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培养基接种法的实验探讨
2016-03-17邓媛红
邓媛红
(河源市卫生学校,广东河源517000)
平板培养基接种法的实验探讨
邓媛红
(河源市卫生学校,广东河源517000)
平板划线接种法培养学生的无菌意识很重要,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平板培养基接种法实验中,教师应发挥其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平板划线接种法 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检验[1]是一门实践性与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平板划线接种法是学生必须学会的操作技术。实验过程中,除了学生要熟练基本的操作外,还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目的,了解实验用的器材(自己主动准备实验用品,甚至是制作一些实验用品),熟记实验方法里的注意事项及对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平板培养基接种操作要做到“无菌操作”。操作中的很多方法都是为了达到无菌,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提醒学生,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记住实验方法。传统的医学检验专业的实验教学,基本上都是在学生完成操作技术学习和训练后,按部就班地按照实验指导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实用型检验人员。
1 加强学生深刻认识实验目的
1.1 实验目的
①初步认识培养基和种类。②初步学习细菌的接种技术。③练习无菌操作技术,培养无菌观念。④认识细菌在培养中的生长现象及代谢产物。
1.2 加强对实验目的的认识
拿出各种琼脂培养基给学生看,比只在口头上诉说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并能记得更长久。给学生一个普通的琼脂平板,随便学生培养哪里的细菌,比如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手指上的细菌,也可以选择地面、桌子、水里等等一些平常接触的东西。这样,学生就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身体以及没有灭菌的器材上都存在大量的细菌,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微生物的无处不在,从而增强他们的无菌意识。
2 学生自备实验器材并会应用
2.1 器材
①火柴。②试管架。③75%与95%的酒精。④无菌纱布。⑤混合菌液。
2.2 器材的应用
2.2.1 酒精灯的使用对于长时间未用的灯,在取下灯帽后,应提起灯芯瓷套管,轻轻向内吹一下,赶走其中聚集的酒精蒸汽,酒精灯里的酒精不能超过容积的2/3,大于2/3稍一晃动容易溢出危险,小于1/4酒精与灯芯接触面积太小,不容易点着。在操作中,酒精过少过多都由学生自己解决。
2.2.2 接种环的制作介绍接种环,接种环是细菌培养时常用的接种工具,接种环最好用铂金丝,加热冷却速度快,圆环的直径2~3mm,制作接种环的环丝4~6 cm为易,接种环并且要完全闭合。这些接种环的制作由学生完成。
2.2.3 超净工作台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超净工作台应提前50 min开机,同时开启紫外线杀菌灯,30min后关闭,使用时再用75%酒精全面抹洗。这些工作都由学生完成。
3 平板分区划线接种法及注意事项
右手持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灼灭菌,待冷,挑取1环混合菌液(葡萄球菌与大肠埃希菌)。接种环要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烧红,因为外焰温度最高,烧灼的速度才最快。接种前灼烧的目的是为了彻底地杀灭环上的细菌、芽孢等,接种的时候一定要冷却,因为不冷却的话,接的目标菌可能被环烫死了。
左手持普通琼脂平板,用五手指固定,以拇指启开皿盖,皿盖与皿底不能超过45°。开启皿盖时要在酒精灯周围开启,是为了比较不会污染空气中的细菌。
将挑取的菌液轻轻涂在平板边缘(为原始部位),烧灼接种环,待冷,然后从原始部位开始,进行第一次划线,划线时,接种环与平皿底平面保持30°~45°,用腕力使接种环来回划线。划线时力量要适中,不可太大力,太大力会把培养基划破,还要左右两边划线,线不可太短,要充分利用好平板,好的划线是密而不重叠。
用左手大拇指与中指旋转平板约60°,烧灼接种环灭菌,待冷却后,进行第二次划线,用同样方法进行第三、第四或第五次划线,每次划线与前次划线重叠2~3条。
划线完毕,烧灼接种环灭菌,合上皿盖,并在皿底记录标本名称、接种日期,将平皿倒置放于37℃培养箱中培养18~24 h。除了药敏实验等一些特殊情况外,要把平皿倒置放置。这样做,除了平皿底不会掉落外,也比较不会污染空气中的细菌。
4 加强训练平板划线接种技术
在正式操作平板划线前,给学生一个空平皿作模拟划线,反复让学生操作,让其熟习操作步骤直至能正确操作为止。
在正式操作平板划线前,再给学生一个训练的普通培养基,让学生练习划线,撑握划线的技巧与力度,才能更好地完成下面的实验。
另外给学生一个普通培养基,给学生自己按排接种物,增强学生的兴趣与无菌意识。
5 结果分析
让学生认真观察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做好记录,进行分析,确定结果,最后才由教师指引讲解。
总之,平板划线接种法培养学生的无菌意识很重要,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学生自己准备试验既减轻实验教师的负担又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一举两得。平板培养基接种法实验中,教师应发挥其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1]吕瑞芳,夏和先,王卫东,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