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若干问题思考*
2016-03-17陈小珍
陈小珍
(广西艺术学院 思政教研部,广西 南宁 530022)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若干问题思考*
陈小珍**
(广西艺术学院思政教研部,广西南宁530022)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发展都与青年密切联系在一起,青年在实践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青年是其重要群体及推动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实现是大众化实现的应有之意;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需要从青年和马克思主义双方着力,既关注青年主体,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引导青年更加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受实践的锻炼,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与发展者。
马克思主义;青年;马克思主义青年化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多元文化的严峻挑战,西方社会思潮争先恐后的冲击,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困难重重。如何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探讨马克思主义青年化这一命题可以为我们做到“四真”要求提供一些参考。
1 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与青年
马克思主义与青年有其历史渊源并至今密切有机融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是青年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而创立的,也是包括一大批青年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完善和丰富的。
1.1马克思主义与青年在本质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一种“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1]。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科学世界观,它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方法论,它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它是一种真理,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相结合,具有实践的特性,也就和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大众是密不可分的,而青年就是人民大众中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信仰,丰富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这也和广大青年大众的特性契合在一起。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我们看到了两位青年人的理想信念;五四运动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我们看到了青年的巨大力量。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到青年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到不同时期青年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进行艰苦奋斗,到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逐步推进,青年以马克思主义为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以青年为其永葆鲜活生命力的根本力量。它们都具有革命精神、鲜活生命力以及注重发展实践。
1.2青年需要马克思主义
青年介于少年和成年之间,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有着这一时期的共同特点,他们有着勇于求新求异的思想观念,也同时伴随着思想观念不够成熟的弱点,他们对人生道路充满好奇与激情,他们也是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也可能会因外来思潮的影响而自觉不自觉地挑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界,宣扬各种思潮冲击我国社会秩序,制造混乱和无序。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我国青年的现实状况,需要给青年予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将蕴藏在青年中的理论热情和思想追求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引导青年投身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中。
1.3马克思主义属于青年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早是在青年中传播的,也是由青年来传播的。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以青年为主体;建党时期、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党内大部分也是青年。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其鲜活生命力的源泉,它需要与时俱进以实践为基础与人民大众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保持其生命力。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代青年接力进行。青年有能力承担起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责任:生理上,青年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充满激情与活力,是青春的代表,厚积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主体基础;思维上,青年思维敏捷、创新创业意识强、自强意识强、成才意识强,为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提高了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需要依靠青年赢得青年。
2 理论探析: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大众化中的一个子领域,在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内涵的基础上,引导青年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属内容,大众化的推进促进青年化的实现,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推进。
2.1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内涵界定
“青年化”一词最早出现在1924 年6 月24 日,本意是指青年组织尚未实现年龄上的优化,它是为贯彻党中央1924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党中央第一次扩大的执行委员会会议的决议,切实在全国党团组织中搞好团的青年工作,党、团中央领导人签署的通告上,党中央与团中央进而为使团组织青年化[2]。从当时的文件表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团组织青年化的内涵主要是在青年化的外延上,如这些共青团员的年龄和数量上,因此,它主要指的是使共青团组织成为一个青年人的组织的过程。随着共青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相关问题的出现,共青团认识到团组织青年化不能仅仅局限在青年化外延上,而是有其更深层次的涵义。
共青团的工作不能仅仅机械地参照党组织的工作,青年化有其自身的内涵。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通告五字第四十四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青年化”的口号:“团的政治力量应表现于无产阶级青年基础之上”,“团的一切工作方式以及宣传鼓动工作都须带有充分的青年兴趣”。这个口号的内涵是指要以青年为主体,不仅是青年队伍扩大的动态过程,而且在工作上要以青年特点为参考,充分考虑到青年的利益。
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概念有几种不同的阐述,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化青年”和“青年化马克思主义”这样的概述。笔者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分析与之相关的概念,认为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包含有至少三个层面的涵义:第一,是马克思主义年青化,即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必然要根据时代精神的变化改善自身的内容形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青春”;第二,是马克思主义“化”青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应有之意,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在各个领域群体中实现自身,而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落实将大力推进大众化的实现;第三,是广大青年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引导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实践活动。
在本文中,笔者是立足于“化”或者说“教育”这一个含义,对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概念有一些自己的愚见。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指施教者站在青年利益基础之上,根据青年本质与特点,充分考虑青年的兴趣倾向,选取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方法,致力于他们能够逐渐掌握、内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并外化为自觉行动的过程。它的实质是要以青年为本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教育内容,在青年“内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充分考虑青年实际与特点,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落实。它内在地涵盖了“青年是什么、用什么化青年、化什么样的青年、如何推进实现青年化”等内容,它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无疑,在与新的时代条件伴随中,中国共产党提升了对青年地位上的认识,也体现了在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呈现出来的政治智慧。
2.2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纵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它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需要依靠先进分子发挥传播作用,其中马克思主义青年历来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力。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代,还是在建设改革新时代,青年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这样的历史演进过程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的主力渠道。青年始终是“大众”中的重要群体之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程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程度。从五四时期至新中国的建立,党的领导人历来非常注重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青年坚定并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等“五四”先进分子通过办报刊、翻译著作和宣讲等方式向广大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激起了一个个浪潮,使更多的青年大众知晓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转变成为坚定马克思主义者,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与效果的影响。民族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一以贯之对广大青年开展思想理论教育,紧抓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工作,教育引导了最重要的“大众一员”坚定地跟党走,为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努力奋斗,从而不断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高度重视把握这一重要渠道,利用好这一主力渠道。为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和国家通过在青年中开展诸如“五讲四美”活动、“四有公民”教育活动、马克思主义“三进”活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等,不断提高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还有“青马工程”的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阵地,建设红色社团、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等都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有效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青年化的重要载体作用。无论是从授课者角度还是上课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者就这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来说,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力渠道。从教学实践角度看,教师对青年学生的授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重要渠道;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来看,它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是高校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重要载体;从上课学生角度来说,他们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在大学里系统学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将来走进工作岗位,他们都已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和理论熏陶,他们身兼多重身份,自身不仅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力量也同时担负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任。所以,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有效地开展好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工作,坚守好这条能推进大众化实现的有效渠道。
2.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推进可以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大众化积极统摄指导着青年化的推进。把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通俗易懂的、能够被人民群众理解的知识,并且使得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引,是大众化的应有之意。为此,在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领域不同教育层度的青年群体应该有不一样的接受深度、接受范围、接受途径与接受方式。例如青年大学生这个重要群体,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客观要求,与此同时,还需尽可能的根据学校开展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同学科的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广泛兴趣,将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理论实践等活动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有效整合。
在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过程中,除了推进渠道的优化、方法方式的改善,对于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相关工作者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逐步推进逐渐实现能够在相应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相关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升。相关工作者的综合能力的高低关系到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推进的进程与效果,影响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与践行程度,影响到理论素养的提高。正所谓“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用朴实、真挚、通俗的语言进行大众化宣传,用喜闻乐见的大众化表达形式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相关工作者的必然要求。于是,在客观上也就对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工作者提出了要求,或者说是提供了理论参照和实践借鉴。一个是工作者自身的综合能力的问题,要有足够进行此工作的能力;另一个是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要以青年为本,关切青年主体性,要立足于青年利益,关心青年需求,要用心对待他们,选取适合他们特点的方式开展工作,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共同投入到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有效经验或者原则,对马克思主义青年化都有着积极的指导启示作用。
3 现实诉求: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一项系统性实践性工程,马克思主义以其灿烂的真理光芒吸引着青年,青年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价值信仰,再外化为社会实践行为。在实现对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知行统一的过程中,要以青年为本,强调青年的主体性,注重青年特点与需求,选取青年感兴趣的方法途径,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
3.1重视青年,了解青年
青年既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也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清楚青年地位与作用的极其重要性,充分尊重青年的主体性,关心青年利益,关注青年成长成才。
青年在挽救民族危机中是可贵的有生力量,在革命年代是面向未来的力量,是和平建设发展时期的生力军,在各政党之间他们是力量对比的重要影响人。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了青年是最具活力与朝气的群体,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无论在哪个时期都极力重视青年,将青年力量引领到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队伍之中,增强自身力量,共同致力于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前还是在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针对新形势对青年有不一样的把握,他们认为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先锋,是我们的未来,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创造者。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从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进入新世纪后,胡锦涛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的民族,我们的党就是这样的党。”[3]现如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与团中央一道指出青年是我们祖国与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希望我国青年勇于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进程中,要切实了解青年的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内心诉求和现实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要以青年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结合青年实际,体现青年特点,要把握好青年需求变化,对青年的疑难困惑及时答疑解惑。同时,要深入青年群体,想青年所想,解青年所惑,及时反馈青年诉求,真正做到心为青年所系,重视青年,了解青年,为青年的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服务。
3.2理论魅力,引导青年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为了成功开展青年的理论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实现进程,就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分析中国社会,具体分析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等,继而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坚持理论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有之义,不仅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理论不是教条,而是方法,而从整个发展史来说也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是理论创新的典范。”[5]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6],但是,“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7]。因此,正如胡锦涛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果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8]。在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魅力越大就越能够得到广大青年的青睐,就越能在青年发展道路上起有效的引导作用。
全面而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一个基础。为此,在内容上,要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生活、工作、家庭中的公共道德等理论知识贯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提高青年的理论知识储备,提升他们辨别是非、抵御腐朽的能力,深化其社会的正义感,提高其理论素养,强化其综合实力,增强青年对党和国家的信任与信心,帮助青年致力于把青年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融合起来,和祖国共同成长。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之外,还要特别关注青年主体性需要,要针对青年需要和应该需要的问题进行解答,充分体现主体需要,激发青年主动接受并行动的动力,激励青年去满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求与追求,而青年的层层需要也将推动其一步步去充分认识、学习、探究、实践真理。在方式方法上,要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采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尽可能地使抽象苦涩的理论变得直观、形象、通俗易懂,想方设法使得青年能够理解。同时,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还要适时地采取隐性教育方法和间接教育方法,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性。
3.3加强实践,锻炼青年
马克思主义和青年具有高度一致性,其中实践性就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格,而投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推动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必由之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9]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青年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来指导解决问题。为此,应该有效拓展青年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渠道,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锻炼。我们可以大力开展形式各异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也能帮助身边人排忧解难。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青年深入社会,进一步认识国情、党情和民情,既能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进一步理解,也能从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其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热情,提升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做出贡献的能力。
在青年积极学习、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到周边的青年,进而可以带动更多青年也积极加入到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实现过程中。如“青马工程”的开展,通过培养青年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等青年群体,培养了一批批青年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学习者、信仰者、传播者、践行者,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自觉推动者,也影响并带动了更多的青年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正如胡锦涛指出的“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10]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名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59.
[2]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35.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8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5.
[6]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
[7]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胡锦涛.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0.
[1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9.
[11]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5]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骆桂峰)
广西区教育厅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研究》(DSBD13ZD014)。
D61
A
2095-4859(2016)02-0287-06
**作者简介:陈小珍,女,江西赣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