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尾巨杂交桉无性系DH32-43育苗和栽培技术

2016-03-17黎怀玲韦小桃王建忠卫忠诚卢翠香

桉树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整地

黎怀玲,张 磊,韦小桃,王建忠,卫忠诚,卢翠香,李 俏*

(1. 广西国有东门林场,广西 扶绥 532108;2.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2)

尾巨杂交桉无性系DH32-43育苗和栽培技术

黎怀玲1,张 磊1,韦小桃1,王建忠1,卫忠诚1,卢翠香2,李 俏1*

(1. 广西国有东门林场,广西 扶绥 532108;2.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2)

DH32-43是尾叶桉×巨桉的杂交桉无性系,适宜华南地区种植并作为林木良种进行推广造林。本文总结了DH32-43无性系的组培繁殖技术和良种高效栽培技术,包括组培扩繁、轻型基质移栽管理、造林地选择、整地方式、施肥配方、合理造林密度等,为新无性系推广与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尾巨杂交桉;无性系;育苗;栽培

桉树(Eucalyptus)是世界性速生丰产树种,人工栽培最成功的是巴西,使用的无性系造林每年在100个以上,且经常更换,优良无性系5年生年平均生长量达到100m3·hm-2[1-2]。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系统的桉树改良育种研究,选育出了尾巨桉(E. urophylla×E. grandis)、尾赤桉(E. urophylla×E. camaldulensis)、巨赤桉(E. grandis×E. camaldulensis)、尾园桉(E. urophylla×E. tereticomis)、巨园桉(E. grandis×E. tereticomis)等杂交种及其无性系,平均年均蓄积生长量达30m3·hm-2以上,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短周期纸浆用材树种[3-4]。目前,广西桉树人工林面积已超过200万hm2[5-6],但从当前种植的品种来看,造林品系少,多为尾巨杂交桉的DH32-26、DH32-28、DH32-29和巨尾杂交桉的广林9号、广林12号等几个无性系,远远满足不了桉树人工林持续健康发展的生产需要。这些林分的遗传基础十分狭窄,其抗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一旦发生灾害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营造单一树种和品种的桉树人工林也不利于桉树可持续经营和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持[7-9]。

为了有效解决当前桉树人工林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风险,桉树造林品种的多元化、抗性品种的应用、长周期桉树中大径材培育等桉树生态经营将是今后桉树人工林发展的趋势。新无性系DH32-43是广西国有东门林场于1996年通过对尾巨桉DH32家系的优良个体选择,经过无性繁殖而获得的新无性系,经过10余年的无性系测定和区域化测定,于2012年12月经广西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广西林木良种(良种编号:桂S-SC-EE-024-2012)。该无性系速生丰产、抗病强、干形通直、林相整齐、出材率高,材质好、纹理直、木材基本密度520±20 kg·m-3(5年生)。3年生时年均蓄积生长量达31 ~ 41m3·hm-2,6.5年生年均蓄积生长量达43.15m3·hm-2,是目前推广应用无性系生长量高的1.2 ~ 1.4倍。新无性系DH32-43的推广将直接为社会造林提供新的造林品种和一整套成熟的良种繁育、高效栽培技术,有效缓解当前桉树人工林造林品种相对单一、生态系统较脆弱的局面。

1 新无性系DH32-43组培繁殖技术

1.1 外植体诱导无菌芽

以优树伐桩萌芽的半木质化茎段为外殖体,经酒精和氯化汞表面灭菌后,接种到改良MS为基础并添加适量6-B和NAA的初代培养基上,10 ~ 15 d后,萌生无菌芽。

1.2 继代增殖培养

将诱导获得的无菌材料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再次切割,放入继代培养基中进行继代培养加速繁殖,使之形成丛芽。在芽增殖过程中,定期将培养材料转接至新鲜培养基,使之在短期内加大芽的繁殖数量,以达到快速扩繁的目的。培养室内的温度控制在25±2℃,光照强度为1 000 ~ 5 000 Lux(1 Lux= 60.04×10-6J·cm-2·min-1),光照时间每天10 ~ 16 h。

1.3 生根培养

选取相对健壮的继代苗插入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其余的材料放入继代培养基进行增殖培养。生根瓶苗要先于1 000 Lux以下极弱光培养7 ~ 10 d,3 000 ~ 5 000 Lux的强光下培养,15 ~ 20 d后成苗。

1.4 育苗基质的处理

使用配方椰糠:泥炭土:谷壳=6:3:1基质育苗,在苗木移栽前2 ~ 3 d,每天给轻基质育苗容器杯淋水,使之保持充分湿润。在育苗使用的前1 d,以70 %敌克松800倍溶液、70%敌克松800倍加50%多菌灵400倍溶液或0.1% ~ 0.3 %高锰酸钾溶液对营养杯的基质进行消毒,以待用。

1.5 苗木的移栽

移栽时用镊子夹住苗木根尖,垂直插入轻基质杯内0.5 cm左右,用手轻轻回压轻基质,使苗木根系不外漏且保持垂直。移栽后,充分淋足定根水。

1.6 遮荫与保温

晴天气温太高时,苗木移栽完后要把遮阳网铺开,避免阳光直射,造成苗木成活率降低。5 ~ 7 d后,可掀开遮阳网,使之逐渐适应露天的环境。每年11月份至次年3月份,苗木移栽后立即盖好薄膜,使温度保持在适合苗木生长的条件。

1.7 浇水与施肥

苗木移栽后立即浇透水,使苗木根系与育苗基质充分接触。夏天气温高时每天应淋水两次,时间为早上10点和下午3点最好;冬天可以根据天气情况来淋水。湿度保持在85 % ~ 90 %,不宜太干也不宜太湿。

苗木移栽后10 ~ 15 d,待苗木成活后施水肥一次,肥料以复合肥为主,施肥浓度在0.3 % ~ 1 %之间,施肥后要及时用清水冲洗幼苗叶面,避免造成灼伤。苗木长至10 cm后,可根据育苗需要减少淋肥次数或停止淋肥。

1.8 病虫害防治

以预防为主,定期喷药。移栽后7 d开始喷药,以后每隔5 ~ 7 d喷1次,采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百菌清、敌克松等广谱高效性的杀菌剂以防病(各种杀菌剂轮换使用),杀菌剂的使用浓度一般为该杀菌剂有效成分的0.1 % ~ 0.13 %;每隔10 ~ 15 d喷一次氧化乐果、敌杀死等杀虫药以防虫(各种杀虫药轮换使用)。

1.9 苗木分级和炼苗

苗木分级时应在阴天、晴天的傍晚进行,避免雨天分级。苗木长出2 ~ 3对真叶即有4 ~ 5 cm高即可分级,分级时把它分为大、中、小3个等级,把苗木按等级移至分级炼苗托上,进行炼苗和空气切根,控制苗木根系外长,适当控制淋水次数,使容器基质含水率在50 %左右,从而促进苗木须根增多,提高苗木质量。对弱小的苗要加强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1.10 苗木出圃

苗木生长正常,无病虫害,无畸形。苗高15 ~ 30 cm,地径0.13 ~ 0.15 cm,叶色正常,无严重脱落叶现象的苗木达到出圃标准,可以出圃。

2 新无性系DH32-43主要栽培技术

2.1 造林地选择

选择广西北纬24°5′以南,海拔600m以下的平原、丘陵或低山山地且无霜冻及强台风危害的地区种植。

2.2 整地方式

整地前需进行林地清理和炼山。整地方法可采取穴垦整地、带垦整地或机械整地。平原或低丘采用机耕全垦(深25 ~ 35 cm)整地。全垦后进行人工定点挖穴,穴规格为40 cm×30 cm×30 cm。坡地采用人工整地方式,沿等高线布行挖明穴,穴规格为50 cm×50 cm×40 cm(面宽×底宽×深)。

2.3 造林密度

合理的种植密度既能避免因林木过密而造成林木分化或因自然整枝快而影响单株材积,也不因林木稀疏、林地裸露导致水分蒸发过大而造成土壤干旱,要通过确保一定的株数来保证单位面积的产量。有人认为“越密越丰产”、“多种可多得”,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造林太密,甚至种植密度达4 500 ~ 6 000株·hm-2,幼林几个月即郁了,由于通风、纳光不良,林木容易发病,并由于过密,不到1 a就开始落叶、枯枝,因此,采用适当的种植密度十分重要。试验证明,用于旋板材和纸材的造林株行距为2.0m×3.0m,即密度1667株·hm-2为最佳,培育中大径材的造林株行距为2.0m×4.0m,初植密度1 245株·hm-2为最佳。

2.4 施肥基肥回穴

使用桉树专用基肥,肥料有效N、P、K含量分别为10 %、15 %、5 %和适量桐麸、微量元素,施肥量为0.5 kg·穴-1,将基肥放入定植穴,在穴内混土拌匀回土,肥料层至穴面约20 cm,穴面要低于地面8 cm,以利于栽植苗木。

2.5 定植与补植

定植在雨后且土壤湿透时进行,为确保造林成活率,定植时可使用保水剂。苗高为20 ~ 30 cm,不能让苗木根系接触到基肥,1周后及时完成补植工作,确保成活率达到95 %以上。

2.6 抚育管理

造林后3 a林分的除草、施肥抚育措施是,第1次除草、施肥在造林后1.5个月时进行,先全面除草,后施肥,每株施桉树专用肥(N、P、K有效养份含量为30 %)500·株-1;第2、3次于造林后的第2、3年3—4月进行,施肥量每株500 g,均为桉树专用肥(N、P、K有效养份含量为30%)。施肥方法为沟状施肥,即在树冠外围的坡上方开沟施肥,肥料入沟后覆土。

3 结论

3.1 无性系DH32-43的育苗要求

(1) 采用改良的培养基为基础,添加适量6-B和NAA的初代培养基,可提高5%成功率。

(2) 继代培养时培养室内的温度控制在25± 2℃,光照强度为1 000 ~ 5 000 Lux,每天光照时间10 ~ 16 h为宜。

(3) 移栽时轻基质以使用配方椰糠:泥炭土:谷壳=6:3:1基质育苗为最佳。

3.2 无性系DH32-43的栽培要求

(1) 选择优良母株诱导,轻基质杯育苗,选合格苗出圃;

(2) 秋冬整地,备耕及时;

(3) 下足基肥,抓紧阴雨天气,春季造林(2—5月);

(4) 宽行窄株,用于旋板材、纸材造林密度株行距为2.0m×3.0m;培育大径材造林密度株行距为2.0m×4.0m;

(5) 及时进行施肥、除草抚育。

[1] 周群英,李天会,陈少雄,等.我国桉树扦插育苗相关技术研究进展[J].桉树科技,2008,25(2):42-47.

[2] 项东云,陈健波,叶露,等.广西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2006,35(4):195-201.

[3] 张磊,熊涛,王建忠,等.广西东门林场桉树无性系选育研究概述[J].桉树科技,2015,32(1):45-49.

[4] 兰俊,吴永富,石前,等.巨桉第二代育种群体遗传变异及早期选择研究[J].桉树科技,2012,29(4):36-39.

[5] 明安刚,温远光,朱宏光,等.连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J].广西林业科学,2009,35 (1):27-30.

[6] 黄国勤,赵其国.广西桉树种植的历史、现状、生态问题及应对策略[J].生态学报,2014,34(18):5142-5151.

[7] 李晓琼,苏勇,郭文峰,等.桉树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J].广西科学,2015,22(6):586-592,599.

[8] 钟兰芳.巨尾桉育苗与造林技术[J].广东林业科技,2008, 24(3):45-49.

[9] 莫继有,吴永富,兰俊,等.广西东门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策略[J].桉树科技,2011,28 (1):53-56

The Seedlings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Clone DH32-43

LI Huai-ling1, ZHANG Lei1, WEI Xiao-tao1, WANG Jian-zhong1,WEI Zhong-cheng1, LU Cui-xiang2,LI Qiao1
(1.Guangxi Dongmen Forest Farm,Fusui532108,Guangxi,China;2. Guangxi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Nanning530002,Guangxi, China)

The clone DH32-43, bred by Guangxi Dongmen Forest Farm in southern China, is an improved hybrid eucalypt clonal variety (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 which passed provincial identification by Guangxi Improved Forestry Varieties Approving Committee in December 2012. This paper summarizes techniques for tissue culture reproduction and effective cultivation including nurserymanagement of tissue culture transplants in light growingmedia, selection of afforestation land,method of soil preparation, formula of fertilization and density of plantation. This information will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new clone promotion and high-yield cultivation.

hybrid eucalypt; clone; seedling; cultivation

S722.8+9

A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优质高产桉树新品种DH32-43示范与推广”([2013]TG 06号);广西林业重大科技项目“优质材桉树无性系选育与产业化利用”(桂林科字[2014]第04号)

黎怀玲(1970— ),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林木良种繁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通讯作者:李俏(1962— ),男,本科,主要从事营林生产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桉树人工林整地
浅谈农业机械整地技术的优势及实施方法
彩虹桉树
桉树茶饮
塞罕坝采伐迹地不同整地方式效果研究
我国人工林生态轮伐期探讨
人工林生产力提升对策探析
浅谈造林穴状整地
我省深松整地将实施精准补助
铝胁迫下不同桉树无性系叶差异蛋白表达分析
3个桉树品种对桉树枝瘿姬小蜂抗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