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6-03-17李志远
李志远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心电监护、调整血容量、尿激酶溶栓等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治疗, 观察记录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 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 提高临床效果, 且治疗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关键词】 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心肌梗死;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 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 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 同时这一疾病也是冠心病比较严重的一个阶段[1, 2]。因此,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和预防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改善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本科采用不同方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情况, 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 男49例, 女31例, 年龄56~74岁, 平均年龄67.3岁;梗死部位为前壁心肌梗死患者43例, 下壁心肌梗死30例, 其他部位心肌梗死患者7例;排除入院后短期死亡、阿托伐他汀过敏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男21例, 女19例, 年龄56~74岁, 平均年龄67.1岁;梗死部位为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0例, 下壁心肌梗死16例, 其他部位心肌梗死患者4例;对照组男28例, 女12例, 年龄56~74岁, 平均年龄67.5岁;梗死部位为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3例, 下壁心肌梗死14例, 其他部位心肌梗死患者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抗凝、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等常规药物治疗[3]。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 75 mg/次, 1次/d;阿托伐他汀, 20 mg/次, 1次/ d, 两组疗程均为4周。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疗效比较[4]:胸痛等症状基本消失, 心功能明显改善, NYHA 分级提高2级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心功能提高1级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甚至恶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3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比较两组患者的LVEF、EDVI、ESVI指标。③观察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见表1。
2. 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LVEF为(60.3±7.2)%, EDVI为(40.4±5.1)ml/m2, ESVI为(21.0±2.3)ml/m2;对照组患者LVEF为(50.0±6.0)%, EDVI为(51.6±2.7)ml/m2, ESVI为(28.4±2.0)ml/m2;观察组患者的LVEF 明显高于对照组, EDVI及ESVI 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严重心血管急症, 其发病机制为:患者剧烈运动或者情绪激动引发不稳定性斑块破裂, 导致其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急剧减少, 最终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来说, 前期抢救治疗极为重要, 因为患者发病后, 一旦救治不及时, 极易在短时间造成死亡,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5, 6]。
氯吡格雷是一种作用较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可以有效抑制二磷酸腺苷介导的血小板激活。与阿司匹林相比作用更强, 且对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患者同样有效[7, 8]。阿托伐他汀作一种近年来新出现的临床应用最多的调脂药物, 实质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的还原酶抑制剂, 将其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疗中, 具有阻断患者细胞羟甲戊酸代谢的重要作用, 并且能够减少患者细胞内的胆固醇合成,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益, 且安全性较高[9]。刘畅[10]选取2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 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 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心功能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心室重量指数等方面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心功能得到改善(P<0.05)。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说明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 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本组资料中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 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临床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与宋贵栎[11]文献报道结果相近, 说明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 提高临床疗效, 不增加不良反应, 故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喜, 赵兴胜, 于海霞.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致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观察.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 18(3):285-287.
[2] 徐俊娇.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34):166.
[3] 叶忠平, 姜昌浩.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观察.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15, 22(4):53-54.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12):710.
[5] 陈泽芳.早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研究.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2):61-62.
[6] 阿依古力·吾拉孜哈力, 武雨侠. 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外健康文摘, 2014, 11(15):159.
[7] 赵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与单用阿司匹林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作用比较.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1):25.
[8] 易远明. 氯吡格雷联用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再发的预防.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9):2018.
[9] 李舒承, 马静, 单伟超.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山东医药, 2011, 33(28):37.
[10] 刘畅.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8):68-69.
[11] 宋贵栎.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11):16-17.
[收稿日期:20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