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路径

2016-03-17王妍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5期
关键词:全球化中华民族培育

王妍

全球化背景下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路径

王妍

本文从全球化与民族精神的内涵着手,通过分析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制约因素及其根源,探讨了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条路径。

全球化;民族精神;培育;路径

一、全球化及民族精神的内涵

全球化指伴随着资本和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世界贸易的不断扩大,历经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几个发展阶段,各国、地区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使世界经济多层次、多形式交织与融合,逐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经济现象。今天,全球化正悄然改变人类生活和面貌,已渗透深入各个领域,对人类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中沉淀的思想观念、思维意识、价值取向和心理结构的总和。在漫长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人民凝练出的思想精粹、进步观念和优秀文化,是为各族同胞所认同并内化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是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综合反映。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对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不断加剧,从物质文化层面渐渐延伸到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层面上。如何构建既能弘扬民族精神之精华,又能为我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注入新内涵的民族精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制约因素及根源

全球化将各个国家、民族纳入到一个统一市场和统一行为规范下的世界体系之中,使传统生活方式受到深刻变革。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与冲突。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民族精神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并积极应对,寻求行之有效的措施去维护和培育民族精神。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这种特殊意义即来自于自己所处的地位,又来自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特殊发展。伴随着全球化发展步伐,中国不断融入国际社会生活中,在这个进程中,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体现民族的根本特征,最终也将面对各种深层次的文化较量。随着与其他民族交往的不断深入,中华文化与世界各种文化直接谋面的机会增加,意味着每个民族的文化会逐步感受其他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碰撞甚至冲突。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对一个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具有很大的消解作用,它导致了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弱化。齐格蒙特·鲍曼在《全球化》一书中提出:“对某些人而言,全球化是幸福的源泉,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全球化是悲惨的祸根。然而对每一个人来说,全球化都是世界不可逃脱的命运,是无法逆转的过程。”不论幸福的源泉还是悲惨的祸根,是美好的福音还是危险的丧钟,全球化都将是当今人类“无法逃脱”与“无法逆转”的命运。它带给民族及其文化安全的危机,凸显了全球化大背景下建设本民族先进文化,正确应对全球化中文化冲突的挑战的重要意义。

第一,民族文化被动西化,文化全球化逐渐影响和弱化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文化全球化指的是:不同民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碰撞和融合,使其价值取向、思想意识、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不断达成共识的历史过程。全球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的交流变得更便利与紧密,并逐步与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文化实体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制约。马歇尔·迈克卢汉曾提出,“由于全球交流技术和网络媒介的作用,致使世界各国民族文化正在进行跨国综合和全球综合”。正是现代通讯手段的广泛运用,文化传播的逻辑进程被大大压缩,从以往的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最终到精神文化,各种文化理念被快速凝练、压缩成为文化快餐。同时,西方利用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强势地位,致使世界文化交流呈现单向流动特征,将其文化理念迅速传播输出到世界各个角落,影响不断扩大。致使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被动地接受西方文化的侵入。最终,文化被动西化将演变成文化的趋同性,文化的趋同性将意味着民族文化特点的弱化。面对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华民族文化在逐步融合与共存的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弱化民族认同感,无疑加大了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难度。

第二,文化的殖民化导致民族意识弱化,淡化了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全球化中的文化交流在理想状态下应是双向、互通、平等的。但目前很大程度上仍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单向的文化输出。文化殖民化是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国际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强势地位,强行推行自己的文化制品和价值观念,强势排斥、压制甚至最终吞噬弱势文化。西方发达国家还利用全球化平台实施“信息暴政”政策。凭借全球化进程中网络技术从文化资本到文化产品,从文化形态到文化意识,从语言教育到宗教信仰,从影视媒介到日常节日,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迅速输出,涌向发展中国家或相对落后的国家,并利用自身强势地位强行输出其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全球化进程中,西方的“文化侵略”政策,已严重影响甚至扭曲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和生活态度,导致民族精神信仰及文化价值体系受到侵蚀。这是对发展中国家民族精神进行的挑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主动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捍卫自己的民族精神。

三、如何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面向世界,取其精华

全球化的时代要求我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面向世界。全球化进程中,民族—国家得以反思性地建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全球化开创了一个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空前相互融合和依赖的时代,世界“牵一发而动全身”,荣辱与共。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盲目排外,更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生存与发展,一旦形成文化自大和文化排外主义,将严重阻碍本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先进的民族精神要善于将其他民族中最为优秀的精神财富借鉴和吸收过来,为我所用,在自己国情基础上加以创造性转化,锻造出崭新的民族精神形式和内容。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首要任务是摒弃狭隘保守的封闭落后思想,树立开放意识,同时,抵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的渗透。面向世界,了解对手,绝不能单纯封闭自己,要自信,勇于迎接挑战,并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坚持与时代精神相统一

“培育”就是要孕育出体现时代精神精华的民族精神,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面向未来,始终保持中华民族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升华,不同的民族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时代精神。任何具有生命力的民族精神在内容上都必然是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的。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就要以宽广的胸怀不断吐旧容新,顺应时代潮流充实新内容,更换新形势。只有面向未来,勇于超越,获得前进发展动力,民族才能不断前进。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从反映救亡图存到争取民族独立,再到国家建设,具有鲜明革命特征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都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把握住了时代特征,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要求,是中华民族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状态的根本原因。

3.加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载体的创新与开发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载体。重大节日、红色根据地、先进事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良载体。这些节日是长久以来民族生活的沉淀,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气息,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寄托。国家可制定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的节假、祭日的纪念和宣传活动的相关制度,便于持续发挥载体的功能作用。同时开展一些具有教育和纪念意义的节日或庆典活动,唤起和重温民族记忆,对民族历史纪念和缅怀,有利于民族认同感的强化,增强民族精神培育的广度及深度。比如,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有着我国浓厚的民族特色,还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的宝贵的传统美德: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尊老敬贤等。事实证明,开发这些富含民族精神资源的教育载体,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4.加强学校教育培育

教育是一个国家进步的阶梯,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石。没有教育就谈不上国家进步发展。费希特提出,教育不是要培养人的某些东西,而是要培养人本身,不是要把自己提供的教养成为学子的财富,而是要把这种教养变成学子人格的组成部分。换而言之,他所强调的是教育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卢梭在《关于波兰政府的筹议》一文中指出,以民族的形式塑造一个具有民族心灵的爱国者,这是教育的使命。古往今来,正是教育在人类精神进步史中以文化传承和文化再创的方式,使人类精神得以薪火相传。面对新世纪民族复兴的战略任务,我国国民教育承担起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职责。但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过分注重培养“某种人”而忽略了对“人”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体制上进行改革,克制教育功利化。同时,重视激发社会成员自信、自立、自强、自尊精神,重视对国民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养成国民品格、改良民族性格、增进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凝聚、提升民族精神,从而增强综合国力。

[1]罗国杰.建设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N].中国教育报,2002-12-11.

[2]魏明德.全球化与中国—位法国学者谈当代文化交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徐艳萍.论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弘扬、培育[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5).

[5]宋志明,吴潜涛.中华民族精神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张岱年.民族寻根与文化传统[J].寻根,1994 (1).

[8]方立天.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J].哲学研究,1991(05).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5.002

猜你喜欢

全球化中华民族培育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