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工程硕士国际化教育培养模式探索
2016-03-17关琳
关 琳
(武汉大学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2)
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工程硕士国际化教育培养模式探索
关 琳
(武汉大学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2)
随着全球化市场所带来的压力和日益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亟需优秀工程师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人才。本文通过对武汉大学测绘工程领域专业型硕士的国际化教育的探索,探讨测绘领域工程师国际化培养模式。
工程教育;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培养模式
工程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我国工程教育起步较晚,教育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近百年的积累差距明显。随着全球化市场所带来的压力和日益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亟需优秀工程师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人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加速创新型人才培育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层次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针对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卓越工程师教育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为主。
武汉大学测绘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同步推进,瞄准社会、行业需求,面向生产一线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依托学科的强大实力,积极引进和利用国外工程教育的优质资源,开展持续性强的国际合作,探索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培养模式。
一、地球空间信息产业下的测绘工程师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传统测绘学科已发展为以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为主要内容的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不仅包含现代测绘科学的所有内容,而且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并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1]。 2004年初,美国劳工部将地球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一起确定为新出现的和正在发展的三大重要的技术。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正以超出预计的速度飞速增长,据预计,预计未来5年,我国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将保持30%~40%以上的复合增长[2]。与此同时,我国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正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美国始终占据着世界空间信息技术超级大国的位置,欧盟、俄罗斯在导航、遥感领域都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各具特色的系统和产业。面对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国际化工程师人才,为地球空间信息产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作为中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办学层次和办学体系最完整的学科之一,多年来,密切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全球科技合作上进行了丰富探索和实践,国际影响与日俱增。2008年,武汉大学被国际学界公认为“当今世界上地球空间信息领域最著名的研究机构”。2012年,国际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大会授予武大测绘学科World Leadership(全球领袖)奖。
武汉大学于2009年起培养测绘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涵盖了测绘、遥感、GIS等多个方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和较科学的管理体制。利用学科自身优势,在卓越工程师国际化教育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
二、 国际化测绘工程硕士培养目标
国际化测绘工程硕士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具备国际视野、为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服务的实用性工程技术人才。随着测绘学科自身的不断发展完善,测绘工程师教育需要建立大测绘、大工程视角[3]。传统的工程教育例如摄影测量与遥感、电子工程等,往往只偏重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无法涵盖广阔的知识领域,也很少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有鉴于此,国际化测绘工程师教育将着眼于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相关领域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注重学科的多元化和交叉性,把空间科技和工程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三、企业参与课程建设与实施,与职业资格认证兼容
面向地理信息产业的卓越工程师应是具有宽广工程知识和眼界的国际化通用工程师人才,高等院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应积极寻找可利用的国内外地理信息产业优势资源,建立校企互动互惠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与政策激励机制,实现产学深度融合。
地球空间信息企业通常需具有测绘资质、软件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这对企业内从业人员的质量与数量都有一定的要求,企业在招聘与培养员工时越来越注重其职业资格和专业认证以适应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为应对这一需求,国际化测绘工程师教育须与全国计算机水平测试(以下简称“软考”)、注册测绘师、国际测量师认证有机衔接,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鼓励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案例课程的设计和讲授,建设教学案例库;利用国际认证下的软件开发流程,规范实践环节的实施和管理。
在传统的测绘工程培养方案中,部分课程与软考和注册测绘师认证体系重合,比如编程语言、应用数据库、测绘法律法规等;于此同时,企业为帮助员工顺利通过资格考试,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员工培训。但是高校相关课程受传统学科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而企业培训讲座未纳入规范的课程体系,需要将双方资源进行合理优化和有机整合,设置专门的课程模块。
案例教学是工程教育中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授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甚至无法开设。通过基地建设,引入一线技术骨干参与开发教学案例,探索建立案例库,加强教学案例编写,通过开展优秀案例评选工作,促进双导师的交流合作,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设大量全英文专业课程,聘请海外教授、校内具有留学经验的知名教授开设全英文专业课程,已成为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近几年每年都至少开设10余门不同方向的英语专业课程,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工程硕士方案中的《英语口语与写作》、《空间数据库技术》、《微波遥感》、《卫星导航系统技术》等课程,在提高工程硕士英语听写能力、熟悉本领域专业词汇、增长国际化专业知识等方面效果突出。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以注册测绘师后备人才为培养目标,学生除应具有扎实的测绘工程理论基础,还要掌握全面的测绘技术,熟悉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具备卓越的解决测绘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拥有测绘产品社会化服务的专业技能,为注册测绘师考试奠定基础[4]。国际软件学院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和获得世界一流软件公司的认证资格,引入Esri公司技术认证计划,IBM公司的Websphere;Microsoft公司的MCSD、MCDBA、MCSE;SUN公司的SCJP;Oracl公司的OCP、DBA;Cisco公司的CCNA、CCNP等认证课程供学生选修,并计入学分。
四、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建设高质量、国际化的导师队伍
国际工程师教育需要同国内外地球空间信息产业高科技水平的企业建立合作,采用签订书面合作协议的方式进行不同层次的合作,邀请企业参与到工程师培养的各环节中,同时为工程硕士创造条件进入一线的企业,在多元、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的相关学院与国际知名高校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包括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双硕士学位项目、瑞典耶夫勒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合作的联合研究中心等,并于2016年正式成立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学院,长期聘请国外知名学者专家进行专业课讲授、参与科研。武大吉奥是武汉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企业创立之初的技术成果来源于李德仁、龚健雅院士为首的武大GIS团队。企业目前已在芬兰埃斯堡市和瑞典耶夫勒市宣布成立芬兰、瑞典分公司,并成功举办了中芬、中瑞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洽谈会;成立中国空间信息智能服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驻芬兰、瑞典办事处。为保持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武汉大学派驻若干老师长期在公司任职,专门负责产学研合作的技术衔接和管理衔接,同时一批教授、副教授均与吉奥公司有着密切的技术合作。校企双方充分利用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良好的国际合作优势,聘请一批来自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知名企业的兼职导师,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
工程硕士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实践,了解国际化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积累团队工作经验,锻炼沟通能力,提高动手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参与项目实践的研究生就业时往往能够迅速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
五、健全质量保障机制,实现校企无缝管理
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是工程师教育的重要环节,确保其有效运行,是全面提高研究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高校和企业需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保障体系。
校企双方以人才培养为宗旨,在平等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下,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沟通机制。如:每学期举办至少一次校企沟通会,下设各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进行沟通联络。根据双方需求和项目实际,寻求契合点,明晰科研成果归属;通过沟通共同制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避免研究生选题偏离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或与基地导师科研实践不相关等现象出现。
校企双方通过协商进行制度建设或协议签署规定各自的责权,有利于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工程硕士教育各个环,诸如办公场所、科研条件(科研项目、实验设备)、研究生在基地的饮食起居和日常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合作方人才委托培养,科研合作、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专利申请、科研成果转让,成果转化的成本与利益分担等等事宜。
构建基地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采取信息化处理模式,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实践环节的满意度和建议、企业对学生工作情况和就业现状的反馈信息、其它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工作表现评价情况,以推动学校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完善培养内容。
[1]李德仁.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数字地球[J].地球科学进展,1999(12):535-540.
[2]许晔,左晓利,张俊祥,韦东远.我国地球空间信息及服务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科学管理研究,2015(12):47-51.
[3]边馥苓.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1.
[4]汪志明,许才军,张朝龙.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地理空间信息,2014,12(1):172-174.
责任编辑:周小梅
2016-10-30
关琳(1985-),女,武汉人,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G643
A
1009-1890(2016)04-00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