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北魏釉陶研究

2016-03-18逯斌王爱国

文物季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墓群底径大同市

□逯斌王爱国



山西北魏釉陶研究

□逯斌王爱国

摘要:本文通过对山西墓葬和城址出土北魏釉陶材料的整理,归纳总结了山西北魏釉陶的器型组合、胎釉特征、主要器型的发展演变规律以及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同时对其产地和用途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北魏釉陶

低温铅釉陶在我国出现于西汉时期,西汉中期以后快速发展,成为汉代墓葬中非常重要的一类随葬品,西汉武帝时期以黄釉为主,西汉中期以后低温绿釉陶迅速发展,数量超过了低温黄釉陶。东汉政权灭亡之后,一度发达的低温铅釉陶也随之衰落,曹魏西晋时期低温铅釉陶出土较少,且多集中在中原地区的晋墓中。绝大部分出土的釉陶为高10厘米以下的小罐,釉色以酱黄釉为主。十六国时期出土的釉陶数量更少,主要集中在陕西和东北,其他地区则为零星发现,釉色以黄褐釉为主。至北魏时期,尤其是迁都平城之后,中原地区传统的低温铅釉陶生产工艺与鲜卑陶器造型和纹饰结合,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展现出了新的生机,造型以壶和罐为主,釉色以黄褐釉和绿釉为主。现将北魏时期山西地区出土的釉陶详述如下。

从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山西出土北魏时期的釉陶全部集中于大同地区,包括墓葬出土和城址出土两类。其中,出土釉陶的墓葬材料较多,而出土釉陶的城址材料则仅见大同北魏操场城遗址一例。

一、山西出土北魏釉陶的类型学分析

已发表的大同北魏墓葬材料主要集中在大同市东郊和南郊,其中出土釉陶的墓葬有:大同南郊电焊器材厂北魏墓群[1][2]、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3]、大同阳高尉迟定州墓[4]、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群[5]、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6]、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7]、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8]、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9]、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10]、大同齐家坡北魏墓[11]等(表1)。

表1山西出土釉陶的北魏墓葬

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严重盗扰)【此墓陶俑与太和元年(477年)宋绍祖墓陶俑相类】平城期(迁洛前) 长斜坡墓道砖室墓折沿壶2件小壶3件葫芦形壶1件共计6件胎:不详釉:黄褐、黑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此墓东壁胡人形象与太和元年(477年)宋绍祖墓陶俑标本89相类】平城期(迁洛前) 长斜坡墓道砖室墓 敞口罐4件折沿壶3件胎:泥质红陶、泥质灰陶釉:黄褐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墓葬排列较为密集,有的被盗)【M35为太和八年(484年)墓】平城期中期-迁洛前后长斜坡墓道土洞墓26长斜坡墓道砖室墓8盘口罐7件折沿壶3件尊1件胎:均为泥质红陶釉:酱、褐、黄、绿、黑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太和八年(484年)(被盗)平城期(晚期)(484年)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大同齐家坡北魏墓 平城期(晚期) 长斜坡墓道土洞墓 折沿壶2件 胎:不详釉:深褐、黄褐人物俑352件动物俑32件器盖1器座1胎:红褐、黄褐釉:青绿、褐绿、黄褐、酱褐胎:泥质红陶釉:深绿釉

以上墓葬材料出土釉陶的器型以罐和壶为主,其他还有尊、碗、器盖、器座、灶、碓、磨以及人物俑和动物俑。现将主要器型罐和壶详述如下。

釉陶罐:根据口部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直口罐、敞口罐和盘口罐三型(表2)。

A型:直口罐,根据腹部造型可以分为鼓腹直口罐和扁腹直口罐两式。

Ⅰ式:鼓腹直口罐。标本迎宾大道北魏墓群M16:28,泥质红陶,小直口,丰肩,鼓腹,下腹略弧收,小平底。通体施酱褐色釉。通高9.6、口径3.3、腹径11.7、底径4.8厘米。标本迎宾大道北魏墓群M16:34,泥质红陶,小直口,丰肩,鼓腹,下腹弧收,平底。通体施黄褐色釉,通高10.3、口径4.4、腹径12、底径5.2厘米。

Ⅱ式:扁腹直口罐。标本大同南郊电焊器材厂北魏墓群M215:1,矮领,直口,扁鼓腹,平底。红胎,器表及口沿内壁施浅酱色釉。高5.5、口径4.5厘米。标本大同南郊电焊器材厂北魏墓群M23:6,直口,广肩,扁圆鼓腹,平底,壶形钮式盖。红胎,器身施酱黄色釉。高12、口径8厘米。标本迎宾大道北魏墓群M37:4,泥质红陶,小直口,溜肩,扁圆腹,平底。施黄褐釉。通高5.9、口径4.4,腹径8.4,底径4厘米。

B型:敞口罐,皆为平折沿,根据肩、腹部的造型,可分为溜肩斜腹(橄榄形腹)敞口罐和圆肩弧腹敞口罐两式。

Ⅰ式:溜肩斜腹(橄榄形腹)敞口罐。标本迎宾大道北魏墓群M34:4,泥质红陶,敞口,宽平折沿,粗短颈,溜肩,腹部略鼓呈橄榄形,下腹斜收,平底。通体施黄褐色釉,通高16.7、口径9.9、腹径13、底径6厘米。

Ⅱ式:圆肩弧腹敞口罐。标本大同南郊电焊器材厂北魏墓群M124:6,敞口,平折沿,颈部略粗,圆肩,下腹渐弧收,平底。红胎,器表施酱黄色釉。高13.1、口径7.2厘米。

C型:盘口罐,根据腹部的造型,可分为橄榄形腹盘口罐和鼓腹盘口罐两式。

Ⅰ式:橄榄形腹盘口罐。标本迎宾大道北魏墓群M18:13,泥质红陶,浅盘口,粗短颈,溜肩弧腹呈橄榄型,平底。施青釉。通高19、口径9.3、腹径12.6、底径6.4厘米。

Ⅱ式:鼓腹盘口罐。标本大同南郊电焊器材厂北魏墓群M35:5,盘口,粗直颈,溜肩,鼓腹,下腹斜收,平底。胎色灰白,器表及颈内施绿釉。高15.1、口径8.5厘米。标本大同南郊电焊器材厂北魏墓群M23:1,盘口,粗直颈,上腹圆鼓,下腹弧收,平底。红胎,器身及口沿内壁施浅酱色釉。高14.2、口径7厘米。标本迎宾大道北魏墓群M62:5,泥质红陶,盘口,粗短颈,圆肩,鼓腹,下腹略弧收,平底。施黑褐色釉。通高18.5、口径12、腹径18、底径8.6厘米。标本七里村北魏墓群M36:3,泥质红陶,浅盘口,粗短颈,圆肩,鼓腹,下腹略弧收,平底。颈肩交接处堆塑覆莲一周,通体施黄釉。高17.9、口径10.4、底径6.4厘米。标本雁北师院北魏墓群M52:11,泥质红陶,浅盘口,粗短颈,圆肩,鼓腹,下腹斜收,平底。通体施酱色釉,口沿内施釉至颈部。高18.2、口径9.4、腹径14、底径5.3厘米。

表2北魏墓葬出土的釉陶罐

釉陶壶:根据口部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折沿壶、盘口壶和异形壶三型(表3)。

A型:折沿壶,根据肩、腹部造型可以分为溜肩斜腹(橄榄形腹)折沿壶、圆肩斜腹折沿壶、圆肩弧腹折沿壶、丰肩鼓腹折沿壶、广肩鼓腹折沿壶五式。

Ⅰ式:溜肩斜腹(橄榄形腹)折沿壶。标本大同南郊电焊器材厂北魏墓群M227:8,红陶胎,敞口,平折沿,束颈,溜肩,斜腹,腹部略鼓呈橄榄形,平底。器身及口沿内壁施浅酱色釉。高14.3、口径6.4厘米。

Ⅱ式:圆肩斜腹折沿壶。标本大同南郊电焊器材厂北魏墓群M204:2,喇叭口,平折沿微上翘,束颈,圆肩,上腹略鼓,下腹斜收,平底。红胎,器表及口沿至颈部内壁施浅酱色釉,釉色泛绿。高30、口径13.5厘米。标本迎宾大道北魏墓群M34:1,泥质红陶,喇叭形敞口,宽平折沿,细长颈,圆肩斜腹,平底,整体造型瘦高。施褐色釉。通高28、口径12.6、腹径18.7、底径9.8厘米。

Ⅲ式:圆肩弧腹折沿壶。标本大同南郊电焊器材厂北魏墓群M124:1,平折沿,束颈,圆肩,弧腹,平底。红胎,器表施酱釉。高16.8、口径7.2厘米。标本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M7:1,泥质灰陶,宽平折沿,细颈,圆肩,腹部略鼓,下腹弧收,平底。通体施黄褐色釉。通高16、口径7.4、腹径11.4、底径5.4厘米。北魏尉迟定州墓标本1,泥质灰陶,宽平折沿,细颈,圆肩,弧腹,平底。通体施酱褐色釉,壶内施半釉。高16、口径6.6、腹径10.8、底径5厘米。标本迎宾大道北魏墓群M62:2,泥质红陶,喇叭形敞口,宽平折沿,细长颈,圆肩,弧腹,平底。施黄褐色釉。通高20.7、口径10.2、腹径15.6、底径7.1厘米。

Ⅳ式:丰肩鼓腹折沿壶。标本大同南郊电焊器材厂北魏墓群M23:7,喇叭口,细颈,宽平肩,鼓腹,下腹弧收,平底,整体造型较矮胖。红胎,器表施浅酱色釉。高19、口径8.7厘米。标本迎宾大道北魏墓群M74:2,泥质红陶,细长颈,丰肩,鼓腹,小平底。器表施黄褐色釉。残高16、腹径15、底径5.6厘米。标本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M1:4,泥质灰陶,喇叭形敞口,宽平折沿,细长颈,宽折肩,下腹弧收,平底。器身、底部及口沿处施黄褐色釉。高11.2、口径5.6、底径3.8厘米。标本七里村北魏墓群M20: 4,泥质红陶,敞口,宽平折沿,细长颈,丰肩,鼓腹,下腹弧收,小平底。通体施酱黄釉。高9.3、口径4.6、底径3厘米。标本齐家坡北魏墓M1:1,宽平折沿,细长颈,鼓腹,下腹弧收,平底。通体施黄褐色釉,器内颈部以下露胎。高29.5、口径13.7,腹径20、底径8厘米。

表3北魏墓葬出土的釉陶壶

Ⅴ式:广肩鼓腹折沿壶。共同特征为:折沿下撇和小平底。标本大同南郊电焊器材厂北魏墓群M239:4,喇叭口,折沿下撇,细束颈,宽平广肩,鼓腹,小平底。红胎,器表及口沿至颈部内壁施酱色釉。高9.5、口径5.2厘米。标本文瀛路北魏壁画墓M1:30,喇叭口,宽折沿下撇,广肩,鼓腹,小平底。施黄褐色釉。高8、口径4.5、底径2.5厘米。

B型:盘口壶。标本大同南郊电焊器材厂北魏墓群M240:8,盘口外侈,束颈,宽肩,鼓腹,平底,肩下部凸弦纹上饰麦穗纹一周。灰胎,胎质坚硬,施绿釉。高20.5、口径10厘米。

C型:异形壶。壶的腹部由数量不等的扁罐组合而成。

Ⅰ式:塔形壶。标本大同南郊电焊器材厂北魏墓群M26:7,口残,腹部由三个大小不等的扁罐串成塔形,平底。红胎,器身施浅酱色釉。残高9厘米。

Ⅱ式:葫芦形壶。标本文瀛路北魏壁画墓M1: 11,直口,平折沿,腹部由上下两个扁罐组成葫芦形,平底。高3.8、口径2、底径2厘米。

除以上墓葬出土釉陶外,大同操场城北魏宫殿遗址也有釉陶出土[12],具体为小型釉陶壶、罐碎片3片。均为泥质红陶,器表施褐色或黄褐色釉,有细小冰裂纹。

表4北魏釉陶折沿壶的造型演变

二、山西出土北魏釉陶的年代分析

参照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墓葬和陶器的分期[13],本文将山西出土北魏釉陶的年代分为五期:

第一期:迁都平城之前。即公元398年之前。

第二期:平城时代早期。即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迁都平城至太武帝统一黄河流域(439年)前后。

第三期:平城时代中期。即太武帝统一黄河流域(439年)前后至太和元年(477年)前后。

第四期:平城时代晚期。即太和元年(477年)前后至迁都洛阳(496年)前后。

第五期:迁都洛阳之后。即公元496年之后。

根据墓葬出土的釉陶器,同时参照大同沙岭北魏太延元年(435年)壁画墓和大同阳高北魏太安三年(457年)尉迟定州墓这两座纪年墓出土的釉陶器,可以发现山西北魏釉陶器总体变化规律为:瘦高→矮胖。以出土数量多、造型变化明显的釉陶折沿壶为例,Ⅰ式到Ⅴ式的演变规律如下:①肩、腹:溜肩斜腹(橄榄形腹)→圆肩斜腹→圆肩弧腹→丰肩鼓腹→广肩鼓腹。②口沿:平折沿微上翘→平折沿→折沿下撇。③底部:大平底→小平底(见表3)。据此一期到五期釉陶折沿壶的存续演变规律也就很清晰了(见表4)。

除造型演变外,釉陶器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第四期至第五期即迁洛前后,釉陶器出现了小型化。此类小型釉陶器在墓葬中出土数量不少,但质量明显下降,关于这一现象,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于迁洛之后当地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下降造成的[14]。但这一现象在第四期墓葬中就已经出现了。此外,大同操场城北魏宫殿遗址也出土了小型釉陶器的残片,据考证其时代约为北魏平城期晚期,即迁洛前[15]。因此,笔者推测社会风尚和釉陶功能用途的改变可能才是北魏釉陶器小型化的主要原因。迁洛前后墓葬出土小型釉陶器举例如表5。

表5迁洛前后墓葬出土小型釉陶器举例

三、结语

山西大同地区出土北魏釉陶有着明确的鲜卑族文化特色,其造型及演变规律与当地普通陶器的造型和演变规律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其纹饰较为简单,横向弦纹和纵向滑压暗纹以及一些特殊纹饰如方格状、麦穗状复合纹饰与普通陶器几乎相同;在成型工艺上,制作釉陶时外底留下的榫头印痕与普通陶器外底榫头印痕相同。基于以上分析,基本可以确认山西大同地区出土北魏釉陶器与当地普通陶器一样为本地生产[16]。这些釉陶大多出土于墓葬,但也有出土于宫殿遗址的,因此,其功能用途当不仅限于随葬,日常生活用具应是其另一重要用途,更多证据还有待于考古新材料的陆续发表。

本文为山西博物院科研项目《山西北朝陶瓷研究》(项目编号:1301)阶段性研究成果。

————————

[1] [13] [14] [16]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科学出版社,2005年。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92年第8期。

[3]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0期。

[4]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阳高北魏尉迟定州墓发掘简报》,《文物》2011年第12期。

[5]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群》,《文物》2006年第10期。

[6]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文物出版社,2008年。

[7]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11年第12期。

[8]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11年第12期。

[9]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0期。

[10]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文物》1972年第3期。

[11]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市齐家坡北魏墓发掘简报》,《文物季刊》1995年第1期。

[1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山西大学考古系《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第4期。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件残褐釉鸡首壶,由于报告未详述其陶瓷属性和胎体特征,本文暂不讨论这件标本。

[15]王银田《试论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的性质》,《考古》2008年第2期。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博物院)

猜你喜欢

墓群底径大同市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大同市小地老虎发生趋势预报
江苏金坛薛埠井头村土墩墓群D7发掘简报
大同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首季“开门红”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
大同市新荣区:掀起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热潮
大型卷筒绳槽底径测量方法浅析
大同市云州区峰峪湿地菊花节开幕
一种能准确高效检测齿毂槽底径的检具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