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资源与城市文化形象建设——以湖南长沙为例
2016-12-15杨铭
杨 铭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文化遗产】
方言资源与城市文化形象建设
——以湖南长沙为例
杨 铭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本文以湖南长沙为例,以长沙外地人为研究视角,围绕方言资源与城市文化形象的相关问题进行实地调研。笔者认为方言资源不仅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城市文化形象有效传播的工具,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合理规划方言资源,使其应用在城市文化形象中,并利用方言资源的优势实现对城市文化形象的有效传播。
方言资源;城市文化形象;长沙
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核心,在城市形象建设中,通过具体可感的城市文化来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是有益于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方言资源不仅是城市文化的载体,还是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一个族群在漫长的发展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体现着一个族群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承载着一个族群长期积累的文化。“方言是重要的文化资源”[1],利用方言资源的优势为城市文化形象建设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案例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围绕方言资源与城市文化形象的相关问题,以湖南长沙为案例地,以长沙外地人*本文中的长沙外地人指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及访友等事由在长沙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为研究对象,针对长沙文化形象与长沙方言资源的关联、长沙文化形象与长沙方言资源传播现状等问题设计调查问卷。
(二)调查情况
调查问卷采用纸质和网络发布两种形式,对长沙外地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共239份,其中纸质问卷161份,网络问卷78份,调查数据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调查问卷分析
(一)长沙文化形象与长沙方言资源的关联
1.长沙外地人看待长沙方言资源对长沙文化形象的影响力
长沙方言资源是否影响长沙文化形象,统计长沙外地人的态度,结果如下:认为长沙方言资源能促进长沙文化形象提升的占40.1%,对长沙文化形象有一定影响的占44.8%,对长沙文化形象没有任何影响的占8.8%,对长沙文化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的占6.3%。由以上数据可以得知:长沙方言资源对长沙文化形象的影响力很大,我们要重视长沙方言资源在长沙文化形象建设中的作用。
2.长沙外地人看待长沙方言资源应用于长沙文化形象的态度
(1)长沙外地人认为好好开发利用长沙方言资源不仅能塑造长沙文化形象,还能提高长沙知名度。(2)长沙外地人赞同长沙居民使用长沙方言资源,并期望通过长沙居民了解和接触长沙方言资源,感受其文化内涵。(3)长沙外地人并不排斥服务业人员使用长沙方言资源,部分访谈对象认为服务业人员适时使用长沙方言资源能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甚至能增加外地人感受当地文化的兴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定:长沙方言资源是长沙文化形象的一部分,长沙文化形象与长沙方言资源互相联系,互相依存。长沙方言资源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长沙方言资源有利于长沙文化形象的建设。
(二)长沙文化形象与长沙方言资源传播现状
1.长沙外地人感知长沙文化形象的途径
长沙外地人感知长沙文化形象的途径,根据多重反应频率分析其个案百分比,数据统计见表1。
考虑被调查对象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笔者使用交叉分析法来统计不同样本人口特征的调查对象对长沙文化形象感知的途径,分析其中是否存在差异。
表1 长沙外地人感知长沙文化形象的途径
综合以上各种分析方法的数据统计情况,分析如下。娱乐休闲文化与饮食文化这两项的选择频率较高,选择频率最高的是娱乐休闲文化。长沙在娱乐休闲方面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交叉分析显示,学历越高选择此项的越多,说明长沙的娱乐休闲文化既能帮助高学历人群释放压力,又能帮助他们了解长沙文化形象。饮食文化,选择频率第二,交叉分析显示,以饮食文化为途径来感知长沙文化形象的以年龄小于等于15岁及51岁以上的这两个群体居多,说明作为八大菜系之一的湘菜影响力很大,外省外地随处可见的湘菜馆能帮助外地人了解长沙文化形象。语言文化与历史文化这两项的选择频率相对较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被誉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长沙,其历史文化不能成为外地人了解长沙文化形象的有力途径?语言文化占个案38.1%,调查对象表示,语言文化是他们感知长沙文化形象的途径。交叉分析显示,外地低学历者及农民、军人、离退休人群更加认可语言文化的魅力。
斯科佩克认为,一个文化存在的最明显的标志是“独特的或具有特异性的言语形式”的使用。[2]我们要重视语言文化建设,突出地方语言及文化地位。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方言,是城市文化的特色资源,也是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完全可以合理利用方言资源,拓宽方言资源的传播渠道,利用方言资源塑造并传播长沙文化形象。
2.长沙外地人获知长沙方言资源的渠道
长沙外地人获知长沙方言资源渠道,运用二分法多重反应问题的频数分析方法,统计数据见表2。
表2 长沙外地人获知长沙方言资源的渠道
根据表2可知,长沙外地人获知长沙方言资源的渠道分布宽广,根据长沙方言资源传播渠道现状,对利用方言资源传播城市文化形象等问题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访谈,了解到作为娱乐之都的长沙,其娱乐节目和各种活动的地方元素比较丰富,节目与活动中方言资源的融入有助于外地人感知长沙文化形象。数据还表明,传播方言资源渠道选择频率较低的恰恰是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要努力的方向,随着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兴盛,这些有益于塑造长沙文化形象的方言资源将逐渐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其传播长沙文化的力量不容忽视。
综合调查问卷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方言资源是城市文化形象有效的传播工具。我们在研究利用方言资源传播城市文化形象时,需扬长补短,既要利用长沙的媒体优势,还要补充部分传播渠道的不足,实现方言资源对城市文化形象的有效传播。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案例研究可知,方言资源不仅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城市文化形象有效传播的工具。利用方言资源为城市文化形象建设服务,一方面可以合理规划方言资源,使其应用在城市文化形象塑造中,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方言资源的优势实现对城市文化形象的有效传播。
(一)方言资源在城市文化形象中的合理规划
方言资源是城市中宝贵的文化资源,合理规划既有益于方言资源的保护,又有益于城市文化形象建设。关于方言资源在城市文化形象中的规划,笔者综合问卷和走访的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双语规划
城市本地居民至少要会两种语言:城市本地方言和普通话。方言不仅仅是语言的沟通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怀的表达。它与普通话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排斥关系,而应当是互补双赢的关系。方言资源的适当运用,对城市文化形象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让方言成为城市公共交通语音播报系统的语言之一,外地人虽然听不太懂,但可以借助普通话来帮助听众理解其韵律美感。又如,可以鼓励服务业人员学习城市方言,提升服务语言技能。
2.分而治之
除了学校教育、必要场合及工作时必须要用普通话之外,划定老城区和特定的文化体验区为方言区,在有意识地保护方言的同时展示城市文化形象。[3]例如,在特定的文化体验区开发方言文化项目,通过“方言听写大会”、民俗村等方言文化活动,让大家欣赏民歌民谣、地方曲艺,通过设计与方言文化相关的小游戏让大家亲身参与,在展示城市本土文化特质的同时让大家感受城市文化形象。
(二)方言资源对城市文化形象的有效传播
第一,举办方言文化活动。城市可以定期策划方言文化及语言文学活动,将神话、传说、谚语、民歌民谣等濒危语言资源介绍给大众,让大众在了解这些方言资源的同时了解城市文化形象。[4]第二,发展方言艺术文化。很多方言艺术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通过发展方言相声、小品、戏剧语言等地方传统艺术文化,使方言资源得到传承发展的同时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城市文化形象。第三,设计方言旅游线路。旅游是在文化消费上的审美体验活动,旅行社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将城市方言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让游客在享受各种方言的同时了解城市文化形象。第四,尝试开展方言服务项目。方言是城市的灵魂和个性所在,通过培养方言导游、方言教师、方言主持人等人才,发展方言服务项目,让大众在以普通话为主的城市生活中通过方言感受城市文化形象。第五,创作方言影视文本。借助当地名人、伟人的影响力,创作方言影视文本,将他们的日常生活艺术加工后搬上屏幕,在为大众展示其地域文化特征、民俗风情、方言文化的同时传播城市文化形象。
利用方言资源实现对城市文化形象的有效传播要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根据当地的优势与劣势,扬长补短,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四、结语
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化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随着语言消失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担心语言背后丰富多彩的文化会随之失传。方言资源是一个城市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之一,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的标志性元素,它对保存城市文化至关重要。因此,合理充分地利用方言资源中具有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元素,形成文化形式多样、地域特征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这既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需要。[5]
[1]李蓝.方言是重要的文化资源[N].人民政协报,2015-04-16(003).
[2][美]丹尼斯·K·姆贝.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政治[M].陈德民,曹庆,薛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2.
[3]杨铭.方言资源在旅游地文化形象的合理规划——以湖南长沙为例[J].雪莲,2015,(12):10-11.
[4]杨铭.方言与旅游地文化形象的感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5]周萍.开发海南方言资源保护文化的多样性[J].新东方,2011,(6):32-35.
【责任编辑:王 崇】
2016-07-10
杨铭(1982-),女,湖北黄冈人,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语言及文化研究。
G05
A
1673-7725(2016)09-01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