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及其理论视界

2016-03-17周柳波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建构

周柳波,刘 江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 545007)



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及其理论视界

周柳波,刘江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7)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形成经历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入,战争和“阶级斗争”年代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的形成三个历史时期;其理论视界包括人民性本质的逻辑起点,历史性和全球性的视野,以及大文化的视角。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理论视界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当下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话语代表,而且也是中国文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讲话》对于创作界和理论界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学术界都以之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对于我国的文艺理论工作者来说,研究不单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同时也是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在此背景下,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其理论构架进行梳理,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在世界文艺理论史上,曾经存在着多种文艺理论体系。就其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而言,主要的有西方文艺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和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体系。笔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立足于封建时代“士”的审美观,着眼于封建文人的创作,建立了涵盖主旨、意境、气韵、格调等创作、欣赏的体系;西方文艺理论则以西方古典文学为观照对象,归纳、总结了上层文人的创作心理和欣赏经验,构建出一个完整、系统的文艺理论体系,包括本体论、方法论、创作论、功用论以及风格与流派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是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它关注的是文学艺术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它建立了一个美学的、历史的创作、欣赏体系,主要包括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的本质和服务对象、文艺与生活的源流关系、文艺的继承批判与文化遗产等内容[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在我国经历过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的前期,它由前苏联传入。在它的影响下,产生了20年代的革命文学和30年代的左翼文学;第二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初,具体是在1942年5月,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为标志,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即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产生了“工农兵方向”下的工农兵文艺。这一阶段一直延展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甚至可以说延展至80年代初。第三阶段的开端是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21理论。在此情势下,文艺界、理论界顺势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学术命题。这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延展至今。不过,当年所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近年来又被理论界改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建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形成经历了几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入初期;第二个时期是战争和“阶级斗争”年代的文艺理论;第三个时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前两个时期的理论都已经结束,而第三个时期的理论则还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

毛泽东的“工农兵文艺理论”,突出的是政治意识。而在改革开放的前期,即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指出:衡量一切工作(包括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最根本的标准,是看它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该说这里突出的仍然是政治意识形态。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不但创作界慢慢的已很少有人全力奉行工农兵文艺理论,而且在学术界,也已经很少人在坚持这一理论的原本形态了。正如一本著作中所说:“随着1989年的‘政治风波’的结束,思想文化界开始新的反思。……文学理论界同仁更多地开始关注文学自身的问题。即认为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自律)这才是建设文学理论的正途。文学的自主性和本体特性在多数人那里获得确认。”[3]18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对文艺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本质的认识基础上,学界重新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了反思”[3]68,“学界已经注意到文艺本身具有某种不能为意识形态所涵盖的特殊性,具体而言,即注意到了文艺的审美性”[3]73。这些都说明学术界已经突破了工农兵文艺理论的原有局限。事实上,这种突破,不单表现在对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认识上,而且还表现在创作方法、审美追求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当然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范畴。但是当今时代远不是文革之前,也不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了,不但政治、经济形势大为改观,而且文化氛围也大不相同。现在的任务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追求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复兴的“中国梦”。因此,运用文艺为“中国梦”服务成了必然。同时,文艺自有其自主性,其自身的繁荣、发展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不过文艺创作和理论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势下,文艺界必须有一套用以指导当前和今后创作实践的理论。可喜的是,在邓小平发表“祝辞”35年之后,也就是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之后的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艺上多方面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问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坚持和发展,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同时也是对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文艺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它标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形成。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来,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着的,理论也是如此。毛泽东说,“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4]。也就是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不是事物的外部因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都产生于阶级斗争时代,其主旨、内容都和和中国当今时代的社会现状有着一些“矛盾”,即不相适应的情况,因此必须调整。而体系化就是最大的调整和重构。实际上,这一理论话语体系的形成是对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否定,是理论变革、发展的产物。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实现。

这里的“体系化”,一方面是展示出理论领域的广度,涵盖生活、创作和批评、鉴赏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展示出层次的系列格局;第三方面是昭明理论内涵的深度。笔者曾在一篇论文中说过,毛泽东的工农兵文艺理论体系有着创作目的论、创作源泉论、创作动因论、创作主体论、创作过程论(发生论、内容论、形式论、方法论、发展论)、创作效果论、创作鉴赏论等方面[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的话语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上,汲取了100多年的历史经验之后,在中国改革开放、追求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形成的,它有着自己鲜明的时代特点、社会特点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内构建设中,不能不强调这一理论的前提,即整个话语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视野、理论视角。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理论视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并不是一个僵化的概念,它具有自身的理论基石、精神内核和理论深广度,即理论视界。视界是个物理名词,一个事件刚好能被观察到的时空界面称为视界。本文所探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理论视界,包括其逻辑起点、理论视野与理论视角。

(一)人民性本质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通常是指研究对象中最为简单、最为本质的规定,它构成研究对象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这里的研究对象包括一切的理论、思想、学说等,而逻辑起点以胚芽的形式包含、蕴藏着研究对象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所有矛盾。

人民性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最为重要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它决定了这一理论的性质和服务方向,因而逻辑起点是理论的根本问题,也是我们研究每一种理论首先要弄清的问题。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文艺问题的论述中,并未直接说过文艺要为无产阶级服务,但是他们在具体分析作家作品时,明显的都是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的。同时,恩格斯还说过:倘若一部小说,具有社会主义倾向,它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打破了社会上流行的传统幻想,进而动摇了资产阶级的乐观主义,这就自然而然地会引起我们对于某些事物永世长存的怀疑……这样的话,我认为这部小说也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使命[6]131。这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他的无产阶级立场。而到了列宁时代,列宁更明确地指出:我们的创作不是为贵妇人、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他们是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这里把无产阶级扩展到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千千万万劳动人民”。这些论述很好地诠释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民性本质,毫无疑问,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

这一本质在毛泽东文艺思想,即工农兵文艺理论中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毛泽东说:我们的文艺“基本上是为工农兵”[7]62,“首先是为工农兵”[7]67的。他一再强调我们的文艺要“表现工农兵”[7]59,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和广大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7]52,不但题材、情感,还有语言、甚至体式,都要适应工农兵群众的需要[7]67。此外,他还提出了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具体途径[8]。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坚持和发展。虽然这“途径”在今天来看,存在一些失误,比如规范化和行政化。但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本质是非常明显的,其政治意识形态性,明确地体现为人民性。人民性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生命,是它和世界上其他任何文艺理论最根本的区别。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2]5他还指出: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方向,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2]6。他特别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2]8由此可见,邓小平的文艺思想同样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民性本质的,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的本质。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理论界一些人忘却了这一本质,提出了所谓“纯文学”的观念,“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9]9。一些表现、赞扬人民群众的工农兵文学作品如《红旗谱》受到了质疑和否定。而在创作界出现了一些低俗的、宣传享乐主义的、违背“真善美”追求的、有碍于实现人民利益的作品。这是一个不健康的倾向。

2014年,习近平同志正是在这一情势下发表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9]13,“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9]27,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9]13。他还特别从“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9]14-21等几个方面加以详细论述,敦促文艺工作者务必要弄清楚“为谁、靠谁、是谁”的根本问题,拆除“心灵”的围墙,在创作中坚持做到“身入”、“心入”、“情入”[9]18。正是基于此,他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当今文艺界“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迎合低级媚俗,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刺激感官的“摇头丸”[9]9以及“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9]22的现象。由此可见,习近平同志紧密结合了当前的社会状况,有力地维护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邓小平文艺思想的文艺意识形态性和人民性本质,维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原则。这一起点和原则不但现在要维护,以后同样要坚决维护,让人民性成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方向,成为不同于西方文艺理论的重要特色。

(二)历史性和全球性的理论视野

文艺理论的视野是文艺理论审察各种文艺现象的眼界,它是理论准确性的保证。所以,视野越宽广,理论就越准确和明晰,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也就越强。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理论,其文艺理论也和政治理论一样,是着眼于世界的。马克思、恩格斯从不就单一的国家或民族谈论文艺问题,也不只是从单一的角度来看问题,而是从历史的维度来考察文艺理论和作家作品。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论著,都是在通读了东西方许多国家、民族的论著,通读了大量的古今作家作品之后,对文艺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挖掘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的。在此基础上,他们明确指出:“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6]68恩格斯说:“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6]98。这一论断是在研读了多个不同国家、民族的作家作品之后,经过分析、比较提出的。不仅如此,恩格斯关于典型的理论,包括“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6]135,以及“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6]130,也是在研究了各国历史上不同阶段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考察了“政治倾向”、“传声筒”等文学现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由此可见,历史性和全球性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视野。

毛泽东文艺思想参照了苏联的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实际,其眼界是超越国界的。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世界上的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有自己的阶级属性,属于一定的阶级和一定的政治路线。这样的论断无疑是放眼于世界的。他还说:“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7]63这还表明:他不但是着眼于世界,还着眼于古今。所以,虽然他谈的主要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问题,但也是要在世界和历史的视域中审察这些文艺问题的。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指出:对于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对于表演艺术中的一切精华,我们都应该借鉴和学习[2]6。这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的全球视野和历史视野。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更是放眼于古今中外,谈论众多的作家作品。他强调“文艺是世界语言”[9]8,要“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文艺和文艺工作”[9]2。他还强调:我们要与时俱进,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华美学精神。这“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华美学精神”都只能在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的比较中辨别出来,而且是与历史上封建时代、文革时期,甚至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比较中发现,这里表现的也是全球和历史的视野。所以,习近平的讲话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邓小平文艺思想。但又增加了新的美学内涵。这又说明:全球视野和历史视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理论视野。这点是必须引起我们文艺理论工作者重视的。这里就又提醒我们:必须着眼于世界,在世界的范围内审察和认识中国的各种文艺问题,而不能就中国谈中国;必须眼观古今,在宽阔的视域中来考察当今的文艺现象和文艺理论问题,而不能就当今谈当今。当然,这里所谓世界视野,并不是西方视野,更不能以西方视野来打压中国。我们要放眼世界,突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特色。此前我们的好些创作和理论正是在这里出了偏差,以致出现了“‘去历史化’、‘去中国化’”,“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9]29的不良现象。

(三)大文化的理论视角

众所周知,恩格斯在评论斐·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曾经明确地说,他“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6]101作品的。这“美学观点、历史观点”,曾被文艺理论界广泛地认作文艺批评的标准。而照笔者看来,更是他审察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的艺术视角。实际上,无论是恩格斯还是马克思,他们审察作品和文艺现象时,除采用政治视角之外,都还运用美学的、历史的眼光,即采用文化、历史的视角,而不是纯粹的政治眼光,即纯粹的政治视角。列宁虽然更加看重政治视角,但同时也有文化的眼光。他审察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既重视其“俄国革命镜子”[6]175的政治效应,但也始终注视它的文学品质,肯定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6]176。毛泽东明确地提出“文艺服从于政治”[7]70,“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7]73。虽然是在政治的基础上谈艺术,其审察文艺现象和文学作品时最为重要的是采用政治的视角,但依然有文化的眼光,要求作品具有艺术性。所以,他倡导的工农兵文学,特别是那些受到肯定、赞扬的作品都是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政治文学。邓小平同志指示文艺工作者要“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2]7,强调的主要也是政治,采用的主要也是政治视角。但他同时也要求“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2]8的作品。强调“艺术形式”的完美说明他在采用政治视角的同时也是以文化的眼光审察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的。而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完美结合在一起。这“社会效益”是政治的视角,但除此之外,还应考虑“经济效益”。他还说,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不但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而且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即做到了深入人心、雅俗共赏。这就把政治、文化和经济统一起来,既不是单纯的政治眼光,也不是单纯的文化眼光,而是还有经济的眼光,是一种“大文化”的眼光,即大文化视角。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美学”和“历史”视角,即对其在政治的前提下强调文化视角理论的坚持,同时也是对其契合时代要求的灵活运用,因为添加了市场、经济的成分和内涵,更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邓小平文艺思想偏重于政治的视角的重大发展。这又启示我们:既不能像20世纪80年代之前那样只就政治谈文艺;也不能像20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那样只就文化谈文化,只就艺术谈艺术;同时不能像当今的好些人那样,只就市场卖点谈作品。而应该同时考虑作品的政治社会效益、艺术成就和经济效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在不断发展,但是其变化和发展不能离开其人民性的本质,离开其历史性、全球性的视野和大文化的视角。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独特的逻辑起点和理论视界。这样的文艺理论才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健康发展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刘江.浅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1):6.

[2]邓小平.邓小平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3]童庆炳.新时期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调查报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276.

[5]刘江.论工农兵文艺的理论体系[J].焦作大学学报,2011 (4):42-46.

[6]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8]刘江.工农兵文学服务途径论说[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7-31.

[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刘婧)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126(2016)03-0050-05

[收稿日期]2016-03-26

[作者简介]周柳波(1971—),女,广西柳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刘江(1948—),男,广东梅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

Shallow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Its Theory Horizon of the Literary Discourse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ZHOU Liubo,LIU Jiang

(Liuzhou Railway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Liuzhou,Guangxi,545007 China)

Abstract:The form of literary discourse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xperienced three historical stages as follows:the incoming marxist literary theory,war and the development of“class struggle”an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Its theoreti⁃cal horizon includes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the nature of the popular historical and global vision,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Key words:the litera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iscourse system;construction;theory horizon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建构游戏玩不够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