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也可以零售
2016-03-17那福忠
那福忠
报纸可以零售,新闻不能零售,一份报纸有很多新闻,是批发新闻,不是零售。零售新闻是以一则新闻为单位,可以付费购买,不必买整份报纸,或订阅收费新闻网站。自助餐菜式虽多,胃口的容量有限,价钱也贵,有人更愿意到餐厅点一份自己喜欢的菜。
以前与业界朋友提起阅读杂志,说喜欢拜读几本杂志特定作家的文章,有没有办法简单地取得这几篇文章,付费是理所当然的。朋友说有办法,每月各买一本杂志。因为不懂杂志的营运生态,当时只觉得一本杂志的文章为什么不能单独分开零售。既然杂志都有困难,报纸上的新闻拆开零售就更困难了。
有人不怕难,在荷兰有几个小伙子深信零售单篇文稿有市场,两年前架设了一个网络平台Blendle,邀约各大报纸杂志把精华的单篇文稿上架出售,每篇售价自定义,为0.09~1.99美元。文稿售出之后,供稿人收取70%费用,Blendle收取30%费用,模仿标准的苹果模式,但也采取亚马逊的标准模式,可以不问原因“退货”。文章怎么退?很简单,读过之后不满意,随时可以退回,并且全额退款。
不到30岁的创办人Alexander Kl pping,期望以小额付费的零售方式,给读者另一种付费选择,取得高质量的内容,同时没有广告的干扰,也不需要会员手续,轻松地阅读自己偏爱的新闻与信息。实现这个理想当然不容易,争取到《纽约时报》与德国数字媒体Axel Springer的资助,2014年4月在荷兰上线,当时有56家报纸与杂志加入供稿。
一年下来,读者超过25万人,而且大多数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证明了很多年轻人还是愿意付费阅读高质量的新闻与信息。2015年9月市场拓展到德国,有37家德国媒体加入供稿,到目前为止供稿家数超过100家,读者超过50万人,同时宣布2016年进军美国,也就是打开英语市场,已经与多家大型英语新闻媒体签约,包括《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
Blendle解释大家为什么不愿意付费给新闻网站的理由。这对新闻媒体来说是不利的,因为免费可以增加流量,流量可以增加广告收入,但久而久之发现这个模式不再适用,因为广告开始下滑,脸书等社交网络又成为新闻网站的竞争对手,又有41%的年轻族群使用封锁广告机制,有更多的青少年使用匿名上网,不留下任何cookie,同时原生广告与新闻报道混淆,也让读者困扰,对新闻网站的不利情况越来越多。
英国资深媒体人、经济学副总编辑Tom Standage认为,靠广告营收当然很好,但同样预期好景不会长久,所以转向读者开辟新财源,不外3种模式:一是《纽约时报》模式,每月可免费阅读少量文稿,超过就要求付费:二是免费增值模式,一般内容免费,对高价值的文稿收费:三是硬墙高筑,要进来就先收费,像《金融时报》。这3种模式无论是哪一种,只能把大多数的读者拒绝在门墙之外,换到的仅是微薄的收益。
美国资深新闻媒体观察家、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新闻研究院教授Alan Mutter最近撰文“拆除收费墙”,呼吁那些筑墙收费的报纸网站,已经屹立不倒几年了,应该宣布胜利,然后拆墙。他说79%的新闻网站访客是无意过往的路客,不是点选网站从首页进去的忠诚读者,这么多潜在的新读者,却被档在墙外。
他说全美国1300家日报,近几年有450家加入收费行列,理由之一是《华尔街日报》与《纽约时报》网站收费成功,高达100万付费读者。但这两家报纸是特例,除了有独特的内容,而且是大型报纸有大市场,在小市场的小型报纸绝无复制成功的条件。
虽说是零售新闻,在Blendle上架的一般新闻仅是少数,一般的新闻到处可以免费取得,不会有人愿意付费,但大家愿意付费阅读新闻的背景资料,像是精辟的分析,不同意见的表达,有内容的访谈,总之大家不愿意付费知道“什么事”,但愿意付费知道“为什么”。
“退货”可以说是Blendle的绝招,因为相当给媒体考试,退的越多,表示送过去的文稿越不受欢迎,以八卦杂志为例,退稿率竟高达半数,为平均退稿率(5%)的10倍之多。有很多新闻网站用“鱼饵”式的标题吸引读者,但内容远不如标题的预期,当然在“退货”的机制之下,鱼饵就失去功能,而提升了新闻制作的质量。
Blendle的读者虽然很多,至今仍未获利,预期一年后才可能获利。看到照片上一群年轻人面带笑容为理想打拼,就成功了一半。Blendle现有员工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