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考级的“牺牲者”——由“业余学琴何必太专业”说开去

2016-03-18张景易

歌海 2016年1期
关键词:钢琴教学

●张景易



钢琴考级的“牺牲者”——由“业余学琴何必太专业”说开去

●张景易

[摘要]钢琴考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如今已经是社会音乐教育中非常普及的现象,随之也产生了许多问题。钢琴考级背景下的“牺牲者”是谁?如何面对钢琴考级?这些都成为现今国内社会音乐教育普遍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钢琴考级;业余学琴;钢琴教学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老师的一篇文章《业余学琴何必太专业》①周海宏:《业余学琴何必太专业》,2012年6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第15版。给了笔者灵感。周海宏老师主要从事音乐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他的论文主要从音乐教育和音乐心理学等角度,针对如何准备学琴、如何选择老师、如何面对学琴中出现的问题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或相对客观的建议。这些论文令笔者联想到,目前与学琴最紧密联系的现象——钢琴考级。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钢琴考级”,1991年—2014年有关文章有1980篇,主要有几类:讲解如何演奏钢琴考级中的曲目、从各种角度分析钢琴考级的利与弊、比较中外钢琴考级的异同、对国内钢琴考级历程的回顾与总结等。

笔者已有12年的业余钢琴教学经验,学琴、考级、考学、教学也都经历过一遍,面对从知网搜索到的文章材料,笔者想到的就是——谁是钢琴考级的“牺牲者”?同时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业余学琴到底要不要专业?笔者也谈谈自己对学琴、考级的一些看法。

一、钢琴考级是什么?

(一)最初的钢琴考级

钢琴考级最初出现的时间大概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学琴热潮起自20世纪80年代末,其中以钢琴最为突出。”②刘小龙:《中国钢琴艺术发展60年(九)—学琴热潮中的钢琴考级》,载《钢琴艺术》2010年第1期,第26页。

“若问考级是怎么来的,就要从教育部的一个文件说起。1983年,教育部给各个高等院校发出了‘高校的大门要向社会打开’这样一个文件。大概内容是希望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提高社会整体文化水平。在学习了这个文件后,当时的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郑石生老师就和我们几位老师商量是否也应当为社会做些什么。最后,我们与学校签订了合同,决定利用周末时间开设小提琴指导班,也算是为文化事业尽些微薄之力。”③赵诞青:《考级20年该往何处去(上)》,载《小演奏家》2007年第7期,第12页。

“1985年,上海音乐学院为了响应国家要求音乐院校对社会开放的号召,由管弦系利用周日休息时间首次面向社会招生开办了‘小提琴指导班’和‘钢琴指导班’。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钢琴指导班’的教师们效仿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设在香港的钢琴考级模式,于1987年在‘指导班’内举行钢琴考级活动。此项活动拟定每年举办一次,参与对象仅限指导班内自愿报名参加的学生。”④张力元:《中国社会音乐考级20余年发展之路(上),载《乐器》2010年第7期,第32页。

钢琴考级最初的目的是让非音乐专业的人接受专业教育,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来丰富和提高社会整体化的文化素质,同时规范社会上钢琴教师的教学。由此可见,最初的钢琴考级的标准就是专业和规范,这也是广大社会群众所反映出来的需求情况。

截至2010年开展社会考级的机构有48家,目前在国内有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机构举办的考级,还有类似广州钢琴学会等地方性质的考级。

最重要的是,钢琴考级的评委都是国内顶级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确保了考级的权威性。

(二)教师心中的钢琴考级

最初的钢琴考级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规范教师的教学,从这个角度看,手型、坐姿、触键等这些基本要求,应该是被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弹奏,还需要注意如何教。

随着“钢琴考级”热的出现,教师心中的考级,已经不单纯是“教”的过程了,而变成只追求通过率,随便拔高学生进度,一套考级曲目弹很多年等现象普遍存在。钢琴考级在教师心中逐渐变得商业化、利益化。值得反省的是,这也是社会上普遍的现象,有些盲目的跟从,明知故犯的感觉。

在笔者看来,钢琴考级并不能说明个人的钢琴演奏水平和钢琴教学水平。不能否认钢琴考级具有促进教学的效果,但是更理想的状态是通过钢琴考级能集中的学习如何演奏、如何欣赏。钢琴考级中的曲目多是经典工作,通过学习这些经典作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今后对同类型、同风格的作品可以有正确的、恰当的演奏,同时可以欣赏、区分不同作品的类型和风格。

(三)学生和家长心中的钢琴考级

钢琴自“普及”以来,家长们为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纷纷让孩子开始学习钢琴,钢琴考级就成为了家长之间竞争的资本,希望通过钢琴考级获得更多的实惠,比如考学加分。学生和家长把钢琴考级看作是学习钢琴的评判标准。

(四)社会环境中的钢琴考级

钢琴考级出现的年代,是中国刚刚迈向改革开放的时期,人们渴望实实在在的学习,学生非常珍惜这种可以进入专业院校学习的机会,因为钢琴在特殊年代,不是所有人都能学,在20世纪80年代,能够学习钢琴的,也主要是上海、广州这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人都可以开始学习钢琴、开始钢琴考级,这种火热现象的最终结果就是便宜了各种音乐机构,使得钢琴考级越来越商业化。

二、钢琴考级的“牺牲者”

(一)教师作为钢琴考级的“牺牲者”

钢琴考级已经成为每一位钢琴教师教学任务中重要的一部分。首先,不能否认钢琴考级带来的益处。一般的钢琴考级教材,把考试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基本练习、练习曲、复调作品、奏鸣曲、乐曲。教师就可以按照这几个部分进行教学,其实这些也是正规学院派的教学内容。在具体作品选择上,考级的教材基本上都是经典之作,将不同程度的作品集中在一本书中,方便了教师的选择。其次,钢琴考级在教学中带来的局限性。因为内容量的限制,并不能很全面地把所有经典作品收录在考级教材中,所以如果单纯只演奏考级教材中的作品,可能会让学生“营养不良”,所以必须有选择性地加一些辅助教材,比如突出练习曲的训练。钢琴考级的每个级别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作品的难易程度,其中篇幅、速度、力度等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是这些级别之间的关系是阶梯式,并非斜坡式,也就是每个级别之间没有过渡,就需要专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把握。

现在社会中各式各样的培训中心打着考级的旗帜招生,对教师要求手中的学生每年必须有一定的比例参加考级,并通过考级率来提升自己的“信誉”,教师身不由己,磨练出强韧的应试能力,笔者在琴行兼职的时候,就经常受到这样的压力影响,甚至一度成为“考级专家”。但其实这样的盲目考级,非常影响教师本有的教学进度,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度。

(二)学生作为钢琴考级的“牺牲者”

在20世纪70年代,没有赶上“第一趟车”钢琴考级的人已为人父母,他们把曾经的“遗憾”寄托在子女身上,这一代琴童,和笔者年龄相仿,可以称为80年代的琴童。在这个时期,能让孩子学琴的家庭其实并不多,能买得起钢琴的家庭更少,于是出现一大批学习电子琴的琴童。钢琴考级也处于初期阶段,从曲目的难度到考试的形式都相对单纯,但是考试标准很高,以中央音乐学院考级为例,为了避免学生随便的跳级,要求考生在准备应考的级别外,加考前一个级别的整套曲目,也就是两个级别同时考。

1996年以后,中央音乐学院业余考级率先进行考级改革,为了避免“十年如一日”的练同一套曲目,决定在每年的年初确定当年的考试曲目,同时在曲目的难度上进行了调整,有一些曲目被降级,并增加了大量的经典作品。这个时期无疑是给学生的考级加大了难度,

从2002年—2007年是笔者辅导考级学生的高峰期,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同一个学生,每到5月份就出现,要求考某个级别,通过4个月的学习,尤其是暑假长时间的练习、加课,终于勉强通过,然后就各种原因停课,来年5月份又出现,直到这种突击式的学习承担不了考级的标准,就停止学琴。反过来问问这个学生,他可能除了考级的几首曲子,什么都不会,考过了8级,结果却一首曲子都不会弹。再问他们喜欢钢琴吗?无一喜欢。让我想到周海宏老师的文章《学琴岂能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①周海宏:《学琴岂能“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2012年7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第15版。。

三、钢琴考级如何面对?

(一)业余学琴与钢琴考级的关系

什么是业余学琴?广义解释,就是在非专业学校学习,都叫业余学琴。什么是钢琴考级?钢琴考级的全称叫做钢琴业余考级。

业余学琴不业余。学琴过程中,一般家长会到培训中心或者琴行选择老师进行学习,在这些地方进行教学的老师往往是音乐学院在校学生或毕业生;一部分家长会在音乐学院里找在职教师进行学习;极少数人会找音乐学院的教授进行学习。不论哪种,大部分教师都是从专业学校学习毕业,经过系统的音乐学习,具有一定的演奏和教学能力,这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模仿自己的老师,从手型、演奏方法、作品处理等,都是按照“学院派”式的标准,业余也就不业余了。

钢琴考级不业余。首先,考级的评委大多是音乐学院的老师,以专业的眼光进行评判的考试,能“业余”吗?其次,在编撰考级教材的时候,作品也是这些音乐学院的老师进行筛选的,这样就造成一种现象,当一个学生还是业余学生的时候,考级弹过的曲子,进入专业音乐学院之后,还可能会弹到,所以说针对作品而言,很难判断它是不是“业余”作品。各个环节都由专业人士把关,怎么“业余”?

现在的现象就是,一群很专业的“业余”学生考着非常专业的“业余”考级。

(二)业余钢琴学习要不要专业

问题回到了原点,业余钢琴学习要不要专业?周海宏老师的文章《业余学琴何必太专业》中提到,因为业余钢琴显得太专业化,影响到了学琴孩子的兴趣。但实际情况是,家长在选择老师的时候,就以“专业”二字来衡量教师,认为学琴就要规范。周老师认为业余学琴何必太专业,孩子的兴趣和乐趣是最重要。案例是这样的,周老师曾经教过一个有国外背景学琴经历的学生,因短暂回国需要保持学琴状态,就到了周老师门下,按照周老师的传统教学,严重影响了这个学生的学琴兴趣。

这是典型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实例。从培养艺术修养、陶冶情操的感性角度来说,太过专业的学习,确实会影响兴趣和乐趣,因为一定程度的专业就意味着规范化、机械化。这种角度的理想化结果是,学生能熟练演奏一些作品,能充分理解作品的含义,并且能主动的去欣赏作品,通过音乐达到心灵的满足。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国内的教育模式、教育标准、教育习惯,迫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规矩、必须有效率、必须出成绩、必须有进度,这些都是与感性教育背道而驰的。

在学琴的过程中,没有技术的支撑如何能完整地演奏作品、如何能表演作品的内涵,学琴儿童的个体性特征不同,标准也不会相同,所以大多数钢琴教学都是一对一的教学。业余学琴需要专业,也需要感性教育。至于谁的比重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停的调节。

四、结语

目前而言,钢琴考级就是业余学琴中的一部分,大多数人还是在用专业的眼光去看它们,如果想改变这种眼光,需要大的文化背景的转变,这不符合实际情况。但是这种现象可以弱化,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注意感性教育的投入,做到通过学习钢琴爱上音乐。

不一定年年都考级,要量力而行;不需要赶进度,要注意基础的扎实;不应该盲目的追求专业,要发自内心的喜爱才好。

参考资料:

[1]周海宏.业余学琴何必太专业[N].新华每日电讯,2012-06-15(015).

[2]周海宏.学琴岂能“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N].新华每日电讯,2012-07-16(015).

[3]刘小龙.中国钢琴艺术发展60年(九)-学琴热潮中的钢琴考级[J].钢琴艺术,2010,(1).

[4]赵诞青.考级20年该往何处去(上)[J].小演奏家,2007,(7).

[5]张力元.中国社会音乐考级20余年发展之路(上)[J].乐器,2010,(7).

[6]塔拉.考级利弊观[N].盛原译,音乐周报,2001-08-31 (006).

[7]肖承兰.业余钢琴考级刍议[J].人民音乐,1997,(7).

[8]潘一飞.漫谈钢琴考级[J].钢琴艺术,1997,(6).

[9]王立新.现行钢琴考级的评分定级办法应当改革[J].钢琴艺术,1997,(4).

[10]孙景云.对钢琴(业余)考级考生现状的思考[J].钢琴艺术,2003,(6).

[11]沈路涛.艺术考级沾染铜臭味[N].中国消费者报,2002-06-12.

作者简介:张景易,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钢琴教学
高校钢琴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探索
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大学钢琴教学中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钢琴教学中手指能力的培养分析
因材施教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