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血管畸形并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
2016-03-17杨勇辉王育光余志荣
杨勇辉 王育光 余志荣
【摘要】 目的 探讨小肠血管畸形并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小肠血管畸形并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小肠血管畸形并出血的患者以青壮年为主, 出血呈突发性、阵发性发作, 经常无腹部阳性症状和体征;均行术前血管造影, 发现病变9例, 10例均经术中内镜探查确诊。结论 术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合术中内镜探查, 可准确定位, 以免遗漏病灶, 同时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外科手术是治疗小肠血管畸形并出血最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 小肠血管畸形;消化道出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7.064
小肠血管畸形是下消化道出血比较常见的原因, 但很少有腹部阳性症状和体征, 而且常规胃镜和结肠镜检查难发现病灶, 致使临床诊断困难, 容易造成漏诊、误诊, 治疗也相当棘手。现将本院2010年7月~2015年7月收治并通过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的小肠血管畸形并出血患者10例, 从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分析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7月~2015年7月收治并通过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的小肠血管畸形并出血患者10例, 男9例, 女1例;年龄16~62岁, 平均年龄34岁。其中1例女性患者已停经, 年龄62岁;临床表现为反复排血便, 呈突发性、阵发性发作, 无腹痛、腹胀、呕血;病史1 h~4年;7例出现失血性休克, 2例有2次以上的出血病史并且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血红蛋白30~92 g/L, <60 g/L 7例;病变部位:空肠1例, 距屈氏韧带约30 cm, 回肠9例, 距回盲瓣<100 cm。
1. 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和结肠镜检查, 已排除上消化道和大肠疾病所致的出血。所有患者出血期间均进行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DSA), 发现病灶9例, 阳性率90%, 所有患者均进行术中内镜探查, 均能发现病灶, 阳性率100%。
1. 3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10例均行手术治疗, 且均行术中肠镜探查, 其中行急诊手术7例, 择期手术3例。
2 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 治愈率100%, 全部患者均随访至少3个月, 均未发现再次出血。病理结果:血管发育不良伴出血9例, 血管瘤1例。
3 讨论
小肠血管畸形是一种综合征, 包括小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扩张。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但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十分明确, 考虑与先天血管发育不良和后天血管病变有关。肠道血管畸形有国内外两种分型, 其中国内分为3型:Ⅰ型是后天获得性, 由老年人血管逐渐退行性改变引起, 故老年人多见, 病变主要位于右半结肠;Ⅱ型是先天性, 由血管发育不良引起, 故年轻人多见, 病变主要位于小肠;Ⅲ型是多发性点状血管灶, 临床极少见[1]。本研究小肠血管畸形患者, 平均年龄34岁, 术后病理结果为血管发育不良伴出血9例(90%), 与肠道血管畸形Ⅱ型特点吻合, 亦与报道相一致[2]。
在临床上, 小肠血管畸形引起消化道出血有以下特点:①年轻人多见;②病程长短不一;③临床表现为反复排血便, 呈突发性、阵发性发作, 无腹痛、腹胀、呕血。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危急重症, 因常规胃镜、结肠镜等一般检查很难明确小肠病变, 故小肠出血在临床上相对较棘手。小肠出血患者的出血情况大致可分为:①急性大量出血, 出血速度快, 量多, 容易导致失血性休克, 常可危及生命, 本组病例有7例, 占70%;②反复阵发性出血, 每次出血量可大可小, 经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后可暂时止血, 但易反复发作, 本组病例有2例, 占20%;③慢性少量出血, 每次出血量少, 贫血可轻可重, 本组病例有1例, 占10%。
DSA目前已被普遍应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定位诊断, 当出血速度达0.5 ml/min时可明确出血部位[3]。小肠血管畸形并出血时常规胃肠镜无法明确出血部位, 对诊断和治疗造成很大困扰, 所以DSA是最好的定位方法, 同时亦可进行相应的介入治疗, 甚至有学者[4]认为DSA是目前唯一能够准确进行定位的可靠方法。本组资料所有患者出血期间均进行DSA检查, 阳性率达90%, 阳性率高与活动性出血时进行检查有关, 说明检查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另外, 阳性率的高低还跟操作技术及阅片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有研究者发现, 当行DSA检查时, 可经造影管注入10~20 mg山莨菪碱[2]或肌内注射20 mg山莨菪碱[5], 明显有利于病变血管的显示;当然, 经造影管注入美蓝等染色剂, 对术中尽快明确病变部位是非常简单、廉价而有效的方法;然而采用价格昂贵的弹簧钢丝圈进行栓塞[6], 效果虽好, 但因经济因素, 难以推广。因本单位介入水平有限, 本组病例只进行DSA检查, 以助定位, 为手术做好准备工作, 无法行栓塞等介入治疗。本组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术中内镜探查, 均能发现病灶, 阳性率为100%, 这与本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已先行DSA检查以助明确病变部位有关。有研究者[7]认为应用术前DSA检查结合术中内镜探查明确出血部位, 再行手术切除相关病变肠段, 效果显著, 能有效避免遗漏其他出血病灶, 本组资料正是采用此法, 全部患者均随访至少3个月, 均未发现再次出血, 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综上所述, 小肠血管畸形并出血经胃镜及结肠镜检查一般很难确诊, 应及时行DSA检查, 结合术中内镜探查, 可准确定位, 手术治疗效果确切, 对小肠血管畸形并出血应果断及时进行手术, 若有条件的单位亦可行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 林晓斌, 王钦加, 郑丹芸.小肠血管畸形合并出血的临床分析. 医学信息, 2011, 24(10):130-131.
[2] 叶金芳, 华积德, 史朝晖, 等.小肠血管畸形合并出血29例临床分析.中国医药, 2006, 1(4):235-236.
[3] 王大广, 所剑, 张洋, 等.小肠血管源性肿瘤和血管畸形致消化道出血8例报告.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 15(12):2170-2171.
[4] 刘西平, 王光新. DSA诊断小肠血管畸形的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1, 17(1):41-42.
[5] 辜斌, 吴钦. CT血管造影在小肠血管畸形疾病中的诊断.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1(12):87-88.
[6] 王成宏.血管介入技术在小肠出血诊治中的作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 24(3):175.
[7] 郑洪君.小肠血管畸形伴出血的诊断新进展.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7, 39(1):7-10.
[收稿日期: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