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黄昏意象在唐代诗歌中的情感内涵
2016-03-17张晓茹
张晓茹
(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山西 大同 037039)
【文史论苑】
日落黄昏意象在唐代诗歌中的情感内涵
张晓茹
(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山西 大同 037039)
黄昏意象早在《诗经》中便有体现,经历了数个朝代后,文人对黄昏意象的描写达到高峰,同时也宣告唐代诗词主要的言辞特征形成。黄昏意象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及寓意,而在盛唐这样一个盛世,黄昏意象便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与唐建立了一种难以言喻的联系。
黄昏意象;唐代诗歌;情感内涵;诗歌载体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被诗人所运用,其中黄昏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更是十分常见。太阳朝起夕落,人们从太阳这种极为规律的现象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出于对这种力量的恐惧和崇拜,而将生活与之紧紧联系起来。朝阳初生象征一些新事物的诞生,夕阳西垂则意味着衰亡。正是在这种自古就萌生出的情感中,日落黄昏自然而然出现在诗人创作中。黄昏意象在唐朝诗歌体系中,以一种极为富有内涵的时代寓意的形式出现。[1]在大唐众多诗歌里,流传至今的与日落黄昏相关的诗词近两百首,其中有岁月飞逝功业未成的悲叹,也有渴望归于宁静的憧憬。诗人通过对黄昏意象的不同体现方式和手法,展现了唐朝所特有的精神面貌。
一、黄昏意象表达了诗人的报国无门的失落之情
中国的封建社会在大唐盛世这一阶段走到了巅峰,在这一时期,政治开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在这种背景下,国家的昌盛影响了绝大部分诗人对自己的定位,导致这个时代的许多诗人拥有极为强大的自信心,有十分远大的理想,但是,社会现实的残酷以及政治的灰暗与复杂,使他们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当理想破灭时,看着西边残阳,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感达到极致。例如,诗人李白在自己报国无门时,看着“日从海旁没”而“长啸倚孤剑”,通过对黄昏意象的描写,宣泄自己苦闷压抑的心情。再如,孟云卿历经世间艰辛,但仍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便借曹公的悲壮结局,以一句“白日忽西暮”来表达自己心中万分失落的情感。
受汉魏风骨的影响,唐朝诗人大都具备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忧患意识,所以悲叹苦闷绝不是唐代诗歌的主要腔调。诗人大都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他们内心无时不刻不处于一种十分亢奋和激进的状态,想要投身于报国的伟业中。尽管时运不济,他们也会时常悲叹,但他们的豪情和执著却从未放弃过。[2]同样是日落黄昏,李白一句“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却使这一意象中充满了激情,让人可以从中感受到李白此时高昂的生命力。在这种困苦环境下的挣扎反抗此时更显悲壮,成为大唐盛世各种气象中最为突出的一面。
二、通过黄昏意象表达诗人追求禅宗宁静而不却世俗自由之意
佛教在唐朝的传播力度及传播范围十分大,在各个方面影响了唐朝诗人对与情感抱负方面的表达及态度,看似豁达自然,但实质是救世济民,或许诗人不重视功成名就,但从不回避责任。就着日落西山,斜阳傍山,朦胧的雾气与残留在朦胧山水之中的余辉相互勾勒出了一个极为雅致、宁静的景色。这一景色使诗人感到一种禅宗打坐式的宁静与祥和,更使诗人心宁神静,从而想要远离喧嚣,寻找一种静谧的人生体验,让被尘世喧嚣浸没的心灵得到慰藉。如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诗人对太阳升起到日落之后江面上的不同美景进行描写,通过吟咏不仅表现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超然物外的情趣,更是将人生的开始与结束的际遇融入景物之中。诗人在这种时间和空间十分宁和的环境中体会从未有过的惬意,因此黄昏日落在此种环境下更富有独特的艺术性。
通过黄昏这一意象,文人墨客在文字言语中参禅悟道,在追求人生感悟时又能不忘初心,不失本性。诗人可以身处世俗生活,心却得禅于天地,从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之中体会生命真谛,洞悉存在之根本。通过对落日黄昏意象的深刻发掘,让诗人在落日黄昏之中感受禅意,为他们提供宁静的精神家园,成为诗人保持内在自由个性的基础。
三、通过黄昏意象表现诗人乡愁及漂泊之感
在繁荣昌盛的大唐盛世,无数才子立志报国,隐藏了多少别离的愁苦。文人墨客为理想与抱负浪迹天涯;将领士卒保家卫国远赴沙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夕阳西下本是归乡回家之时,但游子远离家乡,难免从内心深处产生无限哀愁。
在唐朝,诗人的乡愁以及相思之情多通过黄昏意象来体现,岑参的《暮山秋行》就是其中的典型。“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面对一副夕阳将沉之景象,诗人通过描绘深秋的黄昏景色及黄昏笼罩下的事物,将一个身心疲惫的仕子形象描摹得淋漓尽致。[3]
另外,在离别诗中,黄昏日落意向也独有出现。诗人巧妙利用黄昏这一意象,表现了归乡和送离的矛盾,体现了诗人心理上产生的悲伤情感,使得别离的伤情在日落黄昏时分体现得更为浓厚。离别之后,便自然生出无限思念。表达此种思念的对象多以因忠君报国而背井离乡的将士为主要人物,诗中多有对边关塞外的景色事物进行描写,如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张旭《春草》“春草青青万里余,边城落日见离居”。在这些诗歌中,对黄昏的描写不是来源于诗人偶然间发出的感慨,而是诗人有感于将领士卒浴血奋战一心报国而背井离乡,本应在日暮时分与家人相聚团圆却不得面对茫茫大漠时,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沉重的悲伤,这种对黄昏意象的沉重体现,在大唐盛世的繁华之中,平添了许多悲壮。
四、黄昏意象体现了诗人对庙堂的倦怠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当人作为一种自然的独立个体而生活在自然之中时,便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因为一切都来自自然又终于自然,但是,当人从自然之中走出来,不再是一个自然体的时候,痛苦和快乐便随之而来。大唐盛世的生活喧嚣而浮躁,诗人在其中常感受挫败和感伤,为了能重新感受到快乐,诗人们毅然决然地回归自然,从自然中寻找自我。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日出日落相互伴随的生活习惯,诗人便把渴望回归的感情完全寄托于日落这一意象之上。正因如此,诗人有了摆脱世俗浮躁而寻回本心的渠道,而黄昏日落便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内心之中这种寻求宁静快乐的最好载体。
王维在田园诗《渭川田家》中,对关中平原的古老宁静以及田园景色进行了生动描绘,“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表现了诗人对日暮归家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再如李白的《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目送去海云,心闲游川鱼。长歌尽落日,乘月归田庐。”诗人纷纷从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朝廷官场回到了田园之中,黄昏的祥和与田园生活的宁静产生了共鸣。
对生活在唐朝的众多诗人来说,他们始终被儒家思想所主导,促使他们积极追求功名,渴望建功立业,但又因为道家思想的左右,极力追求自由宁静的生活,保持精神上的独立。通过两者的对立统一,唐代诗人把这种对田园生活的情趣通过黄昏日落表现到了极致。
五、黄昏意象体现了诗人对个体生命的思考
黄昏,将人类对生离死别的伤感汇聚到一起,人们在这一时刻深切地感受死亡的迫近,生出无限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太阳的朝升夕落就如同生命的运行轨迹一般:生命的诞生与逝去,就在朝阳和夕阳之间进行着。正因如此,当人们面对夕阳西下的景象时,不由自主地便会联想到生命正在流失,死亡正在来临。在唐代诗词中,通过黄昏意象来表现生命逝去的用法随处可见,如李白《古风》所写:“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太阳从东方徐徐升起,从西方缓缓落下,如同经历了生命从诞生到逝去的整个过程。盛唐诗人在面对黄昏落日之景时感叹这如白驹过隙般轻易流逝的生命与青春,在日暮残阳里获得了对生命的感悟。
生命的存在与消亡是所有关于哲学和文学思想的出发点,诗人在面对夕阳西下之时,深知生命有限,从而感到十分的焦虑不安,这种焦躁不安情绪的产生可能来源于个人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也有可能是因为耗尽一生但仍未寻到生命的真谛,从而产生了无限的凄凉之感。
在唐代的诗歌中,诗人在努力履行自身责任的前提下,他们并不被这个时代所束缚,而是将独立个体自由精神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理性认知融入黄昏意象中,体现了人和自然的高度统一性,也通过自我实现的过程为黄昏意象赋予了更多的深意。
[1]李文佳.唐诗黄昏意象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7):18-19.
[2]海刚.浅析盛唐诗歌中的黄昏意象[J].昌吉学院学报,2004,(4):68-71.
[3]王立.暮霭沉沉诗境阔——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黄昏意象[J].学习与探索,1991,(5):113-119.
【责任编辑:王 崇】
2016-07-10
张晓茹(1976-),女,山西大同人,讲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I207.22
A
1673-7725(2016)09-02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