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唐至清宗教木构建筑梁架结构演化及图解(上)
2016-03-18李会智
□李会智
山西唐至清宗教木构建筑梁架结构演化及图解(上)
□李会智
摘要:选择山西唐至清有文字可考且原真性强的代表性宗教木结构建筑,类比分析其梁架结构的时代性和区域性特征,总结梁架几何图形的组合形制和区域性结构手法以及历代营造技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规律。
关键词:梁架几何图形结构形制及手法时代特征区域性特点
山西地处太行山西侧,黄河中游,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夏商以来,华夏民族与北方各少数民族长期共存,相互碰撞、交融中创造了多元性和独特性的区域性文化。山西不可移动文物星罗棋布,遍布全省各地,尤其是木结构建筑遗物从唐建中三年(782年)到民国年间的一千余年间均有实物遗存。营造技艺分为从唐代的成熟到五代的创新转型及宋、辽的完善发展,从宋、辽的继承完善过渡到金、元的继承和多样化探索,最后达到明、清两代的构架简练富于装饰的规范定型四个发展阶段。随着营造技艺的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等腰三角形与等腰梯形、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直角三角形与矩形三种几何形状的梁架组合形制,以及梁栿驼峰式、梁栿蜀柱式、梁栿蜀柱插梁式的三种梁架结构手法。梁架结构的组合形制,反映着山西木结构建筑的时代演化特征;梁架结构手法,不但反映了时代特征,同时也反映着建筑结构的区域性特点。
一、技艺成熟的唐代建筑(618—907年)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国家安定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科学技术的突破,促进了唐代国势的强盛。唐代GDP在西汉平帝时期总量268.2亿美元,人均GDP 为450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6.2%基础上平稳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唐朝的繁荣发展,催生了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完整而成熟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其建筑成就集中体现在宫廷建筑和宗教建筑中。我国遗存唐代木结构建筑3座,均在山西,即五台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殿,运城芮城县广仁王庙龙王殿。通过这三座遗构的分析,证明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至唐中期已经非常成熟。其建筑风格特征是:柱网对称,侧角及生起自然,铺作功能科学,用材硕大,柱额梁架结构严谨,举折和缓,出檐深远,气势浑厚,角梁斜置,形成了科学严谨的屋架、铺作、屋身三个结构层。其梁架结构特征是:脊部施叉手捧戗,托脚与栿头相接闭合,构成梯形状态,形成了等腰三角形与等腰梯形相结合的梁架结构形制(图一)。其梁栿结构手法是:梁栿之间施驼峰或方木及斗栱隔架,形成了梁栿式的结构手法。唐代木结构建筑的梁架结构特征和梁栿结构手法,可诠释为等腰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驼峰式”结构手法。
图一 等腰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组合的几何图形
1.五台南禅寺大殿(782年)
——现存时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图二)
图二 南禅寺大殿横断面
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等腰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驼峰式”结构手法的实例。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为唐中期遗构,距今1234年。柴泽俊先生《南禅寺大殿修缮工程技术报告》确认:“南禅寺大殿唐建以来,两次较大的修缮〔宋元祐元年(1086年)一次;现在一次〕”,“这是唐建中三年重建以后一次较大的修缮,经与实物核对,除很少一些小型构件是宋或宋以后添配者外,大都还是唐代原物。”“平梁之上瓜柱不是唐制,勘察和拆除过程中,发现平梁中线上的驼峰、瓜柱、座斗的规格与唐相异,木质也不相同,盖为宋人修葺时添配。两侧叉手直承捧节令栱和脊槫(不用瓜柱),上端两首相交,榫卯严实,当是原物。此制与我国唐建实物——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和唐建资料(如日本奈良法隆寺回廊等)均相符合。此次修缮,应予复原。”[2]1974年修缮前平梁上遗存有蜀柱,修缮后去掉蜀柱恢复叉手。
大殿前设月台,殿身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呈方形,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平梁之上设叉手捧戗捧节令栱承通替、脊槫,平梁头结点与平槫捧节令栱相接不出头,托脚上端斜撑栱子外侧形成梯形构架,为等腰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四椽栿两端交泥道慢栱向外延伸制成二跳华栱,上设缴背,缴背两端交正心素枋外延出耍头,平梁与四椽栿缴背之间施驼峰置栌斗隔承,为“梁栿驼峰式”结构手法。
2.广仁王庙龙王殿(831年)
酒冠五先生1959年在《文物》发表的《山西中条山南五龙庙》记载:“庙内广仁王龙泉祀碑载:‘傍建祠□,亦既增饰,意者,祠因于泉,泉主于神,能御旱灾,适合典礼……,元和戊子岁月在高聚十□日书’。重建广仁王庙碑上说:‘县城北七里许,有古魏城,城西北隅有一泉,其实如线,派分四流,浇溉百里,活芮之民,斯水之功也。……始名为龙泉。己制小屋,图其形,写龙之貌,为乡人祈祷之所。……神屋破漏,墙壁秃毁,图形剥落,……洎自太和五年,划除旧舍,建立新宇,炎炎赫赫,……太和六年岁在壬子七月立秋日,芮城县令赐勅鱼袋郑泽记。’说明早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以前,就有了龙泉祠。太和五年(831年),又经重建。两通碑文里的‘民’都缺笔,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正殿建筑桔构,虽经后代屡次整修,但仍保存了唐代的风格。”文章附有照片三张,因黑白片加之不太清晰,平梁以上结构和构件辨认不清。2013年的屋面修缮,没有留下任何有关木构架和构件时代资料信息和结论。
金樽奖的10年,也是《葡萄酒》杂志创刊的10年。10年间,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在蜕变成长中。作为这一历史的见证者,从2009年华丽启程,葡萄酒业界的“奥斯卡”——金樽奖走过十年芳华。
龙王殿,距今1185年,较南禅寺大殿晚49年。虽后代屡有修缮,但梁架结构及铺作,仍为唐晚期遗构,面宽五间、进深三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梁架结构与五台南禅寺正殿相较,差异有三:其一不设缴背,衬头枋直抵檐槫,托脚下端隔正心令栱,斜抵衬头枋尾,叉手脚半宽插入平梁;其二是铺作无令栱和耍头;其三是老角梁檐外平直式(疑是后代所为)。
(3)佛光寺东大殿(857年)
——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唐代晚期遗构(图三)
图三 佛光寺东大殿横断面(乔云飞、卢宝琴提供)
重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为唐代晚期遗构,距今1159年。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建筑规模最大,结构最原真、最完整的唐代晚期遗构。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平面金箱斗底槽,梁架结构属宋《营造法式》中“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殿堂式建筑。梁架以平暗(即天花板)分隔为“明栿”与“草栿”。草栿四椽栿与乳栿间设方木隔承,四椽栿与平梁间设方形驼峰隔承,托脚斜撑平梁头,平梁上设叉手斜撑脊部捧节令栱。梁架的结构形制和结构手法与唐中期南禅寺相同。
二、创新转型的五代建筑及完善发展的宋、辽建筑
五代十国在继承唐代梁栿、托脚等腰梯形结构的几何形制基础上,突破性地使用脊部蜀柱,创新了脊部直角三角形几何形制,实现了划时代梁架结构的转型。首创了平梁之上设驼峰立蜀柱承襻间斗栱及脊槫,叉手仍保持唐代结点,捧戗捧节令栱两侧,创新了脊部直角三角形几何构图;梁栿间结构手法在继续使用唐代“梁栿驼峰式”基础上,创新了梁栿间设驼峰置铺作的“梁栿驼峰铺作式”和梁栿间设蜀柱顶承的“梁栿蜀柱式”结构手法;梁栿与托脚结构形制在沿用唐代托脚斜撑平梁头的梯形几何图形基础上,创新了平梁交襻间出头之结构。角梁继承唐代斜置式结构。五代梁架结构可诠释为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驼峰式”、“梁栿驼峰铺作式”和“梁栿蜀柱式”结构手法。宋代在继承五代结构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革新,初期叉手仍保持五代结点特征,中期出现双叉手;平梁交襻间出头和不出头两种形制同时使用,出现了不设托脚和剳牵插于内柱、蜀柱的结构方式,梁栿结构几何图形由唐、五代等腰梯形套矩形的组合向矩形几何图形发展,进一步完善了梁栿结构的稳定性,形成了简洁的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和“梁栿驼峰式”、“梁栿蜀柱式”及“梁栿插柱式”结构手法,开创了角梁平直式结构。辽代综合五代和宋代结构形制,开创托脚斜撑平槫之结构,使之更加纯熟,同时首创梁栿间完整的杪跳式铺作隔承结构,角梁仍保持唐、五代斜置式结构。这些结构形制和手法在宋《营造法式》中均有所体现。
1.乱世创新的五代建筑(907-979年)
五代是唐代藩镇割据、分裂和混战局面的继续和扩大的历史时期。唐朝灭亡后,在黄河流域或中原一带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史称“五代”。除此之外在南方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方的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统称“十国”。与其并存的还有辽和西夏。五代十国时期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军阀当权,上有暴君,下有酷吏,赋役沉重,掠杀连年,激烈的混战造成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缓慢、顿化甚至停滞。战争和政权争霸带造成了社会灾难,也驱使更多人口流入僧侣阶层,与之相适应的民间佛教建筑活动亦相当活跃[3],客观上推动了民间营造技术的自由创新,促进了中国木构建筑结构技术划时代的转型。
我国遗存五代十国木结构建筑5座,山西遗存4座,分别是天台庵大殿、龙门寺西配殿、大云院弥陀殿和镇国寺万佛殿。这四座木结构建筑,均有时代记载,营造时间的跨度为长兴四年(933年)至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30年间。其中三座遗存在长治平顺县,反映了山西五代木结构建筑的共性特征和长治地区个性特点;一座遗存在晋中平遥县,反映了唐代向宋代营造技术演进的基本定型和山西中部区域的手法特征,折射出对辽代建筑技术的影响。五代遗构主要创新点是:平梁上设蜀柱,形成更加稳固的直角三角形几何结构,首创柱头普拍枋之构,形成更加稳定的柱头圈梁;平梁交襻间栱出头,提高了平梁结构的稳固性;梁架局部枋系构造和梁栿重叠造,梁栿间设杪跳铺作及驼峰隔承;栌斗设小替木承梁栿斗口跳。梁架结构为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图四),“梁栿驼峰式”、“梁栿驼峰铺作式”和“梁栿蜀柱式”结构手法。
图四 五代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组合的几何图形
(1)后唐平顺天台庵大殿(933年)
——创新驼峰蜀柱结构(图五)
图五 天台庵大殿横断面(山西古建所曹振钫绘)
2004年笔者在《山西现存早期木结构建筑区域特征浅探》中,“认为平顺王曲村天台庵正殿为五代遗构”。2014年11月局部解体时发现脊槫与顺脊串结合部题记:“长兴四年九月二日地驾必(?)匠人曹谢(?)宁(?)远王昉□□四故记制槫士张王”,前檐东南翼角第14个飞椽题记:“大唐天成四年建创,大金壬午年重修,大定元年重修,大明景泰重修,大清康熙九年重修做饭善人……”。从墨迹看脊槫与顺脊串结合部的题记是制作脊槫的匠人所题。飞椽题记是清代修缮时做饭师傅将搜集的有关修建资料写在上面。结合现存遗构可确定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更为准确。不应作为唐代建筑分析之实例。
天台庵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九脊顶。平梁上置驼峰立蜀柱,叉手捧戗捧节令栱两侧,平梁交襻间隐刻栱由托脚斜撑,形成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组合的几何图形。梁栿设蜀柱置栌斗顶承,形成梁栿蜀柱的结构手法[4]。四椽栿交栌斗制成华栱出跳。天台庵大殿的创建,距唐朝结束仅26年,基本上能反映出唐至五代木结构建筑梁架创新发展过程的真实性。2014年11月维修解体拆卸时,发现蜀柱与驼峰、平梁之间没有榫卯痕迹,与五台南禅寺大殿平梁蜀柱结构雷同。天台庵大殿早南禅寺大殿平梁蜀柱153年,期间是否蜀柱与驼峰间不设榫卯有待考究。大殿梁架结构是现存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蜀柱式结构手法最早之实例。
(2)后唐龙门寺西配殿(935年)
——创新栌斗替木及平梁出头(图六)
图六 龙门寺西配殿横断面(山西古建所史国亮绘)
据后汉乾祐三年(950年)石经幢载,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创建,晚于天台庵大殿2年,距唐朝结束28年。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不厦两头造。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四椽栿两头交泥道栱外延制成华栱似斗口跳,梁栿间设驼峰及栌斗隔承,平梁之上设驼峰立蜀柱置栌斗、襻间隐刻栱及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隐刻栱两侧。托脚上端斜承梁头下半部,结点施以锯口式榫卯。阑额不出头,不设普拍枋。与天台庵大殿相比差异有二,一是栌斗设小替木垫承华栱,二是平梁交栌斗出头,锯口式榫卯托脚。若将托脚延伸,仍与平梁形成等腰梯形结构形制。故属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驼峰式结构手法。
(3)后晋大云院弥陀殿(940年)
——创新柱头设普拍枋之先例(图七)
图七 大云院弥陀殿横断面(山西古建所万科绘)
大云院弥陀殿,为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创建之遗构。晚于龙门寺西配殿5年,距唐朝结束33年。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后对乳栿用三柱,梁栿间设驼峰、栌斗隔承,上平槫结点处施襻间隐刻栱及替木扶承;平梁上设驼峰立蜀柱置栌斗、捧节令栱及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捧节令栱两侧,形成直角三角形状;丁栿、乳栿上设缴背;托脚1.5步架,下踏四椽栿、背承下平槫枋、上部补贴方木一条斜撑平梁头,与平梁形成梯形状。角梁及前丁栿斜直式。殿内后槽当心间设金柱两根不施普拍枋,檐柱头周设普拍枋。梁架上施有形态、尺寸各异的驼峰八种。
(4)平遥镇国寺万佛殿(963年)
——开梁栿间杪跳铺作及枋系组合结构之先河(图八)
图八 镇国寺万佛殿横断面(上世纪80年代吴锐绘)
为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建造遗构,距唐朝结束56年。分别晚于大云院弥陀殿23年、龙门寺西配殿28年、天台庵大殿33年。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六椽栿通檐用二柱,设六椽栿两道,下六椽栿置于二跳华栱之上,交正心栱向外延伸与一跳昂身斜切,上六椽栿置于铺作之上。两六椽栿之间设顺栿串,顺栿串上隐刻栱与乳栿尾出跳栱相较形成铺作,与上六椽栿形成枋系结构。各栿之间设驼峰及杪跳铺作隔承,华栱尾与托脚斜切,托脚斜撑栿头,形成等腰梯形几何形状。平梁之上置驼峰立蜀柱设栌斗、捧节令栱及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捧节令栱两侧,形成直角三角形几何形状,为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的梁架结构组合形制,梁栿驼峰铺作式结构手法。
2.发展中革新的宋、辽建筑(960—1127年)
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统一,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政治开明,经济、农业、手工业生产均有很大发展,科学技术创新进步,海外贸易和私商经济繁荣,市场上的商品种类较之前代更加丰富。宋代GDP较西汉增长1/3,总量为265.5亿美元,当时世界总量1167.9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600美元,世界人均GDP为565美元[5]。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高度繁荣的时代。宗教和宫殿组群建筑的布局和建筑形态革新完善,梁架结构继承五代形制,柱网布局出现减柱造,铺作中出现了假昂之雏形直昂造。绍圣四年(1097年)颁布了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确定了官式建筑营造标准。直角三角形与梯形组合的抬梁式结构体系得以规范。辽朝(907-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虽辽国与宋朝政权对峙,但在经济、文化方面与内地交流频繁,受汉族文化影响。借用汉族工匠的技术力量进行营造活动,创造性地继承了晚唐风格和五代结构形制。
宋代木构建筑革新特点:早期遗构继承了五代的平梁上设蜀柱,在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结构的基础上,完善了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按区域划分,晋东南主要以平顺天台庵大殿和大云院弥陀殿为基础,形成了“梁栿蜀柱式”和“梁栿驼峰式”两条技术线路的结构手法,其中“梁栿蜀柱式”为主要发展趋势。中部区域以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为主要技术线路,形成了“梁栿驼峰铺作式”和“梁栿驼峰式”的结构手法。西南部、北部与中部基本一致。创新点:在宋代木结构建筑遗存中,相继出现了四椽栿压乳栿和梁架枋系结构,以及梁栿间只施以驼峰不施铺作、剳牵插蜀柱、脊部双叉手,平直式角梁结构及托脚斜撑槫缝之结构;铺作出现直昂造、昂形耍头、斜面栱的制作手法。辽代建筑在继承唐五代结构的基础上,创新了驼峰与完整的杪跳铺作组合式部件隔承梁栿,托脚斜撑槫更加成熟。
图九 宋早期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的几何图形
图一○ 宋代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几何图形
图一一 辽代首创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几何图形
我国遗存宋代木结构建筑48座、辽代遗构8座,山西遗存宋代34座、辽代遗构3座。宋辽木结构建筑在继承五代梁架结构形制的基础上,出现了多种制作手法,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山西遗存的34座宋辽建筑中,有年代文字可考的18座,跨度为宋开宝四年(971年)至宣和四年(1122年)的151年间,几乎纵贯北宋整个历史。宋崇宁二年(1103年)《营造法式》刊行之前的遗构有17座。宋辽梁架结构特征可归类为,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二种形制(图九至图一一年)。梁栿结构手法可归类为,“梁栿驼峰式”、“梁栿驼峰铺作式”、“梁栿蜀柱式”和“梁栿插柱式”四类。辽代综合五代和宋代结构特征,首创梁栿间施以完整的杪跳式铺作隔承。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