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问题意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习的分析

2016-03-17葛宇宁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5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研究生马克思主义

葛宇宁

论问题意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习的分析

葛宇宁

问题意识是指我们在实践中要意识到问题,把握问题,带着问题展开求知和思索,以求解决问题、回答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应包括理论问题意识和实践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未来的科研人才。而问题意识是科研的起点、科研创新的根本动力、科研过程规范的起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学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是阅读,带着问题阅读,读出问题;其次,观察时代,用心体验我们这个时代;第三,认真反思,专注于“笨想”。

问题意识;培养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教育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要意识到问题,找到问题,把握住问题。然后围绕问题产生怀疑、困惑,甚至痛苦,不解不快。然后开始展开求知和思索,以求解决问题。

有学者认为:“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1]

习近平同志在《关于<中央关于全面深入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出,坚持问题意识导向的观点和思考方法。强调在深化改革中,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2]

习近平同志关于问题意识的论断可以作为理解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意识的思想指导。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和研究生本人都必须意识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积极培养问题意识。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作进一步思考,以求通过科学研究化解问题,给出清晰答案,至少给出解决问题的重要线索,以便后来者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

具体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问题意识可分为理论问题意识和实践问题意识。一方面,它是一门理论科学,系统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又有实践指向,理论思考本身不是它的最终归宿,实践才是。正如马克思所说,马克思主义不是要解释世界,而要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必须付诸实践。[3]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意识,主要是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本身。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释,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最终的,都没有占有终极真理,都需要不断地去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例外。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算起(以《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为起点),至今已有将近170年的历史。[4]在这么长的历史长河内,世界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也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实现了到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现实的制度早已在地球上确立。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发展,先后经过了列宁主义、毛东泽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几个重要阶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会停止,也不能停止,一旦停止并固化下来,就会日益丧失其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我们学习和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更主要的是为了解决实践问题,更要带着实践问题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实践的需要。比如,社会公平问题,目前贫富差距两极分化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重要挑战,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影响“两个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这些都需要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借智慧”,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再如,生态问题,我国生态问题非常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已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丰富的生态文明理论,需要我们发掘出来,指导当前实践.

二、问题意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它的目标比较明确,主要是培养未来的科研人才,尤其是研究型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研究生毕业时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甚至能独立进行科学思考和研究。而科研的训练需要问题意识的培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真正的研究从惊异开始,从发现问题开始,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5]波普尔更是认为,科学研究只能从意识到问题入手,而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要解决发现的问题。[6]可见问题意识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问题意识就是科学研究的生命所在,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真正的科学研究。具体说来,问题意识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问题意识是研究生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不是无聊的游戏,它要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找到问题,意识到问题。没有问题,我们的思考就无法开始,就没有生发点。思考正是基于发现了问题,产生了怀疑、困惑、焦虑,甚至痛苦,从而要“拔掉”问题开始的。因此,问题意识,意识到问题,我们才算真正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否则只有重复别人的思考、复制别人的思考,而这些不是科研。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在于有自己的思考,在于向未知世界“进军”,在于探索未知领域。

具体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者和继承发展者都并没有终结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立足于自己是人而不是神的视野,并不封闭自己的理论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允许后来者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允许思考的、允许发现问题的,从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

其次,问题意识是研究生科研创新的根本动力。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7]。创新已经成为我们发展的重要新理念之一,甚至是未来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所在。国家提出“万众创新”的口号。创新是科研的本质所在,科研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科研的创新从哪里开始?当然是问题意识。要么提出一个新问题,要么解决一个前人已经提出但尚未解决的问题。两者都是科研的基本功能所在。提出证伪主义真理理论的大师波普尔甚至认为,我们知识的增长、科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不断质疑前人的理论,从而发展前人的理论的基础上完成的。[8]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创新所在也是问题意识,最主要的是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中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扩大、生态危机、贪污腐败问题等,这些问题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不到现成的、具体的答案,因为它提供的只是理论指南,而不是烤熟的、可以供直接食用的烤松鸡。[9]于是,我们就必须在此基础上开始自己的思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三,问题意识是研究生规范科研过程的导引。科研需要规范,真正的科研过程不是杂乱无章的拼凑,也不是某一个爆发的瞬间,它是一个规范的过程。当然,我们有了问题意识,科研过程的规范就可以建立起来。问题意识对科研过程的规范作用表现为:其一,问题意识确定了科研的目标,也即“靶子”,知道我们的科研从哪里开始,并指向何处。其二,问题意识确立了科研活动的范围,即我们未来的科研过程要做什么,查阅哪些资料、做哪些实验等。其三,问题意识也确立了科研方法。不同的问题其解决方法也不相同。一般人文科学,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其问题的研究方法就是大量阅读前人的文献资料,然后梳理和消化,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自然科学,如生物科学,则主要以实验为主,当然也是在前人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

三、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如前所述,提出问题,具有问题意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研究生科研的起点、研究生科研创新的根本动力,也是研究生规范科研过程的导引。可以说,它是研究生进行科研训练具备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可以概括为“找靶子”,也即问题就是科学研究的“靶子”,是科学研究的初始接触,没有“靶子”,我们的科学研究就没有针对性,就难以产生价值,好的会沦为一种“智慧游戏”,差的可能会贻害理论本身,甚至误导实践。

如何培养研究生问题意识,怎样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问题意识?具体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说,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或两种类型:一种是理论问题,一种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应从多个方面、多种途径展开。

首先是阅读,带着问题阅读,读出问题。阅读并不是仅仅浏览一遍,而是要带着思考。如果读了一本书,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没有引起任何思考。一般属于两种情况:其一,它没有价值或价值不大,“没有什么营养”,这类书籍当然读不出问题,因为它本身就不解决问题;其二,没有读懂,许多经典书籍不可能马上读懂,这就要多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带着问题去阅读,也就会在其中读出问题。这本书要解决或回答什么问题,解决得怎么样,有没有解决问题,该问题是否还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没有阅读,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不可能提出问题的,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找到问题的,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多半并不是真问题,而是虚假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很多,比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里面基本上都是经典文献,都很有价值。仔细阅读,仔细思考,在知识和思想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就会发现一些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其次,观察时代,用心体验我们这个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解决问题的指南,这个指南需要和具体的时代和民族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物质的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结合起来。我们必须了解和知道我们这个时代,而不是做一个对时代无知的人,对生活无知的人。不是生活于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了解自己生活的时代,都知道自己生活的时代,很多人不会关注生活,更懒得去反思生活,他们只是这个时代的过客,过也就过了,无需知道它具体是什么。因此,只有观察时代,用心体验时代,才能把握这个时代,才可能发现时代要解决的问题,才能从理论上回应时代的需求。

第三,认真反思,专注于“笨想”。有了认真阅读和对时代的体验还不够,还要能认真反思,真正的问题来自于不断地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就要求我们要超越生活现象的表面,揭开其背后的意蕴。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笨想”。“笨想”就是一点一点地去想,去追问,不怕耗费时间和精力,做到专注,直到自己明白了问题,并且也能给别人讲明白为止。“笨想”其实是最能找到问题、最能接近问题的真正道路。也可以说“笨想”本身并不“笨”,它恰恰是任何科学研究都应该坚持走的路。这就好比居里夫妇发现镭的过程,他们从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l克的镭,发现这种尚未被人类认识的新元素。在这一过程除了“笨方法”,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也正是这种笨办法,成就了居里夫妇。

四、结语

总之,问题意识在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重大价值。每一个有志于科学研究的青年学子,无论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还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都要从培养问题意识开始。要具有发问的能力。找到理论和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始自己的求知和思考,以求借助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科研研究的本质特征在于创新,而创新的起点和基础在于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是不可能创新的。而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往往忽略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点应引起重视。

[1]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40-43.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6.

[4]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5:2.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5-6.

[6][英]卡尔·波普.波普思想自述[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8.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8][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238-23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6.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5.052

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项目“马克思辩证法的生存本性及其时代课题”(编号:SKB2015-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研究生马克思主义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