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以石仓乡土建筑为例
2016-03-17罗俊
罗 俊
(松阳县博物馆,浙江 丽水 323000)
【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
——以石仓乡土建筑为例
罗 俊
(松阳县博物馆,浙江 丽水 323000)
对已公布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保护文物的过程中同当地的文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文物保护和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本文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仓乡土建筑为例,简要分析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
石仓乡土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建设
石仓乡土建筑位于松阳县大东坝镇石仓溪两岸,由多座清代古民居组成。它们占地面积较大,平均达1000平方米,其中最大的达到了3138平方米。古民居均为泥墙青瓦,硬山顶马头墙,并都有各自的堂号。2011年,石仓乡土建筑被评为浙江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我国建筑文化史中的一朵艺术奇葩,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并蕴含着我国浓浓的历史文化,为更好地保护乡土建筑,当地政府把石仓乡土建筑同当地文化建设相结合,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出台保护措施,打造古建筑安全网
(一)制定了室内电网改造奖励补偿制度
在松阳县尚无古民居保护专项资金的情况下,采取农户自筹和政府奖励补偿相结合的措施,有效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真正做到集中财力做大事、做实事,鼓励古民居农户开展室内电网改造,清除老化电线,规范电线民居内电线的敷设。截至目前,投资40余万元,完成了包括9座省保在内的17处古民居室内电网改造。
(二)增强村民们应对初起火灾的能力
由于早期的村庄建设没有系统的规划,通往古民居的许多道路达不到通行要求,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等大型车辆不能及时进入现场开展抢救工作。为此,镇政府筹集资金在古民居外围统一安装了室外消火栓,内部重点部位配备干粉灭火器,并联合县消防大队在古民居开展消防演练。
二、挖掘本地资源,弘扬民族文化
每一座石仓乡土建筑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如石仓乡土建筑中的余庆堂,整体建筑气势古朴恢弘、大气磅礴,体现了主人尊贵的身份和雄厚的实力,特别是门楣之上的匾额及宅院门口的楹联,均由当地的达官贵人亲自撰写。根据调查,石仓的原住民是明清时从福建上杭迁入,石仓第一代移民是以挑炭和挑矿砂为生,到清中期,后代累积了大量的财富,开始建造大屋,逐渐形成了现在所能看到的乡土建筑群。另外,石仓乡土建筑大都拥有自己的堂号,且每个堂号都有自身的寓意,如积善堂,劝告族人要助人为乐,多做善事;余庆堂,留给子孙后辈的德泽;此外还有福善堂、敦睦堂等。它们包含的正是传统的儒家文化和中庸之道。[1]
2013-2016年,当地政府每年举办一届“江南客乡·水墨石仓”松阳县客家民俗风情文化节,活动吸引了八方来客,使更多的人了解了客家文化、体验民俗风情。2015年,“江南客乡·水墨石仓”客家文化主题展览馆在“福善堂”内设立,它将农耕文化、契约文化、客家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迁徙文化及嫁娶文化等融入展馆,用图文、视频、实物等形式对石仓悠久的客家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有效保护与传承了当地的文化。2016年,松阳县大东坝镇石仓契约博物馆也顺利完成招标工作。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整体环境
当地政府积极整合有限资源,有计划地开展古民居环境保护与提升工作。目前,已完成福善堂、乐善堂、敦睦堂、德为福基4栋省保古民居的修复,并动员村民拆除了影响古民居风貌的猪栏、厕所、灰寮等170余个占道设施,增加使用面积760平方米。完成电信、广播线路的改造。完成总投资152万元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成总面积453平方米的污水处理池和生态湿地,铺设管网总长2 442米。同时,有序推进外立面改造工程,对村庄核心区范围40余幢房屋进行外立面改造,建设各式花池16个,完成景观节点绿化,新建仿古公厕2座。另外,在古民居所在村落完成种植结构调整,使亭亭玉立的荷花与白墙黑瓦的古民居相映衬,形成“天人合一”的生态宜居村落。
在县农办、文化部等部门的指导下,按照“修复优雅传统建筑”的要求,严把工艺和材料关,采用当地石头、泥土、竹木等本土元素,对石仓溪两岸的古民居群、古道、古庙等进行修缮保护,在建筑风格、色调等方面与古村落相协调,力求重现历史文化村落布局精妙合理、村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居环境,推行“村级集体工程大家建”活动之后,完成了历史建筑八卦门楼等5栋古民居和插花古庙的抢救性修复。完成古驿道修复,包括沟渠的清理和路灯的安装。恢复建设石仓源古堰坝3座,铜坑源古堰坝9座,石仓第一景“罗星布列”得以重现。古水碓、古凉亭、古渠道修复等工程也全面完成。加强安全防护工作,安装完成4幢省保古民居的监控设施并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征地工作和安置点规划及新居规划、公路沿线小品、路灯、古民居亮化、全县域的电气化改造工程和百村绕水工程均相继完成,使杂乱无章的村落电网变得井然有序,并结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及“三改一拆”(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六边三化三美”(公路边、铁路边、水边、山边、城边、村边等区域进行洁化、绿化、美化),“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等项目[2],进一步推进改水、改厕力度,加大村庄保洁力度,将村内主干道、河道纳入市场化保洁运营范围,让村民住得更舒心、更悠闲。
[1]李强.保护历史文化“活化石”,打造美丽乡村“金名片”[J].今日浙江,2012,(10):8-9.
[2]何林青.石仓古民居旅游项目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5.
【责任编辑:王 崇】
2016-07-10
罗俊(1981-),男,浙江松阳人,馆员,主要从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研究。
G264.2
A
1673-7725(2016)09-0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