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雷与肖邦夜曲的旋律特征及其比较分析
2016-03-17吴丹
吴 丹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系,安徽 马鞍山 243000)
福雷与肖邦夜曲的旋律特征及其比较分析
吴丹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系,安徽马鞍山243000)
[摘要]福雷与肖邦是来自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两位著名的世界级作曲家,由于他们都创作夜曲,因而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联系。文章通过对福雷与肖邦夜曲的调试、曲式、和声以及旋律的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夜曲在不同时间段的发展与创作特点,以期能对提高我们的音乐涵养以及今后更好地学习音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福雷;肖邦;夜曲;旋律
夜曲是浪漫派音乐的一种独特体裁,多为钢琴曲,其首创者为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菲尔德(J.Field,1782-1837)。夜曲虽然形式简单朴素,但是其内容多情善感,演奏起来不仅抒情、旋律优美,而且充满了诗意。福雷与肖邦是来自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两位著名的世界级作曲家,由于他们创作了同样体裁的音乐作品——夜曲,而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联系。肖邦与福雷一生创作了众多的夜曲作品(肖邦共创作了21首,福雷共创作了13首),比较、研究福雷与肖邦的夜曲作品,不仅可以从侧面了解他们一生的创作状态,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音乐的发展历程,拓宽了我们对音乐文化的认识,这对音乐爱好者如何学习钢琴,以及提高钢琴演奏水平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肖邦与福雷夜曲的创作背景
(一)夜曲的源流
夜曲,原指流行于18世纪西洋贵族社会中的一种器乐套曲。近代的夜曲发端于英国天主教会的夜祷,多指钢琴小曲,具有宁静、优雅、轻柔的风格[1]。起初,夜曲多被用于抒写黄昏或月夜情调,这就导致了最初的夜曲的音乐形象较为单一,音乐词汇也较为简单。直到19世纪,夜曲梦幻、优雅、浪漫的风格才被最终确定。在音乐界,学者们一般认为爱尔兰的作家约翰·菲尔德是夜曲体裁的首创者,其风格属于“沙龙”音乐,而后来有较大影响力的俄国作曲家亚历山大·鲍罗丁,其《D大调弦乐四重奏》充满了俄罗斯民族风格,以旋律柔美而取胜,《D大调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曾被改编成管弦乐,且以《夜曲》命名。
(二)肖邦与他的夜曲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19世纪,当时的欧洲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由于工业革命的成功,社会矛盾的加剧,使得人们寄希望于用艺术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现实的逃避,这就使得钢琴的演奏一下子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各种艺术风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831年之后,肖邦离开自己的祖国,过着颠沛流离、远离他乡的生活,这也使他的创作思想逐渐趋于成熟,其创作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非常震撼人心。肖邦在作品中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己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悲伤,使得夜曲的内容更加丰富感人,这种音乐风格满足了当时人们的意愿,符合了人们的需求,这也给肖邦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创作机会。肖邦1856年出版的夜曲是第一部作品,夜曲OP.15与OP.9是他前期的作品,而OP.62与OP.55属于其后期的作品。然而肖邦的OP.9、OP.15以及OP.55夜曲创作的具体时间却无从考究,人们只知道其大概的时间范围,特别是OP.9与OP.15这两个编号的夜曲,共包含6首作品,其创作年代集中在1830-1832年,虽然不清楚其中每一首曲子的具体创作时间,但学术界可以肯定这两个编号的夜曲均属于肖邦早期创作的作品。
(三)福雷与他的夜曲
加布里埃尔·福雷(Faure Gabriel,1845-1924年)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和管风琴演奏家,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法国音乐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法国的舒曼”。钢琴作品的创作是福雷主要的创作领域之一。
1849年,肖邦离世,福雷刚满4岁,当时法国音乐开始逐渐地由浪漫主义创作手法转向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然而,青年时期的福雷却恪守音乐传统,多采用中古时期的教会调试。福雷的夜曲主要分为两部分,前期作品主要是受了肖邦的影响,体现了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特征;而后期,虽然其听觉渐渐失去,但是其作品却表现出一种深刻而又孤寂的情调,使得其夜曲作品的创作被推上了又一个高峰。与肖邦相比,福雷的夜曲创作年代和出版时间比较清晰。一般来说,OP.33的3首作品以及OP.36与OP.37都属于早期作品,OP.63、OP.74、以及OP.84这3首属于福雷中期的作品,而OP.97、OP.99、OP.104、OP.107以及OP.119则属于其晚期的作品。从整体上看,福雷早期的作品受肖邦的影响较大,风格迷人、华丽,但从OP.63可以看出,福雷中期作品较多采用一种四段体结构的创作风格特征,而脱离了古典的框架,充满了热情、奔放的风格。福雷中期作品创作时段不仅间隔较远,而且形式不同;后期的作品不仅音乐素材较为简洁,而且乐区多为中音区,作品中的自由变奏更显示出他在旋律与对位革新上的聪睿,这也使得其音乐的内涵达到了最为深刻的境界。
二、肖邦夜曲与福雷夜曲的风格分析
(一)夜曲曲式分析
肖邦的21首夜曲中基本是三段,一般可以分为单三部、复二部和复三部曲式,而福雷的夜曲一般只有单二部和复三部曲式。肖邦夜曲的每一部都十分的精致,其作品内容也非常丰富,有的夜曲属于“沙龙”音乐风格,而有的则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肖邦内心的情感。肖邦的夜曲大多具有优美、柔和的特点,然而肖邦的C小调夜曲OP.48Nr.1则是一首比较特殊的夜曲,全曲不仅充满了悲剧性与戏剧性,而且该夜曲的音乐形象十分鲜明,对比尤为强烈,并且其和声的运用也非常丰富,变化非常巧妙,使得该夜曲流露出了极佳的音乐效果[2],这也是该夜曲与其他夜曲的不同之处。肖邦的夜曲单三部曲式与后面的复二部曲式有着明显的联系:乐段反复,使结尾有了扩充。而在福雷的单二部曲式夜曲中,其第一部分是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第二部分则主要也是对前部分的扩充,但是之后由于之前完成了转折,在第四句再出现第一句乐句,就使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跌宕起伏中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些作品大都是使用了再现部的三部性结构,基本都是直接再现单三部曲式。复三部的三大部分已经不是乐段结构了,而是由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组成的,它的第三部分基本上都是第一部分内容的重复,而不再像单三部曲式中的那样可能出现三个部分各不相同的情况。可见,复三部曲式的规模和复杂程度都比单三部曲式扩大、提高了许多,通常会出现全新的对比主题(这是一种从“外部”扩大曲式结构的做法)。肖邦的个别作品中也使用过单三部曲式以及复二部曲式的结构,不过,在肖邦的夜曲中,单三部曲式是对之前的单二部曲式的进一步发展,由三个等同级别的部分组成。单二部分的第一部分是比较正规的结构,虽然三个部分的作用大不相同,但是它们合在一起却能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随后的复二部分则是一种没有再现的较大型的两部分结构。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作家内心情感从孤独悲伤到愤怒,再到最后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宁静而细腻,优美而严谨是法国传统的贵族气息,也是福雷夜曲作品的风格所在,这种风格与肖邦的夜曲风格截然不同。不过,福雷的部分夜曲作品也受到肖邦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不仅旋律抒情、优美,充满了诗意,且富于歌唱性,风格细腻、典雅而宁静[3]。OP.63、OP.74以及OP.84是福雷中期的主要作品,这些作品音乐风格非常成熟,色彩变化十分明显,表现十分热情,作品规模庞大,听起来扣人心弦,这也是福雷中期作品的特点所在。福雷晚期的夜曲作品,则不仅旋律简洁精炼,而且和声的运用更加复杂多变,大小调的经常使用以及复调运用的逐渐增加,如作品OP.97、OP.99、OP.107以及OP.119等。由于受晚期自身疾病的影响,福雷悲伤、孤独、绝望的心情在其夜曲作品中也有充分的表现,只不过使用了柔和的旋律与多变的和声相结合的、相对含蓄的方式,表达其内心的伤感与忧郁[4],这也是法国音乐内涵的特点。
(二)夜曲调试、调性与和声的比较
经过福雷与肖邦乐曲的比较可以发现,肖邦的夜曲中有11个大调式作品,10个小调式作品,并且排列较为均匀;而福雷的13个夜曲中有6个大调式作品,7个小调式作品,福雷大调式作品多集中在其早中期创作的作品部分,而其中晚期创作的作品多以小调式作品为主。不过,从大小调式安排的数量上看,二人十分相似。对于和声方面,肖邦的天赋就比福雷高了,他具有敏锐地挖掘和声色彩的能力,他在音乐中也经常变换和声或者转调,运用多种多样的变音,使得其作品的调性处于飘摇状态,不停地冲击着听众的耳朵。而福雷则通过运用相同的主音,不同的混合方式,利用调试的乐段为音乐带来新鲜色彩和弹性[5]。
三、肖邦与福雷夜曲音乐表现的比较分析
(一)肖邦夜曲音乐表现分析
肖邦的夜曲大多为慢速,主要是以抒情和旋律性为风格特征。为了保持音乐统一的形象,肖邦夜曲的全曲使用了同一的速度,这与早期的古典音乐家对单曲速度的处理方式类似。而在处理抒情与戏剧性对比中,肖邦则主要采用大幅度地改变音乐速度的手段,这种强烈的对比速度在肖邦之前的作品中是罕见的,这也是肖邦成为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运用于夜曲上的开拓者的有力印证。而在控制自由散板式的节奏上,肖邦则充分体现了他的天赋,在六连音的伴奏下,右手以柔声奏出暗淡的旋律,这段旋律通过不断地转调以及速度上的不断变化,使得第二主题得以快速表现出来。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肖邦的夜曲基本没有中级力度,大多数都是由渐强转为渐弱。而在各段落之间,充分运用力度的强弱反差而产生对比的方法是肖邦常用的音乐表现方式,这也使肖邦可以很轻松地展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同时,为了更好地对作品的戏剧性加以刻画,肖邦用八度音重复和更丰富的八度和弦音量的层层推进,来获得音乐戏剧性的发展。在他的夜曲中,重音部分经常出现在弱拍和弱位,这种错位改变了原节拍的强弱规律,这种力度上的切分效果正是肖邦用来表现更加丰富音乐形象的独特之处。
(二)福雷的夜曲音乐表现分析
以慢板和行板为主是福雷夜曲的主要特点。一部分夜曲为慢板,如第一首,速度比较单一,主旋律中蕴含一定的忧郁感,和弦伴奏纵贯前后,每当新旋律低音伴奏出现时,则迅速转调形为插句,这种高低音的对比最终经过音阶乐句的终止式,又回归到主旋律。而福雷的另一部分夜曲,开始时为慢板,而后转为中庸的稍快板,再转为中庸快板,这种由速度上的自由变换而形成的对比,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表现手法。在夜曲作品中,福雷常用P中级力度记号,而在段落之间运用力度反差的对比并不强烈。如在OP.33、OP.63以及OP.84作品中,福雷都主要使用P中级力度记号,将柔和而优美的旋律很好地表现出来。
(三)夜曲音乐表现的比较分析
1.演奏速度
在演奏速度上,肖邦与福雷夜曲的相同之处表现为:二者都是以慢板和行板为主,并且二者都善于运用演奏速度的变化而产生对比的手法,传达出不同的音乐性格,展现不同的音乐形象。不同之处表现为:肖邦夜曲演奏速度变化幅度较大,且一般不受节拍的严格束缚,时而加快、时而减慢、时而平静,而福雷夜曲的速度一般对比不是十分明显。
2.在演奏力度上
在演奏力度上,肖邦的乐曲继承了巴洛克时代阶梯式的特点,也将莫扎特强弱分明的特点以及贝多芬忽强忽弱的对比特征融入其作品当中;与肖邦相比,福雷的夜曲在演奏力度上不如肖邦夜曲作品那么强烈,这种相对柔和的演奏力度,充分地说明了福雷作品中蕴含了优雅的、柔美的、极具法国传统贵族气息的典型风格。
(四)二者夜曲中踏板的运用比较
在肖邦的C小调夜曲作品OP.48Nr.1中,踏板都是依据和声的使用而标记的,这种随着和声转换而转换的标记踏板的方式,充分地表现出声音干净、无混和声效果的和声色彩。该曲中,在音色变换的乐段中加入了左踏板,从而对音色加以控制,使PP的力度更好地得以表现,同时也与之前的音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地体现了乐曲中情感的变化。夜曲中不仅仅蕴含“夜”的情绪,也蕴含着作者内心那忧郁、悲伤和孤独的情感。福雷对踏板的运用非常严谨,在其夜曲OP.119中,几乎没有踏板的标记,可以看出,作者不希望演奏者使用过多的踏板。但绝对不用踏板,在某些程度上又演奏不出流畅的效果,所以福雷又适当地使用少量的踏板对作品加以润色[6]。
四、结语
本文在对肖邦与福雷两位音乐大师夜曲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夜曲的曲式、调试、调性以及和声等方面,分析了肖邦夜曲与福雷夜曲风格存在的异同之处,进而又在肖邦与福雷夜曲的音乐表现特点的基础上,从夜曲的演奏速度与演奏力度方面比较了两位作曲家创作的不同之处,同时还对二人夜曲中踏板的运用进行了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展示夜曲在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与发展趋势。肖邦与福雷的夜曲作品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不同,了解到这一点,不仅对提高我们的音乐涵养,而且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学习音乐,将有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波)雷吉娜,斯门江卡.如何演奏肖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2]克拉伦斯·格·汉密尔顿.钢琴演奏中的触键与表情[M].周薇,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3]郑兴三.钢琴音乐文选[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4](匈)艾迪特.钢琴音乐300年[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5]杨万民.世界名曲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6]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新版)[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孔文静)
收稿日期:2015-11-20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sk541);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特色专业项目《音乐教育》;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质量工程项目(2013xjsjjd04)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35(2016)01-0062-04
[作者简介]吴丹(1982-),女,安徽宿松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学与表演。