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大阳檀道界”摩崖刻石考析

2016-03-18景宏波

文物季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芮城县刻石结字

□景宏波



“汉大阳檀道界”摩崖刻石考析

□景宏波

摘要:本文通过对“汉大阳檀道界”摩崖刻石的考证,从结字、笔法、章法几方面深入分析,探讨该刻石为西汉之物的必然性与充分性,其奇特性、稀缺性,是迄今发现在晋南乃至山西境内极具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重要石刻文物。

关键词:汉代刻石文化研究

“汉大阳檀道界”摩崖刻石高73厘米,宽47厘米,厚28厘米,青石质,上刻“汉大阳檀道界君位至三公”,竖列3行,共计11字。起首“汉”独字成行,点明国号,圈定大致年代;中行“大阳檀道界”为刻石的主体部分,故字体较大;末行“君位至三公”为界石附加之文字。刻石文字古拙朴茂、雄强恣肆、天真烂熳、古趣盎然,书体呈现出由篆变隶、由圆变方的浓厚时代特征,体现出书法书体过渡时期篆隶合体、生涩随意、任笔成形、妙趣横生的特点。

该刻石原位于山西省南端芮城县中条山之阳解陌(解州—陌南)公路道班西侧悬崖石壁上,20世纪70年代,芮城县公路段在中条山二十岭修筑解陌公路时,因开山劈道,无意之中劈落了一堆山石,当时公路段职工张志超先生为修建自家房舍宅院,将那堆山石运至家中准备垫房屋基础时,发现了这块刻石,遂将其保存至今。2012年秋冬之际,画家张昌在本县东垆乡坑北村采风时见到了该刻石,并购回画廊内,后转辗征集入藏芮城县博物馆。

汉大阳檀道界刻石拓片

摩崖是指刻有文字的天然石壁,也是最古老的刻石形式之一。现遗存“汉大阳檀道界”摩崖刻石全石文字为“汉大阳檀道界君位至三公”。因文字较少,现根据书写特点逐字解析于后。

“汉”,偏旁三点水已具隶书特点,草字头为篆体,又颇具楚简用笔之趣。“大”,将篆书化圆为方,显示出西汉初期的书法特点。“阳”,左耳旁是篆书向隶书过渡特征,主体部分古朴粗率,显示出隶书初创时期的痕迹。“檀”,木字旁为篆书体,整个字显出由篆变隶的方拙之气。“道”,坐车旁写法独特,应为篆、隶转变过渡时期技术不成熟的因素所致。“界”,上部“田”字方拙,有隶书特征,下部做一“不”字,亦具篆隶转换时期,尚未规范之状,或谓草率之态。末三笔收笔重按似波磔,颇合西汉初期的用笔特征。“君位至三公”五字,基本上都含有篆书的成份,或说是半篆半隶的杂混字体,只有“公”字已具隶书之味。

“汉大阳檀道界”摩崖刻石字迹清晰完整,最大字径宽11厘米,高约14厘米。书法风格极具早期汉隶典型特征。结体宽博、横平竖直,波磔不显,古朴率直,中锋用笔,以篆作隶,变圆为方,削繁就简。其章法错落参差,洒脱大度,反映了由篆及隶的演变过程。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是汉字字体与书法艺术发展历史中一个最为重要的阶段。

隶书产生于战国,在两汉时期发展成熟,并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果。除简牍而外,刻石为我们存留了一大批珍贵的资料。但两汉隶书刻石的存留主要集中在东汉,特别是东汉晚期。这与东汉时期历史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汉时期,是一个经过休养生息,生产力得以全面发展,社会经济极大增长,实力雄厚,科技、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成果卓著的时期。西汉不兴树碑,传世刻石很少,与东汉晚期树碑成风恰成反差。因而,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止,现存的西汉及新莽时期刻石仅有大约16种,存字总数约320余字。由此可知,西汉的刻石资料是何等珍贵。“汉大阳檀道界刻石”的书法艺术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察分析。

一、笔法

笔画瘦劲,字间空白往往大于线条。整体看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但从局部看仍有肥厚细瘦之分,甚至一画之内因轻重、疾涩、提按、顿挫等用笔效果而变化微妙。所以,不能简单地理解笔画细瘦而忽视其笔法神韵的把握。中锋用笔,笔法高古,多用篆意。每作一画,笔尖逆锋起笔,折笔涩势道缓运作,笔毫进时左时右,忽上忽下,顿挫而行,似处处有阻力,处处留得住,提笔中含,力在字中,使笔画如“屋漏痕”之蜿蜒,至笔画尾部则收笔回锋,或轻按即止,或凌空收锋。“折”有方折、圆折、断折之分;“方折”转折处翻笔转锋换向“界”;“圆折”顺笔势,边行边转,圆融有力如“阳”;“断折”分两笔完成,要求笔断意连“檀”。走之,撇捺及钩折处多作圆转。“曲则动,直则静”,曲线灵活自如,曲尽其妙,活脱飞动、跌宕起伏,不拘泥“蚕头雁尾”的约束。有些字既无“蚕头”,也无“雁尾”,一般波画长横逆锋入纸均不作“蚕头”;捺画的处理较为独特,行笔至此通常不向下顿笔重按和翻锋向上来突出“雁尾”,而是顺着笔势向右上方作弯曲的圆浑笔道,显得书写意味特浓,不矜持,不做作,意态飘逸,舒展自如。

二、结字

结字率意恣肆,宽松灵秀,“随字赋形”,“因势立形”、“随感情抒发而造形”,不拘一格,不像庙堂汉碑那样方正整饬。不同的字或大或小,或长或扁。在运用点线进行结字时,通常要考虑各部件之间宽与窄、长与短、直与曲、高与低、收敛与放纵、刚与柔、动与静、虚与实等对立因素的巧妙安排,错综变化,在既对比又和谐的组合中,创造出了一个个形态不同、意趣各异的审美图象。1.结字小“大”;2.结字大“阳”。结字虽极尽变化,但仍不难发现其内在规律:横画之间有长短高低俯仰,不予平直等分;竖画之间有长短欹侧向背,不使平行僵直;上为撇捺者向左右尽量开张;字有“走之”者极其势而延伸外肆;字尾为捺者伸长磔笔;笔画简单的字则线条处理较粗、占位小;笔画繁复的字则线条处理较细、占位大;竖画多或左右合体的字一般作宽扁结体;横画多或上下合体的字一般作纵高结体。

芮城县百货公司出土汉代位至三公铜镜

三、章法

章法上的特点也很明显,不受汉碑纵横排列格式的限制,虽然整体布局左右齐半,但所心纵成列,横不成列。“汉大阳檀道界”摩崖是直接在山崖石壁上书刻文字,书丹者必须站在脚手架之上面壁悬空书写,加之石面凹凸不平,显然比在碑上书丹难度要大得多。从其章法布局来看,作者并未事先定出每个字应占位置的界格,完全凭借书写者把握整体的能力,从宏观上观照全局、经营位置,下字乘上字之势,追求结体的变化和气韵的连贯,左行与右行相呼应,保持整篇气势融为一体。章法布局给人以阔绰大方、质朴率意之趣。

经考证,大阳是平陆县在汉代的称谓,檀道乃周人和汉人从中条山伐檀曾取道于此而得名,《诗经·魏风》之《伐檀》篇即指此。汉代芮城县称河北县,属河东郡,此刻石为汉时平陆县和芮城县的界石。“位至三公”是汉代及魏晋时期铜镜铭文上常用的吉祥语。三公,各朝代所指有所不同,汉初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合称三公。三公为掌管军政司法大权的最高长官,位至三公是汉人祈求高官厚禄,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该刻石的发现为研究文字演变、秦汉社会形态、历史地理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摄影:王妍

拓片:王尚立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芮城县旅游文物局)

猜你喜欢

芮城县刻石结字
一个村庄的“碳中和”探索——芮城县庄上村以“光储直柔”技术打造全国首批零碳村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隶书“接笔”论
回到中国古代书法现场的书法理论再探索——刘兆彬《秦汉简牍笔法与结字研究》序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石门铭》技法探微(二十)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
芮城县:开展“党章党规、系列讲话”诵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