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与螃蟹

2016-03-18林子涵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温州人滩涂温州

林子涵

温州真不是个大地方。

人多地少,让人走到哪都觉得身处闹市。若是隐居的陶渊明到了这里,想是半秒也待不下去的。但陶先生也还是有地方可去的,比如海边的滩涂,在那里兴许陶先生便会有点“乐不思蜀”起来——谁让蟹肉下酒的滋味比花生米要好得远呢?

温州出螃蟹,这是千真万确的。每年九月,便是螃蟹最肥的时候。这时那些蟹贩子便会准备将螃蟹大量上市,以图卖个好价钱,而老饕们对于这种美味早已垂涎三尺,持箸以待,对这种一年一遇的机会自是不会放过。

谁都知道,捉蟹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被小蟹钳一下或许只是皮肉疼痛,但如果遭遇了大蝤蛑,结局就没那么“美妙”了——伤口一下就见血,更可怕的是,一旦钳紧就很难再掰开。即使前螯折断,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想在短时间内将螯子弄下来,也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捉蟹也是一门绝活。温州既然产蟹,就自然有人会捉蟹。我们把那些在滩涂里捉蟹补贴家用的人叫作“捉涂人”。他们依海而生,在涨退潮的间隙,便会来到滩涂捉蟹。我曾亲眼看见一位年过花甲的老捉涂人,闪电般地一脚将一只碗口大小的蝤蛑死死踩在地上,再从腰间解下一根麻绳将蝤蛑就地捆绑扔进鱼篓,那可真叫一个干净利落快。但捉涂人的绝技还不只这点,他们甚至能通过泥土的硬度来推断下面是否藏有蝤蛑,而且他们出海不用船,用“泥马”。当十余只“泥马”一齐从岸边如离弦之箭般飞出时,无论是谁,都会惊叹这些渔民的高超技巧。行于水上尚且不易,更何况行于泥上?

就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温州人也不得不叹服他们娴熟的技巧和超人的胆略。无论是谁,只要双腿陷入海涂之中,都会慢慢下沉甚至没顶,他们是在冒着这样的风险工作。我虽然也会捉蟹,但这种事我是绝干不了也不敢干的。

温州人还会吃蟹,如梁实秋先生所说,直接上笼蒸,是一种吃法。温州还有种吃法叫黄酒炖蟹,酒香混着蟹香,黄膏带着白肉,是极能勾人的馋虫的。蟹味鲜甜,蟹膏更是耐嚼得很,越嚼越有味道。这样的美味本就是再好不过的下酒菜,更何况是在黄酒中炖着呢?我在吃蟹上只算是半个行家,但看见网上有人问螃蟹怎么吃,我还是会哑然失笑的——不就是剥了壳用嘴咬吗?

没办法,吃蟹对温州人来说就这么简单。

鲁迅先生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依我看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便极有可能是温州人。没有温州人的勇气和开拓精神,谁会对这种相貌丑陋、行动怪异的家伙动吃的念头呢?

说起来,温州人的胆大心细、善于开拓进取,还真跟螃蟹脱不了关系。捉蟹要胆大,吃蟹要心细,螃蟹锻炼了温州人。

《荀子·劝学》中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其实是不对的。螃蟹不仅会挖洞,而且还是能手。看见过海岸边的小泥球吗?那就是螃蟹挖出来的。想想看,以一只螃蟹之力,将直径与身体等宽的洞挖至水线以下,需要何等的努力。温州人与螃蟹在这点极为相像,温州人也是这样,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着。

所以,温州人总是愿意入世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谋求一份更好的生活,就连学者叶适提出的主张也是“以利和义”。所以,温州出商人。温州人很早就凭着一股勇气和一份见识,去开拓远洋贸易。即便是到了重农轻商的明清时期,温州人也没有停下做生意的脚步。改革开放后,温州人更是敢为天下先,率先做起了之前被视为“投机倒把”的商品交易。现在,温商企业已遍布全球。“两板精神”“四千精神”“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没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去开拓”等形容温州人精神的话已家喻户晓。

螃蟹也在造就温州和谐的人际关系方面起到了作用。在我的家乡,或许是因为邻里之间住得近吧,关系往往特别融洽,谁家要是蒸了螃蟹,定会留出一两只,叫自家小孩给邻居送去。这种豁达大度也渗透进了温州人的骨子里。就连温商,也没有那种锱铢必较的小气,取而代之的是重信义、利人利己的原则。

可以说,螃蟹影响到了温州的方方面面。

温州与螃蟹,早已在历史中紧密结合,螃蟹早已成了温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指导教师:曹伟芳)

猜你喜欢

温州人滩涂温州
霞浦滩涂
上岸的鱼
跪拜
好玩的温州乐园
滩涂上的丹顶鹤
上海大哥,温州小弟
温州模式已经成为明日黄花?
鹿城温州
“民营制造业之都”的“跑路”效应
“民营制造业之都”的“跑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