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的语音演变

2016-03-18曹婧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中文系山西临汾041000

高教学刊 2016年12期

曹婧(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中文系,山西临汾041000)



“行”的语音演变

曹婧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中文系,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行”这一多音多义词,现行字词典的读音并不一致,文章通过古代韵书中的反切与今音的对照,以及字词典中的不同义项来探讨“行”的语音演变及其音义对应关系。

关键词:行;反切;语音演变;音义对应关系

Abstract: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multi-syllabic polysemous words-"Line"in the current dictionaries is not consistent,the paper through the Fanqie of the ancient rhyme books,and the different meanings in the dictionaries to explore the phonetic evolution of the"line",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nd and meaning.

Keywords:line;fanqie;phonetic evolution;correspondence between sound and meaning

“行”究竟有几个读音?现行字词典的处理并不一致。《汉语规范大字典》(普及本,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年)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6年)中[xaη35]、[xaη51]、[xeη35]、[ɕiη35]四个读音;《古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中有[xaη35]、[xaη51]、[ɕiη35]、[ɕiη51]四个读音;《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98年版,商务印书馆)中有[ɕiη35]、[xaη35]、[ɕiη51]三个读音;《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中有[xaη 35]、[xaη51]、[ɕiη35]、[ɕiη51](旧读[ɕiη51])四个读音,等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各家注音共有五个,只有[xaη35]、[ɕiη35]这两个最常用的音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而对于[xaη51]、[xeη35]、[ɕiη51]这三个音还有出入。我个人则比较认同《汉语规范大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音,因为这四个音从古至今基本上没发生什么变化。但这两部字、词典对[ɕiη51]这个音处理的不够妥当,虽然在现代汉语中这一读音已经不再使用了,还是有必要再做一个简要的说明,因为这个音和其它四个音一样在古代韵书的反切中就有。

一、古代韵书中“行”的反切及其今音对照

《说文解字》:“行,户庚切(今音[ɕiη35])。”

《经典释文》:“行,遐孟反、下孟反(今音[ɕiη51]);户刚反、户康反、户郎反、胡郎反、胡刚反(今音[xaη35]);户庚反(今音[ɕiη35]);音衡(今音[xeη35])。”

《唐韵正》:“行,户庚切、户郎切(今音[xaη35]);胡孟切(今音[ɕiη35])。”

《广韵》:“行,胡郎切(今音[xaη35]);户庚切(今音[ɕiη35]);下浪切(今音[xaη51]);胡孟切(今音[ɕiη51])。”

《宋本玉篇》:“行,下庚切(今音[ɕiη35]);胡冈切(今音[xaη35]);胡孟切(今音[ɕiη51]);乎浪切(今音[xaη51])。”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行,胡刚切(今音[xaη35]);何庚切(今音[ɕiη35]);下浪切(今音[xaη51]);胡孟切(今音[ɕiη51])。”

《集韵》:“行,寒刚切(今音[xaη35]);何庚切(今音[ɕiη35]);乎监切(今音[ɕian35]);户切、下浪切(今音[xaη51]);下孟切(今音[ɕiη51])。”

《类篇》:“行,户庚切(今音[ɕiη35]);寒刚切(今音[xaη35]);乎监切(今音[ɕian35]);下浪切、下朗切(今音[xaη51]);下孟切(今音[ɕiη51])。”

《群经音辨》:“行,戸庚切(今音[ɕiη35]);胡刚切(今音[xaη35]);下孟切(今音[ɕiη51]);戸浪切(今音[xaη51])。”

《五音集韵》:“行,胡郎切(今音[xaη35]);户庚切(今音[ɕiη35]);胡谗切(今音[ɕian35]);胡朗切、下浪切(今音[xaη51]);下更切(今音[ɕiη51])。”

《古今韵会举要》:“行,寒刚切(今音[xaη35]);何庚切(今音[ɕiη35]);下耿切、下孟切(今音[ɕiη51]);合浪切(今音[xaη51])。”

《洪武正韵》:“行,胡刚切(今音[xaη35]);何庚切(今音[ɕiη35]);下耿切、胡孟切(今音[ɕiη51]);下浪切(今音[xaη51])。”

《御订音韵阐微》:“行,何昂切(今音[xaη35]);何彭切(今音[ɕiη35]);核浪切(今音[xaη51]);核孟切(今音[ɕiη51])。”

《辞源》:“行,何彭切(今音[xeη35]);核孟切(今音[ɕiη51]);何昂切(今音xaη35]);核浪切(今音[xaη51])。”

《王力古汉语字典》:“行,胡郎切(今音[xaη35]);户庚切(今音[ɕiη35]);下更切(今音[ɕiη51]);下浪切(今音[xaη51])。”

二、“行”的语音演变

通过上述韵书中的反切,我们可以看出,反切上字均为匣母字;反切下字中庚、孟、彭、更四字属庚韵开口二等(以平该上去),冈、浪、刚、康、郎、朗、昂七字属于唐韵开口一等(以平该上去),耿字属耕韵开口二等(以平该上去),监、谗二字属衔韵开口二等(以平该上去)。根据李荣《音韵存稿》中的“匣母今洪音读h,今细音x”,“庚(开二)韵见系今读eng韵或ing韵”,“唐(开一)韵今读ang韵”,“耕(开二)韵见系今读eng韵或ing韵”,“衔(开二)韵见系今读ian韵”以及声调演变的规律中古平声全浊声母字变为普通话的阳平,古上声全浊声母字读为普通话的去声,将各大韵书中的反切折合成如括号中的今音。在上述韵书的反切中有三个比较特殊,《集韵》中的乎监切,《类篇》中的乎监切,《五音集韵》中的胡谗切,这三个反切折合成今音都是[ɕian35],与现代汉语中的读音略有差异,但是这三个反切后都注明“又作衔”的字样,并且从他的解释“说文曰马勒口中从行金,勒马也”可以看出这个字应该是“衔”的异体字。其它反切折合成的今音与现代汉语中的读音相同,只是在不同的韵书中所选用的反切上下字不同而已。

有关“行”的读音,仔细比较上述各韵书的反切,我们不难发现,[xaη35]、[xaη51]、[ɕiη35]、[ɕiη51]这四个读音从《经典释文》一直延续到《王力古汉语字典》,但是[ɕiη51]这个读音在现代的一些词典字典中已经没有了,只是在有个别字典中标明旧读的字样,在上述韵书读[ɕiη51]音的,现在均读阳平。[xaη35]这个音在上述韵书中出现的并不多,在现代汉语中也是一个不常见的音,只有在“道行”这一词组中读此音,并且还经常被误读为[xaη35]。这五个读音发展演变到现在不管常见与否,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它们至少从《经典释文》开始就都属正读了。显然“行”的读音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只是将[ɕiη51]这个音合并到[ɕiη35]中。

三、“行”的音义对应关系

“行”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根据甲骨“行”字的形体所示,是道路的意思,这也是“行”的本义,其读音折合成今音为[xaη35],由此引申出行列、队伍,行业等义。在小篆中,“行”演变为会意字,其义为“人之步趋”,其音折合成今音为[ɕiη35],在此义的基础上又引申出运行、流行、出游等义。“行”读[ɕiη51]时,其义为言行、景迹、览察巡行等义。以上三种读音的义项相对比较复杂,而“行”的另外两个读音[xaη51]和[xeη35],它们的意义都比较单一。[xaη51]这个读音多指刚强义,只在《论语》中出现过,《论语·先进》:“子路,行行如也。”《集韵》对“行行”的释义:“行行,刚强的样子”。而后者仅在“道行”这一词组中读此音,属口语用语,其意多指僧道修行的功夫,常用来比喻本领、技能、能力等,属于个人硬实力。

上述的音义对应关系所列的都是比较常见的义项,在《新华字典》中[xaη35]这个读音还有一个表示这里、那里的义项,是表处所的代词。但这个义项在普通话中并不常见,多出现于方言口语中。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小贱人不来我行回话”,这句话中的“行”就是一个表示处所的代词,可理解为“这里”,但是《西厢记》中的方言是大都话,读音与普通话接近,而在晋语五台片中山西省的定襄(陈茂山,1985)、忻州(温端政,1985),陕西省的米脂、神木、靖边、绥德等县市;并州片中山西省的太原、清徐、太谷、榆次、寿阳、祁县、平遥、介休、灵石(赵秉璇,1992);隰兴片中的隰县、兴县;大包片中陕西省的榆林、横山等县市中也都有像《西厢记》中的这种用法。温端政(1985)在分析忻州方言时,他认为在类似于《西厢记》这种语境中出现的“行”,是作为后置词出现的,主要用在人称代词或指物指人的名词后,相当于“家”或“这里、那里”。“家”只用于一定的语境中,是由“这里、那里”引申而来。这种用法在宋元明时期的白话文献中就已出现,主要用于元代。

四、结束语

“行”这一多音多义字,虽然在韵书中所属声部和韵部都略有不同,但是根据李荣《音韵存稿》中语音演变的规律折合成今音后它的读音和意义都相对稳定,只是有些音义相对比较常见,而有些音义只出现在特殊语境中。总体来说,“行”的语音演变体现了语音系统“静”中有“动”这一规律。

参考文献

[1]李荣.音韵存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温端政.忻州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127-128.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国书店,2011.

[4]陈彭年,等.宋本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5]赵秉璇.灵石方言中的后置词“行”[J].语言研究,1992(2):132.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2-0248-02

作者简介:曹婧(1987-),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音韵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