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

2016-03-17刘绍敏

文化学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观念

刘绍敏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文化哲学】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

刘绍敏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独特的分析对象,将“一般的意识形态”作为批判对象;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论述了意识形态的含义、特征,以及如何“跳出意识形态”。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一种否定性的概念。简单地说,它就是对现实的一种虚幻或颠倒的反映。马克思对以黑格尔思辨哲学为基础进而诞生并发展起来的颠倒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做了批判,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般的意识形态;社会现实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5-1856)是意识形态思想的创立阶段”[1],这一阶段《德意志意识形态》最为重要,主要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论述意识形态的含义、特征,以及如何“跳出意识形态”。“第二阶段(1857-1870)是意识形态的深入探讨阶段”[2],这一阶段主要致力于从物与物的关系的掩盖下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资本论》第一卷最重要。“第三阶段(1871-1895)是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最为成熟的阶段”[3],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要探讨了人类学研究领域中各种意识形态的谬误,重点分析了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

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含义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没有专门为意识形态下定义,但在以下论述中我们可以有所领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完全是从现实的生产交往中发展起来的,这一名称构成了任何一个时代的国家思想观念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把意识形态看作是观念的上层建筑。在《路易?波拿巴政变记》中,马克思认为由于社会生存条件不同,社会占有形式不同,导致以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观念上层建筑的不同。显然在这里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具体的情感、幻想等。从这些论述得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意识形态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即是说,意识形态是各种思想意识形式的总和,包含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意识形式。(2)意识形态是现实的人的生产实践在人脑中的反映。马克思认为,我们必须以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为出发点,进而可以考察其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3)意识形态以语言为媒介。马克思认为,精神注定要和物质纠缠在一起,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都是物质的表现,其实就是语言的表现。同时,意识形态和语言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即各种各样的意识形式都要借助语言表现出来。(4)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最具有社会性特征的,而意识形态不得不依赖这种语言来表现,这样看来,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产物。

上述四点只能涵盖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某些方面,有必要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特征进行考察。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并没有专门的篇章来探讨意识形态的特征,但实际上马克思已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意识形态的一些特征。笔者认为,在这本著作中,意识形态概念具有以下特征。

(一)意向性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换句话说就是意识形态所表现的内容不是空泛的,而是人们具体生活过程在观念上的反映。意识形态具有意向性,即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的意向性绝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变动中。在这里,他用提问的语气问道:“人们的观念、观点,随着人们的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这很难理解吗?”[4]意识形态的意向性告诉我们,意思形态的全部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是对现实生活过程的真实反映,只有深入了解社会实际,才能真正了解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

(二)相对独立性

正如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样,社会意识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必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相对独立性是指意识形态的发展是和其他各种事物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即自身没有单独发展史。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作为对现实生活状况虚幻颠倒的反映。他在谈及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时指出,与道德、宗教和其他意识形态相适合的意识形式都不具备独立的外观。马克思在这里不是说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而是说意识形态反映人类生活现实,随着社会存在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宗教、道德等意识形式没有自己完全独立的发展史,即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志的表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在任何时代都处于支配地位。换言之,每一时期精神的产物,一定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处于支配地位的思想观念不外是处于支配的物质在观念上的反映,统治阶级不仅生产物质资料,也生产精神资料,所以只有深入探究抽象的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某一时代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必须将意识形态和阶级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意识形态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刻。

(四)意识形态以观念的方式统治着现存世界,是一种虚假的意识

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时说:“德国唯心主义和其他一切民族的意识形态没有任何特殊的区别,其他民族的意识形态也以观念的方式统治着世界,把观念和概念看作决定性的力量,把一定的思想看作只有哲学家才能揭示出来的秘密。”[5]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虚假意识,以观念统治世界是意识形态普遍的特征,那么意识形态是如何观念的统治世界?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第一,把统治思想和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分离开,这样就可以从统治思想中抽象出观念等,进而得出结论,即意识形态观念的统治世界;第二,就是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考查的前进运动概念,即把统治思想看作是脱离任何经验的“概念的自我规定”。

三、“跳出意识形态”包围的途径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有很多人尝试跳出意识形态的包围。例如,费尔巴哈以现实的感性代替醉醺醺的思辨;“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作为一种过渡性的思潮,无法摆脱意识形态的羁绊,将终生宣传所谓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这些跳出意识形态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所以,马克思指出,要想跳出意识形态的包围,必须认清现实,诉诸实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提出“跳出意识形态”包围的伟大历史使命。他认为,广大人民群众必须摆脱幻想、观念、统治和想象的存在物,打破虚假观念的枷锁,反抗这种虚假观念的统治。笔者认为,“跳出意识形态”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必须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德国思辨唯心主义体系往往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人;马克思则是从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活生生的个人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意识。马克思指出,只有深入考察具体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颠倒性,才能真正完成“跳出意识形态”包围的历史使命。

(二)必须坚持唯物主义观点

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反动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等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深刻批判。马克思指出,这些思潮根本没有跳出意识形态的包围,因而不能成为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指导,所以马克思提出共产党在培养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上决不能停止。

(三)必须诉诸实践活动

马克思强调,“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6]。他认为消灭意识形态的一切形式和产物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样看来,批判只是理论上的环节,而要彻底消灭意识形态必须诉诸实践,只有诉诸实践,才能彻底改变现存世界,使之合理化。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为我们认清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提供了强大的认识武器;同时,意识形态的斗争在很长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必然选择。

[1][2][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4.64.64.

[4][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88.16.48.

【责任编辑:周 丹】

2016-07-10

刘绍敏(1990-),女,安徽六安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A811.2

A

1673-7725(2016)09-0154-03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健康观念治疗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