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条流 考辨精审——评赵望秦《〈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校证》
2016-03-17邵炳军王世冲
邵炳军,王世冲
(上海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上海 200444)
【新书评介】
剖析条流 考辨精审
——评赵望秦《〈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校证》
邵炳军,王世冲
(上海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上海 200444)
《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荟萃清中叶以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于一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空前启后,为保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与《四库全书》同时编纂之《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充分继承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一中国古代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对所著录之书精审考证,钩玄解题,以提要的形式对中国数千年传统学术的发展演变进行了一次系统而深入的总结和批评,是反映中国传统目录学最高成就的集大成之作,成为后学研习古代典籍的必备指南,可谓衣被天下,沾溉靡穷。
由于资料有限,迄今对《四库全书总目》的前期编纂情况仍所知甚少,近年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稿本(以下简称《初目》),使这一尘封了两个多世纪的“四库学”重要文献重见天日。《初目》现藏台北“国家图书馆”,是《总目》的最初稿本,但长期以来鲜为学界所知。由于今天所能看到的诸阁本书前提要及《总目》提要的形成时间都相对较晚,加之其间历经多次修改补删,往往难以考察《总目》编纂的源流形态及其成书过程,《初目》作为新近发现的四库提要文献,在《四库全书》诸提要稿中,其撰写时间仅晚于《四库提要分纂稿》,是各纂修官分工撰写的分纂稿的汇总稿,同时它又是在此之后形成的《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以及《总目》的基础,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所以《初目》为了解《总目》的早期编纂史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新资料,对于有关《四库提要》编纂成书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四库全书》的编纂及其学术思想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初目》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已窥见一斑,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台北商务印书馆的影印本售价昂贵,极大限制了“四库学”读者阅览的广泛性,不利于该重要文献的研究与传播;另外由于《初目》稿本卷帙众多,且成于众手,誊写不精,文字上的讹脱衍倒及漫漶残缺比比皆是,不利于学人研究征引的准确性。文献征存,学人之责,赵望秦先生的新式排印本《〈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校证》(全三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6年3月版)的出现可谓适逢其会。《〈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校证》对《初目》稿本进行了重新整理,包括文句标点、文字校勘、文献互证以及编制书前总目、书后索引等工作,使这一文化瑰宝更易化身万千而呈现给广大读者。同时,《〈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校证》作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陕西师范大学优秀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对《初目》稿本字斟句酌,剖析条流,校勘考证,别白是非,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大的查阅便利和更高的学术价值,亦为“四库学”研究领域新作出了新的开拓与贡献。
由于《初目》编纂时代较早,修订较少,和《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总目》相比,其抄写略显草率,错误不胜枚举,此次《〈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校证》主要参考中华书局影印浙江杭州刊本《四库全书总目》予以校订勘正,同时充分分析及综合利用其他四库学文献,以经验实证的方法详加比勘,他校与本校兼用,外证与内证并举,从而补脱删衍,辨别讹误,并在每条提要之后附【校记】加以说明,指出其与《总目》之异同,在匡正谬误的同时辨而存疑,态度审慎。通过对《初目》中的异体字、俗体字、缺笔字、替代字等的恰当处理,对残缺的提要以《总目》同条提要之文的录入补全,对稿本经、史、子、集封面题签部类名称的变通统一,加之为条目重新制作总目冠于全书之首,并编制索引附于全书之末,从而使《初目》考辨允当精审,体例严谨统一,文句通畅准确,赵望秦先生治学之勤和学识之精,令人钦佩。
《初目》作为《四库提要》的初次汇编稿本,处在零散不一的分纂稿与体例划一的改定稿之间,属于一种过渡性的书目文字,但同时又是一部独立类型的四库提要文献,初步建立了《四库全书》的图书分类体系,确立了四库提要的基本范式,并且著录了一部分《总目》未收提要,为库本提要的比较提供了依据。由于以上《初目》的这种过渡性价值,《〈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校证》还不遗余力,将《初目》中的每条提要与《四库提要分纂稿》《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文津阁四库全书提要汇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同一条目一一比照,并在【今案】中列出其所处之部类、卷次、页码,以方便读者及研究者按图索骥,检索求证。通过《初目》的体例不一可以初步了解《四库提要》的修订改写过程,通过《初目》的文献辑佚可以反映《四库全书》的收书标准,通过《初目》的提要取舍可以窥探四库馆的图书禁燬情况,《〈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校证》为解决这些问题打开了便捷之门,散发着亮丽的学术光彩,充分体现了赵望秦先生扎实而深厚的文献功底,敏锐而宽广的学术视野。
《存目》的影印会成为“四库学”研究水平极大提升的新动力,但目前关于《存目》的研究仅有夏长朴先生《〈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初探》、刘浦江先生《〈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再探》、江庆柏先生《〈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著录而〈四库全书总目〉未收提要考》等寥寥数篇论文,而赵望秦先生《〈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校证》作为《存目》的专书研究,堪称“四库学”的又一力作,其开拓之功将无疑使这一新动力锦上添花,嘉惠学林。相信此书将在“四库学”研究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四库学”的研究,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及传播必有裨益。
【责任编辑 马 俊】
邵炳军(1957—),男,甘肃通渭人,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研究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王世冲(1992—),男,河南商丘人,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