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微创剥脱器与血管腔内激光闭合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效果比较

2016-03-17党建锋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6期

党建锋

【摘要】 目的 比较新型微创剥脱器与血管腔内激光闭合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 96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8例。观察组给予新型微创剥脱器治疗, 对照组给予血管腔内激光闭合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63.1±13.4)min、住院时间(9.4±0.7)d及恢复工作时间(13.6±1.5)d均显著多于对照组(34.6±9.8)min、(3.7±1.2)d、(2.4±0.6)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微创剥脱技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在手术时间及后期恢复方面不及血管腔内激光治疗, 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病情、经济状况及治疗需求酌情选择合适的手术。

【关键词】 新型微创剥脱器;血管腔内激光闭合;大隐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指静脉瓣膜出现问题导致静脉中血液淤积, 静脉扩张、弯曲, 血液不宜回流, 发生色素沉淀、湿疹样皮肤炎及郁积性溃疡, 多发于长期站立工作者及重体力劳动者[1, 2]。目前国内的微创剥脱技术和腔内激光闭合技术均发展的比较成熟, 为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 作者于2013~ 2014年分组观察了本院收治的96例患者不同治疗手段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96例, 均经临床诊断及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 所有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8例。观察组中男17例, 女31例, 年龄27~68岁, 平均年龄(47.5±5.7)岁, 单侧患病38例, 双侧患病10例;对照组中男19例, 女29例, 年龄30~65岁, 平均年龄(48.3±6.1)岁, 单侧患病42例, 双侧患病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观察组 给予新型微创剥脱器治疗, 全身麻醉下于腹股沟处切口结扎大隐静脉近端, 于足踝处切口分离切断大隐静脉并结扎大隐静脉远端, 自足踝处静脉端插入静脉剥脱器至腹股沟处伸出, 足踝处(或腹股沟处)大隐静脉结扎在中间槽上, 向近心方(或远心方)抽拉剥脱器, 使大隐静脉在腹股沟处内翻拉出, 剥脱主干曲张静脉后, 分离、剥脱粗大分支并缝合切口, 术毕弹力绷带均匀加压包扎, 防止剥脱部位出血。

1. 2. 2 对照组 给予血管腔内激光闭合器治疗, 硬膜外麻醉用套管针穿刺大隐静脉, 置入导丝导入造影导管, 撤出导丝植入光线, 连接激光治疗仪并发射激光, 同时缓慢撤回导管和光纤, 助手用棉垫压迫大隐静脉使静脉壁闭合, 术后加压包扎。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随访患者恢复工作时间, 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手术相关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均多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 2 两组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静脉曲张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或蓝色似蜘蛛网、蚯蚓状的扭曲血管, 或似树瘤的硬块结节, 静脉异常肿胀、曲张, 对患者生活品质及肢体外形美观有较大的影响[3]。新型微创剥脱计数是整段剥脱抽出大隐静脉主干, 手术创伤小, 不会戳破静脉壁, 可减少皮肤切口以减少组织损伤及出血, 不仅缩短了手术时间, 且患者术后恢复较快[4, 5]。

腔内激光疗法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一项新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激光热效应精确损毁血管壁, 实现血管闭合与纤维化, 该技术不需开刀, 术后无疤痕, 具有操作简单、迅速, 术后反应小, 恢复快的特点, 几乎术后2~3 d患者便可恢复正常工作[6, 7]。相对于微创剥脱技术腔内激光疗法在时间上更占优势, 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说法, 观察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方面均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 吴田方等[8]相关研究显示该两种手术方式疗效和并发症相当, 但腔内激光疗法具有显著的美容优势, 微创剥脱技术则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综上所述, 新型剥脱技术和腔内激光疗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各有优势, 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治疗需求及经济状况酌情选择。

参考文献

[1] 陈灿, 鲍传明, 刘建华, 等.大隐静脉曲张微创化治疗的疗效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4, 20(6):636-638.

[2] 陶陶, 仇鹏, 司小毛, 等.激光腔内闭合联合点状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43例分析.安徽医药, 2015, 19(1):106-108.

[3] 郭跃虎, 何明艳, 刘建武, 等.大隐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加高位结扎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326例分析.山西医药杂志, 2014, 43(4):426-427.

[4] 殷春, 张喜清, 方伊刚, 等. 3种手术方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对比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7):16-18.

[5] 冯海, 陈学明, 李晨宇, 等.剥脱联合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1(6):664-666.

[6] 钱利强, 高泉根, 沈根海, 等.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对比研究.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5, 18(4):317-319.

[7] 刘阳, 黎一鸣, 杨文彬, 等.腔内激光与传统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荟萃分析.中华医学杂志, 2013, 93(23):1822-1826.

[8] 吴田方, 代远斌, 赵渝, 等. 3种微创手术方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对比分析.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7(3):279-282.

[收稿日期: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