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能力本位、素质教育、工学结合”建筑电气专业学生岗位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16-03-18陈重洪张继伟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工学课程体系实训

陈重洪,张继伟

(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基于“能力本位、素质教育、工学结合”建筑电气专业学生岗位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陈重洪,张继伟

(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为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问题,深化和完善基于“能力本位、素质教育、工学结合”的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师带徒”直接负责培养机制,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和建立专业前沿新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岗位素质;建筑电气专业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是向社会培养输送大批技能型人才。但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尚无法完全满足企业岗位需求,造成培养的毕业生与岗位存在脱节现象,难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用工需求。因此,在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工学结合特性化的课程体系,将工学结合模式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提升学生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本文就我院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做一简要介绍[1]。

1 基于“能力本位、素质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学生岗位素质培养改革

1.1 重构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基于“能力本位、素质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遵循“就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围绕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电气设备维护检修工、建筑电气管理技术员、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员、建筑电气系统设计助理、建筑电气概预算造价员等),寻找行业实践专家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重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模块化,即通识模块、专业模块、专业综合技能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实践训练,完善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与考核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重构的课程体系强调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相平行(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相平行)、融合(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交叉(专业核心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专业技能培训模块不断贯穿始终。

1)整合专业模块。将相关的专业模块实行课程综合化,如:把“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和“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实训”合并为“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设计”,把“PLC技术应用”和“组态软件”合并为“PLC技术应用与组态设计”。

2)优化专业综合技能模块。删去相应课程和实践环节,优化职业训练模块,并把计算机应用技能训练渗透到职业技能模块教学中,强化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新增加“低压电缆及电缆头制作”“开关柜检修实训”2门电力类实践环节。修改并设置“维修电工综合技能训练”“建筑电气设计施工综合实训”,强化专业综合训练能力培养。

3)设置专业拓展模块。根据专业定位“四会”能力要求,从行业知识、职业操作规范、职业技能、安全生产意识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拓展模块供学生选学,使培养计划刚柔结合,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包括“电工工艺实训”和职业体验,新增“安全技能综合实训”,结合户外拓展训练,强化安全技能训练;开设“沟通与礼仪”和“应用写作”人文素养课程。

1.2 建立“师带徒”直接负责培养机制

师傅带徒弟在企业是最常见的人才培养方式,将其应用到学校,通过师傅的指导,帮助毕业生更充分地掌握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行业政策和专业前景,可进一步促进学生就业和学生管理。“师带徒”对象(师:专业课教师;徒:专业学生),“师带徒”师傅区别于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指导老师,通过“师带徒”培养、考核激励机制,从新生入学,为专业学生选配专业教师担任其师傅,师傅在正常教学工作之余,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专业竞赛等活动指导,发现所指导的徒弟(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发掘其潜力和学习动力,帮助徒弟制定适合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徒弟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学习,且提前对学生的论文或设计、顶岗实习和就业等进行指导。同时,结合教师自己的科研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的科研或实践项目中,提前让学生接触实际应用项目,参与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和技术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鼓励和指导徒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等专业竞赛,为建筑电气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2]。

1.3 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优化师资素质结构,创新教师培养模式,通过内培外引,分类培养,专兼结合,建立师资培养长效机制。一是以“双挂”制度为平台,实现师资双向培养;二是实施教师“传帮带”工程,助推中青年教师成长;三是以中澳国际合作办学为平台,引入先进职教理念;四是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锤炼教师科研能力。加强校企合作交流,按照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聘请一批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专业和企业共享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全程参与专业教学、专业建设,既解决了专业的建设工作,又为教育教学过程的衔接与教师的教学和培养工作的衔接提供了师资保障。

1.4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将创新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培育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教学与实践条件及环境。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增加“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最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楼宇自动化创新第二课堂”,在专业教育中融会创新创业教育。继续发挥“楼宇自动化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作用,吸引和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培养创新意识。成立“楼宇自动化协会”学生社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课余学习。

1.5 建立专业前沿新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

随着建筑行业高速发展,更多高新技术应用到建筑电气工程中,高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应用与相关新产品研发的速度也非常快。结合“师带徒”培养机制,建立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可采用每月一次研讨会形式,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主动学习、自我进取、与时俱进,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以后的就业去向和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建筑电气专业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相关学习,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2]。

2 推进以“工学结合”为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今后如何进一步完善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内涵建设,培养更加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仍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思考。

2.1 构建校内教学工厂

加强校企间实质性的合作,吸引相关企业进校园,构建“校中厂”模式的校内教学工厂。模拟企业模式,整合建设校内一体式教学工厂,为学生营造真实化的生产环境和氛围,给建筑电气专业学生培养提供典型的工作过程和案例;同时为专业教师科研、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支持,使实训教学工厂集教学、培训、产品开发、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3]。

2.2 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校企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在建筑电气专业大力开展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弹性学分制,设置辅助专业弹性学分,在第3学年实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建立针对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工作日记制度和相应考核办法;要进一步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融合到日常的专业教学、人才培养全过程[4]。

2.3 进一步推进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要加强社会市场调研,研究梳理企业对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深入分析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全面推进“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全面覆盖专业课程[5]。

[1]伍伟敏.基于工学结合模式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岗位素质的培养方案[J].西部素质教育,2016(6):86.

[2]韩冬瑞,熊新国.以就业为导向高职建筑电气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智富时代,2016(1):228.

[3]“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1):78-80.

[4]吴远志.职业院校推行“双证制”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求知导刊,2016(2):66.

[5]王猛.职业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19-23.

on Vocational Quality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ajored in Architecture Electric Based on “Competence-based, Quality Edu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Work and Study”

CHEN Zhonghong,ZHANG Jiwei
(Fujian Electric Power Technical College, Quanzhou 362000, China)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s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deepened and improved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mode of architecture electric based on “competence-based, quality edu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work and study”, reconstructed modularization curriculum system on the basis of integration of work and study, established the mechanism of masters. We directly take charge of cultivation with the mode of “master instructing apprentice”, innovated teacher training mode, built practice platform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established mechanism of periodic seminars for professional cutting-edge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alents training mode;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post quality; architecture electric specialty

G710

A

1674-943X(2016)04-0035-03

2016 - 09 - 07

福建省教育厅2016年中青年教师教育社科项目课题“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项目编号:JAS160969),主持人陈重洪。

陈重洪(1980 -),男,汉族,福建惠安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智能控制。

猜你喜欢

工学课程体系实训
盐工学人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工学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