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人物身上蕴含的哲学思想初探

2016-03-17张敏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5期
关键词:招安玉帝八戒

张敏

《西游记》人物身上蕴含的哲学思想初探

张敏

《西游记》作为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一个时代的作品都能或多或少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生活、政治主张及文化思想等等。《西游记》虽是一部神话小说,但是作者吴承恩也在书中借鉴了许多哲学的思想。本文将以《西游记》中的部分人物为研究对象,通过作者对其性格、职业以及事件中的表现等方面的刻画,探析他们身上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西游记;哲学思想;人物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神话小说,与《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作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长篇小说的开创之作,以其超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享誉文坛。该书讲述的是唐三藏和他的三个徒弟前往西天取经,一路上斩妖除魔、荡平鬼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作者吴承恩是明朝人,《西游记》问世以来便广受追捧,在民间迅速流传。书中故事新奇魔幻,对人物刻画鲜明立体。诸如孙悟空、猪八戒、如来佛祖、玉皇大帝、太白金星、白骨精等角色,都深入人心。本文将对书中人物进行探析,挖掘出书中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蛛丝马迹。

一、“无为而治”的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乃“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西游记第七回)。历多劫而不灭,可知玉帝法力之无边。但书中的玉帝却给人庸庸无能之感。孙悟空闹龙宫、闯冥界,搞得龙王和阎罗王只得上天庭告御状,玉帝却并未重拳整治,只是采纳了太白金星的意见去招安。后来孙悟空自封齐天大圣,与天兵天将对峙时,玉帝依旧听从太白金星劝说,选择了招安。最后悟空大闹天宫,从南天门一路杀到凌霄宝殿。玉帝狼狈不堪、落荒而逃,请来显圣真君和如来佛祖才最终降服猴王。这个过程中,玉帝没有任何应对之策,也未显露任何神通法力,但并非软弱。玉帝作为仙界班头领袖,天宫的最高首领,以道家“无为而治”管理着三界。

老子觉得“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不是让统治者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做过多的干预,最大限度地给予自由。玉帝正是遵循着“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首先,对于悟空接二连三地挑战天庭权威,玉帝都听从了太白金星的意见,对其进行招安;后来悟空大闹天宫,他又听从了观音菩萨的指点,请来了二郎神降服悟空。不管是出兵征讨还是纳贤招安,玉帝自己都没有主动提出过方案,而是让臣子各表其能,他做的只是准奏。这正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君主放权,让臣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智者尽其虑,为君分忧。《道德经》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孙子兵法》也谈到:“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这里,所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没有战功的统帅才是最好的统帅。而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领导并不是最好的领导,墓碑上刻满丰功伟绩的君王也不是最好的君王。真正的高手不会时时刻刻都发挥关键作用,他们“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经常充当幕后英雄、无冕之王。玉帝的“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无为”,不可谓不是一种高级的驭人之术。其次,即便悟空抡棒搅了蟠桃会,大闹天宫,甚至当面直呼玉帝为“玉帝老儿”……玉帝也没有恼羞成怒地对其展开毁灭性打击,而是很有耐心地招安和降服,不为小事所困、不为琐事所虑。其“无为而治”的做法,看似大愚,实乃大智之举。在仙班众神中能达到这层境界的,除了历经无数劫难的玉皇大帝,其他人恐怕是做不到的,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主宰三界的道理所在。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田子方认为魏文侯作为一国君主,能挑选出好的乐官就行了,不必去关心乐理是否合适这种琐事。如果将大部分的精力花在这些琐事上,在大事上必然会犯糊涂。最后,对于悟空,玉帝既用了怀柔政策将其招安,又祭出十万天兵天将对其武力镇压。太白金星作为招安使者,两次招安都效果颇佳;派出李靖、哪吒父子领衔的天兵天将与悟空摆兵对峙,最后又请来二郎神和如来降服猴王,终免天宫一难。在这几次事件上,都看得出玉帝的知人善任,也给予了臣子充分的信任和施展能力的舞台。对于君主而言,“无为而治”就是知人善任、清心洞察。做到“臣有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以臣子的能力为依据,给予其合适的职位。“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也”。臣子各司其职,君主才能事不必躬亲。《韩非子·主道》里面谈到:“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躬于智;贤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躬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躬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以无为驭有为,实乃玉帝之“无为”也。

二、崇尚中庸的猪刚鬣

猪八戒是《西游记》中取经团队里的三把手。在悟空化缘、师傅被困之际,他自动升为安保队长,对团队的下一步行动有绝对话语权。作为唐僧的二徒弟,能飞善水,持宝沁金耙,通晓三十六般变化,一副猪脸人身模样。猪八戒本是执掌八万水军的天蓬元帅,算是天宫里的中层领导。但因生性好色,调戏嫦娥,后又拱倒了斗牛宫,被玉帝贬下凡间,阴差阳错地投入猪胎,变成现在这般样子。他在高老庄想骗娶高翠兰时被悟空降服,听闻唐僧之名跪地拜师,从此追随西去。八戒从一个天庭高官变成一个牵马取经的行脚僧,从锦衣玉食到粗衣白饭,这一角色的转变,平常人可能早就因巨大落差而郁闷消沉。但是八戒却用了极短的时间就接受了现实,甚至没有为自己错投猪胎,长了猪脸这件事而抱怨太多,对所有的遭遇都坦然接受,是十足的乐观主义者。在取经途中,八戒不是团队里的第一武力输出、不是精神领袖、不是保障衣食的后勤主管,但这些都不影响他在团队里的重要性。其以中庸之道,成为这个团队里的润滑剂,是团队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首先,在取经途中,唐僧师徒四人需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能功德圆满、获取真经。时间之长、路程之远,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先不说那各霸一方的妖魔鬼怪有多凶残,单是路途中的孤寂空寥就足以成祸成灾了。而八戒天性好吃喜色,自由散漫还经常偷懒,让他化缘他躲起来睡觉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我们很难想象普天之下,惟美女与美食不能辜负的八戒最终坚持到了最后,取得了真经。“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即便自身缺点繁多,即便前程路远途险,依旧能以持之以恒的决心勇往直前。就像《中庸》中说的:“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这也是八戒能成圣成佛的原因所在。其次,八戒很容易满足,脾性温和就似死火山,极少见其爆发。悟空作为唐僧的大徒弟、降妖除魔的第一人选,深受唐僧的器重和信赖;而沙僧和白龙马也都对悟空信服不已。与悟空相比,八戒在战斗力上稍弱于他。但其通水性,水中战力要远胜悟空。所以在收服沙僧及其他水里妖怪时,起主要作用的是八戒。且八戒做过天蓬元帅,掌管八万水军。相比之下的悟空,除了自封的齐天大圣之外,官方注册的官职其实是弼马温。所以在出身上,八戒完胜。但是对于猴哥经常斥他“呆子”、动不动就揪其耳朵,优势明显的八戒也只是傻傻地笑,并没有表现出一丝丝愤怒甚至是不悦。每次的化缘、探路等“放风”任务都不跟悟空争,默默地守在师傅身边,护师傅周全;每当师傅声泪俱下地感谢悟空再一次救了自己时,八戒做的还是呵呵傻笑。这正是《中庸》里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面对喜怒哀乐苦涩甜,八戒能始终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卑。不被情绪影响自己,这才是最高级的人生态度。最后,八戒能够忠恕宽容。虽然有些时候他会挑唆唐僧和悟空之间的关系,但那都是些无心之举。更多时候,八戒都是用他的真诚和忠恕去软化冲突、化解矛盾。当悟空猴性不改,直言顶撞师傅时,八戒总会站出来指出悟空不对的地方,从某些方面来说增加了唐僧对团队管理的威信;当师傅惩罚悟空的“滥杀无辜”时,八戒又会替悟空求情,让悟空免于紧箍咒的折磨;当师傅悟空都不在时,是八戒安抚沙僧和白龙马,制定营救方案。《中庸》里面说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将心比心,体谅关怀别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此为忠恕宽容之原则。而这一原则在“三打白骨精”时彰显得更加清晰:八戒灰头土脸地跑到花果山请求被唐僧赶走的悟空回去救师傅。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实则一箭双雕,既可以救出师傅,又让悟空有了一个回去的台阶。

三、如来的法治

如来佛祖作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无上至尊,掌管着佛界的所有事务。每次出场都祥云瑞雾,高坐莲花台,以其佛理管理着座下芸芸子弟。而唐僧本是如来二徒弟金蝉子转世,十世修行的好人。因为他一点元阳未泄,吃他一块肉便可长生不老,所以引来了大批妖怪设卡埋伏。至于为什么金蝉子要转世,如来曾亲口点出:“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做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谩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西游记第一百回)佛法之于如来就像儒学之于封建帝制,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金蝉子敢于藐视佛法,无疑是对如来统治的质疑,其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如来用佛理惩治了金蝉子,让其修行十世,历经人间疾苦。而佛理就是法学家们所说的“法”,任何佛界中人触犯佛法,都会受到法的制裁。

悟空大闹天宫,凭借通天神威,把天宫搅得天翻地覆,甚至想取代玉帝坐上天庭龙椅。神佛两界看到了悟空的无边法力,只得请来如来以五指山镇压。悟空的行为触碰了作为统治者的如来和玉帝的底线:谋朝篡位。最终只能被代表着法的五指山降服。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大权只能掌握在统治者手里,只有这样才能治理天下。如来不会容忍代表新生力量的悟空抢班夺权。

悟空听从观音指点,跟随唐僧西去取经时,因怕悟空法力过大,不听管教。如来将紧箍儿交于观音,让其给悟空戴上。“此宝唤作紧箍儿……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紧箍儿就是以法约束悟空行为,若是枉法,便会受到来自统治者的制裁。不管是自己的二徒弟金蝉子,还是混世妖猴孙悟空,只要触犯了如来的法,就会受到严厉制裁。“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不阿贵”,(《韩非子·有度》)如来做到了。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萨孟武.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赵国庆.西游记与神仙文化[D].西安:西北大学,2001.

[5]老子.道德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6]蒋重跃.韩非子的政治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政治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5.039

猜你喜欢

招安玉帝八戒
八戒打工(下)
八戒打工(上)
开心一刻
天上掉下个玉帝
《水浒传》中武松性格发展变化分析
八戒八戒,傻的可爱(连载)
八、八戒请客
论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