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来河一体化视域下的桂中民俗旅游资源整合及刘三姐文化开发
2016-03-18郭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广西来宾546199
郭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广西来宾 546199)
柳来河一体化视域下的桂中民俗旅游资源整合及刘三姐文化开发
郭兴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广西来宾546199)
摘要:桂中的柳州、来宾和河池三市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也是刘三姐歌谣文化最为浓郁的地区。柳来河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给桂中民俗旅游开发提供了新的平台,以柳州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三江、融水、金秀、宜州四个旅游目的地,整合各地壮侗苗瑶民俗资源,深化刘三姐文化开发,有利于推进柳来河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柳来河一体化;桂中民俗;刘三姐文化
广西桂中的柳州、来宾、河池三市,位于华南、西南和东盟三大经济圈结合部,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支撑。桂中三市辖区面积达6.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 085.87万,有壮族、汉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仫佬族等十多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三市人口的51.58%、76.82%、83.89%,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尤以号称广西旅游“四绝”的“壮歌、瑶舞、苗节、侗楼”最为奇特。在广西旅游局发布的《广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概念性规划》(2004—2010年)中,“桂中民俗风情旅游”列为广西四大旅游特色、五大旅游品牌、六大特色旅游线路之一,在广西旅游资源结构及产业链中有其独特的地位与价值[1]。由于三市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诉求不一,桂中地区的整体发展潜力未能充分发挥,桂中旅游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2013年1月,广西区发改委发布《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以柳州为中心城市,重点建设柳州至来宾、柳州至宜州和来宾至宜州工业大道,规划研究建设柳州至来宾至宜州环线城市轻轨,使其成为柳来河一体化交通网络的主骨架,统筹推进三地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协作配套、联网互通。这一规划为强化桂中区域内部经济联系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桂中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2]。
一、桂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民俗旅游本质上是一种集民族风情、休闲娱乐、文化熏陶于一体文化旅游。旅游者通过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文化认知和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满足“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心理需求。这里所说的桂中民俗文化资源,既包括柳来河地区的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及其他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如自然村寨、鼓楼、风雨桥、土司衙署等,内容涵盖了桂中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俗、信仰等。
桂中地区幅员广阔,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丹霞峰林可谓天姿仙景,处处奇山秀水,雄奇险峻,自然景观清丽绝俗:山峰兀立、绝壁斧削、幽谷飞瀑、老藤古树,神奇秀丽的桂中山水景观,不仅给旅游者提供了独特的自然美景,其孕育的那些惊艳多彩的民俗文化,从带有原始巫术色彩的“上刀山、下火海”,到以“天籁之音”享誉海外的侗族大歌、刘三姐传说等,更能让旅游者惊喜莫名、赏心悦目。桂中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三月三是壮族最为隆重的歌节,2014年起广西规定每年全区三月三放假2天,各地歌圩人头攒动,歌声如潮,盛况空前。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系列坡会、芦笙斗马节,几乎每年都吸引了包括香港、澳门及欧美的众多游客。三江侗族多耶节、花炮节、百家宴;金秀、都安的盘王节,罗城仫佬族的依饭节既有厚重的历史内涵,又充满丰收节庆,感恩、祝愿的民族风情……桂中少数民族多种多样的欢乐奇异的民族节俗,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游客前来体验观赏。
(二)民间口头传统、表演艺术
壮侗苗瑶各族民歌、侗戏、师公戏、彩调、文场;芦笙踩堂,瑶族的香哩歌、过山音、黄泥鼓舞、上刀山、下火海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刘三姐歌谣(即柳州山歌,学术界称为广西官话民歌)、彩调、侗族大歌等。“歌仙”刘三姐早已蜚声海外,国内更是家喻户晓;金秀瑶族的黄泥鼓舞是来宾最富特色的民间文艺,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
(三)建筑、服饰等传统生产与生活技艺
三江侗族鼓楼、侗寨、风雨桥,忻城土司衙署;金秀、融水、都安侗苗瑶及仫佬族的蜡染、刺绣、织锦与服饰制作,苗族亮布制作;苗银、竹、藤编制工艺;柳州棺材、石玩、石琴、石砚等。
(四)饮食习俗
循着这个思路,孟导想到了近年来很火的古玩市场,听说随随便便交易额就是几十万,名贵的东西更是轻易就超过了他的财产总额。最让孟导心动的,古玩界轻易不打假,空手套白狼的机会比比皆是。要是自己运气好,淘到什么稀世的珍宝,必能笑傲友人,名震一方。
都安、罗城的山野葡萄酒、融水融安的重阳酒、环江香猪、柳城的云片糕、柳州的螺蛳粉,侗苗瑶等山居民族的酸鱼、酸肉、熏腊肉,以及桂中各地日常的油茶、香粽、糍粑、滤粉等。
二、桂中民俗文化资源的整合
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已逐步上升到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利用国家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历史发展契机,借助柳来河一体化发展平台,整合桂中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引进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培育文化骨干企业,构建桂中民俗风情旅游产业链,推动桂中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商贸业、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以文化软实力提升经济硬实力,也是有效推进柳来河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柳州是桂中的中心城市,也是广西最先进的工业城市,经济实力雄厚,交通发达,被誉为全国“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青山簇拥,江水环抱,山如盆中景,水如碧玉流,柳江如玉带挽臂,掩映着青山绿水,漫长的水岸线让城市充满灵性,美不胜收。一可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打造“百里柳江,百里画廊”,在沿滨江大道布局一些具有桂北苗侗特色的休闲山寨,丰富城市片区的民俗旅游节点。二是办好水上狂欢节、国际奇石节及三月三“柳州全国山歌邀请赛”,利用节日效应引来八方宾客,扩散民俗旅游。三是做好鱼峰歌圩文化空间的传承发展,市中心的鱼峰山相传是刘三姐传歌、骑鱼飞仙的地方,原汁原味的歌圩风俗至今沿袭下来,白天晚上歌友在这里流连忘返,歌声不断。每逢双休和节假日,周边宜州、罗城、来宾、象州乃至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的歌友趋之若鹜,成千上万的歌友云集,以致白天不得不转到附近空间更大、风景更优美的江滨公园,这是全国现存最大的传统歌圩,也是柳州最为浓郁的民俗文化品牌。四要完善以柳侯祠为地标的龙城历史文化,重建张翀墓、杨廷理墓,开发灵泉寺、开元寺、凤山开山寺等宗教文化及相关柳宗元、白莲洞“柳江人”历史文化产业。五是传承发展桂中传统生产和生活技艺,融入现代技术,打造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产业,在夯实壮大柳州螺蛳粉产业的同时,重振柳城云片糕的辉煌,鼓励糍粑、米饼、香粽等传统食品小作坊的发展,以小棺材制作、壮锦织造,竹编、石琴、石砚、民族服饰丰富柳州的旅游工艺品。最后是建设桂中民俗街区,重续“桂中商埠”的繁荣。应以窑埠古镇为龙头,经天山路、水南路连接文庙、驾鹤小桃园,再经乐群路接通马鞍山、鱼峰山,最后经柳石路、龙潭路到大龙潭公园,打造最大最富特色的桂中民俗街区。街区统一采用侗苗瑶民居建筑风格,划片区集中展示经营桂中民间艺术、特色餐饮、手工艺品、土特产、壮瑶苗侗等民族中草药等[3]。
三江县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侗族人口约20.85万,是我国5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有“世界楼桥之乡”、“世界木构建筑生态博物馆”、“世界民族歌舞之乡”的美誉。侗寨、鼓楼、风雨桥、侗族大歌、百家宴、多耶节、行歌坐妹等侗文化元素丰富,节俗多样。贵广高铁和柳州至三江高速公路,对接桂林国际旅游集散,延伸贵州多彩民俗,通联柳州经济发展,旅游的进入与集散日益改善。可致力于打造“千年侗寨·梦萦三江”旅游品牌,建设中国侗族文化深度旅游休闲目的地与世界级侗族风情旅游体验目的地。
融水县是著名的“百节之乡”,致力于打造“世界苗都”,刚刚入选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盛大的苗族系列民族坡会、芦笙斗马节是融水苗族的文化符码。苗族系列坡会集中在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七,期间举办赛芦笙、斗马、对歌等活动,尤其是打同年、赶坡坐妹,对男女青年具有独特的魅力,引无数男女从四面八方云集,也引来大批中外游客。2007年的“芦笙斗马节”,两天的直接收入近300万元人民币,约占全年旅游业总收入的40%。丰富的苗族文化,辅之以元宝山、贝江、龙女沟为代表的登山、漂流等集观光探险体验与生态休闲旅游,老子山的宗教文化旅游,雨卜等苗寨风情体验,融水旅游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来宾的金秀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神奇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大瑶山物产,作为“世界瑶都”旅游目的地可谓实至名归。从观光、漂流、民俗体验、登山探险到休闲养生,金秀的旅游资源都得天独厚。作为世界瑶族支系最多、瑶族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县份,有5个瑶族支系,瑶族文化底蕴深厚,风情浓郁:盘王节、长鼓舞(黄泥鼓)、香哩歌、瑶族服饰、刺绣、瑶寨风情、瑶族美食,奇异独特的婚丧嫁娶习俗,上刀山下火海的民族绝技,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金秀地处大瑶山主体山脉,雄伟壮观,山水神奇秀丽的大瑶山纵横万里,境内群峰竞秀,险峻雄奇,有典型的类丹霞峰林地貌,森林苍翠,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87.34%,终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享有“岭南避暑胜地”、“中国长寿之乡”的美誉。大瑶山的特产八角、绞股蓝、灵芝、木耳、香菇,瑶药,亦能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
河池的宜州风光秀美,人文荟萃,又是有名的“蚕丝之乡”。作为北宋三元及第名臣冯京的家乡,从大诗人黄庭坚、地理学家徐霞客到现代名家竺可桢、丰子恺,都在这里留下历史的足音,历史文化厚重。西竺寺、三门岩寺代表的宗教文化,下枧河、歌仙桥、刘三姐故里代表的歌谣文化,美丽乡村处处是景,是养生休闲的好去处。加之宜州地处黔桂要冲,交通四通八达,旅游进入性和集散性佳,可与周边来宾的忻城土司文化、都安瑶族文化、巴马长寿养生文化、环江世界自然遗产地基神秘毛南文化相勾连,是一个具备多元民俗元素的旅游目的地。
根据以上桂中民俗文化资源分布状况,结合柳来河一体化交通网络主骨架建设及原有的交通网络,宜打造以柳州为集散中心,建设三江(侗)、融水(苗)、金秀(瑶)、宜州(壮)四个旅游目的地,促进柳来河民俗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
三、打造桂中特色的刘三姐歌谣文化品牌
在桂中民俗文化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广泛流传于柳来河一带的刘三姐文化。刘三姐文化历经千年发展,与桂中壮苗瑶侗歌谣融合发展,具有浓厚的民俗情韵,柳来河各地有均有深远影响。在广西刘三姐文化开发利用基础上,整合桂中民俗资源,以刘三姐歌谣吟唱为主题引领,融入到桂中民俗旅游的各环节中去,促进柳来河民俗旅游一体化发展。
(一)歌谣主题与吟唱体验
刘三姐文化经历古代百越、近代岭南/两粤书写,民国五四的歌谣运动、建国后的刘三姐文化热潮、新时期旅游开发及21世纪的新兴国际文化运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阶段,以及正史、地方志、小说笔记、书刊论文、电影剧本、音像作品、旅游策划、申报书等书写(表征)形式变化。刘三姐出生地也历经广东春阳、广西贵县到今日宜州(下枧)罗城(蓝靛)[4],“从目前掌握的一些史籍资料和民间传说的情况看,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说法,即刘三姐出生在罗城,传歌在宜州,后来,由于环境所逼,在柳州落难”[5]。宜州把流河乡改为“刘三姐乡”,把下枧河申报为省级“刘三姐文化生态保护区”,“刘三姐歌谣”成为国家级非遗。桂中的罗城、宜州、柳州俨然成为当今刘三姐文化的中心地区。1992—2015年广西举办了32届山歌擂台赛,其中22届在桂中地区举办,评出201名歌王,桂中歌王超过八成。
再从现存的传统歌圩看,柳州、来宾、宜州的歌圩风俗浓厚。柳州市区的鱼峰歌圩无疑是当今最大的传统歌圩。笔者从2009年开始关注鱼峰歌圩的歌唱状况,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间进行几乎不间断的观察记录,除了下雨及大年三十晚没有人歌唱,哪怕是冬天的极寒天气,歌圩从来没有中断过山歌对唱。平时白天中午1点到傍晚6点,晚上8点到11点,都是在鱼峰山山脚一带竟唱,双休和节假日白天的白天都在江滨公园的江滨大舞台到文惠桥头,少则上百,多则数万。其中文惠桥头草坪是融安双声部壮欢区,赵家观景长廊一带是来宾、柳江壮欢区,从这里往西走到江滨大舞台旁大榕树下,则是桂柳话山歌,其中以圆亭为界,以东多为40—60岁的歌友,圆亭及大榕树脚基本是60—70岁歌友,大舞台岸边奇石拐弯处,有部分柳城壮欢。歌友来自柳江、鹿寨、柳城郊县居多,其次多来自周边的来宾、武宣、象州、合山、忻城、融水、融安、宜州、罗城、都安、三江、金秀等,贵州、湖南、湖北、云南的歌友也时有光临。每逢五一、国庆、春节和三月三大节日,人流如梭,歌声四起,成为名副其实的刘三姐文化中心。随着网络山歌歌群的兴起,通过电脑网络、手机短信和微信学歌、交友,再到鱼峰歌圩学习体验和群友聚会的歌友越来越多。传统以歌为媒的功能借助新技术得以彰显,歌圩风俗没有像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在现代技术和时尚娱乐冲击下日渐式微,反而趁势发展,歌友呈年轻化、地域多元化的趋势。众多优秀的传唱人(歌王),趋之若鹜的歌粉,盛况空前的鱼峰歌圩,展示了桂中刘三姐文化的旺盛活力,也提供了最丰厚的原生态刘三姐文化旅游资源。歌圩风俗几乎遍及桂中每一个县和乡镇,利用刘三姐品牌的广泛影响,强化导游的歌谣吟唱素养培训,以刘三姐歌谣主题开发游客的歌圩歌谣竟唱对抗体验,融入到旅游的各个环节,桂中民俗旅游必有无穷的魅力。
(二)影视艺术开发
电影《刘三姐》的成功放映,铸就了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巨大魅力,显示影视艺术打造文化品牌的独特优势。1996年宜州拍摄了一部14集电视连续剧,景色优美,突出了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主调,但社会反响平平。2010年柳州又投资千万拍摄30集电视连续剧,把刘三姐文化、柳宗元文化串联起来,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至今没有公映。两部电视连续剧投资巨大,却没有取得相应的效益,这与影视界重拍经典名作的结局大同小异,经典是难以超越的。打造刘三姐文化品牌不一定重复言说刘三姐故事,不如另辟蹊径,创造新的刘三姐歌谣品牌。民国以来桂中民间一直流传“天上刘三姐,人间黄三弟”,诗人黄勇刹及黄三弟的弟子方寿德等人编著《歌王传》,记载了“文革”中去世的柳城凤山歌师黄三弟一生辗转桂中传歌、扶弱斗强的传奇故事,反映了与刘三姐有宗亲关系的歌师黄三弟历尽辛酸、坎坷多难的一生,跌宕起伏的情节,缠绵悱恻的爱情,机智精湛的山歌传唱,令人荡气回肠,落魂唏嘘,精心打造一部影视版的《歌王传》,其影响力绝不亚于《刘三姐》[5]。把刘三姐歌谣文化与桂中奇秀的山川风物及壮苗瑶侗浓郁的民俗风情联系起来,摄入桂中彩调喜剧元素,编排系列桂中现代乡村歌圩歌谣文化轻喜剧,较之《乡村爱情》更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市场前景。
(三)节俗歌会品牌
歌圩是传承桂中歌谣文化的主要文化空间,往往是约定俗成的公共场所,时间地点是固定的。歌会、歌堂则是歌谣传唱的主要形式,时间地点不定。桂中民间至今依然保持浓厚的歌会习俗,农村逢年过节、办喜事、进新房、庆生祝寿,老百姓都喜欢请歌师来唱歌庆贺。目前利用歌会习俗打造刘三姐歌谣文化品牌最成功的当属“南宁国际民歌节”,挖掘刘三姐文化内涵,每年推出一位当代“刘三姐”型歌手或者体现“刘三姐”歌唱风格的节目,与东盟国际博览会相得益彰,既推助产品项目的商务洽谈,又扩大了刘三姐文化的影响力。柳州三月三的全国山歌邀请赛,宜州秋季的刘三姐文化旅游节都凸显刘三姐歌谣文化主题,但需要进一步提炼、生发、完善。如柳州全国山歌邀请赛,虽然冠之以“全国”,但代表性不足。由于各地民歌风格不一,难以形成与柳州山歌对抗的民间期待,加之外地参会歌手多为地方文艺团体选派,真正的各地代表性民间歌师少,演唱几曲家喻户晓的各地民歌,难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地方谣歌,花了大价钱,却是“请来了女婿,气走了儿子”,本地歌师甚为不满,不如来一场真正的全国山歌展演以饕餮观众耳目,不论输赢,重在参与,各种特色曲调、形式、唱法不仅能给柳州山歌注入新的活力,也必将扩大影响。
(四)旅游演艺
阳朔“印象·刘三姐”以山水实景演出来演绎刘三姐文化,不仅再次扩大了刘三姐文化影响,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还引来各地旅游演艺竞相模仿的热潮,催生新的文化旅游产业。桂中刘三姐文化开发当然不可能亦步亦趋简单复制,舞台背景不一样,节目形式内容就必须调整。歌圩旅游,竟唱体验,或者融入彩调元素打造一些舞台轻喜剧等。如把忻城土司历史与文化、一大批珍贵的文物及流传民间的土司故事传说,再融入刘三姐的传说,忻城的壮锦织造、特色悲歌等元素,创作一部大型的壮族土司影视剧,同时创作一些生活轻喜剧在土司衙署定时实景演出。或者借鉴杭州“宋河千古情”的演出模式,在土司衙署旁原有的土司练兵场基础上演绎岭南土司文化的精髓,打造忻城土司文化品牌,提升来宾旅游的人气和影响力。
(五)其他
结合桂中地方特色,开发相应的民俗街区及民族村落,生产经营具有刘三姐文化元素的工艺品,融入忻城的壮锦文化、柳城云片糕制作、民族服饰、旅游纪念品、民族食品、特色餐饮,销售地方特产、茶叶、蚕丝制品等,把刘三姐歌谣文化注入桂中民俗旅游的衣食住行游玩细节中。
综上所述,充分整合利用桂中民俗文化资源,凸显刘三姐歌谣主题文化,积极推动桂中文化繁荣发展,以文化软实力提升经济硬实力,从更高层面上推进桂中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有效推进柳来河一体化发展重要一极。
[参考文献]
[1]广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思路[EB/OL].http://www.gxta.gov.cn/home/detail/3973.
[2]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liuzhou.gov.cn/xxgk/jcxxgk/ghjh/ gmjjhshfzjh/201409/t20140911_702124.html.
[3]郭兴.基于旅游开发的刘三姐山歌品牌与“风情柳州”的构建[J].创新,2009(8):71-72.
[4]梁昭,民歌传唱与文化书写——跨族群表述中的“刘三姐”事像[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7:2-4.
[5]潘琦.关于建设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研究,2001(4):53.
[6]郭兴.基于旅游开发的县域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策略——以柳城县文化经济发展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1(5):56.
(责任编辑:雷凯)
The Integration of FolkCustom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u Sanjie Culture in the Middle of Guangxi in the Perspective of Liu,Lai,and He Integration
GUO Xing
(Chinese Department,Gu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Laibin,Guangxi,546199 China)
Abstract:The three cities Liuzhou,Laibin and Hechi with rich resources of folk culture in GuangXi,are also the richest areas of Liu Sanjie ballad cultur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lanning implemention of Liu,Lai and He provides a new platform to Guangxi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tourism distribution center of Liuzhou,developing four destinations of Sanjiang,Rongshui,Jinxiu and Yizhou. integrating folk custom resources of Zhuang,Dong and Miao nation and deepening and developing Liu Sanjie culture will promote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Liu,Lai and He .
Key words:Liu,Lai and He integration;folk custom in the middle of Guangxi;Liu Sanjie culture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126(2016)01-0083-04
[收稿日期]2015-12-15
[基金项目]2014广西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来柳河一体化视野下桂中民族文化资源整合与桂中民俗风情旅游开发研究”(YB2014570);“广西桂中民俗旅游与刘三姐文化资源开发研究”(LX2104490);2015广西高校科研“金秀瑶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民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KY2015LX596);2015广西职业教育教改项目“基于桂中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广西官话山歌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桂教职成[2015]22号)。
[作者简介]郭兴(1966—),男,广西鹿寨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