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

2016-03-17洪晓楠

文化学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产业战略

郭 琦 洪晓楠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辽宁 大连 116023;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文化视点】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

郭 琦 洪晓楠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辽宁 大连 116023;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自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强调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出要以多种途径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去。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文化产业国家竞争力弱、文化人才缺乏、文化产品贸易逆差大、文化传媒国际影响力低。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培养文化人才,增强文化人才创新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我国文化产品质量;加强文化传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扩大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中华文化;文化走出去;文化交流

一、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一)新中国成立前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历代统治阶级并不十分注重文化的对外传播与文化交流,这一时期内,中华文化的“走出去”战略大多是由于统治阶级的国家利益而进行的,其最终目的并不是传播中华文化,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些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创造了客观条件,并且使中华文化在较大程度上吸引着外国人,并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率100多人,一路历经艰辛,13年后返回长安。此行虽然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使汉朝对西域诸国的情况有所了解。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时,汉朝已经基本控制了西域地区,张骞一行300多人,再次西行,4年后,张骞回到长安。张骞被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不仅开辟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同时更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当时贯穿东西的交通线,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沿着丝绸之路,中华文化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纺织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在后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外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巨大。

贞观初年,唐朝高僧玄奘(602-664)为了求取佛经,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他从长安出发,途径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玄奘西天取经的意义远大于我们所能想象的,他不仅使中华文化走出去,同时也将外国文化带回来,因此,玄奘西天取经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为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唐玄宗时,鉴真(688-763)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鉴真一行24人,其中有各类专门人才,相当于一个文化使团。鉴真到达后,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明朝时期,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7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远航将中国的茶叶、印花布、丝织品、瓷器、铁器等货物销往各国,载回了东南亚地区的香料、燃料、药物及大量供皇室贵族享用的宝石、象牙、珍珠、玛瑙等奢侈品。郑和下西洋加深了明朝与东南亚、东非国家的文化交流,大大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走出去,尤其是随着访问国家与地区的增多,妈祖信仰随着此次航行的展开,传播到东南亚诸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这些壮举谱写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壮丽篇章,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古代中华文化能快速地向外传播,促进中国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与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同时也使中华文化走出去进入一个新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大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走出去,加大了我国与外国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毛泽东在建国后指出:“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文明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1949年,我国派出由肖华任团长、廖承志等为副团长的中国文化代表团远赴匈牙利参加世界青年和平与友谊联欢节,其中,青年文工团由李伯钊任团长和书记,带去了《牛永贵负伤》《打击侵略者》等新戏,大大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走出去,走入人们的心田。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运筹下,中国京剧代表团,包括梅兰芳、李少春、袁世海、姜妙香等名角,进行了访日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此次访日演出大大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同时也促进了中日的友好关系。1964年1月中法建交,1965年中法两国政府签订了1965-1966年文化交流计划,这个计划是我国与西欧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政府间文化交流计划,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走出去。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这一时期,我国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大大促进了我国文化的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建交,扩大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创造了条件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逐渐完善,中华文化走出去取得了新的发展。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2]这就要求我国在文化建设的同时注重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弘扬中华文化精髓。2005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加快实施文化产品“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因此我国要注重文化产品的“走出去”,更好地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3]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我国现阶段贸易逆差的问题,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要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强调,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4]这就要求我国加紧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2014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其中指出要使对外文化贸易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着提升。[5]因此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扩大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国家竞争力弱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越来越重视,各项文化政策相继颁布执行,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我国文化产业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成效显著。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文化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需求与发展并获得了成功,但是,我国的文化产业在整体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仍存在差距。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文化产业规模仍然偏小,质量仍然偏低。虽然通过不断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但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仍然是小规模的分散经营,难以同发达国家相比。如新闻出版业,虽然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我国出版图书约190391种,总印数约66.7亿册,2004年,新闻出版业增加值1800亿元,占全国GDP的1.7%。2004年,全国新闻出版的总资产超过2000亿元,市场总销售额约1600亿元。[6]但是,我国的新闻出版业仍然存在规模小的问题,我国期刊的发行量,超过百万册的,只有20多种,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文化产业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我国的文化产业规模偏小,质量偏低,严重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与国际竞争力,更不利于我国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

(二)文化人才缺乏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出现大批的文化人才,这些文化人才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但是,相对于文化人才的需求,我国的文化人才的数量仍然不足,同时,我国的文化人才创新能力低,这些都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发展与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随着中国对文化发展的重视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文化人才的极度缺乏的问题尤为突出。我国现有超过13亿的人口,但其中的文化人才却少之又少,不仅总量偏少,而且缺乏高层次的精英人才,同时还存在文化人才分布不均等问题。

目前,在我国,从事旅游、出版、娱乐等的文化人才还比较丰富,但是,从事网络游戏、动画制作等方面的文化人才就相对匮乏,2009年,有部门对文化行业的人才紧缺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有:我国网络游戏的文化人才缺口达到了15万至20万人,我国游戏动漫的文化人才需求量达到了10万人,我国从事动漫行业的文化人才仅仅有1万人,只有韩国的三分之一[7],这些文化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的平衡发展。同时,在我国,中西部和农村的文化人才更是极度缺乏,这些地区有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即使有文化人才,却从事着毫不相关的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的侵入强烈地冲击了我国原有的传统文化,使得很多文化人才更关注外来“洋”文化,使关注传统文化的文化人才感受到压力与打击,这就大大减少了我国文化人才的数量。

(三)文化产品贸易逆差大

我国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文化产品普遍存在模仿多,复制多的问题,缺少原创性和创新性,而且我国的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也影响着我国文化产品的质量。目前,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上,电脑、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应用还不够,如电影方面,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因此我国的国产电影的制作效果远落后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效果,这就直接导致我国的国产电影不能像好莱坞大片一样得到国外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和青睐。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文化贸易全球化:文化消费的转变——2004年-2013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流动》显示:早在2010年,中国就已是世界文化产品出口第一大国,但是,占比较高的是珠宝、塑料装饰品等,而书籍、设计和创意产业等领域的文化产品出口仍需加强[8]。一般来说,这些文化产品的贸易数据通常来源于海关的记录,主要是数量上的记录,并不代表文化产品的内容与价值,但是,这主要出口的是承载其他国家文化的文化产品,也就是说,我国主要出口的是由我国进行加工制造的文化产品,我国出口的原创性文化产品却少之又少。我国还处于文化贸易基础薄弱的环境之中,极其缺乏可以代表中国形象、吸引人、可以占领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品牌,此外,由于没有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和行之有效的国际营销方式,这些都阻碍着我国文化产品的发展,阻碍着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四)文化传媒国际影响力低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的文化传媒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但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如果我国不参与国际竞争,那么就会失去国际发展空间,因此我国要想扩大对外文化传播,那么更好地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传媒的发展中,中国政府曾投入超过450亿元来推动中国传媒的走出去,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道路并不平坦,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传媒只有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这几个涉外频道,此外,还有China Daily、Global Times等几个代表性的报纸和几个正在发展壮大的对外媒体网站,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走出去的文化传媒数量还远远不够,缺乏如CNN、BBC、美联社、合众国际社等那样的国际性大媒体,不能满足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9]。此外,我国的对外传播媒体的宣传色彩太过浓重,面对重大国际事件的时候,往往不能及时进行报道,使得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对我国的新闻传播怀有戒备心理,认为我国传播媒介的信息内容是与党派集团私利和偏见联系起来的,是不透明、不公开的文化传播氛围,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外国人对我国的一种刻板认识[10]。在以后的发展中,我国的文化传媒则更需要在数量、质量上都有所发展,必须增加数量,提高质量,从而更好地去适应国际竞争,增强我国文化传媒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三、完善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路径与改革措施

(一)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

我国的文化产业在近几年发展迅猛,不断进行创新,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在面对国际竞争时,我国的文化产业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要完善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如《文化产业法》《电影法》《新闻法》《文艺演出法》等。在完善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的时候,必须以宪法为指导思想,调整各个不同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形成一个全面的法律法规体系。要加强执法力度,重视执行机构的构建,尤其要注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要对那些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制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通过依法管理、依法经营,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为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创新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树立新型文化产业观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应用新的文化产业观,不能再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业观了,尤其不能再远离市场,要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文化产业观来衡量文化产业,并要把新的文化产业观应用到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是发展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像过去那样只重视文化事业却不重视文化产业,要做到双轮驱动,比翼齐飞。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时刻把创新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用创新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注重科技创新,文化产业是随着科技的产生而产生的,也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相关的科学技术,注重高新科技的自主开发,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培养文化人才创造力

文化人才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力量,国以才立,国家要想兴旺发达,要想文化灿烂,必须要有文化人才来支撑。无论是文化生产、文化传播,还是文化交流、文化走出去,都离不开文化人才。因此要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增强文化人才的创新能力,要在全社会中形成重视创新能力的氛围,要改革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鼓励文化人才个性化、多样性的培养,激发文化人才的灵感,使其生动而有活力地进行文化创造,而不是机械地应试教育,要加快从应试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树立科学的文化人才观念,摆正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给予文化人才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使其进行自我发展,提高文化人才的学习兴趣,调动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开发文化人才的创新能力。

建立文化人才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培养文化人才,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因此要完善文化人才的选拔任用机制,采用科学的选人和用人机制,公平、公正、公开,面向全社会选拔文化人才,实现选人用人的规范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利用文化人才,择优选择,激发文化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文化人才的激励机制上,要建立有效的评定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科学的、公平的评估制度,改革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与公平一起考虑,既要效率,又要公平,从而把文化人才的收入和工作绩效、实际贡献相挂钩,实行绩效分配制度。加强各级评审组织建设,建立科学的评价组织和方法,应用科学的人才考评制度和方法,客观、准确地评价文化人才。

(三)提高我国文化产品质量

品牌战略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关键一步,只有创作和生产自己的精品文化产品,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才能让各个国家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强大感染力,才能通过精品文化产品传播我国文化,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精品文化产品直接影响我国文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整个过程,是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根本保障。对于文化产品来说,精品文化产品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单纯的标志,更是我国文化产品竞争力的主力军,一个优秀的精品文化产品的价值远远超过文化产品的自身价值,具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精品文化产品。

科学的、合理的、公正的文化产品评价机制对创作生产优秀的文化产品,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十分重要。为此,必须建立健全文化产品的科学评价机制,做好科学评价和完备监督。加强我国文化产品的审查制度和税收制度的建设,制定合理、科学的审查法律和税收法律,为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持和鼓励优秀民族文化产品和高雅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产品的健康生产。

(四)扩大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其中包括国家与国家的交流,同样也包括民族与民族的交流,区域与区域的交流,通过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了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但是,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我国的文化传播还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传媒组织,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重点,加强主流媒体的人力资源建设,增强主流媒体的硬件配置,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研究新型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和运用,进行最有力的内容报道,吸引各国观众,传播我国优秀文化。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新闻单位,要通过多种形式,向海外广泛宣传我国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普及我国文化知识。新华网、人民网、国际在线、央视国际网、国际经济网和中国文化网等综合性网站或文化专业网站,要使用多种语言开辟有关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专题网页,及时准确地发布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信息。[11]

加强文化国际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实施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统筹兼顾,立足我国国情,充分了解国际文化市场,有针对性地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同时,充分利用我国的文化资源,在不同时期确立适合我国自身与国际市场的不同文化主题,设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举办全球化的文化盛典,把国际文化交流工作和外交、外贸、旅游、演出等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加强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3]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N].中国文化报,2006-11-09:(10).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15:(03).

[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J].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2014,(08):39-42.

[6]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吴红.动漫产业人才培养问题初探[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05):42-45.

[8]吴云.万万想不到!中国已连续4年位居世界文化产品出口榜首[N].人民日报,2016-05-1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432.

[10]洪晓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1]邹徐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董丽娟】

2016-06-18

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3AZD016)、2014年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项目编号:中宣办发【2015】49号)的阶段性成果。

郭琦(1990-),女,辽宁大连人,主要从事文化哲学研究;洪晓楠(1963-),男,安徽桐城人,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文化哲学和科学哲学研究。

G120

A

1673-7725(2016)09-0006-06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文化产业战略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战略
战略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