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有效互动机制,提高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

2016-03-17田红霞

考试周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能力智障学生

田红霞

摘 要: 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受损思维能力往往过于直观,抽象能力较差,概括性思维差,整体的思维能力缺乏目的性和独立性,使得他们的认知、情感、沟通能力及自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明显落后于普通学校学生,为了让智障学生能更好地步入社会,回归主流,智障儿童教育的最终目标与落脚点,在于通过教育和训练,使他们适应社会,使他们成为能自食其力的人。因此,应以生活为中心,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多种生活劳动,在各类活动中建立有效互动机制,不断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在可能的情况下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 智障学生 有效互动机制 社会适应能力

在特殊教育中,弱智儿童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最理想的发展状况就是回归主流,适应社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多种生活劳动,提高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素质整体发展。因此建立有效互动机制不断提高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是使他们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生活自理意识,掌握技巧,在现实生活中学习锻炼

1.增强自理服务的信心。

对智障孩子来说,生活自理能力及辨别是非能力水平较低,因为孩子有残疾,所以家长往往会无条件、无原则地迁就他们,包办所有事情,从而使这些孩子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都会帮着干(要吃饭了,有人会端来;要做事了,有人会帮忙……)那么就需要老师通过各种形式例如:讲故事、学儿歌、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等激发他们动手操作的欲望,增强自理服务的信心。

2.生活自理技巧。

除了要树立生活自理意识以外,重要的是要帮助其掌握生活自理技巧。有意识地让智障孩子注意养成生活中的一些自理技巧,可以初步做到自我服务,逐步提高自理能力。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情况调整训练难度,对于理解力较差的学生,适当降低训练难度。通过各种方式逐步使他们初步具备生活自理技能。

二、创设情境,充分利用资源,构建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1.通过主题式综合教学使教学环境成为一个浓缩的社会。

为智障学生设置的课程要更多地侧重于生活化和实用性,因此也必然和生活紧密相关,要学习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各学科知识也必然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将生活资源引入课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生活、运用生活,从而为适应生活打下基础。

在课程结构各组成部分内部架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使各科教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增强了课程的结构性补充效应。例如:“买菜”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既涉及生活语文中让孩子们认识各种蔬菜名称的识字教学,又有生活数学所涉及的人民币的换算、计数的过程,更有挑选、包装等劳技课的知识;通过学科的有机整合,使“情感、技能、知识”的三个教学目标得到很好的实施,也使学生在综合化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提高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又如:“超市购物”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是社会实践领域中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有效途径就是在真实情境中学习。通过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在老师的示范中学会如何存包取包,进入超市后,如何进行选择性购物,交费结账,整理自己所买的物品。通过亲自实践、亲自动手、亲自感知进行学习。因此,学习的热情很高,很快掌握了这项生活技能。如学习《百货商店》想买双皮鞋该如何做?就让教室就变成了百货商店;让孩子们边模仿边在老师指导下看商场购物指示牌;到鞋子柜台,在营业员的帮助下选好鞋子的大小和式样,试穿,决定了就付钱,别忘了找零;《看病》教室里出现了门诊室,《买药》一课的展板又陈列出各式各样的常见药品……这些材料在教学时可以作为学具发挥很大作用。这样的展板不但能激发智障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能力。

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会了操作,学会了更好地适应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为提高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营造了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创造了良好的交往条件。这些外部环境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即:高兴、好奇、热爱、满意等心态。这种积极的情感具有“增力性”可转化为良好的学习新知识的内部动机与兴趣,提高智障儿童的兴奋水平,促使他们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形成并掌握其生活技能,为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技能。

当今社会已步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各个学校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以此强化教学效果。

在智障学生生活技能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看得见、听得着的直观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并挖掘智障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使之充分了解生活常识,并熟练掌握生活技能,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意志和行为习惯。

(1)运用多媒体,弥补认知不足。

智障学生生活技能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习惯。由于从小大脑发育有缺陷,对智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低下的智残学生来说,要理解“遵守交规,认识红绿灯”的用处,凭借教师的言语描述,难度较大,抽象难懂,若运用多媒体,制作成课件,再加上相应的场景,例如:去“动物园的场景”,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对红绿灯的用途有了充分了解,这为智障学生以后踏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变抽象为生动,促进行为能力发展。

智障学生感觉迟钝,行动笨拙,在生活上惰性较大,依赖性强,智障学生连擦桌椅、扫地及穿衣服等简单的生活技能都不会。通过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国庆节”、“妇女节”、“母亲节”等中,我们就到可以拍摄相关情景,例如升旗时不讲话,回家帮妈妈拿拖鞋、捶捶背,给妈妈画一幅画等。通过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妈妈的辛苦,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并及时加以表扬,促进学生动作的发展。

三、融入生活,实现智障学生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的发展

中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造性地把杜威的观点和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他指出:“‘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通过实践教学,我们知道了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现实而科学地把教育训练的重点转移到智障学生生活能力培养上,让智障学生真正掌握劳动技能,提高素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因此,通过以生活为基点开展实际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带领他们走出学校,到社区、自然中应用他们在校所学习的经验和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在实际生活中促进沟通能力的提高,体验交往的乐趣,实现他们生存于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人生目标。

总之,智障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有限,教师必须有耐性,还要有平和的心态,上课时耐心地教学,营造平和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也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科学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了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正常沟通,适应生活,科学教学系统建立有效互动机制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J].现代特殊教育,2007,03.

[2]培智教育社区化的达敏实践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1,06.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能力智障学生
拓展训练对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的作用
智障学生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
浅谈美工教学提高低年级智障学生精细动作能力
生活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调整策略
篮球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
中学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试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探讨如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高年级智障学生职业准备教育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