恶劣遭际中所焕发出的别样光辉。作者在描写人物成长的过程中,对时代发展、社会前进和人生信念的理性思考,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与哲理意味;作者通过自己的“眼睛”,描述着时代,发现了时代精神,并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和饱含激情的文字触动了读者的心灵,让读者在这面“镜子”面前看到了自己。这也正是《三兄弟》这部作品的精彩之处。

长篇小说《三兄弟》; 艺术特色;历史底蕴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欢乐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和人类的感官和代表。”长篇小说《三兄弟》①谷音:《三兄弟》,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最令人感动的,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真实,是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内蕴,是蕴藏在时代风雨中的深刻思想寓意和在琐碎的社会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哲理。而这一切又都源于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怀。这部作品正是植根于中国现实,是浸透着作者的心血,充溢着“他的痛苦与欢乐”,经过长期思考而奉献给人们的一部佳作。

一、触目惊心的社会众生相

《三兄弟》是以平凡人物的生活境遇与处世的智慧,折射出中国社会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不平凡时代进程。小说重点讲述了方中平、杨天石、刘长顺三个核心人物传奇的人生际遇、起伏的事业升迁和执著的理想求索,展示了他们触目惊心、大起大落的人生悲喜剧,由此透视出时代的风云变幻、社会发展的风雷激荡以及人生之路的坎坷崎岖,既勾魂摄魄又吹拂人心。

作品把方中平、杨天石、刘长顺三兄弟的传奇人生作为典型进行解剖,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有条不紊地展示他们在时代变化中的不同命运轨迹,所揭示的是三种人生形态和成长道路,从而折射出现当代中国的复杂之相,透露出浓郁的生活信息,不啻是一幅反映时代生活百态的“清明上河图”。作品描写从“文化大革命”爆发到改革开放,“三兄弟”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因为志同道合而结为朋友,到他们走上社会后在风雨浪涛中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在种种磨难中的不同的人生际遇,精心塑造出三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成长之路犹如“一面镜子”,给人们留下了多方思考与借鉴。

“三兄弟”中,大哥方中平的成长道路最为典型,也最为成功。其原因就在于他始终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尽管他的人生道路也曾遇到过沟沟坎坎,也受到过不公平的待遇。比如他从小聪明好学,成绩优秀,却因“背着个资本家成分”,在高中申请入团不被批准,考大学通不过“政审”被挡在了门外,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这些对他打击不小,他逐渐变得沉默寡言起来。但他不灰心,也不气馁,而是把主要的精力用在读书上,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著作他都涉猎。这有“家学”的影响,更主要的是他自己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为此,他一边在“大学”门外的广阔天地里刻苦攻读,一边在工作与生活的实践中观察、思考着社会上出现的种种现象。尤其是他得到长辈学者齐守仁指点之后,心里亮堂了许多,思路也大大地扩展。他在关山机械厂当技术工人,硬是凭着自己的为人和在工作上年年获得先进的表现,一步一步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家大型国企的领导者。虽历经诸多风雨、波折,但他始终信心满满,即使身居高位,依然谨言慎行,严于律己,克己奉公。

而刘长顺的人生道路之所以会出现大起大落,表面上看与他的家庭出身有关,他家境不好,父亲过早病逝,他中学辍学顶替父亲进关山厂当了一名临时工,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更主要的是他思想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小富即安,见利忘形。在方中平的帮助下,刘长顺从一个普通工人发展到腰缠万贯的大老板,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抓住了时机,尝到了甜头,曾经风光一时。但他没有方中平的自持力,把握不住自己,让金钱烧昏了头脑,贪图享受,嗜赌恶习膨胀,在昏天黑地之中葬送了整个家业。他的优点是为人仗义,能够吃苦,肯出力气,更有一种不服输的倔劲儿,跌倒了再爬起来。在败落时他没有潦倒,而是重新认识了自己,立志从头干起。

与方中平、刘长顺比起来,杨天石的条件最好,父亲是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母亲是军医,住在军区大院里。但他没有那些“官二代”的毛病,性格中有着年轻人纯真的品格。在“文革”初期,因为反对红卫兵造反派“围攻省委”,遭到造反派拳打脚踢,是方中平和刘长顺从危难中把他救出来。他入伍从军,因为有父亲的关照,仕途一直顺利。在军队大裁军的时刻,他听从齐守仁和方中平的建议,主动转业到地方,凭着实力苦干,仕途一度风生水起,也曾显赫一时。他也是把握不住自己,身居高位后便利欲熏心,贪欲、情欲泛起,步入腐败之途,与女演员打得火热。因此落得败走麦城,葬送了前程,并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兄弟的人生历程,就像是一面面镜子,让人感到历历在目、触目惊心。因为它是现实的存在,也是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实情。它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时代的风风雨雨,也透视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它向人们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人生的根本是什么?什么才是应该珍视的东西?对于成功者来说又如何把握自己、认清自己前进的路?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往往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这句话很值得人们深思。方中平之所以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与他自身的文化修养、人格的培植和信念的坚守是密切相关的。而这一点,正是《三兄弟》体现出来的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坚韧的文化精神

《三兄弟》令人感动,作品对现实人生的真实描写是其重要一点,而作者在描写人物成长的过程中,对时代发展、社会前进和人生信念的理性思考,无疑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与哲理意味,使人物形象增加了厚重感,具有了时代特点、社会风情和人性厚度。从文化底蕴方面说,《三兄弟》这部作品很明显是继承并发扬了“关学”精神。这一点不仅在方中平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体现,而书中所描写的另一位重要人物齐守仁也是典型代表,在他身上具有仁的实质、爱的品格、侠的外表、义的精髓、孝的真谛、忠的精神。他常说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可谓他一生的思想追求与信念坚守。

“关学”生长于陕西关中地区,以张载为其代表人物。他在著名的“横渠四句教”中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的学说核心思想在《西铭》这部著作中表达得更为明确:以乾坤、天地和父母(含男女,夫妇及家庭)为一体,以乾坤确立起感通之德能,阐明此德能如何从个体之身位向家庭或家政展开,并推达到天下。张载的这种思想对齐守仁有着深刻影响。他从小饱读诗书,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作为立身之本,把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思想追求的目标。战乱年代,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便饱尝祖国被侵略、人民被压榨的种种苦难,时时激发着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

齐守仁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作品中一个光彩四射的典型人物。与中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齐守仁在时代风云变幻中也经受了种种磨难。他毕业于西南联大,知识渊博,勤于思考,参加工作后担任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是党内知名的年轻理论家。一九五七年的“大鸣大放”时,他打头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老干部不能光吃老本,应该让有能力者多挑点重担”的言论,被打成“右派”,下放农村监督劳动。妻子生性刚烈,气郁成病得不到及时救治,丢下女儿和他而去。这一变故对他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如果说生活上的艰苦他还可以忍受,那么思想上的痛苦却触及了他的灵魂。最令他最痛苦的是,他想报效国家的“义务”都被剥夺了,由此引发了他对现实的深度思考。他感到,在一个没有法制、缺乏道德的社会里,正直与善良必然会遭到邪恶的蹂躏,民族大业也难免受到损失与重创。要战胜邪恶,恢复民族大业,只有善良与正直是不够的,还要适应这个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否则,你想为国家做事,连个机会都不会有。只有在现实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才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作用,阻止邪恶的蔓延与破坏,使善良、正义的力量成长,使美好、利民的事业发展。

因为命运的遭遇,齐守仁改变了生活态度,但他的思想追求与精神信念始终没有变。为了能够正常地生活下去,他不得不收敛了锋芒,丢掉读书人不切实际的“清高”,开始刻意“世故”起来,忍辱负重,在逆境中求生存。为此,他曾遭人误解,“被诟病为没有知识分子风骨的软蛋”。可是“他的内心一刻也没有忘记过知识分子的担当与使命,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真理的追求”。他把对祖国命运的忧患与个人的荣辱联系起来,即使一时没有讲真话的环境,他也要把“崇高的”目标在下一代人身上实现。他认为人才的成长才是民族大业兴盛的希望。为此,他精心地培养着年轻一代的接班人,希望他们能够为民族复兴大业出力。这一点从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思考,对改革开放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的思考,以及对方中平、杨天石、刘长顺的教导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文化大革命”初起,一切正常的社会秩序都被打烂,一切传统的道德、观念均被摧毁,学生打老师,工人斗党委。很多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席卷一切的“风暴”刮晕了,一时看不到方向。齐守仁也被关进“学习班”,目睹了一位女教师无辜被一群学生批斗致死,其“罪名”竟然是这位女教师每天早晨面向着太阳打太极拳,被红卫兵发现,说她是向着“红太阳”张牙舞爪,反对伟大领袖。面对这样的悲惨场面,齐守仁虽然一下子找不到答案,但他坚信这样的情形不会长久,他开始重新思考民族的命运,从“甲午海战”的失败到在中华大地上所发生的历次运动。他心里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兴盛的。“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他不相信“知识”会永远“不值钱”。为此,他为“三兄弟”规划的发展“蓝图”是,一方面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一方面要学以致用,注意社会形势的发展,在生活的实践中思考问题,在大风大浪中识别方向,看准机会,显示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用于为发展民族大业的实践中。他也希望女儿齐冰莹在大学里远离是非,静心读书,为日后的发展做好准备。

张载的《西铭》把古代的仁孝思想大大延伸,把孔孟的孝亲、仁民、爱物、事天一体贯通,发展了“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思想,扩大了仁爱的范围,从而大大提高了对道德行为的觉解,使人们从天地宇宙的角度理解个人的道德义务和穷达死生。齐守仁正是把这种仁爱、忠孝的思想运用到了社会发展的实践中,用以指导人们的道路选择,匡正人们的行为准则。“三兄弟”的成长经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方中平,他不仅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并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带领企业走过了风风雨雨,而且在个人情感方面也比较恰当地处理了与齐冰莹和常玉华的情感关系。而在“齐家”“治国”的思想追求方面,他完全继承了齐守仁的遗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也像齐守仁那样,精心地培养着新一代的年轻人——方子墨、杨振宇和刘啸天。

这样的人才接力,文化的传承,正是《三兄弟》所贯穿的文化底蕴与思想精髓。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作品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一段社会历史的描述,是一群人的塑像,是一种生活时态的记述,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宣示,一种人生信念的坚守,一种家国情怀的张扬。

三、人生的一面“镜子”

马克思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那么,《三兄弟》这部作品艺术上也是用“诗情画意”铸造了社会人生的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丰瞻而又复杂的风情面貌,生活气息浓郁充盈,起到了对时代、社会与人生、人性的烛照作用。《三兄弟》笔法老道稳健,才情激荡,文思喷涌,妙笔生花,在大气磅礴的叙事中浸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修养和爱憎分明的情感,赞颂人间美好事物时心中开着花,抨击世间丑恶行为时眼中冒着火。而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语言,也增加了这部作品艺术上的诗情画意,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作品在重点塑造三兄弟和齐守仁鲜活形象的同时,对蒋大林的描写很恰如其分,他作为关山厂的厂长,一身正气,为党勤恳工作,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尤其对杨天石等人堕落原因的分析,更是一针见血、切中时弊,凸显出一个政治家的锐敏,为方中平的成长树立了标杆。对许雁自私自利性格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对常玉华、齐冰莹、齐尚贤、姬美红等人物的描写也活灵活现,尤其是对方中平婚前与常玉华的情感描写,显示了青春的人性美感与爱情的神圣内蕴。对姬美红与齐尚贤的邂逅之情,以及姬美红婚后与齐尚贤藕断丝连的情感,也写出了人物的真性情。而对成长中的第三代——方子墨(方中平儿子)、杨振宇(杨天石儿子)、刘啸天(刘长顺儿子)的描写,更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重心和得意的一笔。

当年,齐守仁同方中平、齐冰莹进行了一次“交心”谈话,他以亲身经历袒露了自己一生的追求——“位卑未敢忘忧国”,他殷切希望方中平和女儿能够明了自己的心迹,在实践中去践行这一追求。而现在,当方中平面对三个即将步入社会、茁壮成长的孩子时,那种激动不亚于当年的齐守仁,深情的话语如泉水般喷薄而出。针对方子墨在思考社会人生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方中平语重心长地说:“子墨,《东莱博议》一书里原本说了句‘人生识字忧患始’,鲁迅先生有感而发,改成了‘人生识字糊涂始’。我理解先生这样讲,旨在反其意而言之。其实,人真正识得了字,是不会糊涂、不会‘找不到北’的。回望历史,看看人家,我想起了这么一句话,鞭挞自己的幽暗,所以得到了光明;歌颂自己的光明,结果带来了幽暗。当今需要思考与批判,需要长足的理论演进啊!”他以自己亲身经历深有体会地说,“做学问搞研究,当然离不了显微镜,但同样少不了望远镜,登高才能望远”。一席话听得三个孩子茅塞顿开,引发了他们对人生的深深地反思。杨振宇说,“老爸的大悲大落,对我政治上的负面影响不说了,更重要的是使我明白了许多东西。方伯不是总让我们勤于思考么,光是现代官场这一堂大课就值得我思考一辈子”。刘啸天也深有感触地说:“老爸赌光了钱,我的支柱也倒了。在一片嘲笑声中,我清醒过来了,懂得了人的一生之所以闹腾无非是因两个字而起,一个贪字,一个贫字。”俗话说,贫贱出孝子,乱世出忠臣。当一个人褪去了功名的诱惑,拒绝了一切金钱的腐蚀,他才能真正认识到人生的真谛,找到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而这正是中华民族繁衍不息、顽强生长、不断强大的真正原因!从这“小三兄弟”身上,我们正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代代相传的希望!

罗曼·罗兰说:“伟大艺术家永远是自己时代的眼睛,时代通过这只眼睛来看自己并且见到了自己。”《三兄弟》的作者也正是如此,他是通过自己的“眼睛”,描述着时代,发现了时代精神,并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和饱含激情的文字触动了读者的心灵。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面“镜子”面前看到了“自己”。这正是这部小说所焕发出来的精神力量!

冀田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兄弟人生时代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跟你做兄弟是会上瘾的
落难两兄弟
恶搞版《奔跑吧兄弟》
《奔跑吧兄弟》搞笑逗图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