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古汉语的语气词“也”
——以《论语》中的“也”为例

2016-03-17惠红军

关键词:句末古汉语语气

惠红军



上古汉语的语气词“也”

——以《论语》中的“也”为例

惠红军

上古汉语时期的语气词“也”是一种语气强化标记,能够强化各种语气,同时也具有篇章功能和人际功能。“也”还能够与其他语气词合用来强化语气。句中语气词“也”和副词“亦”连用形成的跨层结构“也亦”则可能是“也”由句中语气词发展为表示类同意义的副词“也”的句法诱因。

语气词;“也”;功能;合用;连用

一、引 言

汉语的语气词是比较独特的一类。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传信助字九之一”中说道:“助字者,华文所独,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穷。”*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23页。这里的助字包括了上古汉语的语气词。可以说,马建忠看到了上古汉语语气词的独特之处。事实上,汉语的语气词是颇为独特的一种词类。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就明确指出,汉语的语气词系统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变化非常之大,上古的语气词全部都没有留下来,“也”“矣”“乎”“哉”“欤”“耶”之类,连痕迹都没有了*王力:《汉语史稿(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29页。。吕叔湘先生在《说“自由”和“粘着”》一文中认为,从语法的角度看,研究汉语的虚词不仅要研究每一类词的共性,还得研究每一个词的个性*吕叔湘:《说“自由”和“粘着”》,《中国语文》1962年第1期。又见黄国营主编《吕叔湘选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483页。。吕先生这里所说的虚词就包括了语气词。

在上古时期的语气词中,“也”的用法非常复杂。马建忠认为“也”属传信助字,“所以助论断之辞气”,“故凡句意之为当然者,也字结之”*马建忠:《马氏文通》,第323页。。他还认为,“‘也’字所助有三:曰助句,曰助读,曰助实字”*马建忠:《马氏文通》,第325页。;“助字中之助实字者惟‘也’字,余只助句、助读而已”*马建忠:《马氏文通》,第339页。。上古时期,汉语句末的语气词“也”主要表达陈述语气*王力:《汉语史稿(重排本)》,第515页。,可以表示解释、肯定的语气,还可用于列举、提顿和充当完句的纯语气词*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169页。;在判断句中表示判断语气,在叙述句中表示肯定语气,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语气*向熹:《简明汉语史(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12~113页。。句中的语气词“也”可以用于主谓之间,或复句的两个分句之间,表示停顿*王力:《汉语语法史》,第298~299页。,用于句中或分句之后,表示停顿、提示或强调*向熹:《简明汉语史(下)》,第113~114页。,或用来提示和顿宕以引起下文,使文势因停顿而跌宕生姿*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第175页。,还可用来舒缓语气*陈宝勤:《“也”、“亦”兴亡探析》,《学术研究》1998年第4期。。“也”的基本作用是表示论断、肯定的语气,它主要用在判断句中,表示判断语气。虽然“也”字还用在叙述句、疑问句、祈使或感叹句等句子中,但它仍然是表示论断或肯定的语气*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二)》,《古汉语研究》1989年第1期。。这些关于“也”的分析都看到了“也”在古汉语语气系统中的功能特点。我们这里的看法稍有不同,我们认为,上古汉语时期的语气词“也”实际上只是在强化语气;因为它所在语句的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语气并非由“也”而生,而是语句内语义相互生成的结果,“也”只是起到了强化的作用,只要有语气词“也”出现的语句就带有某种强化作用;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语气强化标记。同时,语气词“也”还具有一些其他的功能,如篇章功能和人际功能;“也”还能够和其他词语合用或连用,从而使其功能变得更加复杂。

“也”的本义并非语气词。据许慎《说文解字·乁部》:“也,女阴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也)假借为语词。”可见,古人已经认为“也”的语气词用法是假借而来的。潘允中认为,“也”字是西周以后才出现的字,用作语气词,看来很早就是个假借字*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第169页。。据郭锡良统计,语气词“也”不见于西周金文和《尚书》,但《诗经》《左传》《论语》和战国以后的典籍却用得很多。在《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这十种文献中,“也”共出现16931次,远远超出了其他语气词的使用量*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二)》,《古汉语研究》1989年第1期。;因此,“也”可以说是古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语气词。

上古时期,汉语的语气词“也”的各种功能在《论语》中表现得都非常典型;因此本文主要以《论语》为语料,希望能够对上古汉语的语气词“也”的功能做一系统研究。为了行文的简洁,凡《论语》中的语料,只出篇名,不出书名。考虑到“也”的功能的复杂性,我们也适当扩大了考察范围,以期更全面地揭示“也”的各种功能。

二、“也”的强化语气功能

(一)“也”强化陈述语气

1.在一般陈述句中强化陈述语气

陈述语气能够表达认可、确定、判断这类抽象的语义。虽然陈述语气一般没有明显的情感倾向,但会有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现出来,表明认可或不认可、确定或不确定。陈述句的句末语气词“也”正是强化这种态度。《论语》中“也”强化肯定态度的情况如:

(1)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卫灵公》)

孔子这里所说的“阶也”“席也”,并非是在简单地陈述“这里有台阶”“这里是你的坐席”,而是在特意提醒盲人乐师,“请注意,这里有台阶”,“请注意,到你坐席的地方了”。因此,这里的句末语气词“也”正是出于这种强化的目的。这种功能的“也”既可以强化肯定的态度和语气,如:

(2)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宪问》)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4)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

也可以强化否定的态度和语气,如: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八佾》)

(6)吾闻其语矣,未见其入也。(《季氏》)

(7)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8)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

如果句末没有这个用来强调的语气词“也”,整个陈述句的肯定或否定态度就没有那么鲜明。如:

(9)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

这两句“丘亦耻之”似乎都可以说成是“丘亦耻之也”,然而这里并没有使用强化标记“也”,因而态度上没有带“也”的陈述句那么鲜明和强烈。试比较:

(10)“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也。”(《公羊传·僖公二年》)

可以发现,由于句末的语气强化标记“也”的出现,《公羊传》中的“桓公耻之也”比《论语》中的“丘亦耻之”的态度更为鲜明和强烈。据杨树达所言,在有些情况下“也”的用法与表示陈述的“矣”相同*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71~372页。。其所举例句为:

(11)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先进》)

对此,郭锡良先生认为,如果陈述语气真是由“也”承担的,那么去掉“也”句子就不应该再有陈述语气,事实是去掉“也”依然有陈述语气;因此,句子的陈述语气是由句式本身决定的。如果把“也”字换成“矣”字,句子的陈述语气更加显豁,这是由于“矣”是真正表示陈述语气的,它使句子的陈述语气得以加强;而“也”字的作用是对所陈述的事物加以论断和肯定*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一)》,《古汉语研究》1988年第1期(创刊号)。。

我们发现,《论语》中句末没有强化标记“也”的陈述句也非常普遍,但其在态度表达上没有那些带“也”的陈述句那样鲜明和强烈。如:

(12)子曰:“雍之言然。” (《雍也》)

(13)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公冶长》)

(14)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

(15)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

(16)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正是通过对陈述句中有无语气词“也”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陈述句末尾的语气词“也”主要是强化陈述语气,强化陈述句中的某种态度,是一种语气强化标记。

2.在判断句中强化判断语气

判断句是一种特殊的陈述句,用来陈述事物之间的同一关系。《论语》中判断句的末尾基本上都有一个语气词“也”来强化判断语气。如:

(17)政者,正也。(《颜渊》)

(18)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19)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里仁》)

(20)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先进》)

实际上,上古汉语没有句末强化标记“也”的判断句很少。王力先生曾指出,有了“者”字之后,句末可以不用“也”字;有时候,“者”“也”都可以不用。但这两种情况都比较少见*王力:《汉语史稿(重排本)》,第403页。。如:

(2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2)子之所慎,齐、战、疾。(《述而》)

(23)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比较而言,有“也”的判断句,其判断语气充分、鲜明,但没有“也”同样能够表达判断语气,只是其判断语气相对而言没有那么充分、鲜明;因此,“也”在这里是强化判断语气。有时候,判断句所判断的两种事物只有一种出现,另一事物则省略掉了,但这并不影响其判断的性质,因为省略的另一事物可以通过语境明确推论出来。这种情况下,强化标记“也”则不会省略。如:

(24)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宪问》)

通过语境可以明确推出的另一事物是“子产”,即“子产,惠人也”。又如:

(25)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宪问》)

通过语境可以明确推出的另一事物是“管仲”,即“管仲,人也”。又如:

(26)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宪问》)

通过语境可以明确推论出来的另一事物是“阙党童子”,即“阙党童子,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二)“也”强化疑问语气

上古汉语的语气词“也”能够强化疑问语气。“也”强化疑问语气时,句中同时会有“何”“焉”等疑问代词。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很常见。如:

(27)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八佾》)

(28)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公冶长》)

(29)曰:“夫子何哂由也?”(《先进》)

(30)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31)君子之道,焉可诬也?(《子张》)

试比较只有疑问词而没有强调标记“也”的情况。如:

(3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在这种情况下,句子的疑问语气主要由疑问代词来表达。比较而言,“焉用稼”的疑问语气没有“焉可诬也”那么强烈。但《论语》中不用强化标记“也”的情况也很普遍。如:

(33)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为政》)

(3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35)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

(36)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八佾》)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疑问句末尾的语气词“也”是在强化疑问语气,是一种语气强化标记。有些时候,语句中并没有疑问代词,但句子的疑问语气已经在语境中生成,这时可以单用语气词“也”来强化句子的疑问语气。如:

(37)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雍也》)

(38)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

郭锡良先生认为,“子张问:‘十世可知也?’”也可以标点为“子张问十世可知也”。这样的话该句就是一个叙述句,叙述子张提出了一个问题。再联系后文孔子的答话用了三个“可知也”,更证明“也”不是表示疑问语气*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一)》,《古汉语研究》1988年第1期(创刊号)。。虽然该句中的“也”不表示疑问语气,但是我们并不能说“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就可以标点为“子张问十世可知也”。这是因为,虽然《论语》中与“颜渊问仁(《颜渊》)”“子张问善人之道(《先进》)”类似的“问政”“问知”“问耻”“问孝”“问行”“问陈”“问礼”“问社”“问死”“问君子”“问事君”“问礼之本”“问事鬼神”等“问X”都是叙述句,但其后都没有出现语气词“也”。“问X”句式中出现语气词的有两例,一例是“子张问:‘十世可知也?’(《为政》)”,另一例是“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述而》)”但“乎”是疑问语气词,而“也”并非疑问语气词。根据我们上文的看法,这是“也”强化疑问语气的用法。

单用语气词“也”来强化句子疑问语气的情况在其他文献中也能够见到。如:

(39)此于其亲戚兄弟若此,而况于仇雠之敌国也?(《战国策·魏策》)

王力先生认为,有的语法家以为“也”字也表示疑问,那是误解;“也”字一般要在句中已有疑问词时,才能表示疑问;这种情况下,“也”字表示疑问的语调*王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300页。。我们这里的研究表明,“也”实际上只是在强化疑问语气。因为它所在语句的疑问语气是语句内语义相互生成的结果,并非由“也”而生,“也”只是起到了强化这种疑问语气的作用。

(三)“也”强化感叹语气

语气词“也”能够用于感叹句,强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情绪等。有些感叹句没有感叹词,主要是通过“也”来强化感叹语气的。如:

(40)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

(4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

(42)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

(43)居则曰:“不吾知也!”(《先进》)

有些感叹句中有感叹词,同时还用“也”来强化感叹语气;但这类句子往往会采用一般所说的倒装形式。在倒装句中,感叹词出现在句子中间,语气词“也”则出现在句末。如:

(44)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子路》)

(4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46)大哉,尧之为君也!(《泰伯》)

倒装句中也有不用“也”来强化的情况。如:

(4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48)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罕》)

(49)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

下面一例中,用“也”的语气强烈,不用“也”的语气则较弱,对比鲜明:

(50)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

而有些用“也”强化的感叹句似乎也带有明显的反问语气。如:

(51)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

王力先生曾经指出,上古汉语的语气词“也”能够表示感叹语气*王力:《汉语语法史》,第298页。。我们这里的分析进一步表明,上古汉语的语气词“也”实际上是在强化感叹语气,是一种语气强化标记。

(四)“也”强化祈使语气

语气词“也”能够强化祈使语气,强化命令、请求等意义。“也”在强化祈使语气时,语句中会有“可”“毋”等表示使令意义的词语。如:

(52)子曰:“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53)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先进》)

(54)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公冶长》)

王力先生曾指出,语气词“也”能够表示命令或祈使*王力:《汉语语法史》,第298页。。我们这里的分析表明,语气词“也”实际上是在强化祈使语气,是一种语气强化标记。

三、“也”的语义辖域和完句功能

语气词“也”在强调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各种语气时,还具有完结这些语气的功能,即语气词“也”具有完句功能。如:

(55)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

(56)子曰:“予之不仁也!”(《阳货》)

(57)曰:“伯夷、叔齐何人也?”(《述而》)

(58)子曰:“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然而并非所有的“也”都具备这种完句功能,其原因在于“也”的完句功能与其语义辖域相关。“也”的语义辖域是指,“也”作为语气词使用时,该语气在语句中的影响范围。如果语气词“也”所强化的语气能够影响整个语句,其语义辖域就是整个语句,这种情况下的“也”就具有完句功能。如果语气词“也”所强化的语气仅仅影响语句的个别成分,其语义辖域也就仅限于这些成分,这种情况下的“也”就不具备完句功能。

具体言之,当语气词“也”的语义辖域为整个语句时,“也”为句末语气词,能够完结语句。如:

(59)文献不足故也。(《八佾》)

(60)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

(6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62)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公冶长》)

在这些语句中,语气词“也”居于句末位置,而且其语义辖域也涵盖整个语句,具有完句功能,是句末语气词。

作为句末语气词的“也”还有一种情况,如:

(63)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64)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雍也》)

(65)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阳货》)

这种情况下,语气词“也”所管辖的语言单位是一个小句,其语义辖域能够覆盖这个小句的语义,而该小句又和其他小句构成某种逻辑关系,共同表达一种相对复杂的语义。我们认为这样的“也”能够完结一个小句,因而也是句末语气词。但是对这样的“也”还有不同的看法。如:

(66)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向熹先生认为,这种“也”是句中语气词,用于句中或分句之后,表示停顿、提示或强调*向熹:《简明汉语史(下)》,第113~114页。。我们认为,根据语境,这里的“耕也”和“学也”分别和其后的“馁在其中矣”“禄在其中矣”构成一种假设关系,“耕也,馁在其中矣”意为“即使耕种,也会饿肚子”;“学也,禄在其中矣”意为“如果学习,那么就会得到俸禄”。因此,这些用“也”来点断的小句和其他小句都可以看成复句关系;其中的语气词“也”具有完句功能,是句末语气词。类似的情况还有:

(6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68)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69)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

当语气词“也”的语义辖域为语句中的某个成分,而不是整个语句时,“也”不具备完结语句的功能,是句中语气词。如:

(70)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先进》)

(71)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先进》)

句中“也”的这种用法是在标记一种语气上的短暂停顿,更主要的是对其语义辖域内的语义成分的一种特别强调,即通过在“求也为之”中的“求”、“今也则亡”中的“今”之后的短暂停顿达到对这些语义成分的特别强调。

即使句末的“也”和句中的“也”同处一个句群中,二者在语义辖域上的差异也是非常鲜明的。如:

(72)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子张》)

这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中的两个“也”是句中语气词,其语义辖域分别为“生”和“死”;而“如之何其可及也”中的“也”是句末语气词,其语义辖域不但涵盖了它所在的小句,而且也涵盖了两个句中语气词“也”所在的小句,其语义辖域为“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

四、“也”的篇章功能

语气词“也”的篇章功能体现为“也”在小句之间的连接功能。《论语》中有一些句末语气词“也”,它们虽然能够完结语句,但不具备跨小句管辖的能力;然而由于“也”在完句功能上的相似性,以及“也”出现的语句在语义上的关联,因而使“也”具有某种篇章功能,能够把那些用“也”完结的语句聚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大、更复杂的语义单位。如:

(73)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74)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75)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

(76)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子张》)

(77)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

句中表强调的语气词“也”同样具有这种篇章功能。其原因在于,由于“也”对于某些句法位置相同成分的特别强调,突显了这些句法成分的某种类同关系,因而使那些用“也”来强调的句法单位聚合成一个更大、更复杂的语义单位,清晰地表达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如:

(78)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79)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80)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先进》)

(81)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五、“也”的人际功能

上古汉语时期的语气词“也”还能调节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一种人际功能。这种功能主要表现在句中语气词“也”上。“也”的这种人际功能,一般都认为是表示停顿、提示或强调*向熹:《简明汉语史(下)》,第113~114页。,使文势因停顿而跌宕生姿*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第175页。,用来舒缓语气*陈宝勤:《“也”、“亦”兴亡探析》,《学术研究》1998年第4期。。如果我们将会话双方的因素都考虑进来的话,那就应该考虑到“也”在此处的人际功能;而所谓的提顿、强调、舒缓语气等功能,正是出于调节人际关系方面的考虑。因为这种“也”的使用能够使言语交际过程中出现一个有意识的明显停顿,一方面舒缓了说话者的语气,另一方面提高了听话者的注意程度,利于交际双方同时进入交际语境;因此既利于更清晰地传递说话者的意图,也利于听话者更准确地理解说话者所谈论的话题、对象以及所提出的观点或建议。如:

(82)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阳货》)

(83)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雍也》)

(84)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我们考察了《论语》的句中语气词“也”出现的语境,发现句中语气词“也”都是出现在对话之中。如:

(85)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先进》)

(86)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卫灵公》)

(8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

(88)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89)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

这种语境分布特征与《论语》一书的性质相关;但即使在其他文献中,句中语气词“也”也总是以出现在人物的话语中为常。如:

(90)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

(91)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92)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孟子·尽心下》)

(93)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孟子·尽心下》)

(94)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韩非子·内储说上》)

(95)周公曰:“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韩非子·解老》)

(96)李斯恐惧……以书对曰:“……贤明之主也可不察焉!”(《史记·李斯列传》)

极少见到标记句中停顿的语气词“也”出现在非对话性语境的情况。“也”的这种语境分布特征说明,其在句中的作用在于调节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说话人的观点能更清晰准确地传递给听话人。

六、“也”的合用

正如我们上文提到的那样,上古汉语的语气词“也”还能够和其他语气词合用,即语气词“也”与其他语气词同现于语句中,以便强化某种语气。由于上古汉语语气词所表达或强化的语气正如本文所讨论的“也”一样,都不止一种语气,因此几个语气词的合用似乎会使句子的语气非常复杂,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合用语气词所强化的语气往往是由合用的几个语气词中位置最末的那个语气词决定的。正如郭锡良先生所言,语气词连用,每个语气词仍然保留各自所表示的语气,组成一种复杂的语气,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是落在后一个语气词上*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一)》,《古汉语研究》1988年第1期(创刊号)。郭锡良先生这里所说的“连用”即本文所说的“合用”。。

(一)“也已”合用

语气词“已”主要用于陈述句,强化陈述语气。“也已”合用强化陈述语气时,陈述语气中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相对单用“也”或“已”时更为鲜明。如:

(97)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98)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

(99)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100)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阳货》)

(10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

上古汉语的“也已”合用大概始于春秋末期,也正是《论语》所处的时期。如:

(102)士蔿曰:“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左传·庄公二十三年》)

(103)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左传·僖公十一年》)

(104)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二)“也已矣”合用

语气词“矣”能够强化祈使和感叹语气。“也已矣”合用所强化的祈使和感叹语气较“也”“已”“矣”单用时更强。“也已矣”合用强化祈使语气的用例如:

(105)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先进》)

强化感叹语气的情况如:

(106)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泰伯》)

(107)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108)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颜渊》)

(109)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但“也已矣”合用的情况在《论语》之前的语料中少见,与《论语》同时代或其后的文献中较常见到。如:

(110)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礼记·表记》)

(111)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孟子·离娄下》)

(三)“也与”合用

语气词“与”主要用于疑问句中,强调疑问语气。《论语》中合用的语气词“也与”用于强化疑问语气。如:

(112)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雍也》)

(113)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雍也》)

(114)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

但《论语》中也有“也与”合用强化感叹语气的情况。如:

(115)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颜渊》)

(116)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罕》)

(117)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

根据我们的检索,这种“也与”合用强化疑问或感叹语气的用法在《论语》之前的语料中少见,而在和《论语》同时代或稍晚的语料中可以见到。如:

(118)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礼记·中庸》)

(119)曾子曰:“始死之奠,其余阁也与?”(《礼记·檀弓上》)

(120)丧不剥奠也与?祭肉也与?(《礼记·檀弓上》)

(四)“也哉”“也与哉”的合用

《论语》中“也哉”“也与哉”合用都用于强化疑问语气。如:

(121)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阳货》)

(122)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阳货》)

但在其他文献中能够发现,“也哉”合用既能够强化感叹语气,如:

(123)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诗经·秦风·终南》)

也能够强化疑问语气,如:

(124)岂不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礼记·三年问》)

我们也在其他文献中发现了“也与哉”合用强化感叹语气的情况。如:

(125)曾子曰:“我吊也与哉!”(《礼记·檀弓下》)

七、“也”的连用

“也”的连用与合用不同。合用是指语气词“也”与同一句法层次内的其他几个语气词的联合;连用则是指语气词“也”与其他句法层次的成分因句法位置相连而形成的某种跨层结构和关系。在《论语》中,这种连用主要表现为语气词“也”和副词“亦”的连用,并由此而形成的一种跨层结构和关系,即“也亦”。《论语》中“也亦”二者在句法位置上前后相接,其中的“也”是句中语气词,强调“也”之前的句法成分;“亦”是副词,表示类同意义,在句法结构上的修饰对象是它后面的句法成分,但其语义指向却往往和语气词“也”强调的句法成分相同。如:

(126)曰:“赐也亦有恶乎?”(《阳货》)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赐(你)也有憎恨的事情吗?”其中“也”是句中语气词,强调听话人“赐”,同时标记语气的短暂停顿。“亦”是副词,表示类同意义,其句法结构上的修饰成分是“有恶”,但其语义指向却是“赐”,与“也”强调的对象相同。这个“亦”的词性和功能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表类同意义的副词“也”。如:“你去,我也去,咱俩一起去吧。”这里的“我也去”中的副词“也”和“亦有恶”中的“亦”都表示类同意义。

我们也发现了“亦也”连用的情况,但并非出现在和《论语》同时代的文献中,而是晚唐五代时期的文献;而且“也”的类同意义已经很明显了,“亦也”是副词的同义重叠,和跨层连用的“也亦”完全不同。如:

(127)远公亦也不归旧寺,相去十里已来,于一峻岭上,权时结一草庵。(《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

应该说,在与《论语》大体同时期的文献中,“也亦”连用中“也”的标记和强调的作用还是很显豁的,如:

(128)曾子曰:“小功不为位也者,是委巷之礼也。子思之哭嫂也为位,妇人倡踊;申祥之哭言思也亦然。”(《礼记·檀弓上》)

句中“子思之哭嫂也为位”和“申祥之哭言思也亦然”相对为言,这里的两个“也”的强调意味都很显豁,意在强调其前的成分“子思之哭嫂”和“申祥之哭言思”;这两个“也”虽然没有表示类同意义的用法,但却隐含着同类相比的语义因素。因为前文说“子思之哭嫂也为位”,后文说“申祥之哭言思也亦然”,前用“也”,后用“也亦”,“亦”的出现表明“子思之哭嫂”和“申祥之哭言思”是同类现象,因此“也”隐含着同类相比的语义因素,这也是“也”的篇章功能的一种具体表现。

我们在《论语》之前的文献中极少发现“也亦”连用的情况,而在与《论语》大体同时代及其后的文献中才能逐渐看到;因此,我们认为这种“也亦”连用的现象很可能就是现代汉语中表示类同意义的副词“也”的最初源头。这是时间上的因素。从语言内部来考虑,我们认为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也”的句中语气词用法中蕴含着同类相比的语义成分,只是由于其早期用法主要体现为句中语气词,其中所蕴涵的这种表示类同的语义较少受到关注。如:

(12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

(130)其言不怍,则其为之也难。(《宪问》)

(131)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谷梁传·庄公三年》)

上举各例中,句中语气词“也”所强调的“鸣”与“言”,“言”与“为”,“母之子”与“天之子”都具有共同的类属特征,因而我们认为句中语气词“也”的用法中蕴含着同类相比的语义成分。

其二,在“也亦”这样的跨层结构中,“也”有可能受到“亦”表示类同意义和用法的影响,同时又受到“亦”的语义指向的影响,逐渐突显了“也”所蕴含的类同语义和用法。如:

(132)左师曰:“臣也亦卿也。”(《左传·襄公十七年》)

(133)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吕氏春秋·荡兵》)

(134)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孟子·公孙丑下》)

(135)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庄子·齐物论》)

(136)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庄子·外物》)

(137)夫以一诈伪反复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战国策·楚策二》)

其中,《战国策》中的一例和《礼记》中的一例比较之后,则更有启发性,如:

(138)而君以鲁众合战胜后,此其为德也亦大矣,其见恩德亦其大也。(《战国策·齐策一》)

(139)子思之哭嫂也为位,妇人倡踊;申祥之哭言思也亦然。(《礼记·檀弓上》)

《礼记》中“也”和“也亦”的先后出现,突显了“也”所蕴含的类同意义;《战国策》中“也亦”和“亦”的对举出现,则说明二者的功能相当。而且,后世“也亦”连用时,其中所蕴含的类同意义都非常鲜明。如:

(140)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可不戒哉!(《新唐书》卷六四)

(141)继忠临阵赴敌,以死自效,其生也亦幸而免。(《宋史》卷二七九)

(142)其作墓表也亦备载云。(《归潜志》卷十三)

(143)长则意多冗,字多懈,其于文也亦难之矣。(《日知录》卷二十一)

(144)素女雅爱,报答无由,倘有万难之事,也亦尽力为之。(《绣鞋记》第二回)

我们认为,“也”的语气词用法中蕴涵着类同相比的语义因素,这是“也”的篇章功能的具体表现;而“也亦”这种跨层连用结构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突显“也”所蕴含的类同语义,使“也”逐步获得了独立表达类同语义的功能,并从一个语气词非范畴化为一个表示类同意义的副词。语料显示,“也”单独表示类同意义的用法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如:

(145)夫虫之在物间也,知者不怪,其食万物也不谓之灾。(王充《论衡》)

其中第二个“也”,即“其食万物也不谓之灾”中的“也”虽然可以认为是句中语气词,但也完全可以认为已经是表示类同意义的“也”;因而,这个“也”处于典型的重新分析时期,这一时期是它作为副词来表示类同意义的重要时期。在魏晋以降的诗歌中,“也”表示类同意义的副词用法就更为典型和常见了。如:

(146)天地永久,命也难长。(陆云《答兄平原诗》,《先秦汉魏南北朝诗·晋诗》卷六)

(147)那知不梦作,眠觉也恒飞。(徐防《赋得蝶依草应令诗》,《先秦汉魏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六)

(148)自知费天下,也复何足言。(庾信《拟咏怀诗二十七首》之二十五,《先秦汉魏南北朝诗·北周诗》卷三)

(149)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陈叔宝《戏赠沈后》,《先秦汉魏南北朝诗·陈诗》卷四)

(150)众美乃罗列,群英已古今。也知生死分,那得不伤心。(释慧轮《悼叹诗》,《先秦汉魏南北朝诗·隋诗》卷十)

(151)若知陶甄禀于自然,森罗均于独化,忽焉自有,况悦尔而无,来也不御,去也不追,乘夫天理,各安其性。(《全梁文》)

(152)我诗也是诗,有人唤作偈。(《寒山诗》)

(153)邻人有美酒,稚子也能赊。(杜甫《遣意二首》之二)

(154)舜子上树摘桃,阿娘也到树底。(《舜子变》)

而且,后世文献中也能看到“也”“亦”对举成文的情况,这种情况则可以认为是“也”受“亦”影响的一种遗存。如:

(155)弃金却担草,谩他亦自谩。似聚砂一处,成团也大难。(《寒山诗》)

有研究认为“也”的副词用法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5页; 李宗江:《“也”的来源及其对“亦”的历时替换》,《语言研究》1997年第2期; 陈宝勤:《“也”、“亦”兴亡探析》,《学术研究》1998年第4期。。也有研究认为,魏晋六朝以来,“矣”的使用开始减少,至唐五代,“矣”萎缩的趋势逐渐明显,一些本应该是“矣”出现的句法位置被“也”所占据;即随着“矣”的萎缩,“也”的功能呈现出扩展的趋势*刘利、李小军:《汉语语气词历时演变的几个特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还有研究认为,古代汉语的语气词“也”是由表停顿的句中语气词,在汉语表达结构复杂化和词汇双音化的大背景下,“也”的停顿功能丧失,逐渐变成一个形存实亡的冗余成分,并在语境作用下获得较为充实的意义,经过重新分析,最终从语气词变为副词*张立昌、秦洪武:《逆语法化研究——试论古代汉语句中语气词“也”演变的过程、条件及动因》,《宁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本文的研究表明,“也”表示类同意义的用法与《论语》时期“也亦”这种跨层结构密切相关,并由此触发了“也”由语气词向副词发展的过程,最终使“也”由句中语气词而非范畴化为一个表示类同意义的副词,并最晚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表示类同意义的副词用法。

HUI Hongjun, Ph.D., professor of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

责任编校:徐玲英

The Modal Particle “Ye”(也) of Ancient Chinese: A Case Study of “Ye”(也) inTheAnalectsofConfucius

HUI Hongjun

The modal particle Ye(也) is a tone-enhancing marker in ancient Chinese, which can be used together with other modal particles. It also has textual and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The cross-level structure Yeyi(也亦), which combines the modal particle Ye(也) with the adverb Yi(亦), may be the syntactic inducement for Ye(也) to decategorize from a modal particle to an adverb.

modal particle; Ye(也); function; inner-level combination; cross-level combination

10.13796/j.cnki.1001-5019.2016.05.011

H109.2

A

1001-5019(2016)05-0079-12

惠红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陕西 西安710119)。

猜你喜欢

句末古汉语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